uploads/content/2022/may/ea72bfd8ed5be6de3e10b8a931b599ca.jpg" />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問佛陀四事。其中一問:“佛在世,我等依佛為師。佛滅後,我等依誰為師?”佛陀只說了四個字:“以戒為師。”
這就是說,要善於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說,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進入“法制時代”,用戒定慧來對治貪嗔痴,用戒來約束個人的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以律來管理團隊,不斷建立健全各項監督機制。有法可依,有律可循,有戒可守。
《大智度論》記載:“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發自內心的持守與防非,屬自律。
律指遵守各項規律,恪守社會團體規則和國家法律,屬他律。守戒就是絕緣,杜絕一切惡的助緣,預防警示,把惡行消除在萌芽階段。從惡業的源頭開始清理,息止一切能引發身口意造作的惡緣。
《商君書·君臣》雲:“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這是治國之道,更是為人之道,它告訴我們: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交往的朋友不交,不該吃的飯不吃,不該拿的東西不拿。防微杜漸,不以惡小而為之。戒是過程,不是目的。
在修行中,我們真正的鎧甲是戒律,真正的保護傘是絕緣。守戒就是絕緣。絕緣就是要息諸一切惡緣,斷絕接觸有害的、負面的邪緣。《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贊嘆。”我們常說“有信仰的人有敬畏”,就是這個道理。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受戒,談何守戒?”
我們不要把戒理解得太過狹隘,認為只有僧人需要守戒。戒有三層含義:首先,戒是法律。公民要守法。其次,戒是文明標準。文明社會中,人與人相處有共同的文明准則。再有,戒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軍人要遵守軍紀,學生要遵守校規,僧人要遵守清規戒律。戒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戒在我們舉手投足的點點滴滴中。能絕惡緣,就是防非、止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