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第七屆夏令營 凈慧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凈慧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1999年7月23日)
 
按照這次活動的安排,今天下午是傳授三皈依五戒。這個活動是一個很嚴肅的活動,所以在講三皈依或者五戒的時候,我們全體可以參加聽一聽;正式要授三皈依的時候,就要根據個人的意願,根據個人對佛法認同的程度、追求的程度來作決定。可能有一些營員已經嚮往佛法有很長的時間也有要求皈依的這種意願,那麼在正式三皈依的時候就可以參加。也許還有一些營員,在來參加夏令營以前,對佛教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暫時也沒有要求加入佛教皈依三寶這樣一個要求,那麼就可以不參加授三皈依這個儀式。等你一旦因緣成熟了,真正有這種意願,那麼我們再來受也還來得及。所以今天先跟各位做這么一個說明。

下面,我想講一講我們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居士,或者說我們怎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們皈依三寶的這樣的要求。大家知道,在其他各個宗教,要加入這個教團,成為某一個宗教教團的一個成員,是要經過一定的階段。比如說像基督教你要成為一個基督徒,從你發起這個心一直到你受洗,至少是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慕道,第二個階段是望道,第三個階段才是受洗。所以說,這種方法也值得我們很好的來借鑒,至少它要發展一個教徒,不是匆匆忙忙,不是稀里糊塗的就吸收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從我們佛教來講,應該說也是有很嚴格的次第。不過,在我們當前佛教界,對於如何成為一個在家居士,在做法上,這種階段性不是很明確。往往由於要求加入佛教的人心情很迫切,加上僧團對一個不信的人,一旦發起了這個心要信教,他們也很迫切地希望成就你,所以也沒有注意這個階段性。

我想,加入佛教這個階段性也應該是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起信,你對佛教發起了信心;第二個階段發心,你起了信,由信而產生一種動力你就有一種佛教的追求;第三個階段才是皈依。在起信這個階段,應該包括如何地來理解佛教、了解佛教、認同佛教,至少要包括這三個方面的要求。從發心來說,也應該包括在認同佛教以後如何親近三寶,如何培養對三寶信心,就是要信仰三寶。然後又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對三寶有所表示,所謂供養三寶。這個供養三寶,是不是說這個廟里總在向要加入佛教人要錢呢?我覺得,我們一個在家信徒不能作如是想。作如是想,那麼我們首先對三寶有一種距離感。要知道,教團的一切活動都是由教團的成員來資助的。因為教團本身沒有企業,沒有工廠,也沒田地,它沒有任何收入,就是靠認同這個教團的人、認同這個教團的成員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供養,這樣才能夠使這個教團有一定經濟力量來辦各種活動,來宏揚佛法。所以供養三寶是我們成為一個教徒必須有的責任義務

第三個階段皈依也要包括三個方面。我自己有了發心了,希望能夠皈依三寶,但是我也必須選擇一個皈依三寶的見證人,這是所謂的拜一個師傅。大家要從思想上認識這個問題,怎麼認識呢?選擇一個依止師是非常重要的,選擇一個你皈依時候的見證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並不是皈依某一個人,而是皈依整個的僧團。這個僧團里邊有一人來代表,作為攝受大眾的一個代表人、見證人,這就要我們選擇師傅,這個師傅包括整個僧團的形象在內。我們往往有一些人發心皈依三寶,在如何選擇見證人這個方面缺乏必要的常識。從佛教戒律的規定來說,皈依三寶的「三寶是指佛、法、僧。特別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是指某一個個人,而是指四人以上的比丘僧團,四人以上的比丘僧團才可以做最起碼的傳授三皈五戒這樣的一種羯磨。如果不是一個四人以上的僧團,你即使皈依了,應該說你的這種意願不能實現,因為它是不合法的,不合佛教的儀規,不合佛教的戒法。所以,你在擇師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是不是皈依了一個僧團,這個地方不具備攝受在家二眾的這種能力。如果不是一個僧團,他就不具備攝受在家二眾的能力條件。所以在擇師的時候,包括選擇哪個依止師和選擇哪個僧團。選擇了僧團以後,我們要進行懺悔懺悔什麼呢?就是一種深刻的反省。由於我們每個人在沒有皈依佛教以前,肯定有許多不符合三寶的教誨的這些言行,不符合因果法則言行,不符合覺悟慈悲這樣一些原則言行,所以我們要進行反省,進行懺悔懺悔可以是禮拜也可以是打坐。通過反省、懺悔以後,再正式受持三皈,這樣就是如法的。

這樣就有一階段性,思想有一個預備階段,所以我們皈依佛教就能夠逐步地來穩定我們的信仰,提升我們的信心使我們真正能夠成為一個對佛教的教規教義依教奉行的在家佛弟子這就是講,我們在入教的時候,要經過這三個階段的准備,然後才正式進入一個在家教徒修學佛法的生活

我有一年仔細地考慮了一下,作為一個在家信徒究竟應該怎麼做?應該按怎麼一個次第來進行修行?我根據佛陀的教導、歷代大師的教導,結合我們當今的生活節奏,提出了居士六法」這樣的一個構想。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在家的佛弟子,必須從六個方面來要求,這樣才能是一個真正的在家佛弟子,一個名符其實的在家佛弟子

第一法是具足正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沒有信心,沒有正確信仰要想進入佛法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信仰也存在著誤區,而且這個誤區我們隨時都會掉進去。那麼,在具足正信這樣一個大前提下,我們究竟應該從那幾個方面做呢?從三個方面,首先是要正信三寶,然後要正信因果,最後要正信解脫我想,我們說你信佛,信什麼?信佛、法、僧三寶;信萬事萬物有一因果律的支配;信我們人生,要轉變我們這種迷失的人生,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生,那必須要正信解脫

第二法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正信以後才能夠皈依。為什麼一定要皈依呢?因為只有從我們的思想上認准了我們追求的目標、信賴的目標,你才能夠真正有一精神支柱在那裡皈依三寶首先是皈依佛,然後皈依法,皈依僧。佛好象是醫生一樣,所謂佛為大醫王,我們有病的人能夠找到一個好醫生,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醫生,我們就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性。佛對自己有一個很客觀的定位,他沒有把他定位成能夠拯救一切人,只是把他定位成一個醫生他能夠告訴你,你生了什麼病,然後又告訴你,你的病可以吃什麼葯。葯是什麼?葯就是法,法為葯。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的煩惱,佛有八萬四千的法門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味葯。醫生只能指出你的病,你的病要好,那必須要吃葯。不吃葯,再好的醫生也沒辦法,所以我們要皈依法。第三還要皈依僧。僧是什麼?僧就是四人以上的僧團,或者說,僧就是一切的聖賢僧和追求解脫持戒清凈凡夫僧。我這有個前提,凡夫僧要持戒清凈,嚮往解脫,這樣的人才可以成為我皈依對象。盡管他沒有成佛也沒有成羅漢,但是他是在追求解脫這就是指凡夫僧,就像凈慧這樣的人凡夫僧。以僧為友,僧是你的朋友就好醫院裡的護士一樣,她告訴你這個葯應該怎麼吃,應該按時按量來吃與你的病相應的葯。所以以佛作為醫生,以法為葯,以僧為友,這就皈依三寶。從一個很形象比喻,來說明皈依三寶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又是一件多麼切合實際、平平常常的事,並不是那麼神秘。我想我們每個人一定會承認自己多多少少有一點病吧?有什麼病呢?說一句好聽的話你就惱火了,說一句好聽的話你就高興了,這是什麼呢這就是病態的表現。因為你沒平常心你會隨著外面的境界來變化你的心態,嚴格的講,這就是病,要用佛法的葯來治療。

三法受持五戒。作為一個在家教徒,必須要五戒,持五戒是落實我們信仰的一個道德規範。佛教的一切,首先表現在我們對法的認同,再就要落實在我生活當中,就是道德倫理的要求,這個五戒實際上就是倫理道德上的要求。倫理道德上的要求和我們對法的認同是一致的,我們不能說我只認同這個法,我當下就是佛嘛,佛與眾生平等的。這些道理是對的,但是如何體現在一個實際生活當中是一個道德的人是一個符合佛與眾生平等這樣一個事實那就必須一步一步地去落實它,就是從五戒做起,從很具體、很一般的生活來要求我們,去落實信仰。在家的五戒就是講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這個五戒道理,前面有幾位法師都對各位進行了很好開示我在這里就不多重複。

第四法就是要行四攝法。我們在生活當中會與他人發生關係,這個人際關係我們如何處理,如何的溝通,佛教告訴我們有四個方法,叫四攝法,就是搞好關係的四個方法。第一要布施,第二要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為什麼一講就講到布施呢?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現代社會,就是說人際關係當中,有一種所謂的潤滑油。那麼,我們從一個正確目標來修布施對於我們一個佛弟子落實信仰攝受大眾,那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這個布施不僅僅是指財物布施。所謂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包括這四個方面。有一些施是要花錢的,但是有三種施不要花一分錢,也能隨時隨地做好。比如說我夏令營結束了,大家一起有的回北京,有的回石家莊,有一同修上車,買票差一塊錢你怎麼辦呢?我們同行的是不是馬上給他塊錢使我在這七天當中結下的友誼,用這一塊錢把它進一步地鞏固下來。看起來是一件很小的事,實際上很有意義。如果說他要回石家莊,一分錢也沒有,我們旁邊有一個人還有二、三十塊錢。他沒有辦法買票,你應該拿出來布施,因為到石家莊只有六塊錢的車票,這就是你隨時隨地布施、結緣。這就能夠體現我們佛弟子彼此之間的關懷、彼此之間的友誼這是講財施,還有法施。法施可以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布施。出世間法當然是指佛法世間法,給人家指一條路給人教授一個什麼技術、工作方法都是一種布施。你歡歡喜喜地告訴他一件事,只要是對自他都有利,這樣的事就是善事。如果對自他有損,那就不善事,不是善事的事我們不要去做。布施是要布施善法。還有一種無畏施。比如有一盲人走在十字街頭迷路了,你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幫助他,使他解除恐怖。比如在路上碰到一個小孩子,他找不到他的爸爸媽媽了,你怎麼辦?你也應該隨喜地幫助他,或者把他交給警察,或者送他回家,免得他出問題,這就是使這個小孩子由於你的行為而獲得安全感。所謂無畏施,就是使人能夠獲得安全感。最後一條叫同喜施。你有好事我來分享,我們大家都來分享,都來祝賀。比如說三個人同時考學,兩個人沒有考上,另一個人考上了,沒考上的怎麼辦呢?你如果說這傢伙他考上了我沒考上,那你就不是同喜,你就是一種嫉妒,一種障礙你應該怎麼樣呢?--啊,你考上了,我們同時考的,終於有一個人考上了,你考上了就像我考上了一樣。來分享他的這種喜悅和高興,這一點非常重要。盡管不花一分錢,但是它可以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量,考驗我們每一個人在一事當前是想到大家還是只想到自己。這個同喜的布施,你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去體驗,看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夠有這種同喜的布施

第二是愛語,見人要直言愛語,不要說難聽的話,要說發自內心的一種關懷的話。也不要虛偽,虛偽那不是愛,虛偽那是君子。這個愛就是慈悲佛教講的愛就是慈悲,一定要發自內心的具有慈悲心的那種語言那就是愛語。這種話人家聽起來喜悅、高興,能夠解除煩惱。第三是利行,做對他人、同事利益的行為。第四,就是要與我在一的人共同地來完成某一件事。不要有一個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我們在旁邊袖手旁觀。要發揚我們社會上早年提倡的同吃、同住、同勞動那樣的一種精神這就同事
第五法就是要勤修六度六度也離不開布施,所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最後一法就是要讀頌十經。我們印有一本書《在家教徒必讀經典》,彙集了十部經典。這十部經分為兩類,前面的五部經是叫初機的五經。就是說,作為我們初學佛的人具有可操作性的有五本經,就是《隨念三寶經》、《八大人覺經》、《吉祥經》、《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然後有五本經,是叫受持五經,就是你經常要受持讀誦的,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這是我們經常要來受持五種經典

根據上面這六法,如果我們每一法都能做到,都能夠到位,那我們就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如法的在家佛弟子。我們希望,我們所有的在家佛弟子逐步地按照這個六法來要求我們的信仰生活,落實我們的信仰生活,那麼才不至於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佛弟子。我們希望每一個佛弟子有名又有實,而且做到實至名歸。這樣,我們佛法就有希望,我們學佛就能夠落到實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