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華法師
(1999年7月24日)
凈因法師和湛如法師都講了「戒律的精神與特色」,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命題。雖然我們是禪的夏令營,彷彿與戒無關,但是透過戒法和禪的本質,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實踐當中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最有實踐意義的、最有操作性的還是戒律。離開了戒律,三大語系的佛教就沒有根基;離開了戒律,我們在座的各位當結束了這七天的活動,回到家以後,等於說你旅遊了一趟,我覺得非常可惜。所以說,為了珍惜大家,我想講下面的幾個觀點。
第一,戒律學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一個很寵大的體系,我在這里首先要突出強調的就是戒律的實踐意義,也就是所有的理論最終都要落實到我們修行和生活的實踐當中來。各位當中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不信仰佛教的,或者將來會成為居士的、或將來不成為居士的,這都沒有關係。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對生活質量的要求,結合你自身解脫的目標去認真體會一下戒律的內在涵義。廣義上講,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從最終解脫的意義來講,說起來天花亂墜,辯才無礙,如果沒有戒律的保障,那麼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會成為洪澇災害,我想這個大家也能夠理解。
第二,戒律是所有宗派的保障。佛教能夠延續到今天,所有的宗派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我想靠的就是這個戒律。「以戒為師」是釋迦牟尼佛的諄諄教導,如果沒有戒律的存在,佛教的所有哲學、文學和理論都將是紙上談兵,這是我必須告訴大家的。
第三,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佛教不是鬥爭哲學,而是一個「滅諍法」。佛之所以制戒律,首先是為了讓我們攝心,讓我們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把我們周邊的環境打掃得干乾淨凈;其次是為了協調團體之間的關係;第三是為了保持整個眾生界的平衡。所以說,我覺得一個人怎麼講話,如何想問題,他的行為,通過戒律可以表現為一種宗教情操。我希望各位營員在夏令營期間,除了學習知識以外,還要注意培養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是什麼呢?比如說智慧、慈悲、平等、關懷和理解等等,內容很多,還有語言的方式,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要考慮到周邊的環境,自動地人我互換,這些都可以表現為一種情操。
除此以外,我覺得還有很多可學的東西。當我們聽了兩位法師講的戒律的精神與特色以後,我們要觀照自己,怎麼樣能夠把所學到的東西拿來為我所用。比如說,我以前是一個散亂的人,通過學習戒律以後能夠變得不散亂;或者是個懈怠的人,我能夠不懈怠;是個愚昧的人,我能夠變得智慧聰明起來;是個自私的人,我能夠變得無私起來……我覺得這才是「學處」的真正用義。如果我們像社會上一些人學習其他的哲學理論一樣,學了點知識,每一個人就都端起了機關槍,我想那就會打亂仗,而且也辜負了我們學佛的願望。
總結以外,我在這里兼答剛才有位同學提出的《金剛經》上關於持戒和修福的問題。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那麼持什麼戒呢?在《金剛經》上是泛指,從五戒到菩薩戒,所有的戒都包括其中了。如果說你連人都做不好,那你先去持五戒。五戒持好了,有了人天的福報,你可以進升到菩薩的果位。如果菩薩的戒你持得很好,你可以進入到佛的境界里去。那麼什麼是福呢?如果說你是一個下崗工人,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夠解決,那麼你就要通過修學佛法首先取得一種生存的權利,這非常重要。如果說自己有了生存的權利以後,你可以兼濟他人。如果在兼濟的時候,你不存任何功德心,那麼你的福像《金剛經》說的等同於虛空。《金剛經》所說的持戒和修福雖然沒有做定量的分析,但是每一個人讀了都可以受益;因為佛要面對不同的眾生,所以這正是佛的智慧和方便,佛的慈悲所在。比如說,一個老人讀《金剛經》,他的好處就是覺得能夠持戒修福。如果佛說,你讀《金剛經》得到的就是五戒的福,那你肯定會想:我現在吃得飽、穿得暖,那豈不成了一個愚痴的結果了嗎?佛講的每一本經都是第一,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通過文字讀到經的本質。這樣,我們不但學會了讀經,而且我們的心可以和佛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