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十)
四正勤主要說不犯戒,好事要做,壞事不做。出家人要把五戒守好,連五戒都守不好當啥出家人?出家人起碼守好五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努力好事要做,壞事不做。戒就是兌現,不是思想問題光說的,要看你的行為,行動語言。四美里有語言美,看你話說出來害不害人,有語言美,行為美,五講四美就是把三業包進去了。語言美就是你口業清凈。行為美就是你身業要端正。思想美就是你的意業,心靈美。環境美對我們和尚更要緊,廟子是凈土,要打掃得乾乾凈凈,公共的殿堂掃乾淨。自己住的地方就是你的凈土,也要打掃乾淨。
三十七道品就叫道,四念處就是我們的認識。修行先要有認識,沒有認識就叫盲修,沒有穩定性,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叫迷信。四念處就是教我們不迷信,世間的人,迷信把它扭轉來。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要有正確的看法。身就是對於自己,身不凈是說不要把你幾十斤肉看來了不起。世間上的人就是為他幾十斤肉服務,那是世俗人,不是修行人。觀受是苦,世間上的人就是講享受,所以他流轉生死,受都是苦,學佛的人把這個看穿。觀心無常,心就是各人的思想,我想怎樣就怎樣,你自己的思想都保證不了,今天想這樣,明天想那樣,自己將就不了,自己的心都是無常。觀法無我,這太高了,觀一切法無我,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是一切法最深的道理。一切法空就是要你不起法執,叫你靈活的看問題,辨證看問題,不要死板看問題。所以首先從這四個方面把你思想上認識上過去錯誤扭轉過來,現在談認識,這就是佛教徒的認識。
實踐就是四正斷,四正勤,止惡修善,結合事實,你的行動,你是不是能止惡修善。已生惡令斷,已作的壞事壞習慣要懸崖勒馬,馬到懸崖勒馬。一個人做壞事要自己把自己管住,懸崖勒馬,壞思想,壞習慣,最小的壞事令斷。有的信佛的弟子,去賣燒臘肉,問我,我說不能賣,她生病了,病得沒奈何,她先生不曉得那個事錯了,她先生沒有病就死了,她就不賣了,她病又好了。這就是已生惡令斷。雖沒有殺生但賣了肉,取錢。佛弟子受了五戒,凡是跟五戒不順的事,都不要去做。
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沒有生的善法,沒有生起讓它生起。沒有皈依的人皈依,皈依了三寶跟以前大不相同,皈依三寶就有三皈五戒把你管到。「已生善令增長」,已經做的好事讓他天天做,哪怕是很小的好事,自己當了佛弟子,禮拜念誦功課,是好事,一切於人有益的好事只要自己做得到,都要做。我常時愛說我們的老同學塗居士,今年都九十幾了,她退休了,天天起來要幫她鄰居掃幾間鋪面,「我幫你們掃你們好早些上班」。已做的好事更做得好,做得虔誠,更做得多。修行就是落實在這個上頭,不要看得簡單。這叫四正斷,斷就是斷惡,勤就是精進修種種善法,修善法要精進有恆心,不要三分鐘熱度,要不斷的做,越做越好,這就是我們的戒學。
然後說定學,定學叫四如意足,在三十七道品中叫如意足,又叫神足。足就是走路的,定是我們修行的足。好多人把這個不在意,有了定做什麼都有力量,修行有力量。得了定的人不像我們沒有定的人,我們要做點好事艱難。如意足又叫神足,修行很快,得定與沒有得定大不同,所以要修定,這是三學之一。現在把修定說得玄玄玄,佛法里修定不管哪宗都要修,禪宗的人要坐定,但坐定的人不定是禪宗。要有點定功,在哪見定功?我們念佛的人就說念佛的定功,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定,念佛的人要念來得定,先得這個定:我受持了念佛法門,就終身受持,這就是一個定,不要今日紅花明日紫草,今天念佛明天參禪,後天學密宗灌頂,走哪條路要走到底,那個才走得穿。今天走這道門明天走那道門,道道門你都看一眼,都沒有入到門,念佛就念佛,定,首先要選擇修行法門。選擇這個法門後要堅持不要動搖,你才得定。四神足,得了這個功夫如得了神通的足,第一叫欲、二,勤、三,心、四,觀。欲:對那個東西愛好。世間上的人好吃好穿叫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那個欲我們不要,我們要的善法欲。欲就是人的希望。人都有希望,沒有希望心人就沒有活頭了。世間人活起就是陞官發財,就是他的欲,希望。佛教徒的希望,就是你選這個法門之後就要對這個法門愛好,寄予希望,對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法門先要深信下去。信了之後你要對這個事愛好。我就是修這個法門就要得好處,就要把這個路走穿,修定也要有欲。戒定慧三學缺一不可。我們既然出了家,要想了生脫死,悠悠忽忽,隨隨便便修一下,靠不住,要認真在心地上用功夫。心地法門,坐下來把自己的心收起來用功才行。我們二天要坐,念佛就是修定的法,我們用不來其它的功,可以念佛,念佛心就定,真正誠心念佛,念佛有多少念法,我們就是持名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個修定的法門,一心念佛,心就不想其它的了。那些妄想就沒有了。我們靜不下來就是妄想多,念了佛妄想就沒有了。祖師說個譬喻,念佛像水清珠,水清珠,水濁,把水清珠丟下去水就澄清了,念佛一句佛號到你心頭,心亂如渾水,不明白妄想煩惱多得很,你只要誠誠心心念佛,那些東西就沒有了,妄想就拿佛號把它趕得走。我們念佛究竟有沒有功夫,我們打妄想要想這去耍,那去耍,想買什麼好東西來穿來吃,念佛把妄想擋不擋得住?擋得住就是你念佛有功夫,跟人扯是非,你嗔心無明起時,念佛把嗔心無明趕不趕得走,如果趕得走就是你念佛有功夫了。祖師說「清珠投於濁水,」把水清珠丟在濁水裡,濁水變清「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說心亂如麻,亂得很,把佛號放在心裡去,心裡就是佛號。
他的四十八願都要成就,他發了願要接引眾生,他一定接引。第一念佛法門信哪個?念佛法門的人當然信釋迦佛,釋迦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念佛往生,釋迦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來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在娑婆世界說的話,弟子記在經書里,這不是假的。第二信釋迦佛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接引念佛的眾生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假的,對於釋迦佛,阿彌陀佛要信,釋迦佛不信就不會信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是為了信釋迦佛。不信釋迦佛就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信佛不會打妄語,佛說的阿彌陀經不會打妄語。阿彌陀經中說的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不會打妄語,所以先要這樣信,要信進去。信念佛法門,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只要你念佛,甚至你就是臨終十念,都要來接引,要相信這個法門,這個就叫正修。念佛的人念佛就是主修。持名法就是口念耳聽,有一定的規律,天天定時定量的念,相信我念佛定能往生,阿彌陀佛決定在我臨命終時來接我,要把這個法門先信進去。信了這個法門之後佛弟子應修的戒定慧,三皈五戒我們在家菩薩少不了,那些是助道,念佛是正道,附帶條件要有。當然彌陀經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都能往生,那是偶然的,碰運氣。一輩子不念佛臨終一念善心念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接引,那不是一定的。有的人一輩子念佛也沒有往生,要靠臨終時念佛,冤家仇人惡業現前咋個念佛?所以念佛的人至少三皈五戒要嚴守,這叫助道法。十六觀經說,起碼要求念佛的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在菩提道次第是下士道,是初一步。普通人修人天乘也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舊社會堂屋要供個排位:天地君親師。要拜天,拜地,天沒有下雨,陽光,沒有地載,怎麼生存?皇帝是領導,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帝不好造反的人把皇帝打倒,自己又當皇帝,又當昏君,三宮六院,修他的宗廟。歷史就是這樣循環,以報易報,當皇帝也永遠走那條老路,打了幾十代都沒有打出一個好皇帝。但國家不能沒有領導,沒有領導不是天下大亂!從前的文人忠君為啥?皇帝倒了,沒有中心領導外國人就來了,異族入主。不要當專制皇帝。君: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必要有個領導核心,今天共產黨里還是有貪污,也是個別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外國人就會來打。親:就是父母,沒有父母你從哪裡來,生出來還把你養大,上大學,能謀生。父母沒有對不住當兒女的,各人都有一本賬,想想父母對得住自己。現在有一種爹媽對不住兒女,離了婚都不要兒女,不曉得哪來的古而怪之的爹媽!當爹媽的,不但生,要養、教,教了還要擔心他的成長。有的小孩要挑好工作,叫媽去說好話,不去,就把媽砍死,那是多生累劫的無明,這種人是從地獄出來的。
所以佛法里念佛有助道法,念佛是正修還有幫助的東西,如吃葯不是單獨的一位,還有配的葯,念佛法門不光是念佛,還有助道法。十六觀經說,第一是孝養父母……父母都對不住,還希望你對得住朋友?人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就是互助互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大家互相關心父母都不關心,還關心誰?這是起碼的要求,對父母都對不住,對哪個還對得住?所以這個不是封建。當然當父母的把兒女當成財產也不對的,當當兒女的應該孝順父母,這是天經地義。所以十六觀經說起碼是下士道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是要知恩報恩,父母就是首先對你有恩的人,這樣大恩都不報,別人給你的好處你還曉得?社會就爛了。大家都不記得你的好處,不曉得知恩報恩,只記得你的仇,還了得!孝順父母,中國自來講孝道,佛法也講孝道,這是做人起碼的道理。釋迦佛跟韋提希這樣講: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老師沒有生養我們,他幫助教育,培養了你,作為出家人對自己出家的師父即是法身父母。不認自己披剃師父,我們比丘尼中有,師父沒有文化,對師父不恭敬,她不度你出家你咋出家?在家人你總要學點技藝,不學本事咋生存?學本事要靠老師。所以七十二行都對師父非常恭敬,唱戲的對師父比對父母還恭敬,他學本事靠那個立身過一輩子。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說的人的起碼道德,從家庭說就是父母祖父母都是對你有恩,社會從上幼兒園,上學,老師把我們管看,到大學博士都離不得老師,七十三行沒有師父就吃不成這碗飯,所以要講報恩。知恩報恩是佛法總觀念,家裡的父母,社會關係師父的恩,知恩、念恩、報恩,這個是應該的,正直的朋友幫過我們的人都應知恩報恩,推廣整個社會我們都應該知恩報恩。《華嚴經》說:整個社會,世界都是一個整體,整個社會的人對我們有恩,千個人的包子,一個包子豈但經過千個人的手,整個社會對人民群眾都是息息相關,要知恩報恩。要有這個道德觀念,佛教徒要講這個道德觀念,不是佛教徒也要講這個道德觀念,不然社會就稀巴爛只顧自己吃好穿好弄些錢來我享受,只這套,社會就要爛。
「慈心不殺」:我們的范圍不敢殺哪個,信了佛的人雖不能吃素,首先家裡不買活東西殺,吃現成的罪輕點,殺人不敢殺,壞人圖財害命,佛教徒說的不殺,是不殺來吃,小生命不能整死。再說深一點,一切有情都是前生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不殺是五戒的第一條。凡是有情都不願被人家殺,能不殺,盡量做到不殺。不打仗,世界和平,佛教徒宣傳世界和平,擁護和平。我們國家說海灣戰爭應和平解決,不管你們有理無理,我們不贊成打仗,打仗會殺人。慈心不殺,要修慈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定先要修這個。我們天天念這個:「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於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平等心待人,不是,親人就對他好點,那個人跟我沒有關係就去整他,佛法要修平等心,不學佛法的人就要不懂冤親,親疏一天這他肚子里打轉,哪個是親人護得緊緊的;哪個跟我沒有關係虧他點沒有關係,四無量要修平等心,先修平等心才能起慈心,慈心表現在不殺,不殺表現在不吃葷腥,在家居士辦不到戒口,首先不殺活動物吃,出家人我們漢族佛教好規律山門里不吃葷的受了三壇大戒的和尚不吃葷的。「行十善業」:是性罪,受不受戒都做不得。不能說不受戒殺人沒來頭。沒有受戒殺人都有罪,殺動物也要償報,這叫性罪,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受不受戒都要守這十條,自性是罪,這是《十六觀經》佛為韋提希提出的起碼要求。菩提道次第這個等於下士道。不說生天成佛,這個要保到才不墮惡趣。如果你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你做到這個才得到不墮惡趣,不失人身,所以這個先說,這個都是助道,不然我們念佛法門就落了空。我們念佛法門中心行門就是持名念佛,那些助道要做到起碼下士道。這十六個字要配合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我們出家人的規矩,首先必父母許可,為子女的對父母有責任,父母沒有許可自己偷跑出來出家,不收。父母蓋章簽字才可以,結了婚對方要同意才可以出家,家庭問題要解決好才能出家,世間法先要說得過去。念佛法門說這些就是助行,念佛是正行,你應信,信念佛法門,信這些好事該做,哪些壞事做不得,把這個要信進去,你修行才開得到步,光念一句佛,其它的問題來了怎麼辦?那些都叫助道法,還處理其它問題,念佛是一個,相信這些助道法是你必須要做的。不要十善不修,十惡不止,那還叫啥叫修行人?所以先要信,這叫信根。
第二精進根,實踐,正修的念佛法門要念,善法要精進的修,好事多做,這叫精進根。
三,念根,你是念佛的人隨時把念佛法門念,只要有空隨時隨地都念,念念不忘,對好事也念,不要忘念無記,看到惡事不知不覺去做,好事心不在焉不做,好事要做,壞事不做,助道法也要念,其它享受,報復冤家仇人就不想了,這叫念根。
四,定根,把心收起來不打妄想一天都想到修行念佛的事,想到行這些善法,這叫定根。
五,慧根:為了修念佛法門的正道,修助道法,發得起心要懂佛法的道理。佛法的道理簡單懂苦集滅道四諦,苦集滅道四諦把佛法的道理包完了。什麼是慧?你對苦集滅道有沒有認識,這個叫佛法的慧,有個范圍來講,不然不落實。慧根就是要懂四諦,佛證了道度五比丘就是講四諦,四諦再修得好,四諦就是佛法講的真理,真理只有一個,但佛從四個方面說明這個真理。什麼叫四諦?諦:就是真理,能懂得四諦就叫慧根。我們講念佛法門要講一點佛法的教理,如果念佛不懂教理,有時念佛就落空,各方面道理應多接受一點。作為佛弟子四諦要懂得。苦就是我們世間,世間就是苦,世間包括我們自己,及生死輪迴的環境,世間是苦。世間人說這是苦這是樂,佛法說哪有真正的樂?苦跟樂我們都是在受用上說的,受用不好我們就說苦;受用好我們就說樂。苦就是講受,四念處叫你觀受是苦,凡是受都是苦,苦受是苦,樂受是壞苦,那個事不長久。享福的一下沒有了,就不好過。天人墮落了比什麼都痛苦,因為他享天福享久了,在人間就過不出來。就像城市下放農村,城市跟農村差距不大,天上跟我們就太大,天上下墮比下放農村還惱火,那就叫壞苦,享了福又受苦,樂不能長久,天人壽再長,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佛法不單是我們一般說的苦,樂是壞苦,苦就是苦,不苦不樂有行苦。行苦:世間在變,生命在減少縮短,這叫行苦,行就是時間性,通過這個時間性我們人要死,所以四諦要先觀苦,不觀就覺得這個事好享受就貪,不好就避,一天就在這上頭打轉轉,學了佛法對這個事就覺得沒有意思了。苦是,享受還是苦。享受都是人家為你做的,二天你要還人家的賬,所以佛法說個四諦,先說苦。苦就包含生死所有苦,整個世界都是苦,不管哪個世界,天上是苦,地獄、人還是苦。說,太悲觀了!先要有悲觀才不會上當。橫順認為有樂可求,有苦可避,一天都在里頭打轉轉,一天都不能不能安寧,你把這個看穿了,生死輪迴中都是苦,當皇帝的怕人家奪他的江山,比我們還苦,沒有教化子好,佛講苦諦講通了,我們說苦是相對的,佛說的苦是絕對的,生死輪迴都是苦,沒有哪樣不苦,曉得是苦了,哪個喊我來受苦的?是自己起煩惱造業,該來受報,造了好的業變了人那些造了不好的業變畜生的,地獄我們看不到,地獄比畜生苦千萬倍,地獄在鍋頭燒煮地獄就是被燒煮,生死輪迴的苦是普遍的苦,造了惡業要墮惡趣。人就是造了善業才墮善趣。善趣是五趣雜居地,人也不是只有樂,變了人也沒有快樂,當了皇帝也是一天到晚擔憂,充滿了痛苦,悲哀,沒有矛盾的哪一家也找不到。簡單到只有兩夫婦,還要鬧矛盾。還不說跟公公婆婆鬧矛盾。矛盾到處存在,苦就到處存在,變了人就是有苦。還有點善業才變人,人是雜業有善惡所以有苦樂。人的世界就是五趣雜居地,人中痛苦的如地獄,付了很大的勞動也把一家人供不到,就像畜生一樣,肩挑背磨。犯了罪關起像地獄。人中六道都有,沒有吃的就是餓鬼,整個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苦就是說整個世界,包括物質世界,人的世界、有情世界。有人才有世界,月球上沒有生命。生死,三界就是苦的別名。苦的范圍有好大?就是三界,就是生死,受生死就是苦。三界中所有有情沒有哪個不苦,這就是普遍真理,真理沒有辦法,是苦不能說為樂,不能說假話。沒有把真正苦看出來才被它欺騙,看出來才曉得這個不對頭,我們怎麼才跳出這個圈子。你必須知道是怎樣鑽進這個圈子的,哪個喊你在三界來?是自己造了業。隨業受報,起煩惱造業,必須變個什麼,天、人、地獄等,總要變一個,變得不好,變個螞蟻就不好,各人心裡中有一筆賬,年輕人不懂,各人迴光返照,這幾十年受過什麼苦沒有?我們舉一個人說,一生沒有受過苦的人少得很,這就是苦諦。
苦從哪裡來?佛說往昔造了變什麼的業就變啥,叫集諦。這是苦的根子,有的人說,變人也變傷了!有些年輕人也向我說這個話。當了和尚就保你不受生死輪迴?當了和尚就要你不受生死輪迴?不然。當了和尚跟沒有當和尚你還是人,人還是在三苦八苦裡,和尚沒有離三苦八苦。老法師常呵斥我們:你有什麼了不起?生老病死把你跟到在!這句教訓隨時說。這就是給我們出家人敲的警鍾。你們想一想:你們是不是不受生老病死的威脅?出家人要了生脫死,做到不受生老病死的威脅。要不然就是「生老病死跟著在」!因為你煩惱沒有斷,還繼續在造業,這個就叫集諦。
你要把煩惱斷了,不造業,你說得脫,叫滅諦。不受生死,是自由受生死,不是被業力逼迫的來受生死。
然後怎樣把煩惱斷得了?要修道是道諦。什麼是道?道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這是最好的道,這是正道。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的捷道,近路修行,但還有助道,所以這講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念佛法門的助修。助修簡單說就是培福培慧。
三十七道品,我們講到五根,根:就是紮根,基礎,是走加行道。加行,坐下來修這個法。所以這里信、精進、念、定、慧。都要修,修定、修慧。是加行,真正在修行,叫加行道。加行道才開始的初步就是五根,我們認真修行了就是加行位。認真修行究竟需要什麼條件?三十七道品就指示清楚了,五根五力就是我們修行的條件。這五件事我們修行離不掉,信、精進、念、定、慧。什麼叫信、精進?學百法就講了善心所,信、精進是善心所里最要緊的。什麼叫善?第一信,要信三寶,要信因果,修哪個法門,要相信這個法門,能對你有好處,能依靠這個法門出生死成佛。我們講百法就是講法相。學了拿到修行上用。法相不是學來賣嘴的,一個一個把你心理活動分析了。百法講五十一個心所,。善心所,第一是信。精進是說信了之後精,精:即是專一,修行不能今天修這樣,明天修五十一個心所就是人的心理活動那樣,今天修凈土,明天禪宗,那就不行。修行要成就,法門無量,要度眾生成佛都可以學,但自己要成就,要選擇一個法門,你對這個法門要信,信了要精進。精進是不間斷,既要依靠念佛法門出生死,成佛。你就不能念三天又不念了。想起念不想拉倒,那叫啥修行?精進就是不斷有恆。要念多少佛就不能斷,無論如何都要念。念,是慧,不定是善心所,念就是念念不忘,念佛要以持名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不能說不念。念就是念頭,修行這個東西少不了。修行自己心頭該想啥子,修哪一門?念佛的人不能把南無阿彌陀佛丟在腦後。參禪要把話頭提緊,風雨不透,六個字要念得風雨不透。什麼事都打不到自己的閑岔,南無阿彌陀佛。刀架在頸上,南無阿彌陀佛。銀子堆成山,南無阿彌陀佛,都把念頭打不斷,什麼東西都把念頭打不斷。念有好的,有不好的念,有人記死仇,死死記住想到這個人說我的話,要不得,那個不是修行。念不定是修行,但修行離不得念。好事應記著不忘,念三寶,自己的學處,隨時想到自己受的戒,這些都是念,修的法門隨時想到,不舍本修,這個是我的本職工作,無論如何要完成。修行也是就象派了你的本職工作一樣,其它都在次,這個事無論如何不會錯。
定:專心,心一境性。念佛就一心念佛,不要口念心不念,那個不好。口念心要念要有念頭。這個是我的本修,除了我的日常功課之外隨時都要把這六個字記著。慧是什麼?是自己隨時把自己的心管著,我在念佛,是不是在念?是不是口念心沒有念?慧就是在修定的時候用觀空的力量把自己管著,到底是不是在修行?念得如法不如法?這五個字就是我們正修行時要把它用上,信、精進、念、定、慧。這就說到我們正修加行,才起頭修叫五根,修到有力量發揮作用就叫五力。不管修哪一個法門,修行的時候都要具備這五個條件,這個就是加行位修,叫五根五力。才起頭叫根,如樹有根,發展有力叫五力。加行位過了修止觀,從定慧上說,才是真正的加行,認真修行,修好了要開悟見道,開智慧,正修行上了正路。
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悟,這七個要開悟了,是見道位,我們修行有五個階段:資糧位、加行位,加行位就是向著開悟的路上走。七菩提分就是見道位。見道,真正見到佛法的真理,佛法的真理不是光說,要修才能親證,不是口說。以禪宗說就是開悟。一般叫見道,道就是佛法的真理,就是諸法無我,見道就是見到諸法無我這個真理。念佛念到這時忘記了凡夫的我,才真正見到佛。七菩提分又叫七覺支,菩提,就是覺,分:支,一部分一部分,一個個的部分全了,這個東西就出來了,所以「分」又當因講,七覺支,七菩提分,支分,一個東西的各個部分,人有四肢,各個部分湊攏來就是這個東西,這七個東西湊攏來就開悟了。見道要有這七個部分,部分就是它的因,各部分都齊了那個東西就夠成了。構成他的部分就是他的支分,七個東西是你開悟的因,那就是真正修定,由定生慧了。第一個是念,做這個事沒有念不行,心頭想到這個事,參禪的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隨時把這個想到。科學家要發明一個東西日夜都在想,覺都睡不到,念離不得。第二慧,慧在七覺支中叫擇法,擇:選擇,法:是現前研究的對象,法門你在觀察它的時候,要選擇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修行不是懵懂的,要經過細致的抉擇,參禪要用心,還是要透過細致的抉擇,抉擇思想上這個道理對不對。為什麼?禪宗門下祖師給弟子說一句話,他就要把這句話老想,為什麼說這個?什麼是西來意?麻三斤?他就認真想,為什麼我問祖師西來意,給我說個麻三斤,不說西來意?這叫參。是把那個事想穿,根本不想他,話頭拿著起啥作用?念佛也要擇法,念佛該不該念?需不需要念?念對沒有?要緊是念對沒有。你修定的時候你用心用對沒有?自己要去選擇,用心用錯了就起不好的作用,凡修定都要選擇,這個在別處叫觀,在七覺支中叫擇法,七覺支是正用心要起觀慧,點明你用功時擇法,用功用對沒有?念佛念對沒有?觀想佛像清楚不清楚?觀白毫是不是在觀白毫?觀到別處都算錯了,修定的時候用功用錯沒有也要用擇法,自己看。如像做作業一樣,看自己做對沒有。修定的時候要看自己修對沒有,念佛念對沒有,都要用擇法這個功夫,擇法就是慧,就是五別境中的慧。所以修行不是懵懂的修,隨時隨地都要用到慧。就是念佛法門隨時也要覺照著自己是不是如法在念,要有擇法。念,擇法。精進,用功時少不得精進,不管修什麼善法,都離不得精進。做好事不認真做不叫精,修定也要精。進:不能止步,要前進,不能間斷,這樣子修行,逐漸就上了路。
喜覺支,修行上了路,自己就會起歡喜。修行要歡喜,不要苦苦惱惱,苦惱就不得受用。修行自己得受用就喜歡修行,修定身上有觸,修定的時候特別舒服,我們修哪個心頭歡喜踴躍,我有機會來修,心就舒服就像吃飯想有機會來吃,對修行要起這個感覺才行。有些修定的身上要感覺,有冷,涼快如熱天身心清涼就是一種喜,冷天如暖水袋,身心舒服,這是修行中的感觸,在起這種感觸了,就在上路了。法喜充滿叫暖。如燒火的熱氣。信佛你對佛法熱心不熱心?修行你對你修的行門熱心不熱心?起了熱心,有個力量推動我,我非去干不可,干到就舒服,這與喜一回事,感覺那個事舒服不要把那個事當成苦境。得了法喜,修行自己得受用,內心說不出的喜悅。七覺支是這個次第,念、擇法、精進、喜。生起喜後,要起輕安,輕安比喜還要具體一點,身心輕安,輕安就是輕鬆愉快。做起好事來輕鬆愉快,修行輕鬆愉快。安:愉快,做起來特別舒服,這樣就能入定,就好了。沒有定就沒有慧,能專註一境,修這個法時心不散亂,可以入念佛三昧,入定之後還有舍。心專註一境之後成為執著不好。舍就是心純熟了,就像我們做活一樣做著不太會的要用心去做,做會了會不了好大事,自然做來如法,這個叫舍。這舍不是丟下,是自然、熟練、任運。心不像沒有熟練的人做事鼓多大勁。熟就不那樣了,心不沉不舉不用心就平等自然往前去了,這樣在這種情況中就可以見道了。
七覺支怎麼樣用,假使心不用疲乏下去了,心沉沒了,就要用擇法,心疲就會亂想,應看自己,我在念佛念在一邊去了,曉得自己錯了,要用擇法,曉得心在偏,要用精進。心亂跑要用喜覺支。自己對修行感覺非常適悅,非常愛好,要用這三個東西把心提起來,不然心會沉下去打瞌睡。心亂跑時要用輕安、舍、定,因為你心浮動了,輕安,舍,就是心平等,心要亂跑就要用定緣所緣境,用得恰當就是七覺支,別處說七覺支,沒有把念作為主要,這里說七覺支把念作為主要的。心浮動時用這三個,沉沒時用另三個,保持念不斷,念就是正念,覺悟到正道的時候,心不要把正道忘記了,這個念就是正念,正念就管心的。心浮動也覺察到什麼東西對治它;心沉沒也覺察到,什麼東西對治它。這是我們用功的方法,通過善於用功了才能覺,才能開智慧,這屬於見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