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口頭禪

口頭禪

(2007年9月15)
 
我今天跟你們討論的題目,也是我在8月份湖北黃梅四祖寺夏令營講過的。那時候取名叫「口頭禪」,實際上這樣的名字也沒把我想要說的概括出來。關於佛教,關於禪,關於禪文化我不知道你們商學院的諸位了解多少,所以,我從這樣一個很具體的、以我個人的經驗在生活中修禪的一個方法,從一個具體的方法和角度切入。這樣一個角度和方法我想會有助於你們更能親切地了解和認識禪文化,認識我們所說的禪修。

看好嘴巴

我所切入的角度是什麼呢?實際上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要利用的一些重要的感官——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嘴巴,在我下面的講述中也有提到我們的耳朵。這嘴巴和耳朵,經常是互相關聯不能分的。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聾子往往是啞巴,啞巴往往是聾子,所以嘴和耳朵有非常直接的關聯。

我下面所要的是我們的嘴巴。我的師父凈慧大師四句話概括了佛教修行——皈依佛法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這是全部佛教從起步到修學到結果的概括,皈依方向的確立;戒、定、慧是所有佛法修學法門的概括。戒,是行為和語言的約束;定,是心力專註力的培養;智慧,是內心認識能力的開發。貪、嗔、痴是人類的劣根性,是所有眾生先天後天所具有的劣根性,心靈的缺陷。身、口、意即是構成我們生命的重要的三個感官渠道,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用來造作、積累的結果,所以要凈化身、口、意三業。

我今天所要聚焦的是我們的口,嘴巴。關於口的修行佛教里在關於戒的這一部分曾經講過,要避免四種錯誤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妄言是說假話,與事實不符的話;綺語是說低級趣味的話;兩舌是在兩邊挑撥離間;惡口就是罵人。關於這個語言垃圾佛教概括了這四個方面。這是從戒的方面,從約束、從規範的角度來幫助我們的。但是我不是從這個角度講,我分幾個方面來和你們探討,我這里主要說的嘴巴的禪,簡稱「口頭禪」。

以正面的心態面對當下

口頭禪第一個修行——口頭禪的內涵展開也是挺廣泛的,那麼我也把它聚焦一下,聚焦到第一個點,叫沒有怨言。這樣的一個修行我在幾年以前開始,我個人開始不發怨言地修行是在我做了這個寺院住持之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你們可能不大了解這個寺院,這個寺院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88年開放,開放時只有前面的塔,所有原來的建築都毀掉了。從1992年,在我師父的主持下重新恢復,整個寺院的軟體和硬體也建立起來,也有了僧團,同時我們的工作也在多個層面上展開,包括僧團的修行、對社會的弘法、文化工作慈善工作。2003年,這個寺院修復工作完成的時候,我的師父退了讓我來管這個寺院。我今年39歲,最早管的時候36歲吧,出家時間也不長,也算是大的一個寺院工作的頭緒很多。那時候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戒律我說我想修行不發怨言,不對任何事和人抱怨。體驗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修行非常難。也許你簡單地把你的嘴巴關上,不去說抱怨的話,這並不難,但是你這顆心,你要讓它事物總是做正面的評價,這個太難了!我們這顆心每天都在事物做正面和反面、積極和消極、是和非、對和錯、美和丑、要得要不得等等,做這樣的判斷。這判斷裡面我們經常會走到死角里,走到死衚衕裡面,所以一時我們對事物會有怨恨當你內心升起怨恨的時候,你能夠在嘴裡不說怨言,那真的是很憋人的。所以我修行了一段時間發現,哎呀,這個很簡單修為,也是那樣的難!你能讓你是從正面去看事物,總是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你所遇到的情景和人,這是不發怨言的根本,僅僅在嘴上不發怨言,這不是要害,要害是你怎麼樣總是從正面去欣賞和觀察你的生活、你的世界、你的環境、你的遭遇乃至於你自己

抱怨是為活性的心設置障礙

我們常有抱怨——抱怨使我們將遇到的情境簡單地定性,由此使我內心的觀察與理解——就是使我們對那個情景、對那個對象內心的深入地觀察與理解,停步。——停下來了,因為你已經給他定性了嘛!心態因此而封閉並失去活性。什麼叫活性呢?在禪宗里,它是要我用心直接去認識事物的原態,而不利用符號,不利用概念系統,不利用、不陷入價值判斷。所有的概念系統價值判斷、符號的運作,這一部分工作——諸位!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們所說文化。凡是用符號系統發生心靈的運作,在佛學裡講,就是我們這個意識的活動,那麼意識的活動,現在我簡單一點,感性地說,就是我大腦的分別、判斷、思維、邏輯、運作,它是以符號為工具開展的,這一點現代心理學也是得到跟我們一樣的結論,凡人類所有的思維意識活動,它是與符號對應的,就是與「名言」——佛學裡叫「名相」,名言名字、名詞、概念,以這個為工具來運作的。當我們心靈這一層面的運作開展的時候,在我世俗價值判斷裡面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很有文化,但是你常來觀察呢,這一部分的活躍,恰恰遮擋了我們心性智慧光明。所以在人的認識能力中,有一很有意思的規律有一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今天的文明,特別重視那以符號、以概念、以邏輯發展及為運作的那一部分,而比較忽略——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面,比較忽略那以心性直覺,超越概念、邏輯、符號,以心性直覺,直接注視事物原態那一種能力,那一種能力我們給它安個名字好吧,就叫直覺智慧吧。這兩種認識能力,它存在一規律,這規律是什麼?我們在座的還有一道長,正好可以給我做一個證明,我們借用道教的這個太極來描述。這個太極圖不是一個陰陽魚嗎?我們借用這個——這也是個符號,仍然避免不了符號!我們借用這個符號來描述我們心性直覺智慧意識活動的關係,它的關係什麼呢?當意識活動很活躍到時候,那直接的認識能力就變弱了,太極圖不是那兩個魚是相反的嗎,左邊這一部分大的時候,右邊這一部分不就小了嗎?當人類意識活動分別這一部分活動,變得弱,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講,嚴格的說變得有序化,那麼人的心性自覺認識能力呢,就趨於活躍。我相信在我們諸位——包括我自己在內,在我們諸位這樣一個水準上是存在這樣一個規律的。

當然如果你最終認識了這心性本來面目你可以反過來利用符號利用邏輯著書立說,建立各種各樣的架構,建立各種知識符號邏輯的框架,來幫助你去說明問題。那是主人」,那是人的心的「主」,意識活動是「客」,符號邏輯、概念系統是「客」,是工具,它被支配。但是當我們心性你還沒有做主人,我們直覺認識能力還沒有開發的時候,我們是客。那些符號、邏輯、判斷做了我們的主人,抓住了我們的鼻子,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抱怨、我們怨恨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是做了奴隸了。我們的心被各種判斷、各種價值系統概念符號系統抓住了。

中國,如果有一個人,結婚、辦喜事,有一朋友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去參加他的婚禮,你們說他會是什麼感覺他會不高興,對吧?你看,我們的心就是這樣的,我就是舉這個例子,我們的心是被這樣各種各樣的判斷牽制了,沒有自在。當然這里不是說自在的人就可以去穿黑色的衣服,不遵守游戲規則。這里有一個否定再否定的過程。但是我們現在狀態呢,我們的心是不自在的,是被各種判斷所牽制的。所以抱怨恰恰是我們內心事物簡單的判斷、取捨的一個結果,在情緒上的表現。這種表現的本身,會障礙我們心性直覺智慧使我內心的觀察、理解,在事物面前停下來。我們僅僅滿足於用概念和判斷所獲得的那個知識,我們在那裡停滯了,不再做進一步的努力去接觸事物本身。

比如說,有一朋友你有一個新朋友,我們通常會先打聽說:這個人怎麼樣?你會向認識他的人打聽說:這個張三,這明海怎麼樣?那麼認識明海的人說:嗨!這個人,是個獃子!於是你就把「書獃子」抓住了,哎呀!終於了解了,明海是個獃子!你就不會再進一步的直接地去了解他。對人、對事物都是這樣。比如我請你們喝茶,你還沒有喝,你會我說,那茶怎麼樣?我說:「唔,很好,好茶。」那麼你可能就「夠了,好茶!」你忘記了自己去喝。(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對不起,只有我一個人有好茶,你們都沒有。這就是我們的心裡的這種運作,你就會以這些簡單的判斷作為滿足而停止了去接觸事物

在直接地、零距離地接觸事物的原態之前,心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先入為主,不能有任何成見,不能有任何芥蒂。對那個事物要有先定的判斷,這種狀態的心我們可以姑且稱做空的心。空的心就是開放的心,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封閉。空的心也是充滿活性的心,准備著接受任何事實,准備著去感受。我們有時候把我們的感覺系統關閉,各種概念和符號,也會讓我們自己的感官關閉起來,這樣我們認識的事物就是殘缺的,不是完整的。所以怎麼樣讓我們的心處於空的狀態,保持活性,讓那直覺的認識能力生發出來,你們以為禪有什麼神秘嗎?就是這些。

如果你努力從不發怨言這一點去試一試,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企業中,你應該感覺世界更開闊了,人和事物更鮮活了,同時,你的心更空曠了。有了抱怨,我們不會在行為上有積極的改進和調整,剛才我講的在心性上造成誤區、死角,就會引發一系列被動的消極反應。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呢,就是這一系列的反應構成的。在各種價值觀、各種習性的支配下,做出了一系列反應,並且承受因為那反應反饋過來的信息、反饋過來的結果,佛教叫「報」。那麼,一系列的價值觀、一系列的出發點、一系列的習性就是我心性障礙——「惑」,迷惑;一系列的反應就是「業」——造作;然後感受由那造作帶來的反饋。不斷地感受反饋,又不斷地去造作。感受到的反饋,那叫「果」,那就因果的果。當然,如果從這一系列的果,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的壓迫、帶來的局限,帶來鉗制和纏縛來說呢,這個果是苦的,苦就是不自在

推薦四句口頭禪

我們怎麼樣來落實沒有怨言這個禪修呢?如果你要沒有怨言,首先要沒有怨心。根本上是讓你的心從一系列的習慣、判斷、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可能來自於書本、來自於學校、來自於社會、來自於老師——解放出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是這樣的:你不要因為那是你的老師,你就不再去認識,說:「就聽他的」;你不要因為那是你的朋友,就放棄你的認識,就跟他你不要因為那是很多的人,多數人都那麼認為,你就那就真理;你也不要因為那樣會對你有利,你就那麼認為。這就是說,從所有的立場、出發點、價值系統把我們的心解放出來。這樣的一個徹底的心靈的還原,當它還原的時候,自然就在禪裡面。

句話:「一種平懷。」就是你看事物,一種平懷,平等心,開放心。在這里沒有你知道什麼是什麼,你不再迷惑於各種判斷: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美的、這是丑的;但是你又知道什麼是什麼。所以你們不要以為像木頭一樣不做任何反應、像石頭一樣冰冷那是禪。我們經常用鏡子比喻東西來了能照見,東西走了它不留。所以在我的講義中——我們要沒有怨心。第一個我前面已經說到了,我們要理解,要直接地理解事物因緣生滅,就是這樣、那樣,那樣、這樣之間的關聯,由此培養平等心、開放心。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要用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是一個徹底開放的心,對於所有落到你身上的處境,都說ok、歡迎。但是我前面講了以後你們大家會說:哎呀,師父呀,你說的太難了!每天我還工作,那麼這個嘴巴不平則鳴啊!心裡有不平呢嘴巴就要說,現在你讓我們把嘴巴鎖起來,心裡有不平,把我們都憋成病了,怎麼辦呢?所以我說那就退而取其次,我們先用口頭禪對我們的內心做一種積極的疏導。所以下面我給你們推薦幾個口頭禪,這里用的「口頭禪」這個詞是用它的原意。

第一個口頭禪,是我們出家人經常講的「苦惱」。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總是不完全如你的意。你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你也可以抱怨,但你的抱怨呢,用這樣的抱怨——「苦惱」,那這個抱怨有什麼好處?諸位,這個抱怨中帶有哲學境界,它把你的心帶到一個對整個人生處境的觀照,這整個人生的處境就是充滿缺陷的,你能找到一個完美的人和事嗎?我自己都不完美的,為什麼我要這個世界要求那麼多完美東西呢?這個是給我們的生存狀態一個哲學層面的描述,這個口頭禪,一方面能夠緩解我們內心壓力,同時能把這顆心,帶到人生處境的哲學觀照中。當你的心能帶到對人生整個處境這種哲學的觀照的時候,你的壓力就緩解了。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沒有壓力,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每天都遇到完美的事,總是有缺陷,如果你能接受缺陷,那就完美你能面對缺陷,那就完美。所以說「苦惱」這個口頭禪哪,太棒了!而且這個口頭禪呢,它不會對周圍的人造成殺傷,對吧?不會對你周圍的員工造成傷害。其實在一種管理中,適當地表示你的不滿,有時候是必須的。在管理的層面來說,你在管理的環節中,你有不滿你就楞憋著,那是有問題的,因為人們不知道你究竟怎麼看,所以說要表達你的不滿是需要的。但是這種表達不帶傷害性,同時能把你的心帶到這個高度去觀照事物我以為「苦惱」是最好的口頭禪,我把它推薦給你們。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符號,它讓你周圍的人知道:他不高興了,他不滿意了,老闆不滿意。

第二個叫「慚愧」。慚愧是把你的心引導到自我的反省,所有你遇到的問題都是跟你匹配的,所以孔子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病。所以你不要抱怨病,你能遇到這樣的病一定有你內在的因,有你內在的問題。所以,「慚愧把我們帶到對自我不足的觀照中,帶到自我反省中,它對周圍的人沒有殺傷。但是如果是和你配合默契的員工也知道:哎呀!他現在有壓力他不高興。所以在管理上來講沒有形成誤區。「慚愧」和「苦惱」這兩個口頭禪呢,都有一種自我治療的作用。我們說「苦惱」,從哲學的高度去觀察整個的人生缺陷;那麼「慚愧」呢?它把你帶到反省你自己的不足,所以也有一份治療作用

第三個「也好」。這第三個不要隨便用啊!你要掂量一下,你的修行,你覺悟已經到火候了,你就用這第三個。第三個是什麼?不管出現什麼,你都說:「太好了!」

這太難了!如果有人把你的錢包偷了,你說「太好了」,後面的小偷看見:「我們再去吧!」那麼「也好」這個口頭禪呢,它是你的心帶到因緣的、智慧的認識中,一切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有它的關聯性。這個世界一直就是那樣,有這樣的因就有這樣的緣,就有這樣的果報,不會有差錯的,萬事萬物沒有差錯。天不負人,上帝是公正的,諸法平等的。所以你說有問題,是你有問題。你用有問題的眼睛去看生活你就看出問題來;你用贊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就說:「還好,也好!」或者說:「也罷!」所以我覺得這個口頭禪也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你遇到任何事的時候能跟自己說聲:「嗨!也好!」——比如你的企業現在很成功,你說:「也好!」現在遇到很大的挑戰,你說:「也好!」你的妻子把你拋棄了,你說:「也好!」——任何時候你都能以這樣的心來觀察自己的生活

其實還有第四個口頭禪,我沒有寫上。我自己用得比較多,所以就是絕招吧!什麼呢?——「不理他!」你們諸位可能用不上,我的環境好像經常要讓我用這個,因為總是有很多東西要動搖你,有很多東西呢,要誤解你,有很多東西,要障礙你。如果你要做一些工作有很多同樣有價值工作來吸引和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這個時候喜歡說:「不管他,不理他!」這「不理他」幫了我的忙。它能讓我不注意別人怎麼議論我,怎麼看我,怎麼障礙我。它也幫助我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我要做的事上,堅持做,不理他,別的我不管。等你的路走出來的時候,人們就會說:「哎呀!好啊好啊。」在那時候你仍然要說:「不理他。」如果當人們都說:「哎呀,好啊好啊!」這時你停下「不理他」了,說:「你知道了吧,這回你們……」完了!你又完了,你會失敗的,你要永遠「不理他」。所以「不理他」也是一個很好口頭禪,一個帶有定位——像衛星定位一樣,在人生的路上帶有定位價值的觀照的口訣——「不理他」。

這是我今天跟你們分享的四句口頭禪,一個修行要領——無怨言,無怨心。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心量會變大,你的人會變得有彈性,你的心會變得慈悲慈悲是從忍耐中培養出來的,是從接受苦的現實中培養出來的。

(據2007年9月15日在河北省佛學院禮堂對中歐商學院師生的開示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