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慚愧心與七聖財

慚愧心與七聖財

最近我們朝陽佑順寺「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師生參學團38人,赴港交流訪問,受到香港菩提學會及西方寺多位護法居士的熱情款待;訪港7天的行程中,幾乎每天都有人設宴及果儀供養對於這一群朴實清修的年青學子而言,訪港確是一次難得的經驗,然他們接受供養之後,內心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呢?一天,我無意中聽到其中一位學僧說:「香港居士真是發心啊,但是我們學無所成,真是慚愧呀!」聽了這句說話之後,我心中感慨良多;身為一位佛子能有慚愧心是多麼重要啊!為此,我寫了這篇文章,作為對同學們的警省與勉勵;其文如下:

一、慚愧意義

慚愧,是慚與愧的並稱,即對已犯的錯誤生起羞恥或內疚之心。《俱舍論》雲: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亦說:「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著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慚」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慚」是自心感覺羞恥,「愧」是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時,感覺很羞恥;「慚」是對人之羞恥心,「愧」是對天之羞恥心。而《成唯識論》卷六則認為,「慚」是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系由世間之力,意即由於他人之譏謗或法律之制裁,而輕拒暴惡。

所以,慚愧就是對於自己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從而知道懺悔改過。

二、慚愧的重要

慚愧雖然看似無形,但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慚愧就好比推動船航前進的力量。《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於諸庄嚴,最為第一。慚如鐵勾,能制人非法。」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衣服,過去的暇疵仍然可以袪除,回復原有的清凈。正如古人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知錯能改的可貴。只要知道慚愧,只要識得認錯,萬惡罪人也會被接納、原諒。

慚愧,是能擁護世間二種善法,如《本事經》說:「二白凈善法,能護諸世間,令不失人天,謂斷及與愧。若無此二法,都不識尊卑,穢雜似牛羊,雞豬狗等類。由有此二法,能了別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諸雜穢事。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終不墮三塗。」

三、慚愧的實踐

印光大師自稱為「常慚愧僧」,畢生力弘凈土,淡泊名利,刻苦儉樸,恆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後人尊之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當效古德行誼,應該常懷慚愧心、羞恥心,要恥於自己有很多習氣有很多缺點,無法擔當很多的責任;當然更要恥於有很多貪、瞋、痴,有很多不清凈心。在《佛說孛經》里,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曉政;2、臣子無禮;3、受恩不報;4、過不能改;5、兩夫一妻;6、未嫁懷妊;7、習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戰斗;9、慳人觀布施;10、奴婢不能使。

四、慚愧與七聖財

慚愧是「七聖財」之一,「七聖財」是成就佛道的七種聖法。據《法句經》所說,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稱為七聖財,亦即聖者財富

1.信仰──《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據,我們能對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夠依照佛法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夠引道人生正確目標,獲得無上的利益

2.聽聞──學佛聽聞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學佛的第一步要「多聞熏習」。而聞法要有「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的心態,不能用輕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更不能有妄想,應該用虔誠心恭敬心、謙卑心、清凈心聞法,才能受用。

3.精進──凡正當有益於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進。經雲:「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懶惰懈怠人生大病,應該常行精進以對治之。

4.持戒──戒是一種軌范、規矩,是行為依循的准則,譬如火車的鐵軌,能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邁向涅槃解脫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別人,就是持戒這就佛教惡行善的根本精神

5.慚愧──自慚而不造諸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是為慚愧。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凈道德人格才能升華。

6.布施──將自己所有與他人分享,就叫布施。如對貧病無依者,給予食、衣、葯、錢等,稱「財施」;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傳授給人,讓別人明理,獲得智慧,稱「法施」。勿加諸別人痛苦害怕,進而幫助他遠離一切憂怖,稱「無畏施」。

7.定慧──攝心不散,照了諸法,是為定慧。定是慧體,慧為定用,兩者如燈與光,相輔相成,不即不離學佛的人常生清凈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財富世間財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終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間的聖財,才能永存不滅,因此為佛弟子者,當求「七聖財」。

《佛遺教經》說,人之異於禽獸者,是因為人有羞恥心;若無羞恥心,則與諸禽獸無異也。《增一阿含經》亦雲:「佛告諸比丘,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即與畜類同等也。是故,比丘當習有慚、有愧。」佛陀制戒有兩種目的,其中一種為近在攝僧:「攝僧,極攝僧,令僧安樂;折服無羞之人;有慚愧心者很安樂住持……。」可見慚愧對於在家和出家兩眾都很重要。

今日社會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所以做壞事而面不改容,大言不慚,不怕羞恥。如《新婆娑論》雲:「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因此,今日社會教育,應教人培養有慚愧心,有了慚愧心,就容易教育誘導,使之有所作為,猶如鞭策良馬,只要鞭子稍微一揚,良馬見鞭影即知疾奔。這就是《佛說孛經》所說的「世倘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

慚愧心猶如一顆善良種子善人惡人之分別,正是有無慚愧心。世人常為名、利、情所困,而引起極大的困擾與不幸。若常生慚愧心,定能「諸行光潔」。

學佛需注重慚愧心,因為有了慚愧心,才能讓善良種子萌芽,得到救度;因為有了慚愧心,才能見賢思齊,精進向上,成就佛道。希佛學院諸同學們,能以此自勵、自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