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獻法師:金剛經微義

金剛經微義

各位法師居士好!

幾天剛從阿根廷回來,還有一點時差的影響,但是能和這么多的善友們,共同來研究這部金剛經內心感到十分高興,在此希望能把我所了解的,提供給各位作修行的參考。

宣講因緣

首先想跟各位報告的是,這次為什麼會以金剛經微義」為題作研究和探討,有四個因緣要先說明一下:

第一個因緣金剛經這部經,在我中國佛教界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如果你問一般佛教徒讀過金剛經,他們一定知道。即使國外的外國人,只要有研究過佛經的,他們都知道有這么一部金剛經——diamond sutra。diamond即是金剛鑽的意思,因此有許多人知道金剛經之名

印順老法師註解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有所有的註解當中,我認為這部註解非常簡明扼要,沒有繁複艱澀之感,這是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這部經是一總很圓滿菩薩學。學佛者可從初發心,到如何修悲智願行,甚至最後證菩提果,它都有系統的指示,使人有道所循而不致偏失。

所謂菩薩學,即是我們生命圓滿的實踐,也就是如何提高我們生命層次解脫無形的桎梏,達到一種生命圓滿境界

現代的教育,常使人感慨萬分,科技知識愈發達,可是人類戰爭頻繁,導致整個世界動蕩不安。我們雖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薰陶,但人與人之間由於私心作祟,而互相鬥爭,其原因完全在於我們沒有探討人類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現代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鬥爭教育。也許你會說現代社會也有哲學的研究,然而,人類的第一步路已全然走錯了

我們常以思考模式想,第一步踏出去的是什麼?就是以「我」的這個概念為出發點,把一切都訂上一個「我」的標簽。以佛法而言「我」這個概念,就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一種癌症細胞圓滿菩薩學,便是要對人類這種癌症細胞開刀。所以,金剛經在這個時代里,就更顯現出其特殊的價值意義了。

這部經所闡揚的義理:「無我」、「性空」、「緣起」,使人類追尋的思想文化,能臻於圓滿

第三個因緣有很多信佛學佛的人,往往並沒有把佛教積極的、奮鬥的、前瞻性的思想完全發揮出來,反而顯露出灰色的、頹廢的、消極的、悲觀厭世的思想,誤導了不認識佛法的人,對佛教產生誤解,以為學佛的人,必須把家庭事業拋棄;把一切放下不管,才是真正的學道。在這部經的一開頭說道:「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法會之前,並不是先放光說法,一早起來,依照慣例到城裡托缽,回來時,腳還得洗一洗,吃飽了飯,清洗完缽後,這才升座說法

佛陀一再強調,理想生命就在現實人生當中去實踐,追求理想生命,並不是要脫離人群和現實人生,另外去探討與追尋。這種現實又超越的精神在我佛教界已漸漸為人所淡忘和疏忽。所以,我想要藉這部經來提醒各位,佛教是一種人性又超越的宗教

第四個因緣我們現在處於工商業及資訊突飛猛進的時代里,它的特色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快」字。快到什麼程度呢?有的時候連坐升降梯都還要跑步,三級當兩級跑,就巴不得能快上加快。

我想各位不可能性有很多時間,連續一、兩個月每天都來聆聽法師一字一句、一章、一段的詳細解釋經典。雖然時間短,但我希望透過微義,指示一個研究的方法,各位回去以後可以自己研究。

這次在美國,遇到一些美國教授朋友,他們分別任教於哈佛、維斯康辛、柏克萊、哥倫比亞等大學在這大學也有開了一些與佛教有關的課程我就教他們:為什麼在這么高度科技國家,也想到研究佛法他們的回答:所以研究佛法目的,是因看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短短的幾十年間,可以高度的科技;文明的社會秩序;汽車工業、電子工業以及種種精密的光學,把美國的市場搶盡。因此他們在研究日本為什麼「能」的方法?為什麼強盛?和日本的民族特性。結果他們發現日本的民族與文化的淵源均來自於中國,而中國文化包含著儒家思想文化主流,並加上佛教道家及至陽陰學說的實踐哲學日本吸取了我們中國文化的菁華,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強韌性,致使他們成為今日世界強國之一。所以佛教美國已開始漸漸受到重視。

我在阿根廷時,得知阿根廷有一大學——菲魯岡大學,雖然是一所天主大學,但他們也開了東方哲學課,對於佛教尤其感到興趣。

基於這些因緣,我特別提出這部經和各位一起研究探討。如果講得有不甚圓滿之處,還請諸位有研究更深入者,能夠賜予指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我們要了這部經,首先就必須對這部經的經題先作剖析。

人類諸多的問題中,無論是空氣水源的污染,或食品中毒,乃至政治經濟,甚至是人文教育的問題等,這些麻煩的癥結到底是出在哪裡呢?依佛法而言,就是我人類在認識當中,錯認了宇宙身心的實相,於是造成了無明」亦稱為「自性見」。

我們常把宇宙間的一切,認為是實有的,就因為這樣的認識錯誤使人們的身心感受極大的痛苦,因而產生了無明自性見,要如何破除解決呢?那就需要具備些特殊的智慧

金剛般若,就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也唯有透過這種智慧,可以使眾生生命層次提高,身心得以凈化、升華,實踐圓滿生命理想

宇宙人生真實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實在無法以大小方圓來加以形容,在這部經里也沒有具體的解說,而是以智慧觀照去內證。也就是必須透過文字的理解,才得以證悟實相的。

波羅蜜」,一般譯為渡彼岸,意思是說痛苦的此岸到達解脫彼岸也可說是痛苦的、凡夫的點去超越,而達到聖者的超然自在解脫無礙的境界

「經」,就是永恆不變真理它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如同人不論種族、國家,更不論富貴、貧賤,都一定會死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梁朝時,昭明太子曾把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分,前半部是講般若道,後半部講的則是方便道。前面講由假入空;了解現象界的實相。證悟了真如實相,你的生命將由凡夫進入聖者境界

小乘稱之為「證入實際」,並認為證入實際便是究竟;生死已了。但是依大乘佛法來講,生命修行明心見性境界仍不究竟,因為「空」還必須「不空」的行方便道。

所謂方便道,就是修悲、智、行、願,用種種善巧方便的方法去攝化眾生般若道,如果以現在的術語來說,就像是出國留學,出國留學的目的做什麼呢?為的是學成回國服務社會,甚至造福全人類

研究這部經時,要懂得次第,通常我們在研究經、律或論時,有三個方法必須注意的,首先要知道這部經的段、章、它是屬於般若道或是方便道。

般若道的次第可分為「發心」、「伏心」、「明心」菩提;方便道的次第又可分為「明心」、「出到」及「究竟」菩提。研讀經典時,能夠把握這個原則——依據修多羅次第所顯。了解了其層次時,才能掌握整部經的意境。

研究律藏時,是依毗奈耶因緣所顯。佛制定戒律是因為有某種因緣而起,並不是事先就已制定好,讓大家來受持。當佛發現哪一個弟子的行為有偏頗不理想,佛就公開說明這行為所造成不好的結果,於是就制定一戒條,規範眾人不可做。當又發現另有人犯有其它不好的行為,便又公開說明其影響,再定一條戒,故稱為毗奈耶因緣所顯。

論藏,就是指阿毗檀性向所顯,是講諸法的空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即是否定一切而發揮空性的。談到「相」、「法相」就是發揮因果、業報的作用也就是肯定一切。

般若道中的三部分,首先談到「發心菩提」,所指的是給予生命一個定位。人們常輕忽了「人是為什麼而活」的問題,如果人活著沒有目標生命失去了方向,活著就不意義了,久而久之便陷入痛苦之中。假使生活有個座標,縱然有任何的打擊,或遭受一切逆因緣,都將會成為其成就座標的助力。所以,給予生命一個定位,其價值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小智小器。這種人完全生活感官世界裡。什麼感官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所能、聽、嗅、舔、觸的感覺作用

他們生命意義價值,僅止於享有感官上的刺激,或者所擁有的財產、名位等一些有形有象的東西

第二類:中智中器。這是屬於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生命世界的人。譬如: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等等,他們不講究吃,也不注重穿著,完全自在生活心靈領域之中。他們的生命是寄於音樂、繪畫、文學,甚至哲學裡,這種人通常對物質享受的需求非常淡泊。

我在紐約的時候,曾遇見一位藝術家,他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專門買賣畫作,自己也經常畫畫、拍照。可是他總想,賺那麼多錢為的是什麼呢?於是就結束了公司的業務,環遊世界去。走的時候,身上僅帶了少許的錢,每到一處就停下來打工,拍照、畫畫,生活得非常充實而自在。他把生命投注在藝術之中,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感覺非常滿足,可說是達到了「照相三昧」、「畫畫三昧」的境界

告訴我說:「你們打坐這么麻煩,而我只要一枝筆隨興一畫,就能自得其樂了。」我對他說:「話是沒錯,但你的自得其樂當中,有沒有達到能所雙亡?」他說:「沒有啊!我只是沉醉在藝術的意境里;在享受這個世界啊!」

由此可見,這只屬於中智中器,雖然其對物質層面需求淡泊,只是追求心靈的空間,但是遺憾的是「我」的概念依然存在,沒有去除,不突破「我」則痛苦永遠無法得到解脫

第三類:大智大器生活法相中;第八阿賴耶識的人即越了這個「我」。超越了「能」「所」的境界時,便稱為大圓鏡智。

智者不惑的境界,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標,然而這個境界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於菩提心上而不惑呢?這點就是須菩提所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眾生生命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於菩提心上。何謂菩提心呢?菩提即是覺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佛教追求的是緣起性」、「宇宙性」、「法界性」的文化,因為它的座標不是以個人身心為出發點,而是站在整個法界去開展一切思想文化這部金剛經所發揮的正是這殊勝之處

菩提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平常的事,而是極為難得希有的;真正發菩提心時,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功德廣大的,發心的當下就是菩薩了!之所以能稱為菩薩,就是能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生起固然極為難得,卻也容易退失,因為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受不了種種的挫折。一旦菩提心退失,菩薩的資格也就消失了。

以現代的說法來形容伏心菩提,就是指生命的定位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本著這種精神而發菩提心,去照顧所有的眾生。無論胎生、卵生或濕生、化生沒有任何種族、國籍等的界限,都要去化度,這才是生命價值意義

要如何才能達到所發的願心呢?那就必須付之實踐,把生命投資在其中,透過六波羅蜜的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果只是發願不去實踐,那不過是空願,縱使發了千萬遍的願也是徒勞,終究是個凡夫罷了。

釋迦牟尼佛說攝化眾生有一個具體可行的辦法,就是布結緣。六度之中為何單單只提出布施呢?事實上,六度之中每一度都有著關連的相攝作用。如果布施而沒有持戒的話,那麼布施便不能成就的。譬如:情緒不好,打罵了別人之後,再以物質作補償,別人是絕不領情的。正確做法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施予幫助,就易於受人接納,否則就算你做了再多的善事,人家卻說你是在沽名釣譽,可是在你而言,會覺得好心沒好報而生退心。或者今日布施,明日懈怠又不布施,不就是沒有精進,心散亂布施心不能長久;沒有智慧布施也會造成很多的麻煩,甚至造成罪惡

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必須以智慧成就五度,而智慧亦必須由五度來庄嚴。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道。」般若有導師,引導你走向生命解脫之路

因此,伏心菩提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實地的由五度做起。有些人誤解佛教,以為可以用觀想方式布施觀想以無量無邊的衣食寶物迴向法界眾生,與法界眾生結緣,這種意境修行方法錯誤的,這點值得我們佛門弟子應該好好的加以檢討才是

一切的布施,無論是發菩提願心也好,或是持悲智願行也罷,都應抱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與法性相應,否則極易產生退心。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不是見有利益時即無人相,該做事盡義務時即無我相,見到錢財即無壽者相。人類一切問題的產生,癥結就是著我眾生執著五蘊和合的身心為實我。

有了「我」以後,相對的世界就變成了我所有,我能做這個,我能做那個,一般人以為我就是我,人相就是你,於是這執著成了眾生痛苦的根源。

金剛經講到的我,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實我,實實在在的我即是「我相」。「人相」,人與動物不同,是人的思想行為與動物有所區別,人可以站立著走,而動物不能,這就是人相。「壽者相」,一期的壽命是為壽者相,在這當中要有衣食住行,要有思想、教育、文化,及的國防來保護國土、人民生命財產警察維持社會治安等等這些我們所仰賴、依附的支持條件,涉及的範圍非常廣而復雜。「眾生相」即眾緣和合而生的相。

現在用另外一個說法來解釋:我相、人相在哲學上講是主客相對的。當我們思想概念生起時,馬上就有一個主觀的我相,跟隨著客觀的世界。壽者相、眾生相,就是時間和空間。

主觀、客觀、時間和空間這四種相,因為我們的一個思想概念,立刻出現一個對立世界何者對我有利的就去貪取、執著對我不利的則加以打擊、排擠,眾生思想模式總離不開四種相。

這部經就是要告訴我們,必須透過智慧去觀察,什麼是我,什麼是人,什麼又是眾生和壽者!身體或心到底哪一個是我呢?若身體是我,為何頭發會變白,牙齒會掉落,眼花又駝背,與年輕時蹦蹦跳跳的景況完全不同呢?「我」應該是不會變的。

心是我嗎?哪一個心才是我?心不斷的起意識概念剎那意識概念一個又一個的聯結起來時,幻成「我相」出來。就像在黑夜中,點一枝香,起先只是一點一點的煙,連串起來就是個圓圈,我們將這一個個的意識概念連串起來,誤認這幻覺的心就是「我」了。

佛經雲:「人生無常、諸受是苦。」很多人誤解佛教人生看得悲觀,一切都是苦的,我在此必須提出來予以更正,所謂的無常苦空,它是指人生非常的短暫,因其短暫,故而可貴,人人皆有生老病死,無永恆的存在,應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利用它,不要在感官世界中隨波逐流,迷惑了自己的生命

物質的享受與追逐是永無止境的,它並不是人類追求理想的終極目標。我們透過「發心」、「伏心」,生命有了定位,慢慢的生命的投資;福德因緣具足了即明心見性般若道中,更是生命圓成的境界——無上菩提

修道的目的,以宗教方面來說是為了得救,各種宗教說法雖然不同,但看法大多類似,認為人間是痛苦的;人性是醜惡的,唯一的解決之道,是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美好的的世界

然而在佛教認為理想世界、得救的世界,並不是離開現實人生另外去尋求,而是就在現實人生中,只要用智慧去觀照宇宙身心的如實相,通達了之後就可得救。

金剛經雲:「但見於法,不見於人。」對於得救的過程,其境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甚至無佛。

因為凡是有執著就有個相對的世界我見到什麼?我證到什麼境界?「我」這個概念還存在的話,縱使生天一樣會有煩惱

這次我在阿根廷菲魯岡大學演講,有一學生問我:「人人愛上帝嗎?你認為對嗎?」我說:「對!」此時在座的學生們都感到非常驚訝。接著我又說:「但是,上帝的界法有所不同,上帝什麼呢上帝真理的代名詞。人有追求真理,愛好真理的傾向,如果沒有這種傾向,相信各位就不放下手邊的事情,專程來這里聽經了。所以,人人愛真理就是人人愛上帝。不過東方人的上帝和西方人心中上帝是不同的,東方人的上帝不是神,沒有給人抑制的壓力也不具審判的能力。」說罷,那些阿根廷人不約而同的鼓掌,表示同意我的看法

佛教所談的得救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真正通達法,解了真理的人才是正見到佛的人

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不久母親耶夫人就去世了,由於生佛的功德便上升到天上享受福報佛陀成道後,為了報答母親,就升到天上為母說「地藏經」。佛陀天上說法足達三個月之久,而人間弟子非常思念佛,優填王就請了一名畫匠上天去畫佛像這就是佛像的起源。

據說,佛陀講完經要回來的時候,帝釋還特別造了天梯,請佛陀一步步的走下來。

大家一聽說佛要回來,就爭先恐後想最先見到佛。當時有一蓮花比丘尼,很想第一個見到佛陀,可是依照禮人俗習慣比丘排在隊伍的最前面,再來沙彌,而後才是比丘尼、沙彌尼,這樣的排列次序,她是無法排在前頭了。但因她已證阿羅漢果位,便運用神通把自己變化成轉輪聖王,威風凜凜地帶著大臣們,走到最前面向世尊叩頭禮拜,並說道:「我是第一個來歡迎你的人!」

釋迦牟尼佛卻說:「第一個見到我的人不是你,而是須菩提!」為什麼佛這樣說呢?因為須菩提通達了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眾生見到緣起現象的一切,都當做是真實的,由於這種認識的偏差,以致處理錯誤,使得身心飽受痛苦煎熬,有了痛苦自然心生煩惱,然後就造諸惡業,造業必受苦報,當然又起煩惱,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

因此,釋迦牟尼佛開示眾生,唯有以智慧去體悟宇宙人生真實相,才是解脫之道,也才能使生命活得自在、安寧。

為何須菩提要請問世尊有很多眾生,在將來聽了本經的言說章句,能生實信嗎?因為他懷疑這無依無得的甚深般若義理,恐後世眾生不易生信。在別的經中所說的,都是菩薩有因可修;有果可證,而本經卻說因修要無住;果證要無得,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非因之因、無果之果,才是無依無得的實相般若。而這種離開絕對的真心,離開客觀的真理,無非是如同嘴巴掛在牆壁上,不可說、不可說,何況是去證悟呢?

眾生的思考模式,一定是有個「能」「所」,也就是能了解的我,能體悟的我,及一個相對的境。而佛陀眾生離開這種相對待的心態,簡直難思難議!

釋迦牟尼佛說:「對於這部經,有智慧的人自然會相信的!如現在法會中的諸大菩薩,不但相信,且能證實;即使是二乘人,亦由智慧而相信的。所以在我滅度後五百年將來,必有眾生能相信,不過這些能相信的人,已在過去世以來無量佛所種諸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自然不容易相信。」

正法時期——解脫堅固

像法時期——寺廟堅固

末法時期——鬥爭堅固

佛教里所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期,並不是以某個時期時間來劃分的。所謂末法並不是在這個時期里已經沒有佛法,而是指道德沒落,沒有求道的心了。正法時期也並非所有的人都在禪定都能解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間裡,仍有人從未聽過「佛」,何況是聞法。

可是現在雖說是末法時期,大家卻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到正覺寺,共同研究佛法;探討解脫之道這就說明了正法時期里有末法,同樣的末法時期也有正法。只我們持戒修福,也可解脫堅固的。佛法講「空」是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的空,如果認為一切都是空,可以不必持戒,殺人放火也沒關系,那你就錯啦!有因必有果,自己種下什麼因,將來果報還要自己去承受。

講到善根學佛的人應當要有積極的概念,不要老是說自己業障深重、福薄德淺,無法學佛。其實,我們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種善根

道理簡單,各位不防把世間有的人都當作佛,尤其是你周遭的人父親是佛、母親是佛,丈夫太太兒女親戚是佛,甚至怨家仇人也是佛。在聽了金剛法門後,就可以用這個菩提心、大悲心來對待別人。

例如:當你兒女清洗衣物,或操作家務時,思維家人都是未來佛,為他們服務是跟他們廣結善緣,這不就是在善根了?

孝敬父母師長就是供養未來的佛,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受傷,過去扶持幫助,或心裡起善念,發心將來成佛時當來渡化眾生,特別是在遇到有任何人對我們無緣無故亂發脾氣,心中觀想自己成佛時,一定第一個先來度他,這些都是在種諸善根了。

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本來是一個樵夫。一天,挑柴經過一戶人家,聽到屋裡面有人誦經的聲音,打聽之下得知所念為金剛經,他歡喜極了!便問此經得自何處?那人說是從湖北黃梅縣,五祖弘忍大師得來的。心裡真想能夠到五祖座下學習,奈何家中尚有老母還得靠他奉養,不能遠行。

後來那人嘉其志切,願代為照顧老母,並且贈予盤費,勉其成行。

到了黃梅,五祖問他從何處來,他答:「從嶺南來。」又問來為何事?他答:「來為作佛。」五祖高聲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他隨說道:「人雖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分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知其為根性之利這人,收留了他,恐有人忌便叫他在後院臼杵間里舂米。時光很快忽忽已經八個余月。一天,五祖覺得傳授心印的時機已到,即向大眾試驗見地如何。當時,眾人之中有首座和尚神秀,見解過人,大眾雖各有野心想做禪宗第六代祖師,而終推神秀上座最有希望。而神秀上座也正想試試自己心中見解深淺,於是在南廊壁上題書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已知神秀尚未入門,但仍留此偈囑門人依此偈修,亦可得利益福德

後來有一童子,經過碓坊,唱誦其偈,慧能聽了便知此偈未見本性童子說:「你這獦獠曉得什麼!」六祖說:「這偈雖好,可惜理未透徹,我亦有一偈,可是不識字。」當時有位江州刺史的佐吏,姓張名日用,便代為書寫六祖之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二天,五祖過堂時,看見了這首偈心中甚喜,詢問之下乃知為舂米佬所作,為恐遭人忌故意對大眾說:「亦未見性。」眾人信以為真。事後五祖潛至臼杵間,問行者道:「米舂得熟否?」答曰:「米是熟了,猶未能篩!」五祖以拐杖向地擊了三下而去行者已會祖意。

當夜三更時分,便扣門進入五祖丈室,五祖即為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三更傳授頓教法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並叫他星夜他去,以免遭人暗算。

這樣一位目不識丁的賣柴佬,卻能在聽了金剛經後而開悟,在中國禪宗史上傳佛語心,度人無數。若不是已在過去世中,不止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諸善根,哪裡能夠辦得到呢?!而且不是人天有漏的小善根,而是出世無漏的大善根。這無漏大善根種子,種在八識田中,如食小金剛,終生所不化。

能夠接受並相信「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法門這類眾生,是相當有智慧的。因這一念凈信,已與無相理趣相應,所生功德,猶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這凈信功德,亦唯佛以二空智慧悉知,以五眼圓明悉見,決不是一般的二乘和菩薩所能知、所能見的。換言之,一念生凈信者就是能所雙亡,無我相、無人相、無從生相、無壽者相而來接受這般若法門

修學般若法門,並不是我們相信了誦念它,佛就無時無刻護著,不誦念就不佑護我們,而是受持這金剛般若經以後,將使我們懂得以智慧來化解、處理種種生命里所遭遇的一切問題。因為通常一般人總是會情緒化的去處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事情反而愈弄愈復雜,煩惱也就愈多了。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有其三層的意思:

這類眾生,不但得我相空智,而且得法相空智。我相是根本煩惱,有了我相的存在,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將次第生起來。能一念生凈信,了知「我」由五蘊諸法緣聚假合,我相了不可得就得我智。破了我執,破除我相,我相既破,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次第破除。這一念凈信與無相般若理想應,便悟入我空般若。 了達此我空智是二乘人所得不究竟之智慧,所以更進一步地實驗修證,了知不但我等四相空,即使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虛幻不實,自性本空,故而說「無法相」。 不但無法相,還要無非法相,這無非法相的非法,是指的空病,就是認為有個空的存在。佛說空,無非是要破執,若反執著空,又成空病。

居士謂:「但願空諸所有,幸勿實諸所無。」這正如唯識學談唯識為破除法執,若執唯識實有,則法執未破。般若談空,亦然,若執著於空,還是不空,故須空空,即觀不著空,方放於畢竟空。

為什麼一個人只一念生凈信,就可得如許功德呢?是因修我法二空的智慧,破除我法二種執障,此一念心無所住,修此無相凈行,所得無相功德就如許廣大;若人聽了般若經,以為有般若經可聽,及能聽的我存在,一念心有所取著,即落於我等四相中,所得功德自然也就很有限量了。

現代的人一切講求快速,什麼速度、速記、速食,但成佛卻是快不得;必須按部就班,次第修學。也行各位曾聽過所謂的「即身成佛」,它根本就和經典上說的:「要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甚且還要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不相應。況且即身成佛,成的是理性佛,在悟到空性、明心見性還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要經過「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要三大阿僧祗劫修福修慧,和百劫修相好,這諸多無邊的功德才能成道的,成佛沒有捷徑,更沒有速成班。

佛法甚深微妙,究竟妙在何處?就是得知有六道輪迴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輪迴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輪迴之後,內心得很麻煩,也很恐怖,但是在六道輪迴當中,可以讓我們在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修福修慧,戒定慧具足,便在所修持法門中,得生一念清凈心——明心見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三菩提此譯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三菩提另外還有一個意思是指羅漢,也叫無生。已證實相;生死自在,並認為生命出現在世間,是一件很痛苦事情

學佛修行目的,不是為了娑婆世界的苦而不想活了;或不想再出現生命於此間,要想不再出現生命,唯有取消生命的原動力——「我」,執我自然會引發生命的再現。小乘修法就是用智慧觀照什麼是我,了知我不可得即證實相,這時生命動力消失,並認為生命不再出現就是究竟。

當時在印度很流行這種修法,就是叫做「生命的取消」。

「三藐」指的是菩薩境界;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菩薩。認為我生老病死苦,一切眾生亦然,因此只求自己的解脫是不究竟、不圓滿

所以,修學佛法目的,除了增強升華我的生命力之外,也要讓眾生生命得到解脫眾生不僅要修智慧的學分,尚須修大悲的學分。

「無上阿耨多羅」是自覺、覺他、學行圓滿;佛的境界人類生命達到最高圓滿境界也就是人類智慧悲心升華凈化到最高境界,我們稱他為佛。

佛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有得到個什麼?或是有個實實在在的法可以說給我們聽呢?沒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觀宇宙一切都是了不可得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

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我們在前面已說到這部經是一總很圓滿菩薩學。菩薩應該修哪些東西呢?在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一書里就談到這個問題,並且還特彆強調學佛法必修的三個學分。以現代淺易的講法,不妨稱之為「菩薩學的鐵三角」。

學佛首先應發菩提心,將生命予以定位,菩提心必須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來充實、實踐它,把生命投注在六度福德上,而這六度則要空慧來引導,這樣菩提心才能持久,而不致退墮。因此,般若智慧是非常重要。

為什麼說受持讀誦此經一四句偈的福德,還要超過布施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福德呢?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為諸佛之母;又一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從此經出生,此經又為諸之母了。

諸佛般若為師,由般若智證真如理,故說諸佛從此經出;又諸佛從所證真如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說法,此經又為諸法之師,故說諸法從此經出。

因此,這般若功德藏,包羅萬象,猶如虛空,而含眾物,所以讀誦受持此經,其功德也遍於法界,和般若相等,無為而無有限量,自然布施七寶、有為對待、有限量的功德所可比擬了。

所謂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財布施的財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布施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人,內財又是什麼呢?就是身體的頭目腦髓、身心生命布施內財是為了破除對色身的貪著,以及利益眾生。有句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隨便加以毀傷,是為孝順!」我們當知道,割截四肢和五臟去治療父母疾病,尚且時而被世人認為不甚合於情理。修行人若輕易切斷手指,割截身體,為布施內財而捨棄身命,很可能會讓人誤以為佛教徒很殘忍,而且不知顧全大局,因而生退心不敢學佛

布施內財是菩薩境界,我們不必勉強模仿,以免帶來許多不良的副作用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視死如歸,施捨內財不但沒有憂苦,而且滿懷慈悲歡喜心中非常清凈灑脫自在,絕不像我們一般人,也許信心不夠患得患失,產生悔恨,或者刻意表現。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修行,多在行為、語言心念方面下功夫,因為有了良好的談吐、舉止,道高德重,似乎比割截肢體更能感化眾生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不依欲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龍樹、中論、四諦

諦:就是真理佛說真理兩種層次

世俗諦,是依世間法,以世間人的各種心境,來說明因緣果報六道輪迴,甚或有佛、菩薩,有聖賢也就是對於宇宙一切都講「有」。 第一義諦,又名勝義諦。「有」在聖者心境里,不是真正的實有、永恆的有,而是暫時性的。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一切法在聖者而言,都是虛幻了不可得的空相。

勝義諦——體——非有——即非

世俗諦——相、用——非無——是名

對於世間的一切,聖者凡夫心境是有差別的,但並不是否定它,或是離開世俗的一切,另外有所追尋。而是在這些「有」當中,體悟它並非是永恆不變實體;是幻有、假有、暫時的有。

譬如:五蘊和合的身心若為實有,則槍斃一百次人也不會死

因果輪迴若為實有,就不能再去輪迴也沒因果報應了。

凡夫無論看到什麼,觸到什麼,總認定它的內在、它的背後有一永恆不變實體存在。這種實存感,在佛法說是自性見」,這也就是輪迴生死的主因。

凡夫外道

增益執一常見(本體論)世俗宗教哲學科學

損減值一斷見否定因果、否定現象

經典里談到眾生執著兩種:一種是增益執;一種是損減執。眾生因沒有修般若空慧,對世間真實相不能掌握得很正確,不是增加,就是減少。

增益執:常見,在宇宙現象的當下,我們總想出一個實體來建立宇宙觀、生命觀及價值觀。依佛法來說,現象界如果有個永遠不變的實體,那一切就不再有變化了。

宇宙萬物山河大地,沒有永恆不變的,因為它的形成與存在不是主動自生的,而是被動、緣生的。主動自生的理論上根本無法成立,自生是自己生自己;由一個變成兩個,又再生變成四個,自己可以產生無限量的自己,這不就成了「一因多果」了嗎?

曾經有個人,他被毒箭射中,醫生正趕緊要替他拔箭療傷時,這個人卻說:「醫生!請等一下,等我問清楚是誰射中我的再拔吧!我必須先問清楚是男人射的?還是女人射的?這個人的面貌長得什麼樣子?箭頭上又是什麼毒葯?」醫生就告訴他:「等你問清楚時,恐怕早已毒發身亡了!」

追尋宇宙本體就像那個被毒箭射中的人,不先醫治傷口,卻一味追問於事無補的問題一樣,毫無意義

損減執亦稱斷見。它是否定因果業報、否定現象界的形態作用,認為人死便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行為價值都歸於破滅。

增益執亦稱常見。雖然會行善卻難於解脫原因是在自我身心當中,執著有一永恆不變的實我,於外在執著有個實存的山河大地

聖者已證中道如實見,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現象界的因果及一切,都有功能作用、形態。從本體它是非有,從作用、形態看又非無。

阿含經雲: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吾人起心動念,宇宙自然有一種不可思議業力因緣,而招感色身,招感善惡報。不一定非要有一個阿賴耶識,如來藏,這是中觀論的體系思想

中觀的體系思想,與唯識、唯心系不太相同,因它不必建立一個本體而能業感輪迴,正如摩擦生熱,而不必將熱帶往彼處,彼處自然有熱的道理一樣。

名義互為客名≠義

眾生:執名著相

佛陀:隨立隨破

唯識學理中有句話:名義互為客。意義是說名與義不相當。譬如:我說火,可是我嘴裡並沒有火。如果說火,即見有火,嘴巴不早就被燒爛了嗎?

這部經里有很多三段論法,隨立隨破,就是要破除眾生的著名。執名著相生死煩惱的根本,如果不去破除,解脫將是沒有希望了。

色心諸法實為業果諸相之素質,業果生死色心起滅法上之假相

分位假相時間、空間、生滅相續假相,旋火輪③和合假相④對待假相、有、無⑤妄執假相、神、我⑥假說假相、龜毛、兔角

我們稱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應該怎麼贊美他呢?不是:「萬能的佛陀宇宙的創造主!」應該是:「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實的知見,如實了解世間,過去諸佛如何乘如實道而來,現在,未來諸佛亦然,徹底體悟諸法實相,亦稱如來

應供:就是佛的大悲心,住入世間,可以接受天、人的供養,做為眾生福田

正遍知:了解世間的一切,如是性、如是體,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本來究竟,一切通達,贊嘆佛的智慧與悲心。

善逝世間解:倒過來講意即了解世間世間上一切的現象眾生以實存的概念來看它,就會現象假相所迷,執名著相佛陀要我們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因為它是眾多因緣條件的排列組合,由是幻現出多彩多姿的宇宙人生假相,而這迷惑眾生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即是色心」。

是有形質礙之法,無知之用者。反之,無形質可見,有知覺之用謂之心。色心諸法能變化成為業果。諸相的本質之所以生老病死、窮通夭壽、貧富貴賤等種種的業報現象,就是色心在觸對當中,我們處理正確與否,而所幻起的一種假相

分位假相:指時間、空間、生滅等。在時間而言,以太陽為中心,地球太陽一周是一年;月球繞太陽一圈是一個月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一天又分為二十小時,每小時又有十分鍾,一分又有六十秒,請問時間是實存的嗎?經過一個白天黑夜,我們稱它為一天,那隻是一種幻相。空間也是如此,比如寺里來了三、五人,剩餘的空間很大,若是來了一千多人,就覺得空間狹小,因此空間不是實體,是物質離散的一種假相。又比如出家閉關修行,雖身處斗室,經年累月亦不覺苦悶;反觀眾生,如果兩、三天不出門,心情可就難過,這些都是色心假相迷惑的關系相續假相晚上點燃一支香,在空中旋轉,起初是一點一點的煙,旋轉加快時,見煙圈猶如火輪,再加速時看到的圈圈,很自然地就幻現出好像一個靜止不動而實存的圈圈。 和合假相:我們總結是把所有實際上只是由很多種東西集合在一起(許多零件組合而成汽車……等)的人、事、物,認為是實在而不變的。 對待假相這是一種相對性的關系,比如多、少、高、低、胖、瘦,等等,又譬如一盆水衝過來,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點點水,但對螞蟻而言,這一點水就是水災。 妄執假相:在人生的一切現象當中,妄想宇宙有一本源有一主宰者,無以名之即稱之為「神」,並執著所有的一切,是由神來創造與安排,信者得救,不信者就入地獄。 假說假相:曾經有位先生一再和我研討「神」是否存在的問題。以往哲學是在辯證神是否存在?它到底是有形或無形?是什麼方法才能證明它的存在?它又是憑藉著什麼而能創造人事物?而這位先生又反駁說:「那麼你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它沒有?又為什麼有神的概念產生?」我說:「概念不代表一定有,因為可以假說假。比如龜毛兔角,這也是一個概念世界真有龜毛兔角嗎?這是幻想假境創造而來概念。」

眾生解脫,想以理性去處理事情,就不幻想宇宙間的本體是什麼?創造我們的是什麼?回歸到哪裡就能得救等等,如果以這種的心態解脫是不理想的。學佛的人要常常觀照個人的命運是靠自己創造,一切靠自己的善因善緣來安排。

釋迦牟尼佛一再告誡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必須通達宇宙身心的如實相,才能真正解脫自在這部經所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在日常動態中修行,不是拋棄一切才是放下自在,並提醒我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以大悲心、菩提心,般若智慧來對待世間種種問題,則此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否則一切法皆是煩惱法。

如何才能使這顆心像一面明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以智慧觀照世間的一切呢?

隨緣作主,立處皆真。對於山河大地、飛潛動植,一切一切皆應以心歷境,以境驗心,見到男人女人都視為是自己的前生父母,由這種念頭為出發點,去看待一切眾生,這樣任何人都將是自己種善根對象,要如是訓練自己隨處作主。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因為無法做到隨處作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份,不是處處受人牽制,自願作誰的奴僕,要不就是埋怨在家中做牛做馬,這些都是錯誤觀念,須知為為效勞,便是為自己種善根

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意思是不要逃避現實,對自己份內的事,一定要以歡喜去做,並觀想做了這件事可為自己廣結善緣,增加經驗,增長知識,要心存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情,千萬不可存有拒絕或怕事的心態,否則一旦遇事就退縮,反而徒增痛苦,任何業障現前折磨我,又何嘗不是在為我消業,增我福慧。 一切法皆是佛法在此我想告訴諸位本人一些心路歷程的經驗有一次,我搭火車要到某處,在途中心裡一直默誦經文車輪與軌道摩擦,不停地發出「答答答」的聲音,突然間這「答答」聲成一種強而有力的震撼,有如釋迦牟尼佛在說法,很親切的對我說:「緣起性空。」在那一剎那,車廂里的人都非常可愛,沒有男女、高低、胖瘦之分,非常的平等

由此可以說明,當我們遭遇到任何事情,其本身不是眾生煩惱,而是心理作用事情相應,使之成為煩惱,所以,我們如果以大悲房、智慧心、菩提心去觀察一切,境界隨時就會有轉變的。

人生猶如一面鏡子,能清楚地顯現出山河大地,蠢動含靈,可是要抓又抓不住,在時間與空間配合之下,的確有這么一個影相;一種因緣和合暫時的幻想。所以學佛的人,就要在這窮通夭壽、貧富貴賤、悲歡離合的大夢中多做佛事,了解所有一都是暫時存在,隨時彼此就會說再見。

最後,祝各位慈友

菩提增長

阿彌陀佛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講於台中正覺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