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凈土宗簡史

凈土宗簡史

    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由於這個宗派是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後世就稱它為凈土宗,又稱為蓮宗。凈土宗立祖之說起於宋代。宋·四明宗曉(1151~1214)以晉·廬山慧遠為蓮社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樂邦文類》卷三)。後來四明志磐改立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七祖(《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凈土立教志〉)。明清之際又加推袾宏為八祖。清·道光旬,悟開更加推智旭為九祖、實賢為十祖、際醒為十一祖(《蓮宗正傳》)。晚近印光又改推行策為十祖,實賢、際醒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的門下也加推他為十三祖。此宗被推為祖師的,大都以其人弘揚凈土法門貢獻緣故,並非像他宗的法系有前後傳承的關係

    中土往生凈土法門,起於東晉青山竺法曠(327~402),《高僧傳》卷五說他『每以《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凈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稍後,慧遠(334~416)於元興元年(402),和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等一二三人,在廬山般若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又編有《念佛三昧詩集》,序中並有『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等語。慧遠與十八高賢結白蓮社(簡稱蓮社),同修凈業。此蓮社得名之由,是謝靈運一見慧遠肅然心服,替他東林寺開鑿東西兩池,種白蓮,因而以蓮社稱(《佛祖統紀》卷三十六)。

    慧遠圓寂後,專修凈土法門雖不乏其人,但到東魏的曇鸞才有發展,而奠定後世凈土立宗的基礎。曇鸞(476~542),雁門人,原於四論及佛性深有研究,後來感於人命危脆,到江南去求長生之法於陶弘景,得仙經十卷,歸途在洛陽遇到菩提流支,給他一部《觀無量壽佛經》,說是解脫生死大仙方。於是焚毀仙經,專修凈業。先後在並州的大岩寺、汾州的玄中寺弘通凈土法門,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簡稱《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凈土義》、《贊阿彌陀佛偈》各一卷等。他在往生論注》中,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以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到不退轉地,是難行道;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憑藉佛的願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是易行道。加以文理兼到,深為後世學者所推重,隋代智顗所著《十疑論》中曾有所引用。

    曇鸞以後,著名的佛教學者靈裕(518~605)、慧遠(凈影慧遠,523~592)、智顗(538~597)、吉藏(549~623)等,都有關於凈土法門的撰述(靈裕撰有《無量壽經疏》及《觀無量壽佛經疏》等,均已逸失;慧遠撰有《無量壽經義疏》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二卷等;智顗撰有《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等;吉藏撰有《無量壽經義疏》一卷等)。然皆非專宗凈土,而繼承曇鸞法系大弘凈土宗的,則是唐代的道綽、善導。道綽(562~645),並州文水(今山西太原)人,原是涅槃學者,後來在玄中寺看到記述曇鸞事跡的碑文,深有所感,於是專修凈土法門,每日口誦阿彌陀佛。又前後講《觀無量壽佛經》將近二百遍,勸人念阿彌陀佛名;撰有《安樂集》二卷。他在集中,本於難行易行之說,立聖道、凈土二門,把在此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為聖道門;憑藉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土、入聖證果的法門,稱為凈土門。認為在此末法時代,只有凈土一門是,起初誦《法華》、《維摩》,後依《觀無量壽佛經》專修十六觀,更往玄中寺從道綽聽講凈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宣揚凈土,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一稱《觀經四帖疏》)四卷、《轉經行道往生凈土法事贊》二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往生禮贊偈》、《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各一卷等,完備地組成了凈土一宗的宗義及行儀。他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傳去日本,到了十二世紀時,原出身於日本比睿山天台宗的源空(1133~1212),即依這一《經疏》的〈散善義〉,著《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宣揚專修念佛凈土教,開創了日本凈土宗。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之一親鸞(1173~1262),又開創了日本凈土真宗。善導的弟子有懷感、懷惲、凈業等。

    懷感起初不信念往生之說,後來由善導的啟迪,虔誠念佛,撰《釋凈土群疑論》七卷,通釋關於往生凈土的各種疑難。其後有少康(?~805),縉雲仙都山人。初誦《法華》、《楞嚴》,後來學律部及《華嚴》、《瑜伽》。貞元初(785~),在洛陽白馬寺,得到善導的《西方化導文》,從此專修凈業。後到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建凈土道場,時人稱為『後善導』,嘗和文諗集錄從東晉·慧遠到唐·邵願保四十八人的事跡,撰成《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刪傳》一卷。此外,有和道綽、善導同時的迦才,住在長安弘法寺,勤修凈業,嘗整理道綽的凈土學說,撰成《凈土論》三卷。

    又有慧日(680~748),和善導、少康『異時同化』(《宋高僧傳》卷二十九),世稱慈愍三藏青州東萊郡(今山東掖縣)人,受具足戒後,從海路往印度求法,經過十三年,從陸路東歸,中途就印度學者聽受凈土法門。回國後,勤修凈業,撰有《凈土慈悲集》三卷,《般舟三昧贊》、《西方贊》各一卷。他在《般舟贊》中,說回心念佛、凡夫得生凈土等義,和善導的說法相似;但在《慈悲集》中主張教禪一致、禪凈合行、戒凈雙修,這就和善導專修凈土的主張有所不同。稍後有承遠、法照。承遠(712~802),初從資州智詵的門下處寂(648~734),傳受禪法,後來在衡山教人專念彌陀,道化甚盛,時人稱為彌陀和尚。法照起初入廬山結西方道場,修念佛三昧,後來到衡山師事承遠,既而依《無量壽經》立五會念佛,以音韻文學弘揚凈土法門,嘗在並州及禁中舉行,道化甚盛,撰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凈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贊》及《大聖竹林記》各一卷,其《五會法事贊》中,引載慧日的《般舟贊》全文。承遠、法照都有許多弟子,但其後傳承不久就中斷了。

    唐人關於凈土的撰述,除上述外,還有《阿彌陀經通贊疏》三卷、《西方要訣釋疑通規》一卷(以上兩種相傳是窺基所撰)、《念佛鏡》二卷(道鏡、善導共集)、《念佛三昧寶王論》(飛錫撰)、《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法聰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三卷(新羅·憬興撰)、《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游心安樂道》一卷(以上兩種新羅·元曉撰)等,就中憬興《述文贊》、元曉《宗要》,古來和慧遠、吉藏兩疏並稱《無量壽經》四大註疏

    五代末,吳越有延壽(904~975),盛倡禪凈合行說。延壽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原來是法眼宗的巨匠,既而一意專修凈業,後住永明寺,以一百八事為每日常課,晚間往南屏山頂行道念佛,撰有《萬善同歸集》三卷、〈神棲安養賦〉一篇(有自注,已佚),迴向極樂。宋初,專弘凈土的,有省常(959~1020),錢塘人,淳化中(990~994),住在昭慶寺,慕廬山白蓮社的遺風,在西湖邊結蓮社專修凈業,後來改名為易行社,信眾入社的有一二三人,僧眾千餘人。

    宋初以後,禪宗天台宗、律宗學者多兼弘凈土雲門宗的天衣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宗本曾著《勸修凈土說》。曹洞宗的長蘆清了,有《凈土集》行世。天台宗的學者四明知禮的弟子神照本如慕廬山之風,結白蓮社。律宗的靈芝元照博究南山律宗,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等,其弟子道言亦兼修凈業

    結社念佛之風,到宋代愈盛,從省常的易行社起,有知禮的念佛施戒會等二十餘所;其中人數多的如靈照的凈業社(1068~1077),參加僧俗多到二萬人也有人數很少的,如慧詢等的西歸蓮社,只有十八人。

元代弘揚凈土的,有明本、懷則、惟則、普度等。明本(中峰,1263~1323),錢塘人,為宋末元初臨濟宗的巨匠,融通禪、教、律、密、凈,晚年專修凈土,現行的《凈土懺》,即是他撰的;還有《懷凈土詩》(一百首)等許多詩文。懷則撰有《凈土境觀要門》一卷。惟則(天如)撰有《凈土或問》一卷。普度撰有《廬山蓮宗寶鑒》十卷。元末明初,有性澄、善繼、必才、顯示、大佑、普智等。就中性澄(1265~1342)撰有《阿彌陀經句解》一卷。大佑撰有《阿彌陀經略解》一卷、《凈土指歸集》二卷。普智(?~1408)撰有《阿彌陀經集注》一卷。此外,明代比較通行的凈土著述,有妙葉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傳燈(幽溪)的《凈土無生論》一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論》十卷。明末,雲棲袾宏(1535~1615)、憨山德清(1546~1623)、靈峰智旭(1599~1655)等學者,或唱禪凈一致,或說性相融會,或論儒佛合一,而一概以凈土歸宿。袾宏,仁和人,起初參禪有省,後來住在梵村雲棲寺,常修念佛三昧,撰有《阿彌陀經疏鈔》四卷,用賢首家言語解釋凈土教義。此外,還撰有《往生集》、《凈土發願文》及《注》、《四十八願回答》、《凈土疑辨》等。德清,全椒人,早年致力於禪、教,後來在廬山仿效慧遠的六時刻漏,專修凈業;圓寂後,他的遺文被編為《憨山夢遊集》,其中有念佛切要》等許多關於開示凈土法門的撰述。智旭,木瀆人,早年由儒入佛,遍涉諸宗,而以台宗為主,行願則專在念佛往生,撰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用天台言語解釋凈土教義;並選輯《彌陀要解》及《西方合論》等十種弘揚凈土的著述,稱為《凈土十要》,成時評點節略。

    清初,比丘有實賢(省庵,1686~1734)、際醒(徹悟,1741~1810),居士有周夢顏(安士,1656~1739)、彭紹升(尺木,1740~1796)。實賢,常熟人,受具足戒後,就天的紹曇聽受《唯識》、《楞嚴》、《止觀》,受記為靈峰四世,既而在真寂寺閉關三年,晝覽梵筴,晚課佛號晚年杭州仙林寺結蓮社,單提凈土,嘗在所撰《勸發菩提心文》中,闡發凈土宗旨,激勵四眾;此外,撰有《凈土詩》一0八首,《西方發願文注》一卷、《續往生傳》一卷等。際醒,豐潤縣人,早年聽受《法華》等經,又參禪受記,後來慕永明延壽之風,專修凈業,撰有《念佛伽陀》一卷等。他的再傳弟子達默也撰有《凈土無生論會集》一卷。周夢顏,崑山人,博覽經藏,深信凈土法門,撰有《西歸直指》四卷等。彭紹升,長洲人,初習儒書,後來信向佛乘,既而盡棄所學,專歸凈土,撰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阿彌陀經約論》一卷、《凈土聖賢錄》九卷、《西方公據》二卷、《念佛警策》二卷、《一行居集》八卷等。同時有羅有高(台山,1734~1779)、汪縉(大紳,1740~1796),其生平學業,皆泛濫於儒釋之間而致歸於凈土

    清末有古昆(玉峰),自稱幽溪傳法後裔;嘗在杭州彌陀寺,撰有《凈土隨學》二卷,《凈土必求》、《蓮宗必讀》、《念佛要語》、《念佛四大要訣》、《凈土自警錄》、《凈土神珠》、《西歸行儀》、《永明禪師念佛訣》、《念佛開心頌》、《上品資糧》各一卷。又有楊文會(仁山,1836~1910),安徽石埭人,廣究大小乘經論,而以凈土歸宿,常自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篤修凈土數十年無間斷,撰有《觀無量壽經略論》一卷等。晚近有聖量(印光,1861~1941),專力提倡凈土門下把他的文稿彙編成書,稱為《印光法師文鈔》四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