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禪心密印(代序) 空山松韻

空 山 松 韻

——用心要領——

   古人說:「青山無語嘆人亡,朝露風燈閃電光;人歸何處青山在,總是南柯夢一場」!讀來令人心傷淚落。「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自己生;死,自己死;生生死死無有窮盡輪迴路上獨自傷悲;因緣果報如影隨形,悠悠歲月何時轉身?!

   然而,若能轉得身來,當下直觀心性,則「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悠;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如是見性、如是轉悠、如是保任,便能「即生死自在,出輪迴而濟世」。亦是人生一大快事!此時便若「空山無語聽松韻,朝露晚霞日月光;風雲變幻隨時過,自在人間走一場」。不亦樂乎!

   再者,「空山」即空掉一切執著,如山之清凈而無動搖;「松韻」即於不執著處起諸妙用,如松韻般天籟自然故名之為「空山松韻」。今應諸仁者之請,將幾年所作的兩首偈頌,「座上」和「座下」的「用心要領」,略為解釋,權充口訣之用

一、座上

耳聞心念咒聲聲,不管來世前生

應了當下只一念,現前妄念真心

不住真來不住妄,無住明明是自心

無住無變易,只此任運生!

合當文字言詮外,坐斷虛空見故人。

   真要為了生死修行,初機必須每天打坐!看時節因緣,開始每天至少坐兩個小時以上,就在這兩個小時以內的用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錯亂用心,則不但進步不快,反而會生起厭倦心,而至中途退輟,豈不可惜!假使調心得當,則安步前進,修而無修,終至大修,成就道業,自利利他,作如來使,弘揚正法。當可慶快平生!

    「耳聞心念咒聲聲,不管來世前生」。耳朵要聽清楚從心裡念出來的咒音,無論是默念,還是金剛念,都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所念的咒是快是慢,即聽自己內心深處的「無聲之聲」,因為在金剛念或默念時,其實是沒有聲音發出來的。我們的妄想太多,實際上只有兩類:一是回憶過去的事情一是推想未來事情。而在打坐時,時間短暫才兩個小時,如不珍惜,則又是白白的空過,於事無補。所以,此時就不要再想過去的事了,過去已經過去,在你的生命中再也不會出現了,想也沒用了,根本只是徒增煩惱而已,就算是重要的事情,非想不可,也等下座之後再說,起碼在座上時想它是根本沒有用的,反而使自己的正事受到干擾,影響打坐這是最劃不來的了;同時,也不要作未來的種種打算,甚至連是否要往生凈土都不去想,更不可以妄想智慧開悟、得神通之類的東西未來還沒有來到,那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就是因為作了種種未來的打算,而攀緣未來事情,所以才會輪迴路上,一次一次地向著未來流轉下去的。反過來說,我們一生中天天作未來的打算,就不能為自己真正的未來——究竟覺悟,作一次徹底的打算嗎?而現在是打坐座上就不要空腹高心,想得那麼多了,其關鍵在於「不管」二字,未來我不管,過去的我也不管了;妄想我不管,不妄想也不管了,只是一切「不管」,聽清楚一句無聲之聲的咒,就行了。這兩句是在打坐時的總綱,能照此行去,定可得大受用。

    「應了當下只一念,現前妄念真心」。應該非常清楚地知道,明了現前當下的這一念。因為過去的和未來的心都不生起來了,而現在當下這一念只是一句咒,聲音清楚明了。好象自己的心就在這句咒上,當你念念不停地念咒時,前一念過去了,你並沒有要留住它,後一念還沒來,你也並沒有要它提前就來。只是你根本就不管它來與不來,也不管它去與不去,而它卻自然而然地來,自然而然地去,你能夠清楚感受到的,也就只是現前這一念心而已。說白了,你的生命,就只是擁有這現在的一念而已,除此之外,什麼都不屬於你的生命了。

   但是,就算你清楚地感受到現前的這一念,它仍然只是妄想心而已,因為它還有來有去,即是有生有滅,有生滅來去,就是虛妄不實的。不過,虛妄不實的妄想心,也並不是在真心之外而單獨存在的,它並沒有離開過真心真心是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其雖無相可徵,然妙用恆沙,歷歷在目。簡單地說,現前一念心的生起,就是真心微妙作用它是真心為體而生起,假如沒有真心,它就不可能生起。如果要把能想的心消滅掉,再也不不動無知無覺,那麼,生命就會象是石頭樹木了,所謂「死水黑山」,又怎麼來修行成佛眾生呢?所以說,這現前一念生滅之心,就是真心妙用,不用另外再去尋覓什麼真心了。那樣,將會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

    「不住真來不住妄,無住明明是自心」。此時,更在「不住」二字,是真心也罷,是妄想也罷,我都一概不管,不管就是無所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清楚地念這一句咒時,你只是很明白咒的聲音及其快慢而已,念咒聲聲不停,其實心心無住,不去思維考慮,心隨咒轉,念念遷移,無有窮盡。既能夠念念不住,又能夠明明了知,這不就是所說的「無住生心」嗎?不是你自己真心妙用,還是什麼呢?所謂見性,就是見此「不停留在某一種相狀上,卻能夠清楚了知的本性」。

    「無住無變易,只此任運生」!「無住生心」這種狀態這是永遠都改變不了的,你想改也是白想。有所住(住在相上)而生心的心,是識,是分別,是無常的,是真正的妄想,是生死的根源;而無所住(會歸於性)而生心的心,則是智,是覺悟,是常寂的,是自性作用,是涅槃本體。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證體」,而現前一念無住之心就是本體,證此本體之後,一切世間無非凈土,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任運自在無牽無掛。生無所生,無所生終日生;滅無所滅,無所滅而隨時滅;生滅來去,都無所住,亦無變易,寂然而安!方是真正打坐。能如此坐,則身心皆空世界山河如夢如煙,生老病死如幻如化。亦只是一個「知」而已,別的什麼也不管它。

    「合當文字言詮外,坐斷虛空見故人」。當念咒念到身心皆空感覺時,還可以用文字語言來形容、表達,但這還是落在了分別知覺的思想功夫上了。

   所以,到此時的關鍵在於把一切知識學問,理解分析等等,所有概念,都統統掃除乾淨,如大死人一般,連這種身心皆空的「空」也不去感受,也不去不感受,一念都沒有。「透得虛空黑暗去,方見本來舊時身」。這一步是要通過前面幾步努力之後自然而然的景況,絕對不是從希望渴求中得來,所以不要在座上生起希求之心,那樣反而耽誤了正事。

   而真正修行是在下座之後,也就是說,把座上所修的定力,轉移到座下日常生活中來起用,才能更好地啟發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微妙智慧座上修定如磨刀,座下練慧如割草,磨智慧刀,割煩惱草;不磨智慧刀,則煩惱草蔓延於生命的園林中,不得自在通行;磨了智慧刀,而不去割煩惱草,依然不得自在。而修行真正的目的是在煩惱,有煩惱時就是見到草時,正好可以試試自己的智慧刀利不利。座上沒有外境的干擾,當然容易把握自己,座下就不一樣了,種種外境都得去對付,就在這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智慧和膽識,所謂「歷境練心,增長智慧;不是逃避,而是面對」。所以說真正的修行是在座下

二、座下

似見似聞似全真,見聞原來妄現成。

水中月色有人我,鏡里花光無我人。

接物待人般般運,觀心念佛事事行。

行也無所作,作也不留痕。

唯此常行常歷歷,任他歡喜任他嗔。

   人生境遇,殊難預料,悲歡離合,都少不了!殺盜淫妄因此而有,真善美慧由此而生。所謂天下大事「善利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正是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價值意義極為重大。

    「似見似聞似全真,見聞原來妄現成」。通過打坐之後,內心會變得寧靜而不願意與外界過多接觸;或者會認為自己是修行人,而從內心裡就有一種排斥外界的情緒這都無量劫以來,把外境看得過於真實而引起的後遺症。所以要知道,我們的見聞覺知,在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真實不虛的,但是如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解剖之後,見聞覺知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外境,如果沒有一切可以感覺外在環境,那麼,見聞覺知也就無從生起了,而外在世界卻只是由各種因緣因素組織而成的,這些現象並沒有它們自己獨立存在的個性,而各種因緣因素也還是由另一些因緣因素組成,也沒有它們自己的真實自性可得,是生滅變易,虛偽無主的。再說,見聞覺知之心也是念念不停的,並不能把自己的見聞覺知保留下來,它是停留不住的,所以這內在的見聞覺知也只是生滅變易、虛偽無主的。

   這樣看來,世間萬事萬物,內在的一思一念,都不真實永恆的,都不可能作為真實生命而得到保存。所以要明白,內心見聞覺知和外界的是非好壞,表面上是完全真實的,實際上卻都是虛妄的顯現而已,沒有一絲一毫可以把捉得住,沒有一點一滴是真實不變的。

    「水中月色有人我,鏡里花光無我人」。就象水中的月亮一樣,光色形狀都非常的清楚可見,雲影波濤,風卷浪涌,看去就象真實的一般;鏡子裡面的花朵和光芒,看去也是有彼此之間的距離,以及種種非常逼真的景象。人世間也是如此,在表面上看,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都是有是非人我的;而從本質上看,卻是隨生隨滅,無蹤無跡,全是虛幻不實的。並沒有是非人我可言,如《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接物待人般般運,觀心念佛事事行」。明白了這世間的一切,並沒有真實可得之後,再利用自己從打坐時練習出來的定力,於日常生活中磨練自己,在內心是「無我無人無世界」,而對生活卻是「有花有月有樓台」。這樣使自己的習氣煩惱得到逐步的化解,在化解煩惱習氣過程中,就自然能得到許多經驗,明白許多從前不明白的道理這就是智慧。所以,觸對逢緣、待人接物燒香拜佛、參禪打坐、吃喝拉撒、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等等,無非都是修行的最佳時機。這時候的心,越是能夠放得開,功夫進步得也就越快,敢做從來未曾做過事情,敢說從來沒膽量說的話,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不是說身體上、事物上、經濟上的難行難忍之事,而是指精神上、觀念上、思想上的放不下、捨不得、不敢做的事情。若能夠於此通過,便能峰迴路轉,自是柳暗花明了!

    「行也無所作,作也不留痕」。但當你在生活中的膽識比原來大了許多,心量也比以前廣闊了之後,有時自己仍會有些悠然自得情緒出現,有時則需要自己提起觀照之後才能有力量,有時甚至會看到別人的種種不對之處,有時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為優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會出現的心境。但這些全都是障礙自己繼續進步的境況,所以在生活中觀照的時候,要能夠做到內心坦然,沒有造作,不故弄玄虛,也不內心深處留下任何痕跡,只是隨緣來去,對世間事情越來越清楚了,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也越來越明白了。來如春夢了無跡,去似秋雁過長空

   如「靈龜擺尾,自掃其跡」,讓人無跡象可尋,則能安穩於自家堂奧。又如《楞嚴經所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只是把凡夫的種種計較分別,煩惱憂愁是非愛恨,自私執著徹底了斷;於此之外,並沒有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並沒有認為自己就有什麼了不起地方。同時,也是盡自己的能力情份,去做與所有凡夫俗子一樣的吃飯穿衣、搬柴運水而已,於生活之外,也不要覺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超脫的,甚至連自己是不是修行人,是不是要廣度眾生念頭也變得極為平常而無一點奇特。

    「唯此常行常歷歷,任他歡喜任他嗔」。就這樣,一切事情都積極地去做,而且努力把它做得最好,做得圓滿。注意,這里的最好,並不一定是以世俗人的價值觀來說的,有時候會讓別人覺得做得很好,但有時候別人卻會覺得你太傻,或沒出息等等,這都是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導致的,不要受這種片面而短淺的價值觀所左右。只要是自己內心確實是沒有任何貪嗔痴習性執著,而清清楚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別人誤會甚至誹謗,也能於心不動這就是最好、最圓滿的事了,世間沒有比這更為偉大的舉動了。所以,他人要喜歡贊嘆也好,要嗔恨誹謗也罷,都一概由他去,所謂「有緣隨緣度,無緣任他去」。

另一方面,在座下修行過程中,就算自己明白了不要去執著,但還是會有高興或傷感的時候,甚至也會有喜歡或嗔恨的情緒出現,這是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習氣,出來了正是要見賊殺賊的時候,不可畏懼或逃避的,也是正好可以用功的時候。就是以「行也無所作、作也不留痕」的辦法對付,來就來吧,完了我就放下,使心凜然自覺,歷歷親切,而不沾著。

   於是,就會發現,原來歡喜、嗔恨、微笑、眼淚等等,都是自己生命中最完美的體現。

                                                達照於普陀山佛學院妙蓮華關房

                                                 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