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永嘉大師的天台禪法 二

永嘉大師天台禪法(二)

第二、與十乘觀法的思想內容相聯系

前面從形式上對《永嘉集》與《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作了對比,然從其修行指導上看,則又能夠與天台圓教的「十乘觀法」相聯系。據《摩訶止觀》卷一(上)以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所述,圓頓行者初觀實相雖無初後之別,但以二十五方便為預修,後以十乘觀法為正修。十乘觀法就是指天台宗為進修初住所實際熏修的十種觀行法門。乘是車乘,行者佛道,如駕大白牛車,直達涅槃寶所,故名為乘。此十法能令觀行成就,運載行者至果地,故名十乘觀法。十乘即是:第一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察行者現前的一念陰妄之心,具備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第二發真正菩提心,指發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真正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修習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於一心。第四破法遍,以一心三觀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勢。第五識塞通,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為通,離塞而從通。第六道品調適,一一調試三十七科道品,採擇適於自己根機的而修。第七對治助開,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第八知位次,於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能安忍,於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第十離法愛,若斷法愛,即發現真正中道。[⑧]

這十乘觀法的核心就是第一觀不思議境,也就天台圓教的一心三觀這是上根利智者所修的觀法。除此之外,就是「真正發菩提心」和「巧安止觀」的中根人所修之主要內容,以及第八知位次的下根人主要修行內容。而《永嘉集》也就正好抓住了這幾個要點,並將之貫穿在整個思想內容當中。我們這裡就從指導思想的角度,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如圖所示:

慕道志儀第一                                        第一觀不思議境

戒驕奢意第二                                        第二發真正菩提心

凈修三業第三                                        第三巧安止觀

奢摩他頌第四                                        第四破法遍

毗婆舍那頌第五                                      第五識塞通

優畢叉頌第六                                        第六道品調適

三乘漸次第七                                        第七對治助開

事理不二第八                                        第八知位次

友人書第九                                        第九能安忍

發願文第十                                          第十離法愛

在上圖中,第一觀不思議境所對應的是優畢叉頌第六和事理不二第八,這是因為《永嘉集》中對事理不二」的解釋中有「了事即理」和「即事而真」的說法,即事而真就是圓教不思議觀的「一念妄心即具三千妙法」,所以如此對照。而第二發菩提心智者大師思想理論中是屬於中根人修習的開始,但在《永嘉集》中相對應的是慕道志儀第一,這正好說明了《永嘉集》著重在於對中根人的接引,而非上根利智者的應機之法。第三巧安止觀則是永嘉集》的主體內容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部分。第四破法遍、第五識通塞、第六道品調適、第七對治助開等,基本都被《永嘉集》集中在正修止觀的前方便中了。值得注意的是第八知位次,在圓教思想裡面的下根人所修之首要內容,也是在永嘉集》的止觀修證之後接著而談的,這一點明顯地有著內在的聯系。

所以,《永嘉集》的外在形式思想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天台止觀的影響,並且具有繼承和發揚的精神意趣,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可以置疑的了。

至於其中的具體修行方法,則《永嘉集》又攝取了天台止觀法門的各個領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前基礎訓練

天台止觀法門中,所有正式修習止觀之前,都要進行自身各種條件的訓練,最著名的就是「二十五方便」了,這二十五方便又分為五科,即:一具五緣:持戒清凈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二訶五欲:色、聲、香、味、觸。三棄五蓋: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四調五事:心不沉不浮、身不緩不急、息不澀不滑、眠不節不恣、食不飢不飽。五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智者大師更強調說:「此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⑨]但永嘉大師卻總結其核心內容,概括為三條:慕道志儀(立志修行)、戒驕奢意(訶五欲)、凈修三業(具五緣及後三者)[⑩],這是很顯然的事實。可以說,《永嘉集》中正止觀的前部分內容,就是二十五方便的濃縮而已。

2、正修三觀一心

永嘉集》「總論」部分即說:「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11]「優畢叉頌第六」也說:

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12]

又如「三乘漸次第七」說:「處憒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凈,慧解無方。觀法性而達真如,鑒金文而依了義。如是則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13]無論是前面的「三觀一心」、「三諦一境」、「三智一心」、「境智冥合」、「非縱非橫」,還是後面的「觀法性而達真如」、「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都是直接顯露了圓教思想之精義,正修之時都是以這些思想作為根本指導的。關於「三觀一心」等的內容,在天台祖述裡面極為豐富,如一心三觀亦具有三層含義,《維摩經玄疏》卷二說:

一明所觀不思之境,二明能觀三觀,三明證成。一明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緣所生法界以為境也……。二明能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三觀,圓照三諦之理,不斷痴愛起諸明脫,若水澄清,珠相自現。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14]

這段話與《永嘉集》所述圓教修法思想內涵是一致的,而在前揭《永嘉集》「優畢叉頌第六」引文的前頭也說:

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15]

這裡所說法眼、慧眼、佛眼等,實際上函蓋了五眼,從修證的角度來看,只有這「三眼」才是世間法,符合一心「三智」的旨趣,而肉眼天眼二者,則相通於凡夫眾生,故不必強調。因此,《永嘉集》的修證理論也就顯示了天台「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的思想內涵。

永嘉集》中還有更加顯著而聞名的修證指導,亦是歷代行者將之奉為圭臬的名句,如雲: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16]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17]

這就是一心三觀天台圓頓禪法,用心就在於「無心而用」、「常用而無」,境界則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不落無記,不墮亂想。如此活潑潑地修觀,這般明朗朗地用功,猶如禪門所謂「明歷歷,露堂堂」。完全就是圓教思想之精髓,可見永嘉大師深入大藏法海圓融無礙,不可思議

3、兼以次第三觀

雖然《永嘉集》的整體文意是落在天台圓教思想,但是其中仍然有些思想內容是屬於別教或者通教,乃至是藏經思想的。所以,除了圓頓止觀法門之外,其中還體現出「次第止觀」的實踐方法,於此我們略加介紹。

次第三觀就是別教所立的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諦觀等三種觀法,為隔歷次第而修空、假、中三觀,故雲次第三觀。一從假入空觀:即破生死假之虛妄俗諦,而入二空審實真諦之理的觀法。若修此觀法,能斷三惑中的見思惑,能得三智中的一切智。二從空入假觀:即不止於真諦的空理,更進而建立「假」之俗諦差別的觀法。若修此觀法,能斷三惑中的塵沙惑,能得三智中的道種智。三中道第一義諦觀:即以空、假二觀為方便,雙照真俗二道的觀法。修此觀法能斷三惑中的無明惑,得三智中的一切種智。如《觀經疏》卷上說:

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諦。[18]

《觀經疏妙宗鈔》卷二釋其文義說,觀空生死、空涅槃,則見思、塵沙二惑忘盡,心無偏著,故得為雙遮方便。復因次第用於二觀,觀其二諦,故得為雙照方便。由於方便的建立,圓觀可修。在十迴向中,即以所顯中道佛性而為能觀中道之觀。諦觀不二,惑智一如,三觀圓融是無作行,故自然入薩婆若。[19]

在《永嘉集》當中,也同樣表明了這種次第而觀的漸修方法,如「奢摩他頌第四」說:

慧中三應須別: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三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見中三應須識: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三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20]

這些前後次第的排布,以及內在修行上的指導,都是依據別教次第三觀的順序來敘述的。同時,又將之會歸於圓教的思想教學當中。實際上,這些技巧都是天台諸祖一貫的習慣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永嘉集》裡面,自始至終都貫穿著這種修行次第,如在「總論」的部分,就著重說明了修行進程中的各種前後次第之銜接關係。不過,這個「總論」好象就是「編輯說明」,而《永嘉集》是開元慶州刺史魏靜(靖)所輯,也有可能是他根據《永嘉集》中的思路來作個綱領性說明的。但無論如何,在《永嘉集》的全部思想內容當中,很清楚的體現出次第修證的空、假、中三種觀法。

4、注重修證次第

有一點也是天台宗特別重視的,那就修行證位的次第。特別是「三乘漸次第七」所說的三乘行人之修證,思想理路極為清晰明了,從三乘不同根性的角度,分別進行了解說。其中提到:

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凈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佛尚為劣,二乘可知。望上斷伏雖殊,於下悟迷有隔。如是則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來為對大根,引歸寶所,令修種智,同契圓伊。或毀或譽,抑揚當時耳。[21]

這就是三藏教和圓教的修證位次作比較,雖然寥寥數語,但可看出永嘉大師對於天台修證次第之深諳。並藉此來呵斥不明白修證位次的人,由於不懂二乘聖人之境界,而妄加誹謗者,即為世智辨聰之邪說,如他說

凡夫不了預畏被呵,寧知見愛尚存,去二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諂曲,見生自意,解背真詮。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緣非唯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以之終日。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情,縱邪說以誑愚人。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嬉怡生愛,違意則於諸懷瞋。三受之狀固然,稱位乃儔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之所不修,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說之患鏗然。三塗苦輪,報之長劫。哀哉吁哉!言及愴然悲酸矣![22]

這段話不但是批評那些誹謗二乘聖人愚昧凡夫,而且也體現出永嘉大師對於修證次第的重視和強調,亦即說明要了佛法修證的位次,才不至於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才會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而得到真實受用。其悲心懇切躍然紙上。

從以上四個方面看出,《永嘉集》的禪法思想是以天台止觀為主,而以早期傳入中國禪定之學為輔,藉助天台的修證次第之理論,而展開有系統地闡述的「前期永嘉禪」。及至永嘉大師閱讀《維摩經》開悟,並得到禪宗六祖印證之後,其禪風遂為之一變,進入了「後期永嘉禪」時代,其禪法思想則為以南宗頓悟為主,而以天台圓教為輔的禪法特色,這是我們需要更進一步來探討的內容

(未完待續)

——————————————

[⑧] 詳見《摩訶止觀》卷五之二,《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頁中以後。

[⑨] 見《摩訶止觀》卷四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48頁下。

[⑩]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頁上——389頁中。

[1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頁上。

[1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頁中。

[1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3頁上。

[14] 見《大正藏》卷三十八,第528頁下。

[15]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1頁中。

[16]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中。

[1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中——下。

[18] 見《大正藏》卷三十七,第187頁下。

[19] 參見《大正藏》卷三十七,第206頁上——中。

[20] 《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9頁下——390頁上。

[21]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頁下。

[22]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2頁下——393頁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