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永嘉大師的天台禪法 四

永嘉大師天台禪法(四)

3、「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47]

這個「無價珍」就是中道佛性,亦即諸法實相,《證道歌》自始至終圍繞的主題就是這個無價之寶,只要能夠證悟諸法實相,於心地的本體就能圓滿具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了,這是指佛祖以心印心、代代傳付的就是這個無價珍而已。體用雙具,體用不二,證體起用,妙用恆沙,應機利物,無有窮盡

更為重要的是接下去所說的這個偈頌,完全出自於天台根本依典《法華經》,因為《法華經》的跡門十四品,主要就是佛陀開跡顯本的「三周說法」,而三周說法就是針對三種根性的眾生而開設的。第一「法說周」是對於上根利智者直說諸法實相,上士就是上根的人,如經中所說舍利弗,一聽到《方便品》的十如是諸法實相,當下即可受記作佛,故言「上士一決一切了」。第二「譬說周」是對於中等根機者譬說火宅三車,中等根機的人,如須菩提等四大弟子,聽到了《譬喻品》之後,信心喜樂得未曾有,從而契入諸法實相,亦可受記作佛,但比上根者較難。第三「宿世因緣周」是對於下根之人說其宿世為大通智勝佛下之一乘機種,使彼等了悟宿世久遠機緣而得悟入諸法實相,如富樓那、憍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化城喻品》中所談因緣,而得受記作佛。但後面的兩周說法,並不象第一周的直接宣說,所以也是「中下多聞不信」。

在三周說法之後的《五百弟子授記品》裡面,佛陀又以「衣珠喻」來顯明這個「無價珍寶之本具。所謂某人到親友家醉酒而卧,親友寶珠系其衣內,以未覺知,故自惱貧苦。後會親友告知無價寶珠在衣內,於是得珠,受用無極。此是比喻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下大乘因種,但為無明所覆不能覺了。今依如來方便開示,遂入一佛乘,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如經雲:

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與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系汝衣里,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48]

這就是「但自懷中解垢衣」的出處,說明了永嘉大師完全依據教下的經典文字來解說禪法,因此也可以肯定的說:「教為佛語,禪為佛心」之不謬!

4、「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49]

這個偈頌著手在「教理」上,因此我們特別指出他是屬於天台思想理論,而從第一句的「圓頓教」三字,我們可以看出是屬於天台的圓教思想。不過,在這個「圓教」中間加了一個「頓」字,就更加透露出永嘉大師把南宗的頓悟禪納入於天台的圓教之中,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消息,值得我們注意,並依此思路而對永嘉大師的禪思想進行深入的探討。

另外,這裡面的「是則龍女成佛一句即是龍女獻珠成佛」的故事,也出自《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該《品》中有著名的《獻珠偈》,是指龍女獻珠予佛之事龍女先頌偈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50]

那麼,龍女到底作對了什麼呢?何以能夠如此迅速頓成佛道呢?《法華玄義私記》卷六說:「指三行半偈名獻珠偈,珠表得記,偈明成菩提事,珠顯偈意故也。」據經文記載:

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能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51]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52]

這就是能夠當下契入諸法實相,即可立地成佛的經證,是非曲折一定要絲毫無差才行,正如大師所說的「差之毫釐失千里」!圓頓教法雖然微妙無比,但也象是塗毒鼓,一聞之下喪身失命,根性不利者非但難以契入,且有墮落惡道之虞。所以永嘉大師又點示了「善星墮落」的典故,以此來警告學人,一定要準確無誤地把握好圓頓教法,否則難免生陷泥犁之苦

除了上述的相關天台思想外,《證道歌》中還有不少足可與天台理論相通的文句,例如:「一地具足一切地」、「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這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境界,「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染,純出醍醐我常納」等等,都與天台教法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這里也就不一一加以論述了。通過對以上這四段文意的闡釋,足以證明這部《證道歌》的禪教思想,確乎融合了台禪精神於一爐,同時這也完全符合永嘉大師的學修經歷,是為「後期永嘉禪」。

五、結 語

綜上所述,永嘉禪師實為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從他修學佛法的前後次第來展開討論,其思想脈絡是由小而大、由教而宗,最後達到了教觀並運,宗說俱通的境界。前期永嘉禪就是以《永嘉集》為指導思想止觀修證,後期永嘉則是以《證道歌》為思想特色的頓悟法門,此二者在直觀上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在證悟實相方面,卻又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永嘉禪」實際上就是台禪融合的禪法,在各宗派之間亦可獨樹一幟,從唐宋至今的千百年來,在歷史長河中盪漾著別具韻味的波瀾,使人精嚼細品而回味無窮。

去年玄覺大師舍利子得以出土,引起了人們虔誠的敬意和持久的興趣,現今溫州市政府正在松台山上重建永嘉大師舍利塔——凈光塔,以表示對這位古代高僧的緬懷和愛戴!人們對於永嘉禪法的修學和研究也正在悄悄地進行。回顧大師的生平學歷,整理大師的重要著作,展現大師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從更高遠的視角來繼承和發揚永嘉精神的必要途徑。通過上述對於永嘉大師兩個時期天台禪法之探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人的一生,思想境界是可以不斷地升華提高的,而提高思想境界動力則在於「無窮盡地奮斗」下去。永嘉大師早年學習天台教觀,可謂已經是造詣很深,然在其悟得《維摩經》的精神旨意後,便又去了曹溪六祖門下,取得了祖師的印證,從此徹頭徹尾地改變了他的禪風,所以他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53]這是他人生的經歷,也因此體現出永嘉大師的一生是「無窮盡奮斗」的一生。

第二,有了教理思想作為基礎,還要更進一步的真修實證,體悟教理所闡述的真實意義才能夠達到學佛的如實受用。永嘉大師是從教理入手,進而契悟禪法心要,從此不落在任何語言文字假相上,得大自在。這也是我們學佛者的決好榜樣。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54]亦即天台所強調的有教有觀,定慧等持,教觀雙美,目足並運。

第三,從永嘉大師思想發展脈絡來看,他的前期禪法和後期禪法確實有著很大的變化,但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象有些人認為的《永嘉集》與《證道歌》完全沒有關係僅憑《證道歌》中所引的文句,出自《法華經》和《維摩經》的最多,約有十四處之多,可見他對於此二部經的熟悉運用。再結合永嘉大師的修證經歷,亦可資以證明《證道歌》確為他所著。

第四,在歷史上,永嘉大師是一位得道的高僧,沒有人對他的兩部著作思想見地產生懷疑的。因此,我們從他的思想見地上,可以看出天台禪法的融攝性是完全可行的,把禪宗思想以及理論方法等,融入天台教學當中也是如法的。永嘉大師的台禪融合之思想,就是非常成功的表現。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佛法繼承人,必須重新審視佛教精神義趣之所在,決不可以落在宗派之爭的門戶知見中,也不可以曲解或誤解佛法真實義,以「四種三昧攝一切行」的思路,以「契理契機」的善巧方便,更好地繼承傳統佛教思想,為現代人提供完美系統的修學理論。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也是寫作本文的初衷。

(全文完)

——————————————

[47]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5頁下——396上。

[48] 見《大正藏》卷九,第29頁上。

[49]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6頁下。

[50] 見《大正藏》卷九,第35頁中。

[51] 見《大正藏》卷九,第35頁中。

[52] 見《大正藏》卷九,第35頁下。

[53]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6頁下。

[54] 見《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6頁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