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眾生歡喜 諸佛歡喜──滿賢菩薩供養佛陀

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滿賢菩薩供養佛陀

    《佛說布施經》雲:「供養三寶,不但可以得到福壽康寧,更能成就辯才無礙,歡喜自在。」又《增一阿含經》卷一雲: 「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計。」 《四十二章經》上亦說:「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由此可知,供佛齋僧,功德殊勝

     然而,一般人不佛法之廣大,修布施供養,只為求人天福報。古印度的南方有一位婆羅門人名叫滿賢,是當地的大財主,富甲一方。此人為人性情和順心地善良,扶貧救危,悲憫眾生,把鄉人都當成自己的兒女一樣關愛有加。

    有一天他擺設盛宴,供養千位外道修行人,祈求未來能升入天界,永脫沉淪。當時有個親友對滿賢長者說,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有一位如來世尊神通廣大,功德無量,精通佛法,聞名國內外,現正在給諸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人和非人演說佛法,那裡的國王長者和萬千民眾皆來聽法,對他所弘傳的佛法,無不敬仰。

    滿賢長者聽到親友佛法精妙無比,即生信敬,立即走上高樓,手捧香花,合掌長跪,遙拜世尊,口中說道:「祈願如來靈驗使我燒香氣,芳馥飛揚,遍布王舍城中,並且將我所供養香花佛陀頭頂變成花蓋。」他的誓願完畢,香花果然很快就飄到佛陀頭頂,變成了花蓋,芳香之氣遍傳王舍城中。

    阿難見此情景,心中不解,便問佛陀:「如此香雲從何而來?」佛陀告訴阿難:「南方有一國家名叫金地,國中有長者,名叫滿賢,遙請我和比丘前往應供,我應當到那裡接受供養,你們亦可各展神通,一同赴宴。」說完後,佛陀即乘祥雲來到滿賢寶宅附近,運用神術,將千位比丘隱藏,獨自一人,手托神缽,來到滿賢面前

滿賢看見佛陀駕臨,非常高興,讓五百餘徒眾們端來各種飲食迎接世尊佛陀安詳徐步,神采煥然,威儀持重,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光明,好像千百個太陽光芒四射,普照天地。滿賢急忙頂禮膜拜,說道:「善來世尊,慈悲憐憫,接受我等供養,實乃三生有幸!」

    佛陀柔和地說:「請將你所設供物品全部放入我的缽中。」五百餘徒眾實時將所有食物一同投進缽內,可是仍未裝滿小小的缽盂。滿賢及眾人目睹如此情景,對佛陀神通,盡皆欽服;還未想到,隨即逾千個比丘時間現身眼前,在佛陀身邊繞行。滿賢驚詫無比,馬上五體投地,發大誓願,歸依佛門,廣積功德普度眾生佛陀微笑,從面門處放出五色光輝,遍照環宇,繞佛三匝,然後從佛頂入去。

   阿難問佛:「如來尊重,不苟言笑,是何因緣今日發笑?」佛陀回答道:「此位長者,具菩薩行,修大悲心,滿足六波羅蜜,當得成佛,號曰滿賢菩薩,廣度眾生,不可限量,故此微笑。」

    所謂「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佛為度一切眾生故,示現無量法門佛法之妙,乃在於應機說法眾生若與佛法真實感應,佛自然會心微笑──這就是佛的慈悲

     說到供養」,實乃佛弟子必行之功課寺廟三餐之中,早齋、午齋皆應供養。晚餐稱為「葯石」,不視之為齋飯,而視之為服葯,所以不作供養
  一般在家居士於平日用齋時,不分早齋、或午齋,均可合掌默誦:「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誠心以自己將受用之飲食,發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並發廣大心供養一切眾生

   為何要「供養佛法三寶」?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因此應發感恩心以為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飢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苦無盡,是故應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法供養」,亦即令一切有情成就佛法智慧解脫因緣。然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祈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境界,「所作皆辦」(因修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具足佛法」的智慧光明自在解脫

  在道場過堂供養時,維那師會帶領唱誦:「供養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因應早、午飲食特色,早齋唱誦:「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偈中,「行人」指精進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眾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備輕軟、凈潔、如法之優點;「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調配變化,滋味得,二者都是用來形容飲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則指吃粥的益處有十:(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三)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四)安樂清凈柔軟,食則安樂。(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九)除飢:適充口腹,飢餒頓除。(十)消渴:喉舌沾潤,乾渴隨消。

  結齋時,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護持供養,故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侄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准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祝願供養法會齋飯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凈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憂、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後才接著唱:「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完成結齋的祝願。

  為佛弟子者,如在每天精進定課之外,齋飯飲食時又能攝心用功,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凈心、廣大心,至心供養、結齋、祝願、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共成無上佛道,必能身心清凈,法喜充滿。

    這樣的話,佛陀定必破顏微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