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心念不空過 念佛不離心

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今天是佛七的第二天,我們昨天講了錠光佛舍利的出現,著實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今天,我想講一講,元朝時代,在江西盧山東林寺出家的一位優曇法師故事;這個故事江西南昌,也就是和九江有關係,所以今天把他念佛方法和大家分享。

這位優曇法師二十出家廬山東林寺,後來住在安徽丹陽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西元一三零八年),皇帝下詔解散凈土蓮宗,優曇法師是非憂慮的說:「我承受凈土教法將近三十年了,如今凈土法門要亡於我這一代嗎?」於是在佛前發誓,必定竭力復興凈土之教,因此作了《蓮宗寶鑑》十卷。現在為大家講述其中特別令人警剔策勵的要點。

第一點:「凡是修習凈土的人,必然意志堅定而明顯,是為了要與生死為敵,不是隨便說了便罷。應當思惟憶念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必須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才行。如果還是半進半退,似乎相信又好像有些懷疑,那麼到了最後臨終時,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又怎麼能夠脫離生死輪迴呢?」

意思是說,凡是修行凈土的人意志一定要堅定要有了生脫死的心,就是說生了辦,一生解決問題,不能隨隨便便。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不等人,要將生死當作一件大事來辦,不能半推半就,半退半進,半信半疑,有時候很精進,有時候卻很鬆散。如果這樣的話,到臨命終時,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第二點:「若是信得過釋迦牟尼所說極樂凈土,便從今日起,發起大勇猛心,發起大精進心,不論會佛法或不會佛法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堅定執持一句南無彌陀佛,如同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的,扶搖震撼不動專註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者默念、專念、繫念、禮拜而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舍。綿綿密密,如雞孵蛋,常令暖氣接連相續,這即是凈念相繼。更加上智慧的觀照,則知道凈土即是自心,這乃是上根利智之人進修的工夫。」

意思是說我們要發起精進勇猛的心,就好像今天在座各位精進念佛一樣,我們很多人都想明心見性、都想一心不亂,但是我們不管會不會佛法見性與否,都不應該急於求成;念佛數天便想見性,如何可能呢?因此,只要堅定執持一句南無彌陀佛」,專註於我們的心思;由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非常的散亂,不容易控制,所以要把心思,集中放在一個地方專註念佛意念上。又或者是參念,什麼是參呢?所謂「參」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老參」;參也是悟道的意思,就是悟念。又或者是觀念,即觀想念,就是我靜坐的時候,觀想諸佛的種種微妙庄嚴;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來作觀想。又或者是憶念,如《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里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就好母親念著兒子;兒子思念著母親一樣的憶念著

再其次是十念,在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即願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悉得往生。所謂「十念」,不只是念十聲,而是一心一意的念。跟著是默念;由於我們是凡夫身,很容易疲倦,就好我們現在累了,那怎麼辦呢?便應該在心裡頭不出聲的來念佛。跟著是專念;專念就是專門念四字洪名或六字洪名,有的「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彌陀佛」,都是一樣的;甚至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大勢菩薩」,本質上都沒有差別。跟著就是繫念;什麼是「繫念」呢?我們都知道佛教有「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就是不停的、不間斷的、不夾雜的來念。跟著是禮拜而念,我們念佛方式,可以是多種的,不只站著可以念佛坐著念佛也可以;以拜佛念佛,一樣可行。我們拜佛的時候,一邊觀想,一邊口裡稱念阿彌陀佛,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樣都是可以的。

我們到底要怎樣念才是最好的呢?優曇法師說,首先是「念茲在茲」,就是無論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或憶念的時候,都必須專心專註在一地方。當念佛拜佛時,我們腦裡面就只有佛菩薩,如果我們的心念跑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就不是念茲在茲;若念任何事想任何事,都把心思集中在所念、所想的事情上,這才是念茲在茲。其次是「常憶常念」;常憶就是我們時常意念著的、想念著的,或老是掛念著的。比如說,大家到了香港,心裡總是想念著家裡的人,這也是憶念。第三是「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從早到晚,行、住、坐、卧都在念,用心來念;也就是說我們口裡念佛,心裡不要想其他的東西;我們不要攀緣,我們口裡念佛,心裡也同樣在念佛。若能如此,便能「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不會白白的浪費時間,因為時間非常的寶貴;今天雖能念佛,但卻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繼續念佛,如果不知道能不能的話,我們心裡頭有就沒有把握;既然沒有把握,我們就應該不空過,專心心來念。

所謂「念佛不離心」,就是用我們的心來念。日日時時不要放舍,每時每刻不要放舍,不要停頓。要怎樣呢?要「綿綿密密,如雞孵蛋」。大家都知道,北方都用老母雞來孵蛋,要孵出小雞,母雞必須寸步不離,必須「常令暖氣,接連相續」;現在孵蛋是用暖氣孵的,同樣是「常令暖氣,接連相續」,中間不能間斷,直至小雞破殼而出。所以母雞孵蛋,不能孵一天,明天就不孵了;這樣的話,小雞是永遠孵不出來的,所以必須連連續續;念佛道理也是一樣,如果能念念專一、念念清凈這就是「凈念相繼」了。此外,還要加上智慧的觀照;什麼是「觀照」?我們每一天都要觀照自己、檢討自己──今天我做得夠不夠呢?正確不正確呢?所謂「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他非」,就是說,我們要觀照自己的舉動言行,檢討自己為人處事有沒有犯過失,有了這種內省的心,我們敬佛、禮佛、念佛就是發自真心誠心;有了真心誠心,如此我們念佛就沒有成不了佛,也沒有到不了極樂世界去的。所以,我們不能隨便放棄,更不要懈怠鬆散,只要堅持,便能夠到達。

第三點:「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使遇到苦樂逆順的境界現前,只是一句彌陀佛。沒有絲毫一念的變異心,沒有一念的退惰心,沒有一點雜亂妄想之心,直到這一生的盡頭,永遠不起別的念頭,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如此用功,那麼歷劫以來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而然消滅於無形,一切的塵勞妄想習氣煩惱自然而然清凈無餘。就算親見阿彌陀佛,也不離開自己本覺的那一念,只要功業成就修行圓滿,再加上彌陀的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往生上品蓮台。」

意思是說,我們要把持得定;什麼是把持得定呢?就是信、願、行都具足,我們要信得懇切,念得懇切,心裡不懷疑、不夾雜,這樣便能自己做主。凡夫眾生容易隨境而轉,我們學佛人自己要靠得穩,不要隨著外在境界而轉。有些人聽到法師開示念佛,可能即時會生起信心,但明天遇到障緣,信心退了,這樣的話,就是把持不穩,就是做不了主。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自己作得了主,不為外境所動搖;沒有雜亂的心、妄想的心;念念向佛,念念相繼,直到念念清凈,一心不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還要生起自利利他的心,就是我念佛得益了,還要讓其他人同得念佛好處,大家同生極樂,這樣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第四點:「若是念佛的人煩惱塵垢尚未清凈,每當惡念生起時,必須要自己仔細檢點。是否有慳貪心、瞋恨心、痴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對立的心,以及種種逆順境界,隨著染著貪戀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惡念起來的時候,必須趕緊高聲念佛,收攝心思歸於正念,切不可令惡心相續,當下就要讓它消滅得干乾淨凈,永不再令它生起。」

我們如果煩惱生起惡念生起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們就要檢點自己、觀照自己:有沒有慳貪的心、憎恨的心,執愛的心,也就是貪、瞋、痴的心呢?我們有沒有妒嫉的心呢?看見別人好,我就不高興;看見別人成就,而自己卻沒有成就我就不高興,這就妒嫉心。還有我們有沒有欺誑的心呢?又什麼是欺誑呢?所謂「欺誑」即未證謂證,未得說得;根本沒有得到,卻妄說已經得到了;明明沒有念佛,卻說自己在念佛這就是欺誑別人,欺誑大眾,欺誑佛菩薩。所以我們要時刻檢視自己有沒有欺誑的心,有沒有吾我心;我們總覺得自己應該走在前面,應該受尊重,應該上頭爐香;一切都把自己放在最前面,這樣是不正確的,這就是有我心。我們學佛就應該放下小我,放下自我,應該無我。跟著是貢高的心,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了不起;別人應該供養我、恭敬我;試問我們有沒有這種心呢?如果有的話,便要立刻改正。還有陷曲的心;什麼是陷曲呢?就是專說奉承的話,對好人也說,對壞人也說,不敢剛直不訶,恐怕得罪人,這也不學佛人應有的態度。跟著是邪見心;什麼是「邪見心」呢?自己未曾真正了解三藏十二部,便對別人誇說自己通達一切佛法這就是邪知邪見。所以佛法里有八正道這就是要矯正我們的思想、行為。

跟著是輕慢心。有些人學了幾天佛,看了一些佛經,便感到這個法師講經不夠好,那個居士也有問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認為自己是老菩薩,已經念佛幾十年了,什麼都知道,而且自己跟法師關係好,法師喜歡自己的話。這樣的話,如何能夠成就呢?因此,大家也要了解,如果我們希望修行有所成就,便不能有能所對立的心,唯有超越了能所的對立,我們的腦里、心裡才會有一個阿彌陀佛,只會有念念的善心、念念的誠心、念念的慚愧心。

今天早上我跟大家說過,如果每一天我們的心裡滿都是貪、瞋、痴、慢、疑,這樣的話是不可以的,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們應該把這種種的心去除;我們若生起一念惡心,就立刻用念佛來對治,如是,慢慢的我們的惡心就會消除,善業就會增長。

第五點:「所有的深信心至誠心、發願迴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種種的善心,應當常常守護不失。」

我們都知道,往生凈土要有三種心,第一是深心,也就是信心;第二是至誠心;第三是發願迴向心。剛才已經說了,我們除了自己念佛,還要迴向父母師長歷代冤親債主,同生極樂這就迴向發願心。還有我學佛的人,更應該要有慈悲心。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若不慈悲就不是佛弟子;因此我們要有慈悲心,要有容人的心,要包容別人的缺點;不能說這個人我不喜歡,就針對他、排斥他。另外,還要有謙下心;什麼是「謙下心」?就像我們的師父上人來了,我們對他恭敬敬,好像對自己的父母長輩一般,來恭敬他、孝順他,這就謙卑心、恭敬心。跟著是平等心,佛說眾生皆可成佛這就平等;因此我們來學佛,不論好醜,不論貴賤,不論貧富,彼此都要平等對待;就好像我們中午過堂一樣,所吃的飯菜,都是一律的,這就平等

再者,就是要有方便心;什麼是「方便心」?雖然在佛門裡,規矩應該特別嚴,可是在某些情況下,可給人家一點方便,讓人家生歡喜心,這樣的話,就能皆大歡喜,否則便會怨聲載道,不能凝聚大眾熏修的力量。接著是忍辱心,前幾天有個陌生居士來到我們這里參加法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大喊大叫,我們一個護法居士上前勸止,可是一接觸就被打,打得臉都腫了。這位居士沒有出聲,沒有還手、沒有爭辯,沒有報警,他用的就是忍辱心:你打了我,我不還手;你罵了我,我不還口。這才是學佛榜樣。以前有個常不輕菩薩,他見人就拜;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所以不敢輕視。這位陌生居士,為什麼來到西方寺大吵大鬧呢?可能就是我跟他的緣結的不太好,又或者他是來考驗我們的;考驗法師們的定力夠不夠,居士們的定力夠不夠,這可能是佛菩薩的示現阿!所以說,我們要做到心不散亂還能包容他人,這樣的話,忍辱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跟著是持戒心。我們都知道,法師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五戒菩薩戒。我們經常說「由戒生定,從定發慧」、「以戒為師」,就是要以戒來要求自己;若沒有戒,就沒有定也沒有慧,就不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戒、定、慧具足一句「阿彌陀佛」其實已經包含了戒、定、慧,所以念佛是非常難得的。再下來是喜舍的心;喜舍就是布施,只要大眾歡喜,我們就願意出錢出力,因為沒有什麼放不下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臨命終時,除了業力之外,我們什麼都帶不走。所以只要我們一念布施,一念給人歡喜功德就累積了;我們一念誠懇念佛功德就累積了,這些都是資糧。我們一念誠懇念佛,我們在極樂世界蓮花就會盛開;我們一念瞋心,蓮花就會枯萎了。為了成就佛道,我們就應該如是念、如是行,如是布施給人歡喜給人方便,這才是學佛的真正功德累積。

跟著是禪定的心;什麼是「禪定的心」呢?就好像現在法師開示,大家就不能打瞌睡、不能妄想紛飛;應該用禪定心來要求自己,應該專心專註。禪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單純在寺廟里,即使在家裡,或在其他的地方,都可以參禪。有禪定功夫的人念佛較容易專心,較容易一心不亂。最後還要發勇猛精進心、菩提心和種種的善心,這樣的話,又焉會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我們如此的踏實修行真誠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又怎會沒有我們的份兒呢?這就是元朝優曇法師遺留給我們後人的開示,今天我把它重新演繹,用以勸勉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領悟,有所受惠。好了時間又夠了,阿彌陀佛!

(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