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欲生彼國 當修凈業

欲生彼國.當修凈業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每次見到大家我都感到很歡喜;即使冒著風雨,大家都前來參與;你們無論是從香港來,或是從國內來,都讓我非常的感動,所以自己也不懈怠,同時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念佛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共修、一起進步,這樣才不致辜負大家來到西方寺的努力

大家要知道,釋迦佛曾告訴我們,他說法四十九年,卻實在未曾說過一法;為什麼呢?佛所講的一切,都是因應眾生的機而說,其中並無實法可執。概括而言,佛教所講的,主要不外乎兩個問題;一是宇宙的問題;一是人生的問題;宇宙的生成變滅,不過是成、住、壞、空的周而復始;世界乃依成劫、住劫、壞劫與空劫等四期,無窮地循環不息。在住、壞二劫中,分別有三種災出現,即大三災和小三災;其中,有情出現於住劫之一定期;至壞劫之終末期,世界全遭破壞,最後宇宙亦不復存在。所謂人生,也就不外乎生、老、病、死;若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達到了生脫死的境界,就必須透過種種的修行法門,來自我超越;我們唯有超越自我放下自我才能與佛相應。中午過堂的時候,我跟大家講了「三輪體空」;這個「空」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我們布施不要執著,我們念佛也不執著。大家可能會問:「如果不執著,我們就不念佛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如果我們能超越自我就能放下自在安樂;如果我們下定決心要到極樂世界去學習;有了這種願心、這種精神便會成為學佛源頭活水,使我們充滿動力;若再配合信、願、行,就能達到真正出離的地步。

一念清凈念佛.念念清凈念佛

因此,我們佛七的目的,其實主要只有一個,就是在七天裡面指導大家,如何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可能有又問:「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還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事實上,要念到一心不亂,談何容易啊!我們經常說:「一念清凈念佛,念念清凈念佛。」念念清凈即是念念解脫,念念能自己作主;試問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內,有幾個人能自己作主呢?所謂作主,即來去自如,想什麼時候來就來;想什麼時候走就走。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便要時時用功,刻刻練習,累積資糧;一心一意,一字一字的念,如是功夫慢慢便能純熟;純熟就能感應;有感應就能道交,就能阿彌陀佛打成一片,這就是我們念佛目的。大家務必要緊記。

相信今天大家來到西方寺,就是為了一心一意地念佛我為大家講這麼多的公案、理論,目的什麼呢?無非是鼓勵大家,增加大家念佛信心我一說再說的道理,無非都是釋迦佛親口所講,所以大家不要疑惑凈土宗有五經一論,前兩次佛七已跟大家講了《大勢菩薩圓通章》,上一次佛七又跟大家講了斷除五欲的方法;由於世俗人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快樂,而五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輪回的業因,因此我們想了生脫死,來生不受輪回之苦,便要修種種善業、做種種的功德

觀無量壽經》中阿闍世王的故事

我們今天想講一講從《觀無量壽經》所引發出的「未生怨」的問題;而從「未生怨」中,讓我們了解「九品」、「三輩」、「三福」;了解極樂世界往生彼國的種種修行方法

我們很多人都非常熟識《觀無量壽經》,特別是來到西方寺,我們的大雄寶殿內牆上,有一七寶鑲嵌壁畫,是全世界最大的《觀無量壽經》(以下簡稱《觀經》)經變,將《觀經》的內容,用圖畫故事形式表達出來,藉之增加我們的求生極樂世界信心。《觀經》所講的內容,主要是說印度摩揭陀國的國主頻婆娑羅王,被親生兒子阿闍世王子所軟禁,欲篡奪王位的經過,及佛陀王後韋提希夫人所請,示現西方極樂凈土,並說修三福、十六觀為往生法的一部經典。阿闍世王,意譯「未生怨王」、「法逆王」。「未生怨」,也就是我今天要講的故事

1.提婆達多挑撥阿闍世王子殺父害母

我們都知道,提婆達多是佛的唐兄弟,他一直想奪佛位、取而代之做教主,由於佛陀弟子們的不同意,他竟出佛身血,並挑撥阿闍世王子來害佛並破壞僧團。由於受了提婆達多的教唆,阿闍世王子便將父親婆娑羅王軟禁在七重囚室,嚴禁群臣,不得接近;企圖將父親餓死,自己早日登上王位。由於韋提希夫人愛夫深切,於是將麵粉與酥蜜攪和起來,塗在自己洗凈了的身上,又將葡萄汁灌進瓔珞的孔中,秘密地帶入囚室給頻婆娑羅王食用。大王吃了面、喝了果汁,於是恭敬合掌,遙拜耆闍崛山的釋迦世尊,並請求說:「世尊啊!你的弟子大目犍連是我們的好朋友,願世尊慈悲,派目連到這裡來,給我授八齋戒。」山上世尊知道了就如願派遣了目連尊者到來王宮,每天替王親授八關齋。世尊同時又派遣了富樓那尊者,特別為王說法

三七日後,阿闍世王子以為父親已經死去,於是便查問守門的侍從,侍從將王後偷送食物的經過說出,阿闍世王子非常的憤怒,突然拿起劍來,要殺死母親,當時有兩位大臣月光及耆婆,看見這種情況,便勸阻他說:「據《吠陀論》中記載,自從世界開始到現在,有種種惡王,想早日登上王位而殺父的,有一萬八千人。但還沒有聽過,無道殺害母親事情大王如果犯上殺母之罪,對剎帝力族人來是一種恥辱,我們連聽了都不忍心。這就與旃陀羅一樣下賤,如果你不聽我們規勸,就不適宜留在這個國家國王。」因為這個緣故,阿闍世王子便懺悔舍劍,停止殺害母親。但是卻吩咐宮內的官員,把母親關閉在深宮之中,不得讓她出來。

2.韋提希夫人向佛禱告

韋提希夫人,被幽禁之後,愁憂憔悴,痛不欲生,遙向耆闍崛山,向佛祈禱,得到了佛陀感應。為什麼佛和頻婆娑羅王及韋提希夫人會有感應呢?因為他們之間,以往有過特殊的經歷;其中的因緣讓我們在下面一起來分享。

剛才提到韋提希夫人,悲泣如雨,遙向世尊禱告,希望世尊派目犍連、阿難尊者前來相見,加以慰問。當時佛在耆闍崛山,遙知韋提希夫人心念,於是派遣目犍連及阿難尊者,從空中來,自己亦實時在山上消失,出現在夫人的宮裡。韋提希夫人禮拜之後,舉起頭來,竟然看見世尊就在前面,於是連忙將身上瓔珞除下,五體投地,哭泣著對世尊說:「世尊啊!我宿世做了什麼罪,生下這樣忤逆的惡子呢?世尊又是什麼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呢?請世尊告訴我沒有憂惱的地方我想往生到那裡去,我實在不想再在這閻浮提的五濁惡世生活去了。希望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現在我五體投地向釋尊求哀懺悔世尊啊!世界光明啊!請你讓我觀看清凈果報之處,我希望能到那裡去。」

欲生彼國.當修凈業(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11月12日文)

3.欲生彼國.當修三福

釋尊聽到夫人懇切的請求,從眉間白毫放出金色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再把光明收歸頭頂,化成須彌山一樣的金台,其中現出了凈妙的十方諸佛國土,有七寶合成的國土,有純蓮華國,也有自在天宮一樣的國土也有如同水晶鏡一樣的國土。所有國土,都呈現在光中,無數佛國庄嚴,鮮明異常,顯得就像韋提希能夠用手摸到一樣。韋提希夫人非常高興地向世尊說:「世尊啊!世尊!這些佛國都很清凈,充滿了光明我很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邊我要怎樣才能往生呢?唯願世尊教我往生凈土的業因。這是今生唯一的願望。」

於是世尊為她解說往生凈土的凈因:「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什麼是凈業三福呢?凈業三福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是三世諸佛成佛的根本。三福,即(一)世福,又作世善。即順應世間一切道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戒福,又作戒善。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聲聞菩薩受持之三歸、五戒乃至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等。(三)行福,又作行善。為凡夫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發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發願往生凈土。此三福是我們學佛的根本。由於今天要講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三福」的內容就不詳述,待有機會時再詳細討論。

4.修「十六觀」法

在《觀經》裡面佛陀又為韋提希夫人說了「十六觀」;「十六觀」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徧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菩薩。(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5.三輩九品

我們都知道,念佛可分為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以十六觀念佛就是觀想念佛。另外,所謂「三輩九品又是什麼意思呢?「三輩」是指《觀經》所說往生彌陀凈土上輩、中輩、下輩三類眾生。(一)上輩,乃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之眾生。發菩提心即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成佛的根本。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上輩之中又分為上、中、下三品。(二)中輩,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繪燃燈、散花燒香、願生彼國之眾生。專念很重要,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就能專,也就是以至誠心來念無量壽佛。中輩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下輩,乃發菩提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願生其國之眾生。下輩也有上、中、下三品。三輩合成九品。所謂「憶佛念佛,當來必定成佛」,我們一定要專憶,不能像經典所說的:「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如此便會越離越遠。昔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之十八願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眾生念到十念,都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首要條件必須是「願生彼國」,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凈土有三輩九品,我們要往生哪一輩哪一品呢?自己有沒有把握呢?我們衡量一下自己的念佛功夫便知道了。因為這不是我說的,而是釋迦佛說的;是釋迦佛在《觀經》裡面所說的。

5.未生怨的故事

上面所說的就是《觀經》的大意。接下來所講的才是「未生怨」的故事。《觀經》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所說經典,為什麼要在這裡說呢?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祂經常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國祗園精舍裡面講經說法,因為這兩個精舍佛陀有特別的因緣大家都知道竹林精舍又稱迦蘭陀竹園、竹園伽藍,乃中印度摩揭陀國最早之佛教寺院,與舍衛城之祇園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竹林精舍為迦蘭陀長者所奉獻的竹林,由頻婆娑羅王建造伽藍而成。因此緣故佛陀與頻婆娑羅有一段特別的因緣。所以後來頻婆娑羅王與佛特別容易感應

婆婆羅王在當國王之前,曾立了五個誓願:(一)在年少之時必得王位;(二)得王位之後要佛陀出現於世,即有佛住世;(三)佛陀出現於世之時,願誠心供養;希望自己能親自供養佛陀。(四)願我成事之後,佛為我說法。(五)若佛為我說法,願我聞法之後,定不會謗毀於佛,且能依法、依教奉行。此五個誓願,說明了頻婆婆羅王早就發願供養佛、要事奉佛,要佛為他開示,而且要依教奉行,這是他和佛之間的因緣。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明天繼續講頻婆娑羅王與釋尊之間的關係,頻婆娑羅王與韋提希夫人均歸依釋尊,深信佛法。在釋尊證道之前,王曾祈請釋尊於得道後,先至王舍城受其供養,釋尊默許。他曾想把王位奉獻於釋迦佛,釋迦佛並不接受。後釋尊證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說法,王便於迦蘭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養僧伽,護持佛教,成為最初的佛教外護。

今天所講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三輩、九品、十六觀、三福,而且還要知道一切都是有因緣的,我們今天能夠在一念佛,自有宿世的因緣,有了這個因緣,我們也應該像頻婆婆羅王一樣,發大願:「我到西方寺念佛我一定要成佛我要供養佛,我要供養這裡的法師。」等等,這就是信,我們念佛人要信、願、行具足,才能有成就,因此我們首先要深信不移,經上說:「佛在世,我沈淪。」現在是未法時期,佛已離世久遠,雖然我們沒有值佛出世,但是仍能聽經聞法,這也是我們的福德因緣。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因緣讓我們好好來念佛這就是我今天為大家講法目的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