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義、善、見,病與勤,寸陰當惜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五頁,請看第七小段。示杜義見曰:「善則為義,不善不義,義善無二,所見唯義。以義為見,不見非義,見非義時,見無見義。」第七小段就是對杜義見居士的開示。這個開示很巧妙,就以他名字的內在義理給他來談。
杜義見,什麼叫義?善就是義——「善則為義」,你的善良、你的善行,就叫義。這個「義」在我們中文裡面講,一般是適宜的意思、正當的意思、理的意思。一般的我們講「仁義」,把仁、義擺在一起,實際上表達一種體、用的關係。以仁作為體,義就是仁的體在現象上的表達。所以仁義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善端、善行,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這個「義」有時候也反映為正義。這個「義」的義理非常深廣。你說這個人有不有義——有義氣,比如中國文化講桃園結義——像劉備、關羽、張飛這三個人桃園結義,就是仁的一種表達形式。如果你是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你就稱不上義,就是不義,不正當,不符合天理,不合適。跟仁的境界相違背,這就不義。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正義和善良是一體無二的,實際上就是仁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誠的一種表現形式。「誠則明矣」,你的誠和明也是體和用的關係。「杜義見」,實際上你所見的應該全體都是義,全體是善。那義、善的本體是仁,是真誠。所以告訴他要思惟到這一點:「由這個現象上的善,看到你本體上的仁心——同體的仁愛之心、那種真誠無妄的心。以這個『義』——正義、適宜,作為自己的見地。自己的行為包括念頭當中,不要出現非義。」「不見非義」,這個見就是現,不現出不正當的、不合理的、不適宜的念頭和行為。
那最後兩句呢,是直接就指向心性。「見非義時,見無見義」,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要通過「見」指歸到見性——見能見之性。能見之性就是我們的妙明本心。這叫圓凈妙明的體性,在《楞嚴經》對這一點有深入的討論。《楞嚴經》佛開示文殊師利菩薩及與會的大眾,當住在首楞嚴大定的時候,這時候「見與見緣,並所想相」——這里談「見」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見緣」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並所想相」就是前六識所感知現象界的印象,這些都是什麼呢?「如虛空華」——虛空裡面的花,「本無所有」。為什麼會覺得虛空里有花呢?是由於眼睛出了毛病——叫瞪目為勞,顯現了一種花的形態。實際上是自己病眼的產物。所以本質上虛空當中是沒有花的。那麼在「本無所有」的當下,你體認什麼?見以及見緣,原來都是「菩提妙凈明體」——就是我們妙真如性的體性。在這個妙真如性裡面,超越了現象界的對待。所以在這樣的見性裡面——就是菩提妙凈明體當中,怎麼會「有是非是」呢?「是」和「非是」都沒有,它沒有「是」和「非是」的對待。好,那就這個來看,你「杜義見」在事相上要見到這種行為的善、行為的正當性、行為的合宜性;那終極層面指歸向上——指歸自己的本性。在你的見性層面,實際上你的見性並沒有見義和見非義的差別,你見義和見非義,這些也都是像虛空花「本無所有」。指向你的見性——就是你當下的妙明覺性——這個禪宗講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段開示就比較深邃了,在事相上要為善為義是從,在理上要把它托空,見到見性的那種體性。
好,那麼我們請看下面。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病癒甚,念愈勤,乃好也。若病到念不得的時節,卻是錯了也。」好,這就是對女弟子意安的開示:念佛卻病。可見這個意安在生病狀態,生了病被病苦所纏繞,很難提起念佛的正念。所以就根據這個情況來指點:「你因為有病就不念佛嗎?噫!」噫,就是讓她注意。有一點:你生病生得越厲害,這時候你更要念佛;病越重的時候你念得更勤快,這個病就能好。這個事情對症下藥:我們大家都生過病。平時可能也念念佛,等到生病的時候,是不是就被這個生病的痛苦所籠罩了?發高燒哇,疼痛不已呀,心裡就是「哎喲、哎喲、哎喲」,這時候念佛的念頭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這時候想到的:趕緊請醫生,趕緊吃藥,趕緊做這個治療、那個治療。可能這個佛號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
但對於一個真正的念佛人來說,這時候一定要覺照到:一定要把佛號提起來。在我們疼痛的當下,你得要思惟:我們的心性當中有不疼痛的東西。可能開始這個痛苦很難忍,但你要思惟到:這個身體是假的——四大假合的身體。既然身體都是假的,身體所感受的痛苦它也不是真的。何況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性是離開的。就由於我們太執著這個身體為我,所以我們的心性都在這個身體裡面去了,所以它才會有很強烈的疼痛感——受不了。你要知道身體和心是分開的話,那身體自然痛苦跟我的主人翁——我的妙明真性,有什麼關係呀?!它痛它的,我的心——我自己——在念佛。當這個身體在痛苦的時候,好像我這個心奈何不了它。但是我當下提起正念念佛的時候,這個身體的痛苦又能奈何了我們這個心嗎?它也奈何不了。所以開始覺得疼痛的身體和不疼痛的心好像是一個對待。漸漸的你去念佛,念念念,你全身都靠倒在這個佛號當中,你只知道有這個心,不知道有這個身體了。這時候你的痛苦就會減緩,甚至你就感受不到這個痛苦。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能治療好疾病。因為疾病或者是四大不和,或者是多生多劫的業力,那麼這句佛號可以調節四大、臟腑的和諧,也可以消除宿世乃至今生的業障。它就能夠治療好疾病;如果命終已到,他愉快地跟阿彌陀佛往生。
那古往今來很多念佛人都有這個體會。好像是清代有一個念佛人,他病好了以後說他一個經驗,說:「我這次病得很厲害,只能叫『哎喲、哎喲、哎喲』。」幸好有個善知識開示:「你別忘了念佛啊!」他說:「哎喲!我念不起來。」「那你就『哎喲、阿彌陀佛』嘛!」他一聽有道理,他就:「哎喲!阿彌陀佛!哎喲!阿彌陀佛!」反正他就是拖一下:哎——喲,阿彌陀佛!最後念到:「哎喲、哎喲、阿彌陀佛」,慢慢的這句佛號越來越有力量了,最後就「哎喲」沒有了,剩下了「阿彌陀佛」了——病就好了。你看這個人:開始病得只有「哎喲、哎喲、哎喲」,結果「哎喲」裡面加了「阿彌陀佛」,最後是「哎喲」沒有了,「阿彌陀佛」有了。所以我們千萬要注意,不要被這個「哎喲」完全「哎喲」掉了,要打上「阿彌陀佛」的這個佛號進去,它就能夠治療疾病。如果認為:「哎呀!我病得沒辦法,病到念不得佛號的時節。」你這個觀念完全是錯的。這就要平時加強信、願、行的力量,一定要有堅固的信心。無論病苦、急難的時候,這句佛號一定要現前才好。
好,請看下面。示無朽曰:「尺璧豈寶,寸陰當惜。正念彌陀,信光赫奕。莫貪舊遊,前途永失。」這是開示無朽珍惜光陰。無朽是這個群體當中為頭的,對他的要求顯然就更高。「尺璧豈寶」,尺璧就是直徑一尺的那個大璧——大璧就是很好的玉器,一般用尺璧表明這個東西很珍貴。一般古代的玉器都作為祭祀之品,那些達官貴人身上也要佩玉。雖然這么珍貴的尺璧,但是跟一寸光陰相比,還不如光陰來得更為珍貴:寸陰當惜。一寸光陰,實際上這個時間就是生命了。如果我們把人的一生——平均壽命或者七十歲,或者八十歲,你把它分解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一百年也就是三萬六千五百天。那麼你說活一百歲都很難,一般人的壽命,日子也就是二萬到三萬天的時間。你過完了一天,就邁向了墳墓一天。所以這個時間就是生命。那這樣的一個生命,時間怎麼愛惜?體現愛惜的行為就是要全身心的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在念彌陀名號當下,信願的光明就燦爛熾盛。
好,關於這一點,徹悟大師也有一段比較詳細的開示。這段開示,我們凈業行人好好要觀照一下,講得非常懇切,也非常有道理。我們怎麼面對時間和精神?「世間最可珍重的莫過於精神」,就是我們做什麼事一定要有精神,精神也就是我們生命的能量。「世間最可愛惜的莫過於光陰。」你要愛惜什麼?不是愛惜金錢。連那個「尺璧」——直徑一尺的大璧,這樣的寶都不是珍寶——跟時間相比,更何況一般的金錢。那為什麼要珍重精神、愛惜光陰呢?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這一念,實際上就是精神,這個精神落在哪一個法界當中很重要。因為十法界都是由念頭決定的:我們當下這一念頭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佛法界就現前了;我們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九法界現前了。如果我們念五戒、五常,只是人法界;如果貪、瞋、痴現前,都是三惡道的法界。所以你只要動一念,就是十法界的種子現前。你對這一念的精神還不要珍重嗎?那十法界當中最好的法界是佛法界,於是念頭落在佛號上是最珍貴的!
再就是我們每天做晚課都會念《普賢警示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所以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怎麼能不愛惜呢?如果知道這個生命的能量——精神——值得珍重,就不要隨便地使用。不能隨便使用,怎麼使用好呢?就是念念執持彌陀名號。如果知道光陰不可虛度,那麼就每分每刻都要熏修凈業。這是對精神和光陰的最好投資。如果你放棄彌陀名號不念,而去從修行的角度修聲聞、緣覺、菩薩這些聖賢的方法,那麼這都是什麼?這就叫浪費的用精神。因為你修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法,還沒有到達佛法界,不是最好的投資項目,這叫浪用精神。也就等於你的精神本來要做一個最大最好的事情,但你沒有選擇好,得到的收獲很小。就好像你一把千斤之弩可以射得很遠——射重大目標的,但是你卻為一隻小老鼠來發機了。大炮打麻雀了,這就是你不值得。
修三乘聖賢的行持都是浪用精神,更何況你用這個精神來造六凡法界的事業呢?那你看看,如果一個人的精神天天就是辦公司,想到當官,想到做世間的東西,那站在一個凈土圓頓的立場來看,那都是叫浪用精神了。如果放下念佛往生凈土的凈業不去修行,你就追求那些聲聞、緣覺的果位,這也就是虛度光陰。這就比如你有一個無價的如意寶珠,你把它換幾件衣服、幾頓飯吃一樣。你追求聲聞、緣覺、權教的果位都是虛度光陰,更何況你追求世間的人天福報——有漏的果報,那更是虛度光陰。所以要在這個層面認知我們有限的精神、我們有限的光陰投注在哪一方面。就是要投注在阿彌陀佛名號上。你能夠一心一意念彌陀名號,心就專一,一專一,跟阿彌陀佛就容易感應道交。你的修行能夠一門深入,能夠精勤不已,你這個凈業就容易精熟,就容易成辦往生極樂世界的凈業。一到極樂世界很快就成阿鞞跋致、一生補處菩薩,很快成佛。這才是對光陰不虛度、精神不浪用的方法。
覺明妙行菩薩又提醒無朽「莫貪舊遊」,就是不要貪戀原來的修行。因為他原來喜歡修道家的功夫,告訴他:「你不要再回到原來修行的路子上。如果這樣,你就會放下信願稱名,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今世不能往生,那你未來的前途就堪虞喲!你往生凈土的前途就永遠失去。」因為你不能往生極樂凈土,想得人身都很難,一到三惡道裡面去就不知道多少劫才能出得了頭的。所以莫貪舊遊——「前途永失」。一定要珍惜光陰,正念彌陀,成辦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