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緣將結期禮《彌陀懺》,先來求示。菩薩曰:「《彌陀懺》是近代慈雲懺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事一心,專於一事。若四相不生,湛若虛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難到。外則勤修懺法,以除夙障,內則依理修觀,馴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為自己、為施主,亦莫管長久不長久,只要掃除習氣,打盪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又汝在彼雖然次第,但不是個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將萬緣放下,一缽依於十方,一身依於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為正修行法。若區區三載懺期,又夾雜世故,而欲成凈業、出生死,譬如吸風吞霧而求飽足,世上必無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凍餒而死也。」
請掀開文本第三十六頁。第四十八段:萬緣放下,求度生死。這一段開示也是結合一個比丘——法源,他修彌陀懺。在這個懺期裡面應該怎麼修行,有些什麼心態,作一種比較具體的修行方法的開示。法源比丘準備結期禮彌陀懺。這個「結期」就是剋期取證了。在凈土法門當中,結期一般有七七四十九天,或者十天,或者七日七夜,這都屬於結期的期限。他在這個結期期間準備做一個什麼修行呢?準備來禮彌陀懺。這個彌陀懺又叫凈土懺,是宋代慈雲遵式懺主所撰輯的,在我們《凈土十要》裡面——也被蕅益大師選進了《十要》,全稱叫《往生凈土懺願儀》。一般就稱為凈土懺,或者叫彌陀懺。這個法源比丘想結期禮凈土懺,首先就來求請菩薩開示:怎麼來做這麼一個懺法?覺明妙行菩薩就說:「這個彌陀懺是近代慈雲懺主所集。」由於菩薩在做開示的時候是在明末,那麼「近代」也就是指宋代。
慈雲遵式懺主,大家應該要有所了解。他是浙江台州寧海人,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祖師大德。他這個出身就來歷不凡:他的母親做夢,夢中是咽下一顆明珠而生下了遵式尊者。以後出家開始學戒律,以後專攻天台教法,跟凈土法門很有因緣。他常常行般舟三昧,在行般舟三昧的時候累得吐血,兩腳皮膚都裂開了。在這樣一個非常辛苦的時候,他並沒有退轉。寧死不退——發了這個誓死的大願。最後就感得觀音菩薩垂手指他的口,引出了幾條蟲;菩薩指端又出甘露灌入他的口中。遵式大師就覺得身心清涼,身心上的病苦頓然消失。這樣的般舟三昧出來之後,他的頭頂都高出了一寸左右,聲音都有變化——聲如洪鐘,辯才無礙。是這樣一個修行——有感應,這樣的一個大德,以後感得朝中大臣的護法。當時地方官員有個叫欽若的,就把他的德行向皇帝作了奏請。皇帝就賜號叫他「慈雲」。這個是皇帝的賜號:慈雲遵式。那麼這個西湖作為放生池,也是慈雲遵式大師的功勞。他想到天台的智者大師鑿沿海地區那麼多放生的地方,他也請欽若向朝廷祈請,把西湖作為放生池。所以從宋代以來,這個西湖歷來都是放生池——是來自於慈雲遵式。
這個彌陀懺是慈雲大師結集凈土宗的經論,結合天台的圓融三觀——一心三觀的理念,以凈土為指歸來建立的一個懺法。其目的就是消業障,破無明,懺除五逆十惡的重罪,現前成就念佛三昧,臨終感通佛菩薩授手接引,得不退轉。如果有這樣的目的,慈雲尊者說:你就應當修行這個懺法。這個懺法由凈土經論所建立的,他建立了十科,大家可以看看。十科,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首先要「嚴凈道場」,要選一個好的處所,地面的泥土——各方面都得要很乾淨,要結界,要香、花、幢、幡來裝飾。第二呢,就是「明方便法」。因為這個懺法它不是一個人行的,而是要幾個人。大概不超過——十人之內為人數最佳。在進入這樣一個懺法的道場之前,你可以在其他地方——身心先做些預熱活動。就是身心要放下,對粗重的慾望要呵斥,對所懺的懺儀文句要熟悉,有些要背誦下來:這就是明方便法。那麼第三就是闡明正修之意。你在這裡還是要奉行像天親菩薩那個五念行法,尤其注重發菩提心:這是正修之意。第四是「燒香散花」。對這個道場、佛菩薩,你得要表明你的恭敬心——燒香散花。燒香散花之後,第五就是「禮請法」,就是一心奉請佛菩薩來光臨這個懺法的道場。像世自在王如來呀,法藏菩薩以前的五十三尊古佛呀,釋迦牟尼佛呀,法藏菩薩呀,等等這些,包括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就是禮請跟凈土法門相關的這些佛菩薩過來。禮請過來之後,第六就是讚歎。讚歎這些佛菩薩的身、口、意三業,以及自行化他的功德。第七就是「禮佛法」,就開始頂禮所請過來的佛陀。要口唯心念「是我的大慈悲父」,就在我的面前,要至誠頂禮。第八呢,就是「懺願法」,是這裡面的核心內容。就是懺悔自己多生多劫身、口、意三業,「懺悔法」之後要勸請諸佛菩薩轉*輪,隨喜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最後是迴向這些懺願的功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做完這個就開始「旋繞誦經法」。旋繞誦經法就是你繞三圈:「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世自在王佛,南無本尊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念。多念這些,旋轉地念。好,念完這些——經行之後,最後一項就是「坐禪法」。這時候你就在禪凳上好好地面西而坐——坐禪。這裡談到兩種坐法。第一種是普觀想,按照《觀經》的那種方法。觀想自己坐在蓮華上,作蓮華開想,作蓮花合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照注身上之想,這是普觀想;再第二個就是觀想阿彌陀佛坐在蓮華上,主要繫心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相、白毫光:這樣的一個坐禪法。
這種內容就是慈雲遵式懺主所集,它裡面具足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專於一事。怎麼叫「專於一事」呢?當你禮佛的時候,就不要做其他事情,也不念其他的,就專門禮佛。你禮世自在王佛的時候心唯口言,就是「一心敬禮世自在王如來」。前面還得觀想:自己的身像一顆摩尼珠,世自在王佛也像一顆摩尼珠,交光互映。我在佛心中拜佛,佛在我心中接受我的禮拜:也可以做這種觀想。你在禮佛的時候就專門做禮佛的事情;你誦經的時候,專門誦經;行道——稱念佛號,就專門稱念佛號:這叫事一心。那麼理一心呢?就是你在做這些行住坐卧佛事的時候雖然在行住坐卧、禮佛、坐禪等等,你要用「一心三觀」觀想它當下的空性、無性。那麼真觀就是:觀一塵、一華、一色無非就是緣起性空——真如理體。這理體不生不滅,是法界一相。一相是無相,無相是平等相。這樣就如法界所系緣,觀照。這就是「四相不生,湛若虛空」,這就是「理一心」。這個懺法是讓做這個懺法的人要得到事、理一心。但是這個理一心,是很難一下子獲得的,所以就要藉助方便修行方法。外面就是身、口、意要勤修這樣的懺悔之法:前面講的供養啊,禮請啦,讚歎啦,懺悔呀,隨喜呀這些。就「外則勤修懺法」,以除多生多劫的業障。為什麼我們要修這個懺法?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像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所說,一個菩薩要觀照:自己無量劫以來,由貪瞋痴鼓動身、口、意三業,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些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容納不了。所以我們是這麼多業障的一個生死凡夫。就因為業障太重,我們自性的——如來的性德智慧不能現前,所以就要以這個懺法,仰靠佛菩薩的加被之力,來除去我們多生多劫的業障。這是「外則勤修懺法」。
「內則依理修觀」,依照教理來修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然後使我們當下這一念——像心猿意馬的狂心,漸漸地能夠平靜下來,能夠與佛的智慧相應,能夠得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如果得到事、理一心,我們就能夠入道,入到平等道——清凈道——實相道。這是覺明妙行菩薩把修彌陀懺的一些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向法源比丘作了一個介紹。同時開示他:你現在什麼心態呢?就是你在這個修懺法的期間,不要去管是為自己修行,還是為施主修行,也不管時間是久長還是不久長。這些外面不相乾的事情,你不要去動念頭,你當下要觀注自己的身心。念頭裡面有無量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抓住現前一念,掃除煩惱、習氣,把身心上的那種滯礙盪開。並且要發一個大的誓願:如果不能成就三昧——這個正定正受的話,就「誓不休息便了」——就是不睡覺。你看古人這幾句很平常的話,但要多麼大的氣概才能做得到啊!實際上這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的經驗之談。他在晉明帝那一世做一個貧子身——貧窮的人,感覺人生太苦,一定要求解脫。聞到念佛法門,他就開始七日七夜念佛。這個七日七夜念佛,他真的就是誓成念佛三昧,是不休息的。他是發誓不休息,一定要成就念佛三昧,終於見到了阿彌陀佛。他在晉明帝時候得念佛三昧,在七十五歲的時候就成就往生。往生西方凈土之後又不斷地來到這個世間,以種種身份來傳播凈土法門。所以你要得到念佛三昧,沒有誓不休息的這種氣概那是得不到的。現在我們修行為什麼很難成就?煩惱重,一念佛就昏沉,一昏沉就控制不了,想一想:「拉倒吧,正好昏沉還能夠睡一覺。」睡得很美,他是這樣的。你看我們這個晝夜念佛裡面,到晚上基本上就會縮水很多人。他們都到哪去了?都跑去睡覺了。還有很多十天百萬佛號閉關,雖然有不少精進的,但我們知道也有不少是懈怠的。他發表體會的時候不好說,最後跟別人說。「你十天怎麼樣?」他說:「我十天很有收獲,睡得很好,胖了好幾斤。」你看看,關房裡面:那當然,無憂無慮,給你送飯去,你又睡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大家都管不了你。但是你想得法上的利益,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那是不可能的。覺明妙行菩薩再說:「你現在雖然在你原來的道場過得很舒服,也很有規模,但它並不是一個修行的地面。」這裡面覺明妙行菩薩都是看得很清楚——天眼圓明了。確實就像我們現在有些道場,可能它的硬體設備都很好,等等,但是它沒有氛圍,它沒有修道人的這種精神氣概,它沒有道場天龍護法的加持力。所以它就不是修行的地面。就告訴他:「你不一定要依著那個地方——既然不是修行的地面。你一定要有一種氣概,你就真正把修行落實在你的心地當中,萬緣放下。」怎麼「萬緣放下」?不要考慮衣食的問題,「一缽依於十方」。「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啊。你不要一個真修行人還想到:「哎呀,我這個飯誰來給我提供啊?」你就做好餓死的準備,但是你真正修行就會感得護法。所以你不要去考慮這個飲食的問題,也不要考慮你在哪兒住的問題。佛陀在世的時候給我們示現一個很好的榜樣:三衣一缽,樹下一宿——就在樹下打坐。你說,當一個修行人在樹下打坐,以天地作為他的房廬的話,他這種清凈解脫到什麼程度!一生身體依於大地,就是把生存的這個資生用具等等全都放下,這樣「真真切切求度生死」。萬緣放下,這麼精苦修行為什麼?就是要度脫輪回生死之大苦,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一個修行人不是為了了生脫死,你還去談什麼呢?只有了生脫死,圓證自性本具的佛性,這才是正修行之法。我們會聽到那些「人間佛教」、「人間凈土」講得冠冕堂皇,但是整個的就指向人間,沒有指向出世間的超越意向,這裡面是會有問題的。菩薩進一步開示,你有這樣的一個求度生死的心態是要大丈夫氣概。這叫「死期敗烈」,你閉關就做好把生命作為賭注的程度,不成功便成仁。輕身似塵,重法如山。把這個身體看做是塵埃一樣的,這樣一個置生死於度外的修行,你才能有幾分相應。確實,你要做一個大的修行,開始都要發大的誓願的。發的大誓願就是拿生命做為對決的一個條件——這麼一個艱苦的修行。我就粉身碎骨都不能退轉,把生命作為賭注。這樣在關鍵時刻你才能頂得住,你才能沖得上去,你才能度過種種的障難。如果你這種剛勇的精神一下出不來,那這個煩惱、習氣完全把我們控制住了,你根本就沒辦法沖破它。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只是說用了三年來做這個懺法,但是對整個的生命來說,也是短暫的。區區三年的懺期,你這裡面又夾雜著一些世故的東西,如果這樣你想成就往生的凈業,想了生脫死,這是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就好像你現在很飢餓,怎麼求飽呢?你就「吸風吞霧」來求飲食上的飽足。世間上絕對沒有這件事情的。所以覺明菩薩就告訴法源比丘:「你千萬不要做這個大愚痴之想,你想吸風吞霧來求飽,其結果一定是凍餒而死。」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這些修行辦道,還是跟前面講的一樣,一定要真誠心,非常實在。說得了一丈,不如行得了一寸。都要踏踏實實地把它展示出來的,不是在這裡投機取巧、排場作秀所能解決問題的。所以通過這一段你看到,當我們夾雜著世故,泛泛悠悠,不能萬緣放下——這些都是我們的業障,都是我們要懺悔的範圍之內。在五濁惡世,真的我們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所以這段開示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時候也可以修一下慈雲懺主的凈土懺。藉助「外則勤修懺法」,消除或多或少的業障,然後精勤念佛。這個佛號實際上,裡面也有懺除罪業的很大的功能作用。至心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在心性上真修實干,不要去擺架子,不要作秀。只有真誠,只有老實,才能得到法上的利益。這就是「萬緣放下,求度生死」這段開示給我們傳達的慈悲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