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西方確指》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四喻顯凈業法要

《西方確指》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四喻顯凈業法要

    孟冬二日,為菩薩誕生之辰,眾設供稱壽。菩薩曰:「汝等以何物壽我?」皆曰:「心以為供。」菩薩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誠,本是無物。」菩薩曰:「既言無物,誰知至誠?能知誠者,定有處所可得舉示,雲何無物?」答曰:「實無所得。」菩薩曰:「汝言無得,為是暫無,為決定無?」眾疑議未對。菩薩曰:「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一涉纖疑,毫釐千里。當知汝等言誠言妄,說有道無,皆是起滅計較、推詳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無所益。聽我妙偈:「至真無二心,至真無量心。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除妄心不實,依真心強名。真妄兩不立,南無釋迦尊。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

    請看第十七段:了心無處所,方便福群生。這是覺明妙行菩薩的一個偈頌裡面的兩句話。了達心無處所——就是「覓心了不可得」,從這里生起方便的後得智,造福眾生這是冬季——「孟冬」,孟冬屬於初冬。入冬的第二天菩薩誕辰之日,大眾就准備——設種種供具、供養品,來為菩薩做壽。菩薩就問他們:「汝等以何物為我做壽?」與會的弟子就說:「心以為供。」以這顆心作為供奉。菩薩就問:「心是何物,可以持供?」你看這些話語都是教化學人的,叫機鋒轉語,指歸向上本分。你說你心來供養,心是什麼物?你可以拿它作供養?那弟子回答:「唯一至誠,本是無物。」這個心唯一是至誠至誠之心本來就沒有什麼物。這就有點六祖慧能跟懷讓禪師的對話。六祖問:「你是從哪兒來?」懷讓說:「我特地從嵩山來,拜見和尚。」六祖慧能說:「什麼物?怎麼來?你說來,是什麼物?怎麼來的?懷讓禪師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來,我也不身體來,也不有個東西來。說似一物即不中,自性絕待,說像一個東西,就已經不是了。六祖慧能就印可他這個回答。

    菩薩說:「你們說無物,既然無物,誰知道至誠?能知道誠的這種知覺心,一定是有處所,你們找找看,舉示這個能知真誠東西。能不能舉出來?為什麼說它無物。」這弟子回答:「實無所得。」真實的,這個無所得。菩薩又追問了:「你們說無所得,是暫時無所得,還是決定無所得?」你看這些機鋒轉語一下去,一勘驗:實際上這些弟子未明心地,一談到關鍵處,就沒有辦法去對話。因為禪宗這個機鋒轉語是當下現量回答的,不需要我要去想一想,你等一等」。你一想就錯。所以現在這弟子就想,擬議。「擬議」就是想,想一下,討論一下。所以菩薩不認可他們,就給他們回答:「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這就反映心性當中:無,決定是無,沒有一物,「本是無物」;但是也不能說它斷滅,它能發揮妙用,所以從俗諦的層面來說——假諦的層面來說,它也有,「有則決定有」。只要把握了這個心性真空以及它作用的妙有,才把握了它的本來面目。所以叫做「無則決定無,有則決定有」。

    「一旦涉及到你有纖毫的懷疑,這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開始差了毫釐,最後結果就失之千里。「你們這些人談什麼真誠,什麼虛妄,說有說無,都是你們的生滅心,靠邏輯思惟去計度出來的,都不是直起直用的妙明真心。所以你由這個心來給我做壽,是沒有什麼益處的。」告訴他:「你們來聽我的妙偈。」這個大家可以常常參酌一下。「至真無二心,至真無量心。」就是至極的真心它是不二的。不二的心就是圓融絕待的,進入那種空明狀態——無相無念的心。這是「至真無二心」。但至真呢,它又無不相,能產生妙用又叫無量心。「心非一切心」,不要以為心有一客體,心本是空,沒有一切心。一切性也沒有它的客體也不是心。心也不知心。實際上真心就是無心。當然這個繞起來很難理解,但要知道諸佛無心的。無心才能無不心,無為才能無不為:是這么一個關係你有心,就是有造作;有造作,就有局限。無心,才無量。

    你說我要除掉妄心」,這個說法在一種究竟層面是不成立的,是不真實的。除卻妄心亦為邪,你說我要真心修行」,這個真心也是勉強的一個名相概念在一本體層面真心、妄心都是不能讓它成立的。你有真心概念就有妄心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的對峙、對待都是真實的。一定要消除真、妄的對待,才能回到佛的境界——「南無釋迦尊」。「真妄兩不立,南無釋迦尊。」要了達心沒有處所你看楞嚴經》七處征心,七處:心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還是在根內……一切都沒有,無心。了解心的虛妄之相緣起之相,才能見性;見到性,開發了如來藏,這裡面世間、出世間一切的功德,就法爾自然地現前,就能夠善巧方便地去度化眾生。所以一切功德要在諸法空性當中生起來。

     時諸弟子咸再拜,願更聞法要。菩薩曰:「善哉善哉!汝等願更聞法要,當誠解我語,善答我問。諸弟子,譬如有人謂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貴無比。』是人聞言,有志往否?」咸曰:「願往。」菩薩曰:「汝不識路徑,當雲何?」咸曰:「有人指示,從之而行。」菩薩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東,若不明辨,竟從其言,則燕都遠之又遠矣。」眾曰:「然則如何?」菩薩曰:「畢竟得一走過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須向北而往,便可直達帝所。』諸弟子此人所指,有錯謬否?」咸稽首曰:「無謬。」
    菩薩曰:「又譬如有人,欲登萬仞之巔、九層之頂,當如何教之?」咸曰:「從卑至高。」菩薩曰:「然。古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須是從第一級,至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方為正說。若雲一步便跨到最高處,為浪語矣。
    又譬如有人,天子將命以官,詔是人曰:『汝願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雲何上答?」咸曰:「必願為宰相。」
    菩薩曰:「然。又譬如有人,在於歧路,不知所從。有憫之者,指曰:『是邊極艱險,極曲折,不得便出頭。是邊極正大,極平坦,走去便得出頭。』其人受指,於此兩邊,當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
    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酬我所問,俱合正理。然爾等能明解我所喻否?」咸再拜曰:「唯垂開示。」菩薩曰:「善聽。爾等向來雖有求道之心而不修行之要,趨向無據,如人慾往燕都而不知路徑者是。若遇邪師,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東、向南者是。則其人雖終日行,而茫無歸宿,何由覲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彌陀凈土,帝都也。信願行三,勤加精進,終至往生是從第一級至最上一級也。期登上品,是願為宰相不願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過燕都之人也,若爾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趨邊地也,棄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賤也,背正大而求艱僻也。萬仞之山巔,九層之塔頂,非爾所及矣。可勝悲痛哉!」

    請看第十八段:四喻顯凈業法要。這一段有四個比喻,來顯示修行凈業的法要。在這一會上,來登壇的這些弟子都反覆頂禮菩薩,願意再聞更多的法要。這就是請法了,覺明妙行菩薩也順應眾生求法之心,說:「善哉善哉!你們都願意更聞法要,就應當至誠地理解我的語言,來善於回答我的提問。」用這種啟發式——提問的方式,來開示弟子第一個比喻,譬如有人對另外一個人說燕京——燕京就是指北京,燕京是帝王首都。北京,從明朝明成祖以來定都得名,覺明妙行菩薩登台的時候是明末清初,當時的首都是在燕京。「燕京是皇帝所住地方富貴無比。這個人聽到了,是不是願意去呀?」大家都說:「願意到那兒去。」到天子——皇帝住的地方去,叫首善之地。就現在的北京你想弄個北京戶口也不容易——都願意去。那些想要得名利、展示才華的,當然在首都是最好的地方了,大家都願意去。

    菩薩又問:「你們不認識去燕京的道路,那怎麼辦呢?」不識路。大家就回答:「如果有人給我們指路,我們就聽從,按照他指路的方向走。」菩薩說:「不可以,因為這樣太有風險了。如果這個人給你錯了方向呢?本來燕京是在北方,如果給你指到南方去了走到廣東去了,怎麼辦?比如給你指向東面,走到山東去了,怎麼辦?如果你們對這個方位都不能明辨,就那麼輕信這個人指路的語言,那可能你離燕都就越來越遠了。」所以首先找一個指方向指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方向給你錯了,南轅北轍了,雖然你精進——越精進離你的目標越遠。所以怕就怕犯了方向性的錯誤。覺明妙行菩薩這一點,怕行人犯方向性的錯誤不可以這樣輕率地聽別人指路,那麼大家就問:「那怎麼辦呢?我們不識路,又不能輕率地聽。」菩薩回答——這句話很重要:「你是要聽人指路,但這個人你要找對。」這個人是什麼?就是到過北京的人,他曾經去過北京。如果他說你就他說。「他就會告訴你:『你們需要向北方而去就能直接到達皇帝地方了。』曾經到過北京的人給你指路,你說這個人所指的路有不有錯誤呀?」大家這時候就頂禮——明白了:「哦,沒有錯誤。要找一個曾經去過的人。」過來人——這就是這是第一個比喻

    第二個比喻菩薩說:「又比如有個人想登萬仞之巔。」一仞是八尺,萬仞之巔也就是很高的山,要登到這個山頂上。「一個九層的佛塔,要登到它的塔頂,那你教他怎麼做?」大家都說:「從卑至高。」你得一步一步從低走到高的地方菩薩認可這個回答:「然。」古人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走一千里路,還是要從你當下這一步開始。所以必須從第一級到第二級,乃至最上一級,這才是正確說法;如果說一步就能達到山頂,一步就能跨到塔尖,這就是虛假語言——不真實的。這是第二個比喻

    第三個比喻就說,有人遇到天子要任命官位,下詔書到這個人,問他:「你願意做宰相,還是願意做小官哪?」那這人怎麼回答呀?大家都說:「那一定應該願做宰相了。」菩薩也認可他:「然。」這種回答是對的。第四個比喻,又比如有人在歧路——三岔路口——分歧很多的地方,不知所措,不知道走哪條路。有憐憫這樣迷路的人就跟他指示,告訴他:「這邊的路極為艱險,極為曲折,你走過去還走不到頭,很危險。走這邊路,這條路是很寬敞的路,很正大的路,走過去直接到達目的地。」那麼這個人受到這樣的指示、這樣的話語,於這兩邊,他選擇走哪條路呢?大家都回答:「應當選擇走正大、平坦的道路。」菩薩就贊嘆:「善哉善哉!你們回答我的問題都符合正理,但是你們能不能理解我所比喻含義呢?」大家都再三頂禮,說:「唯垂開示。」就是我們還不了解到底是什麼意思,只是直心酬答菩薩的問題。

    菩薩就告訴——開示法門:「你們善聽。」認真地諦聽思惟。「你們一向以來雖然有求道之心,但並不了解修行的法要,所以趨向目標沒有堅實的依據。就好像有人想往北京而不知道走哪條路正確的。如果遇到邪師,教給他邪的方法就好北京本來在北面,反而被這個邪師指向了往東、往南一樣。如果這個人聽從了邪師的教誨,雖然終日每天都在行走——也許走得很精進勇猛,但是他歸宿——目的地,就越來越渺茫了。怎麼能夠見得到至尊的皇帝呢?怎麼能夠成就大道?」所以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指出一條正確的修行道路——指方向你看印光大師在《文鈔》常常表達——他很謙虛,說:「我這個人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如果要談修行就像一個殘疾人一步都挪不動,但是我能夠在十字路口為大家指路。你到哪兒去,我可以指。」就好殘疾人走不了路,但是殘疾人眼睛,他明白道路,給你指路一樣。印祖都常常謙虛地把自己定位為:我是殘疾人」——我的功夫不夠,但是我能夠給大家指出正確的道路。而且這個道路也是從佛那裡,從以往的菩薩祖師裡面所繼承的正確指路的理念

    指出條正確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個末法時代,對修行人給他條路:「你要開悟你要神通你要怎麼樣怎麼樣……」你這個道路就指錯了就好很多人念佛念佛為什麼——為了開悟。如果把念佛指向開悟,這個方向就徹底指錯了念佛是指往生很多人念佛就天天要開悟,要開悟!一旦開不了悟,他就完了。要得清凈心,要一心不亂,要功夫成片都是錯了。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我在這里為你們指路,指示你們,阿彌陀佛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界的帝都。」法界的首都,這個理念傳達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真實的。因為四十八大願是面對九法界開放的,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能夠去的地方。十方諸佛勸勉他坐下的聲聞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法界的首都。於是這個首都裡面的佛,就叫「佛中之王」。提供一個首都的地方你說這不是一個方向就指對了嗎?

    指對了這個目標,那怎麼才能去得了?就是信、願、行三資糧。在這三個方面精進努力,最終就能往生。這就好像爬山,爬塔,從第一級到最上一級。這是第二個比喻的意思。第三個比喻,就是修念佛法門你的志向一定要遠大,要求上品上生。這就好你做要做宰相,不做一個副科長。依照凈土一法來修行這是走一條正大光明的道路,不會走那些邪道,或者彎彎曲曲的道路。那進一步,菩薩說:「我就是走過燕都之人我有資格給你們指路。」他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再常常回來的人他是已經到過極樂世界的人,所以他指路不會有任何的錯誤。「如果你們不能相信我的話,而去聽其他邪師講的邪法……」邪師邪法——修其他的宗教外道也不能說它是不好的,但是它不能解決解脫的問題。這就好像首都不去你要邊地去——到偏遠的山區去一樣。這個邊地,在佛法裡面講是八種障難之一,沒有佛、法、僧三寶地方邊地。你舍那種法王居住的首都不去,到那個沒有佛法的蠻荒之地去,那你一輩子——生生世世不完了嗎?

    你修凈土法門,就是指向「宰相」之尊嚴而不是得一點「小吏」的卑賤地位。修其他的法門,它也有功德就好像你得一點小吏一樣的成果;但你修凈土法門,是獲得宰相尊嚴。更進一步比喻,你修凈土法門實際上就是佛子,就是成佛的後繼人了——大乘佛法佛子。你一去,也成為阿彌陀佛。如果修其它的聲聞法——現在很多人喜歡聲聞四念處法、七覺分什麼,但是你就四念處得一個初禪、二禪、三禪,你就是得阿羅漢果,跟成佛也是不能相比。更何況這個時代你想要得九次第定,是不可得時代——得初果都不可得。我們修凈土法門是得到最高的尊榮。所以選擇凈土法門,就是走一條正大光明大道;背棄這個法門,走的就是一條艱僻的道路。凈土法門是靠信願行、彌陀願力的加持,得到大的修行利益就能像坐電梯一樣,達到那個塔頂的高度。如果你自力法門,得一步一步爬,行走非常艱難,也不是你們這些人的道力所能企及的。所以離開凈土一法選擇其它的,那是極為悲痛的一件事情。這些都是覺明妙行菩薩吐肝吐膽的肺腑之言哪!婆心切切,才用這樣四個比喻,顯示了凈土無限殊勝利益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於秦皇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