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佛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講

9月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最後一講。

釋親佛法師首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偈子:「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接著他解釋道:「修行關鍵在於不要貪求。佛講法49年,根據不同根器的人,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分成五大類,面對人、天、緣覺、聲聞菩薩。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按照究竟法來說,佛的目的就是讓眾生都找回自性,最終成佛。所以五乘法最後都歸結為一乘。勸君學道莫貪求,這是從乘上來講。但是從法門上來講,並沒有禪教密律凈這些法門的分別。祖師大德看到凡夫根器不同,在修學方法上劃分為禪宗、教宗、密宗律宗、凈宗五種。我們都非常明了,唯有凈土宗是普攝三根。像文殊普賢這樣的等覺菩薩發願要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五逆十惡重罪凡夫修行凈土法門,也必能往生極樂。上、中、下三根修學凈土皆能成就。但其它的法門,例如禪宗密宗,就需要上根利器。禪宗四祖道信有一句話:「守一不移」。無論修哪個法門,必須做到這樣。「守一不移」的根據來自於佛經上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解釋了閉關修行好處。因為閉關可以做到屏息萬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方能入道。我們在塵世中,受到的誘惑太多修行就不得受用。像我們在盂蘭盆節,大家若真正地制心一處,超渡過去世父母離苦得樂祈願現世父母增福增慧,這就是在修行。假若只是吹吹打打唱唱念念,圖好看好聽這隻是聚集憒鬧。在我們邯鄲地區有很多道場,只是做做佛事,進行超渡或者消災。要知道這不是佛的本心佛教以人為本,要渡大眾離苦得樂涅槃寂靜。像消災,這是一種方便。超渡,也只是一種補救措施。我們進行超渡,這屬於緣,若亡人不具備因,超渡也無法起到決定作用。假若他本人修行很好,雖然在臨終時迷惑顛倒,但有人在旁助念,或死後有人超渡,就可以成就往生極樂。但如果本人不發心也不修行,你再超渡,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一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迷信

所以說「勸君學道莫貪求」就是守一不移,心中只有一句佛號,信願行具備,絕對成就。一個道場不在於人數的多少,收入的多少,而在於成就有多少。要知道在末法時期開悟證果的可能性不大。假若道場里整日熱熱鬧鬧的,而沒有一往生的,這個道場就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即沒有妄心。當沒有妄心時,就沒有所謂的道。《金剛經》中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如同小船,帶領我們從生死彼岸渡過煩惱中流到涅槃寂靜彼岸。當到達彼岸時,小船也就比喻佛法就可以舍棄了。所以當沒有妄念了,只有清靜平等心了,哪裡還有道呢?道之一字,也是方便說。佛講法49年300餘會,他對須菩提說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講的,需要你自己去悟的。但是又不不講

無心始體無心道」——是指清凈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念了。體,即本體、人的自性無心道。

「體得無心道也休」,體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還提什麼道字呢?

我們凈業學人,一定要信深願切。即使是達摩大師現前,告訴你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你如果舍棄念佛法門,我就傳授給你。」凈業學人也要堅定不移地回答:「我已受持佛法門,發願終身受持絕不更改,縱有深妙禪道,我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誓願」。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要退失往生之願,能以這樣深切的信願,執持佛號,定能成就

我們為什麼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呢?有人問,凈土不就是五經一論嗎?但是在佛所講的眾多經典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勸往生極樂世界就有百部經,這部經就是其中的一部。今天是我們講解這部經的最後一課,在最後這一部分就提到了往生凈土需發十種心。所以今天這一課非常重要。外面雨下得很大,屋內聽課的人很少,要知道這也是天龍八部對大家的考驗,如果連點雨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做到為法忘軀呢?

現謹取親佛法師所授正文如下: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生常苦惱 離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於斗諍 造於惡趣業 是名戲論過

身形多醜陋 生於下劣家 發言常謇澀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於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於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利益 是名戲論過

於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諍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於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諍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僮僕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諍論

出家寂靜 身被於法服 諸仙咸敬事 當修忍辱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於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系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諍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

若舍於諍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常遇於善友

於乘得清凈 業障盡無餘 摧伏於魔軍 勤修忍辱

諍論多諸過 無諍具功德 若有修行者 當住於忍辱

佛法師在上節課已講述了戲論的二十過失,現又向聽課大眾逐句講解了這些偈言的含義(具體略)。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頗有菩薩」,就是指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

佛講的是真言實語啊,確實是少有菩薩生起憂慮懺悔、舍離煩惱之心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地藏經》上講,南瞻部洲眾生剛愎自用,難調難伏。佛住世時給我們規定了六和敬。和之一字,說之不盡。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這六和敬是我們辦道的基礎。無論是出家人是在居士,都要把「六和敬」做為自己的座右銘,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否按照「六和敬」去修去做的。佛教之所以維系了二千多年長盛不衰,佛法之所以弘揚下去,關鍵就在這一「和」字。

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

雖然這些剛強難化的菩薩聽聞到深廣無邊的義趣、不可稱揚的功德他也受持、讀誦,甚至於演說。

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由於業障深重,雖然他受持、讀誦、演說,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對於佛所講的生起疑惑不去受持也不為他人講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

末法時期,魔子魔孫、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不願意眾生出了三界,這樣他統治的人民就減少了他就佛說:『我要破壞佛法。』佛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世尊聽到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子孫來消滅佛法的。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魔波旬現比丘像,告訴說諸多經典都不是佛所說的,讓人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障礙一切眾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因為魔現比丘像,而比丘猶如佛之親子,大家受到迷惑欺騙,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了,彼此諍論。

空性,即我空、所空、我所空、空空。正如馬勝比丘講:「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緣起性空,佛所講法49年就這四個字。若大家明了這個道理,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了,緣生則起,緣盡則滅。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因為業障,所以不能獲得殊勝功德

我們以前講過懺悔,真正的實相懺悔,就是罪由心生由心滅,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個懺悔是最殊勝的。

佛教中講,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太陽,定能消除罪業的污垢。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這部經也是為我往生極樂世界所講的,內容更具體詳細了。

「發十種心,隨一一心」,這十種心,無論發哪一種心,都可以往生。因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不二法門,只要發其中一心,其它諸心也皆具備。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佛說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凈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不往生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與佛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在講此正文的同時,親佛法師說了一個「馬郎婦」的故事

說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觀音菩薩欲化陝右,故化為一個美女,來到陝右地區勸化。陝右之人突見有一美女來到,皆為她的綽約風韻所傾倒,紛紛前來送禮,欲與之結成婚姻

化作美女的觀世音菩薩對眾人說:「我已到了婚配的年齡,也想找位稱心如意的郎君。只是求婚的人太多了,我只好出道題目,誰最終考試合格我便嫁給誰。我這兒有部《妙法蓮華經》,其中一品叫《普門品》,若有人能在一晚上背會此品,我就給他。」

此話一出,那些求婚者便立即對照經文背誦起來。到了第二天黎明,能夠通背《普門品》的竟多達廿餘人。觀音菩薩又說:「我只是一人,不能嫁給你們所有的人沒辦法,只好再請你們背《金剛經》,有誰能一夜之間全部背熟,我便嫁給他。」二十幾位求婚者於是又背起《金剛經》。到了第二天早晨,能通背《金剛經》的仍有10餘人。觀音菩薩逐拿出七卷法華經,約以三日,讓大家再去背誦。三天之後,能通此經者僅有一位姓馬的少年觀音菩薩便答應了這位少年的求婚,令他備辦禮物,準備婚姻大事。

馬氏少年欣喜萬分,準備完畢,逐在一派喧天鑼鼓聲中將觀音迎到了家中。賀客盈門,少年想把新媳婦領出來相見親朋好友。化作美女的觀音說:「我現在身體舒服,過一會再去見客人吧。」少年愛心切,不敢強求,自己出房應付客人去了過了一會,客人催促少年再次請媳婦出來相見。少年回到房中,發現他那剛過門的媳婦已經死了身體已經開始爛壞。馬氏少年痛哭不已,喜事改作喪事,為新媳婦料理了後事。

幾天之後,有一老僧來到馬氏家中,問那美女的去向。馬氏少年告知原委,逐領老僧來到墓地老僧錫杖掘地,挖開墳墓,只見屍體已經化盡,唯有鎖子骨尚存。老僧錫杖挑起骨頭,對眾人說:「這是觀音菩薩化身,他憐憫你們,故化作美女前來教化。你們應該善思因果,免墮輪迴苦海。」言罷,飛空而去。自此之後,陝右一帶信奉佛教人才逐漸增多起來。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於佛的「正法」,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無勝忍心,即平等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不貪著利養,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凈法喜。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對一切眾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不執者世間法,對大覺悟生起決定之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對諸善根無所求亦無所貪,保持一顆清凈心。

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對一切相都不執著,正如《金剛經》中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彌勒。是名菩薩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彌陀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十種心,發任何一心都具足其它九心,若想往生極樂世界,必定能夠成就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這部分是流通分。阿難尊者讚歎世尊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

如來」,是理上、性上,是我們自性真實功德

「志」就是誓願,「樂」是愛好、喜歡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受持

阿難尊者請示經名。要知道聞佛經首題即獲功德無量。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與「彌勒菩薩所問」是經名的別題。佛所講的一切經典都可稱之為「經」,「經」之此字為通題。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聽聞佛法,最主要的是「信受奉行」。

每部經都具四種功德利益,即貫、攝、常、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