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

現在請翻開講義第一頁:

解脫之道四聖諦緣起大乘不共慧》」

學員一定會發現題目與過去不太一樣了。以前題目是「解脫之道――四聖諦緣起之開展,」現在的新講義後面為什麼加上了「與大乘不共慧?」過去的講解是為了要打基礎,介紹了一些基礎東西,但這個帶子流通出去後,就有些人誤解是在弘揚小乘。其實,佛法本來沒有大小之分,只是由於角度和深淺不同而有所分別罷了。新添的大乘不共慧,這是在根本處再加上大乘深觀的部分,是引申根本而來貫穿大小乘,以免有些人誤解我們只是在小乘佛法佛法基礎那是小乘都可以共享的,沒有什麼差別。大家看到這個大乘不共慧一定覺得奇怪,其實這就是我的用意。現在看講義:

「前言    『佛法』, 為佛與法的結合詞。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其義為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佛與法的綴合語,應解說為佛的法。」

佛陀」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悟宇宙真理法則的人,所以叫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某種因必然會產生某種後果,中間都有一個不變的軌律,它是必然如此的即必然理則。譬如說人和萬物產生後,一定會壞、會滅掉這是必然的。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必然的理則是不會變的,所以叫軌持或軌則。

「本來法是『非佛作亦非餘人作』的;本來如此而被稱為『法性法爾』的 ;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

佛陀說,這個法(即宇宙真理法則)不是佛或其他什麼人來創造的,它本來就這樣,所以稱為『法性法爾』,「法爾」就是本來如此的意思。

宇宙真理法則不是誰的專利,也不是誰的發明,它是本來就這樣的。佛陀是在這個普遍的法則中發覺到了它的真相,了解到原來宇宙中有這樣一個不變的軌則在運作。他知道這個法則本來就是這樣的,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明白了這個真理法則以後,佛陀對萬法的真相就不疑惑了。 「法性」,即真理法則有其本然性;「法住」,即有不變的安住性;「法界」,即普遍存在於一切處。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活著的當下所面對的身心和萬法,都在遷流變化中,它普遍存在著一個必然的理則,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世界的任何地區,法的運作都是一樣的,這才叫法。

「這常遍的軌律,何以要稱為佛法?因為這是由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創見,而後才流行人間的;『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稱之為佛法。」

既是普遍存在的,那就不是誰的,為什麼要說是佛的法呢?因為這個真理則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明白、了解、體悟的(即創覺)。然後,由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引導開演,人間才開始流行。如果沒有佛陀覺悟體會,就無法開演這樣的法。佛是第一個創覺(非創造)者,又從他的語言身行而展現、開演出來,佛陀的聖弟子們將其發揚光大流傳開來,指導後人的修行。所以佛陀是法的本教,「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才稱為佛法宇宙真理則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如此的。但是我們不了解真相,所以無法順應著必然的理則而已。佛陀第一個發覺真相悟道的人。悟到什麼?就是悟到所謂的真理法則。由此而知,佛法不離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和一切現象,只是我們沒有了解而已。

「依『佛的法』而引申其意義,又得兩個解說:
     一、『諸佛常法』:法是本來如此的;佛是創覺世間實相者的尊稱,誰能創覺此常遍的軌律,誰就是佛。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佛,始終是佛佛道同;釋迦佛的法,與一切佛的法平等平等。」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時空,只要覺悟到這樣的宇宙真理的人,都稱為佛。佛陀體證的法是普遍的軌律,所以任何一尊佛所體會的一定是同樣的真理。只要是佛所徹底覺悟的,一定是平等的,因為法法都一樣。如果我們體會的與佛所體會的不一樣,就不能稱為佛法

「二、『入佛法相名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見而稱之為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了佛的法,使佛法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佛法。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但我們所知諸佛常法,到底是創始於釋迦牟尼佛,依釋尊的本教為根源的。佛弟子所弘布的是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所以應嚴格的貫徹這一見地,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

有些人認為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法才叫佛法;不是佛陀親口說的就不佛法(非佛說)。但佛陀曾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未曾說法大地土。」真理則是普遍存在的,佛陀所能表達的只是整個世界的少部分而已,就像爪上的微塵,而未宣說表達出來的如大地之土。難道佛陀所說的那部分才是佛法,而其它沒有說過的就不佛法了嗎?當你真正明白佛法所表達的宇宙真理法則的本然性時,你也會用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只要內容佛陀覺悟真理則是一致的,這也是佛法就叫佛法相。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而他的聖弟子們是聽佛陀開示,照著他的方法去實驗體證的。覺悟體會到後,同樣可以宣講,所講之法,只要與佛陀所體會的真理則是一致的,表達的語言也許不同,但還是佛法,所以叫入佛法相(法性)。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

大乘佛法談到十方諸佛,而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能考證確實存在的人物。我們也不隨便怎麼說都是佛法佛法畢竟還是從釋迦牟尼佛體證後流傳出來的,現在最根本的依據還是釋尊的本教。『所以佛弟子所弘布的是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現在佛法有很多宗派、流派,而這些宗派方法有很多矛盾甚至對立的,這就使我們猶豫:如果佛法是一味的,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宗派,並且每一宗派的理論都不一樣?芸芸眾生又如何抉擇?每一個人都說自己講的是究竟了義,其它人是不究竟的方便說。在我還沒有學到法及覺證前,用什麼來批判和抉擇?尤其居士們就很辛苦了!很難認定、抉擇真正的佛法。所以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一位法師佛弟子在宣揚佛法時,要看其所講的法有沒有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所傳之根本教法的特質?所謂「特質」就是與世間一般法以及外道的法不一樣的,那是佛法才有而其它外道宗教所沒有的不共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建立起這個觀念:了解佛陀當時到底體悟到了什麼?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時空背景的社會思想宗教形態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佛陀外道哪裡不一樣?一定要先抉擇出這個特質,我們才有能力佛教眾多法門中,看清楚與佛法特質相應的,而肯定其與佛法的相應性;如果與佛法的特質不相應甚至與外道一樣,那就要注意了!這就是要抉擇的地方佛弟子所講的法並不絕對代表佛陀的法。佛法經過二、三千年的流傳,現在難以保持原來的味道。經過那麼多知識的抉擇,總會加進一些民俗文化東西,再有種種其他因緣關係佛法逐漸在變質,與原來有所不同,其真味淡了。所以我們在沒有建立起佛法知見前,就沒有抉擇的能力,現在修學難就難在這里

一般來講,我們從小就被傳統的民俗信仰所熏習――拜拜,拜什麼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拜。小時候,台灣每個地區一年幾個節,輪流來拜神、媽祖菩薩。無形中已經熏習了普遍民俗信仰的一些觀念。但我們並不知真實義和內容,認為只要虔誠拜拜就會得庇佑;心裡有恐懼,拜一拜比較安心;不平安,拜一拜可能會平安一點,就這樣建立了我們的理念。如果沒有抉擇佛法的特質與一般拜拜之間的區別,就會認為只要做好人、不要犯罪就行,但這還只是屬於信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法的抉擇很難了解。這樣就變成靠運氣:你拜的是道教,就接近了道教思想,被道教思想所同化;你接觸的是基督教,就被基督教同化,那就很難學到佛法。即使你很幸運親近佛法,但接近的法師如何也是要靠運氣的:你親近的善知識所學宗派法門,你聽後就會先留下一印象,這樣無形中都變成碰運氣:這個法師有沒有覺悟德行不好?對法深入到什麼程度?學哪一宗派的理論?這些都說不定。如果這一師父是學凈土的,那你對凈土就比較深入;學禪宗的,你對禪就比較有興趣;學密宗的,你對密宗就有親近感。無形中是否在靠運氣呢?此外還有我們的感情:「那是我的師父我當然聽我師父的。」師父對不對呢?師父講得夠不夠透呢?我們無法抉擇,這就生了先入為主的傾向。所以學法要學到真正的正見要把佛法的法義都了解得很清楚,實在不容易!對此,我深有感慨。我發現普遍社會中,尤其是居士們的那種虔誠、護持、發心使我非常的感動。但是能把法的知見佛法的不共特質建立得非常清楚而真正具備擇法眼的,坦白講只有少數。學佛的人普遍都很辛苦。而且有一現象,不管學哪一宗派的人,初學時都很發心五年後慢慢的會發現問題;十年後慢慢會自我檢視,發現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二十年後會覺得:糟糕了!老病死快來了煩惱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對生死恐懼依然,那時手忙腳亂,很多人甚至對佛法失去了信心。所以要注意,我們所學的法有沒有具足正見?有沒有把握佛法的特質?是否明白佛法世俗外道的不共?我們有否打牢佛法基礎在生活中去驗證,在身心與人事物的接觸中體會法的內涵?如果真正建立了正知見在我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會有開悟契入解脫機會。我們有沒有真正把握這一點?所以導師先點出這個重點。如何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質,然後再來抉擇自己所學、所聽之法是否相應?等你們上完這個課程後,明白了這些基礎,往後才有法眼。所以我常講,上這個課不一定馬上能讓你解脫,馬上成八地菩薩、阿羅漢。但一定可以使大家建立一個非常穩固的佛法知見基礎,這樣就可以選擇我們所要修的法門,就知道如何下手解決內在的問題?而且是在這一生解決,不是等死後。所以建立佛法知見基礎有多重要!我們這些老學員,十年來從不間斷熏習,因為他都得到了某部分的受用,所以對佛法堅信不疑,也是建立在這基礎上。有了擇法眼,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質,就有能力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知道什麼樣的法是可以解脫受用的正見,什麼樣的法只是方便帶我們進入門的。

「﹝佛法有情說起﹞  凡宗教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社會說起,從物質精神說起,都不能把佛法的真義。」

這一很重要很多人研究法,有的探求宇宙第一因;有的從整個社會形態來談;再有從我們的身心來研究的,像唯物論就只重視物質;唯心論只重視心靈精神,這些都沒有把握重點。如果廣泛的探討宇宙的第一因,那是永遠不可得的。譬如要探討我們上一輩子,如果能看到上一輩子,那前面還有上上輩子,往前引申就永無止盡了找不到第一因,那又如何能解決問題科學也是一樣,直至今日還是找不到第一因。從物質上要素上已經發現誇克,但還不是最微細的,誇克是由於六個條件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從宇宙的第一因去探討,那是永遠不可得的,最後的結果就是想像有一個創造萬物的第一因――上帝,但那是幻想的產物。

導師出了重點:研究佛法一定要從有情本身開始。從佛陀出家悟道弘法到涅槃就可以看出佛陀要解決的就是眾生生命的苦迫。每一個人一生都很苦,尤其是佛陀時代每個人都很苦:物質條件不好政治動亂、大國吃小國,特別是印度種姓階級的那種生活,每一個人真的都非常苦。人們想解脫,其實是要解決我們生命中的苦迫。生命的苦迫很廣泛,除了身心當下的種種痛苦煩惱以外,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死亡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了又變成什麼,面對死亡,沒有一個不恐懼、不害怕的!這是無限的大苦啊!佛法一定要回到我們有情人類的本位來解決問題,回到主題來,回到根本立場來。佛法要解決的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有地位有錢的人煩惱生活環境不好的人煩惱身體好與不好的人感情好與不好的人,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憂悲惱苦,但共同的痛苦煩惱就是面對死亡問題時何去何從。所以一定要回到一個根本來,要解決就是我們當下身心的問題,要面對苦迫的問題,先從有情說起。如果不回到這個立場來,去探討宇宙的第一因有意義嗎?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如果認為上帝是第一因,信仰上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了嗎?這都不是根本問題。

導師出了重點:學佛不是廣泛地探討宇宙真理,查出第一因。就像現在有人問宇宙飛船上到底有幾顆螺絲釘?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物?請問,研究這個有意義嗎?多少顆螺絲釘與解除你的痛苦煩惱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沒有生物能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嗎?注意聽,我們不是在探討那些問題,不是從社會學識去探討第一因,而是要從我們的身心去探討,回到一個根本來,人生的苦迫,生活的苦迫,精神壓力,面對死亡的壓迫,這些如何解決?連身心當下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怎麼能解決我們死後的問題?所以雖然是從有情說起,並不是說只是關心我們當下的身心而已,是說從這里下手去探討,從能明白、觀察、體會的近處去下手,最後比較深入證入時,也能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從有情說起,這一點是主要的。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於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制,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制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為理想的歸依者。宗教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於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為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

回溯歷史可看到人類的發展,剛開始知識還沒有很開,受制於大自然很多無形的力量,如氣候變化包括地震等天災,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所受的壓力很大,所以就產生了無奈感,感覺人類很渺小,個人很渺小,好象外在有一力量在控制而無法抗拒。慢慢的,就以為外在一定有一個大力者,所以就先降服了,而產生祭拜等信仰崇拜。但人類思想會逐漸演變,開始是依賴感,後來發覺我們的力量也許可以超越控制外在力量。拜拜就是祈他庇佑,那是一種依賴感。以後變成持咒,就是應用咒語力量要控制、超越那個無形的所謂大力者。人類的意向就隨著這樣的因緣在變化,慢慢地就有理想化的東西了――理想的歸依者。

一般的宗教都偏於依賴感。從比較大的基督教或回教來看,他們都認為有一個造物主――上帝,你只要相信歸依他,依賴降服於他,好好侍奉他,死了就能天堂得永生,在上帝的國度里就永恆不滅了這就是依賴感。這種依賴感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人類感到自然界的這些大力不是我們能抗衡的,內心自覺很渺小,覺得外面總有一個實在的大力的有主宰控制權的一位神――上帝。其實這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也就內心需求理想化。由於自己的內心不能安住,所以想像外在這樣一個大力神的存在。這一種意向的客觀化,其實是依賴者和自己幻想的統一,而產生了所謂外在的神。如果說外面有神、上帝、大主宰者,其實那是我們心靈意向的幻相而產生的,是從自己意向的理想化而影射出來的。

有人認為,我們的自我、心或是靈魂上有神(主宰者),而我們這個人就是從神那裡分出來的一些質料原素或某一種靈而變成的。因此產生一個想像,我們是從神那裡來的,現在叫做「自我」,在裡面有一個叫「我」的東西它是從神那裡來的。以本體論的理論是:我們是從本體分出某一點原素到這里來的,死後就回到本來那個地方去,這個觀念就叫「我、心、靈魂自性」。比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中國人也說天命之謂性,就是藉這么一點靈性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如果是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是從梵天來,死後就回大梵天去。注意啊,有些修行人的理念就與大梵天的合一理論很相似。

「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

注意聽!佛法與這個觀念根本不同!神教者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由神來控制主宰的,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唯有罪惡那是無法補救的,只有依靠神的力量來恩賜,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神的救度。基督說我們是羔羊,上帝就像牧羊人。所有神教的觀念就是只有依賴神,自己毫無辦法,因為我們是罪惡的,內在是空虛的,只有靠神的救度,這是唯一的辦法,所以我們要侍奉神。注意聽!這就是神教者的觀念。為什麼要先談這些?後面講到佛法的法義時,你才知道原來不是這樣,這個神教的觀念害得我們像哈巴狗一樣,除了永遠的臣服外,沒有一個人能自主覺醒,因為你是一個依賴者、被創造者、降服者,你無法真正的解脫自在。我們要先清楚其它宗教神道者的觀念,再講到佛法特質時,你才了解:原來佛法的特質和這個是不一樣的,這樣就不會落入神教者的想像中。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如果不糾正,就會與神教觀念混淆不清:我們業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解脫,只有靠佛菩薩的加被護持,死後就到哪裡去,其它沒有辦法,這樣豈非與神教者一樣?注意哦!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之處,這個重點後面還會詳加研究。

「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精神的神,作為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

也許有人會驚疑:「為什麼佛教是無神論,而不崇拜一個外在的神?」佛教的是開發智能人人都解脫成佛的可能,而不是要依賴上帝。而且佛教無常無我,否定常而不變的主宰(上帝)。佛教的是實際,也就是在我們當下的生命心中,在生活經驗中都可以體會到它的真相在一個明白人的指導下,每一個人同樣可以體證真相解脫,這不需依賴,不需他力加持佛法的無神論是否認主宰的意思,不是否認六道中的天界鬼神佛教承認的六道,其中的鬼神和我們一樣是眾生他不是大力者、操縱者、主宰者。這就佛教的無神論思想

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思想行為而決定。」

佛陀說,眾生思想觀念錯誤導致了行為的錯誤,因而帶來痛苦煩惱。由於觀念無知,對真相的不了解,於是對一切萬法產生貪愛執著當你明白真相時,觀念正確了,行為也就能導正,痛苦煩惱自然止息。所有問題都出自於錯誤思想而導致行為的造作,因此必須探討法的真相,不再迷惑,不再有錯誤知見,導正了觀念,行為就會正確那就會再帶來後面的痛苦煩惱。從這里也可以了解業力:我們的身體行為(包括言語)會產生後面的作用那就業力。我們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處理事情的行為不當而致,往前追溯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佛陀主要點醒我們這一點。眾生痛苦煩惱生死輪迴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誰來主宰審判,而是自己的行為造作帶來業力使然。要調整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確觀念觀念正確後,行為必然會正確,隨之而有的作用就不再是痛苦煩惱了。生死輪迴也是自己造作的業力使然,只有轉化行為,凈化心靈,才能不造後業,不再隨著業力而流轉,也就不會被生死輪迴所束縛。這一點與信仰神和主宰,依賴他力的造化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明白佛法的這個根本,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們的思想確實很好心靈柔和慈悲,對人都是非常善良愛護,回報的怎麼會是痛苦煩惱呢!之所以會痛苦煩惱,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造成與別人的矛盾和鬥爭,因而帶來很多的壓迫。但我們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當痛苦煩惱都會怪外面的環境:「都是某某人不好這件事是人家對我不好我對她(他)沒有什麼不對之處啊!」這樣的結果使我很苦,我們都在怪別人,而不知道會產生這樣相對的結局,完全是自己內心所造作。為何佛陀說法是從有情身心說起?他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不是在誰來控制主宰你,即使你的際遇很不如意也要反省自己,看清楚它的原因條件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世間集」么,而那些因緣都是你自己造作的!

 「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凈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真相為依歸。」

佛教講的向上超越究竟解脫,就是要憑自己合理合法的思想和行為來做決定的。這句話明顯點出佛教外道神教觀念不同之處因果之間有著必然理則,你造了很多不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果,因果有一個必然性。此因定會產生彼果,這就因果事理的必然性,要深一步去了解它,找到真正的原因,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會去符合其必然性而不再違背了。找出我們痛苦煩惱墮落生死原因才能夠轉化改變它,這一切都操之在我而不是靠外力、靠他力主宰和加被。這個精神就是佛法的特色,絕對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

「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於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

我們皈依的佛,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大覺者;皈依的僧,是清凈和合僧團的證果的聖弟子什麼叫歸依?歸依不是依靠,是心嚮往之、學習之。我們贊嘆景仰佛陀及證果的清凈僧,他們契合真理成了自己的超越。我們只有皈依了佛和僧,才有機會佛陀與聖弟子們一樣,抉擇到正確的法,並依之而行,也才有覺悟解脫機會。歸依其實是歸向正法,歸向真理。這樣的歸依並非依賴崇拜外在的神,而是對於覺者的景仰與學習,這個歸依的意念外在崇拜是不一樣的。

佛法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能、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

我們要有信心,佛是怎樣覺悟的,我們跟著他的腳步,學他的方法也可和他一樣受用解脫。開發對法體認的智能,凈化我們的身心人格,行為自然向上超越凈化,最後也與佛菩薩一樣達到圓滿覺悟境界

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凈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明白了這個根本,首先就要先認識「這里」,才能凈化或超越。我們每天都講「我、我、我,我是誰,我怎麼樣……」『我』到底是什麼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知道自己每天是怎麼運作的嗎?你發現自己的痛苦煩惱是怎麼來的嗎?你明白自己是如何產生執著貪染的嗎?一個被火燙過的人,看見火絕對不會再伸進火中。同樣,明白了正確的因,就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過錯。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痛苦煩惱,都想清凈自在解脫,但為什麼每天還是在痛苦煩惱里?因為不了解自己是如何造成煩惱執著痛苦的,所以每天由於無知一直在重犯不已。痛苦煩惱是我們觀念無明而導致行為錯誤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事,第一步得先回到生命心中來,回到生活中來了解它,才能轉化它。找到痛苦煩惱的因,才能解決痛苦煩惱。不探討根本處,每天只是向外追尋、尋找依靠,什麼時候能改變自己的身心?如果佛菩薩有大力可以加持你,可以改變你的業力,那我敢肯定說:所有的佛菩薩包括上帝都不慈悲。如果他們是慈悲的,加持一下轉轉我們的業,大家不都解脫了嗎?為什麼我們還在受苦?有歷史以來,人類沒有離開過痛苦煩惱,難道是佛不慈悲嗎?是上帝慈悲嗎?其實上帝根本改變不了你,佛也不能改變你,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告訴我們他是怎樣覺悟體證真理的,他是在哪裡超越的。我們要解脫,必須和他一樣用這種方法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利恩愛感情都是現成的。而我們每天為了名利生活拼呀苦啊,然而不管你企業得多大,或做民意代表官員,都無法像王子那樣一輩子具足一切,我們一生刻意去拼打造作,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條件。但是佛陀為什麼放棄了王子身份?如果恩愛名利感情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佛陀何必放棄,而要過那種苦行日子?最後悟道了,悟道後四十幾年也沒有回到世俗貪欲中去,還是過著日中一食的托缽生活,直至涅槃前一天,還在眾生說法這一切所為何事?佛陀慈悲的展現為的是眾生他自己超越了苦,不但不會又回到苦的因緣中去,還要把他的經驗貢獻給所有的人類,希望我們同樣解脫自在這就是身行的部分(不只是語言)。

如果我們在崇拜依賴里,什麼時候能像佛陀一樣解脫佛陀崇拜依賴誰?他也跟當時印度宗教界宗教師學過,但是所有的外道思想都不能幫助他解脫,所以都放棄了。最後於菩提樹下,在深禪定思惟中體證到:原來外在一切都虛幻的,只有破除我們內在的迷惘無明,才能發現真理法則真相。從內心的變化中知道沒有一永恆不變主宰者,所以他宣示――只有自覺當你破了那個神話,打破了依賴,打破了我見我執時,才有真正解脫機會

為什麼會輪迴生死?它的因緣條件是什麼?佛陀闡述了十二緣起,前面的條件產生後面的作用和後果,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生死輪迴條件就是這樣不停的在相續循環。只要發覺真相,截斷其中的任何一環,後面就不相續了。解脫並不難,只是不了解真相和原理而已。如果沒有得到佛法正見和真正的原理,只是傾向於像外道神教的那種觀念那就永遠不可能截斷生死輪迴的循環,無法超越這個束縛力。佛陀以身作則,告訴我們他體驗、超越而成佛的內容,我們只要依著他的方法觀察,跟著他的足跡走,同樣可以體證得到。人類有情的身心結五蘊六處的作用都一樣,他能在那裡發覺它的作用,可以看出它的無常無我,我們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體證。所以人人平等機會這就佛法不共的地方。真正的佛法否定外在神的主宰,重視的是自力,是了解真相後的凈化。

我們平常都在信仰中,信仰外在虛無縹緲的神,就像在外層空間神遊一樣。明白上述的佛法重點後,下手處就是回到生命中來學佛法先從外層空間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生命中來,在自己的身心中觀察體驗,明白自己、改善自己,從而提升凈化,那就能和佛一樣覺悟而大受用,這是一個根本的理念,所以佛法一定要從有情說起。

世間的一切學術──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無一不為有情而出現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為了改善生活、減輕苦迫,社會上發明了很多便利的物質,如現在煮飯的電器,出入的交通工具等,以及政治法律經濟科學也是為人類而有、而不斷的變化。如果不是有人類(有情),就不需要這些發明創造了。這些改變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卻沒有改善我們心靈的苦迫及對生死疑惑恐懼。所以針對有情生命中的苦迫,我們只有從生命中去觀察它。佛陀就是這樣去觀察自己的生命身心,才揭開了我們生命人生的奧秘,這就是重點。所以我們也必須回到有情的身心上來,從自己的身心說起,從生命來觀察、了解它,找出它痛苦煩惱生死相續不斷的原因

 「佛說法門,雖然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所說解脫道,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離了這些,就沒有出世的佛法了。」

佛陀觀察生命的奧秘,從而解決了生死問題,由此而來開示佛法,引導我們也能邁向解脫。他開示法門是應機而說的,由於眾生的根性很多,心性不同則根性不同,佛陀就運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引導說法。然而,不管他說多少法,把它歸納起來,最主要的就是兩個觀念――四聖諦緣起法,這兩大主題歸納了佛法所有的方便巧說。

下面就依循四諦這個主題作為次第,順便把緣起法也介紹出來。只要明白四諦緣起的理論,我們就能很快地找到真正的正見和觀察的方法,知道如何超越、解脫。現在開始依據四諦的次第,介紹佛陀開示的法的重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