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2 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特色

「﹝婆羅門教奧義哲學的特色﹞    

所謂「婆羅門教即是以吠陀、梵書、奧義書等為基礎,來信仰、實行的宗教奧義書屬於梵書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為獨立出來,成為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於祭祀的贊歌。對祭祀儀式的規定,祭式及贊詞的意義,作更詳盡的記述,而成為「梵書」。」

婆羅門教祭祀唱贊歌的儀式都是用吠陀來記錄的,梵書是由前面的吠陀慢慢發展而成,把更詳細的內容記錄起來,它涵蓋了好幾部吠陀。

「那時的教義,確立了婆羅門教的三綱:(1) 「吠陀天啟」是:古代傳下來的宗教贊歌,看作神的啟示,作為神教最有力的權證,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吠陀。 (2) 「婆羅門至上」是:神的啟示,分人類四種階級:祭司的婆羅門武士的剎帝利,自由工商的吠舍──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權。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為被奴役的首陀羅死了完事,名為一生族。嚴格的階級,出於神的意思;作為祭師的婆羅門,地位最崇高。」

當時(沒有發展到奧義書)婆羅門教義,即真正的內涵主要就是這三綱。古代吠陀記錄的東西就像他們的經典一樣,把這些對神的贊歌或祭祀的記錄合起來就叫三吠陀,後來發展為梵書。這個內容產生的就是第二綱――婆羅門至上。他們把人分成四種階級,第一種就是作為祭司的婆羅門,是最高至上的,這是神的啟示;第二是武士的剎帝利;第三是自由工商的吠舍,這三種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權;而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為被奴役的首陀羅死了完事,名為一生族。這些婆羅門其實是阿利安人入侵到印度而變成的統治者,然後把印度當時的原住民變成奴隸首陀羅。這樣的分種性階級,其實就是極權的奴隸統治者的一種心態,他認為婆羅門是從梵天的頭部來化生的,剎帝利是從梵天的肩膀或腋下來化生的,吠舍是從梵天腹部化生的,而奴隸階級就是從梵天最低的腳底來化生的。這是典型的神權觀念,認為外在有一個神,人是從它的某個部位來化生的。這個觀念非常不平等,把原住民奴隸化,然後認為一死就完事,不可能再生了。當時的印度就是這樣,延續到現在盡管稍有進步,然而依然存在。談到這里,我點出一個重點,大家要注意:我們大乘佛法後來開展出很多的典籍經典,為什麼與根本佛陀平等教法不同?有一個重點,就是這些大師們的出身都很好大部分(不是全部)都是婆羅門,從小就在婆羅門階級的家庭教育中,學習的都是婆羅門思想觀念,長大後覺得佛法更好更超越,所以他們就來學佛法了。附帶點一下: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大部分還是婆羅門的不平等階級種族思想。這個很有意思,附帶點一下,望深思!

「(3) 「祭祀萬能」是:神與人關係,依於祭祀祭祀宗教第一目的。進而以為: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動作,因祭而存在;天神也不不受祭祀的約束。」

他們重視的就是拜拜祈禱這種儀式,認為一切活動的好壞災禍都與祈禱拜拜儀式有關,所以把祭祀當成宗教第一個最主要目的,進而以為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動作。一切萬法的變化遷流和種種的人間際遇,也認為是祭祀產生的作用祭祀力量很大,一切因祭而動作而存在,也就無所不拜,無所不用儀式來祈禱。注意哦,這是傳統婆羅門教最重要的一個觀念。為什麼要提這個?這個太重要了!現在社會的很多怪力亂神以及每天都要拜的觀念到底是什麼?這里附帶一提,大家要注意,最後引生出天神也不不受祭祀約束的觀念,所以後來就有持咒,以為可以指使神鬼,這些觀念都是從這里而引生的。

「此外,古代阿婆阿耆羅傳來的,息災、開運、咒詛,降伏的咒法,為一般人民的低俗信仰,後來集為「阿闥婆吠陀」。」
    阿闥婆吠陀是四吠陀里最後一個,專門教息災持咒開運,認為鬼神都不不受這些咒語的控制。剛開始認為鬼神力量大,所以就祈禱拜拜,後來發展咒語,覺得儀式祈禱咒語反而還能控制神鬼,這就婆羅門教的內涵與發展。請問: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很多宗派是不是也靠這個?注意聽啊!不了解過去點點滴滴的內容,現在我們到底在做什麼都不知道,導師的苦口婆心就在這里!要抉擇正見,就一定要知道當時佛陀反對並破除的是什麼!二千五百年來混進的東西,如果沒有搞清楚,你學的到底是什麼法?不能受用解脫原因在哪裡?為什麼到最後都在等待救度依賴他力?這就導師的苦心處啊!

「正統婆羅門所修的,是祈願、讚歎、供儀、祀火、念誦祭祀方法,其理想是藉由修行而與梵天共住。當時的梵天人格化的神,人以住梵天界的梵宮為最高理想。所以,他們修宗教上的儀式、修禪定(瑜伽)。由此修行,可與梵天接觸,因所修淺深不同,死後所住天界階段也不同。」
    這里可以了解到婆羅門教的大體內容,他們認為大梵天是究極的地方,人們從那邊下落到人間將來就是回到梵天去,住在梵宮,與梵天共住,這是他們最高的理想要注意,現在很多修行觀念與這個「梵」字有關係佛教也講修梵行梵行的梵字就是清凈的意思,修瑜伽禪定一定要離欲才能得清凈心,所以叫修梵行

他們把梵當作人格化的神,而自己最後的歸宿就是要往生梵,這是當時婆羅們教的思想。在修行中,除了這些供奉念咒的儀式外,他們還修禪定禪定層次有深淺,佛教也講二十八(或三十三)天、四禪天、四空定天,就是與禪定的不同境界有關。初禪有幾天,二禪有幾天,三禪四禪到四空定,還有四空天,合起來就是天的境界。我們講的有多少種天的境界,其實是源於婆羅門思想佛法受了有關天的觀念,接受了梵天的存在,但不認為升梵天是究竟,梵天是在天界中,是禪定中某個次第某個境界的天而已,只是在四禪的境界里,還沒有達到四空天的境界佛法講,修行禪定有升天的條件,但並不是究竟解脫佛法的究竟解脫是超越三界輪迴生死佛法認為三界的這些二十八天並不究竟,它只是福報或是定力而產生的,當福報定力盡了,又會墮落下來,還是要輪迴要注意很多人修行禪定,以為禪定就可以解脫那就錯了。如果禪定必然會解脫,還要佛法干什麼?婆羅門禪定修得很好啊,瑜伽禪定功夫很好,現在印度有四禪功夫神通的比比皆是佛法解脫是超越三界,不再受三界業力束縛。佛陀悟道親近兩位師父(郁陀迦和阿羅邏)修到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都沒有解脫佛陀悟道後想去度這兩位師父,結果他們都往生到無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這就是由禪定境界而得到的果報,但這並沒有究竟。

地方我們也要注意,很多人誤解了,以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能帶來定的增上緣,定能帶來慧的增上緣而不是戒一定等於定,定就等於慧。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還不能開發智能呢!因為定力太深了,反而無法起慧觀。修行定力的深淺不同,死後所升的天界階段也不同,這是從定力的深淺分別而產生的一個說法這一點大家要明白。掌握了這個重點,就不會人雲亦雲,跟著別人胡裡胡塗地修,以為修禪定(包括修苦行)就好,其實佛法重視的並不是這點,定只是慧的增上緣而已,是幫助開發智能的一個主要條件,但不是全然等於。因為如果沒有定,在散亂心中貪欲心煩惱心很重,要開發智能也是不可能的,身心必然要有某種程度定力,心不散亂才能產生慧觀,加上佛法正見思惟作用才能夠見法悟道。所以不是全然不要定力,至少需最起碼的定力(未到地定),心不散亂,粗的貪瞋痴煩惱已經降伏,才能在定心中觀緣起的萬法,最終開發般若智能。所以定力是要的,但它只是增上緣,並不等於慧,這一也要明白。

「阿利安人向東移殖,恆河中流出現了毘提訶王朝,漸開展出新的文化,就是奧義哲學。這時,隱遁者不再從事形式祭祀,不再為衣食勞心,專心於禪思。這種似乎消極的學風,不但哲理深入,更有不受祭祀束縛的積極意義」。
    阿利安人婆羅門教漸漸向東方移植,東方的思想比較自由,而政治形態對於宗教思惟模式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在文化就不能接受婆羅門思想的束縛,不能滿足於種族階級的思想控制,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漸漸有人敢於反抗,因而出現了新的思潮傾向。他們不再注重只有祭祀拜拜了,認為應該改造內在的身心,於是,產生了沙門集團,即過著自由禪思的日子,到處游化,餓了托缽累了住宿在樹下甚至墓地,他們不再為吃住而煩惱,過著這樣生活的修行人就叫沙門」。他們注重的就是修定禪思,注重內在的修行思惟,漸漸轉化了風氣,善於思考哲理,不再沉醉於崇拜祭和他信仰,不再受祭祀的約束控制。奧義書的思想在這樣的時代中逐漸嶄露,佛陀思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而彰顯。如果還是婆羅門祭祀盛行的時代,我看佛陀思想也無法彰顯。佛陀出世時,印度文化已形成了一種自由學風,後來的奧義思想也由此而進一步發展而來

奧義書重視真我的智識,祭祀已不再是萬能。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迴說。」

奧義書就是對婆羅門教固有思想的很大革命,以前是依賴外在梵天主宰,只能用祭祀贊歌禮拜祈禱的方式,完全靠依賴。而奧義書的「真心的梵我論」是慢慢發現自己身心的行為與梵天間的關係,不再由梵天條件的來控制主宰了。其二是業感的問題,發現個人的造作會遺留下功能性而影響未來這就是最初業力思想的雛形,慢慢回歸到各自做事各自負責的思想,那就不是完全由神的他力控制了。故由婆羅門教而發展到奧義書的時代是一個很大的思想轉變和革命。

「(一)真心的梵我論:從「梨俱吠陀」的創造贊歌以來,一元傾向的創造神話,經理論化而成宇宙的本原,為神秘的大實在。」

過去認為,有一個創造神創造了萬物,而奧義書的理論是認為要形成宇宙有一個本原,將過去理念人格化的神轉化成宇宙的本原(即現在的本體論),有一個創造萬法的根本東西,但它是可說不可知的,所以叫神秘的(形而上)大實在,在奧義書中稱之為「梵」,在基督教就是上帝

「在奧義書中,稱之為「梵」;如顯現為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的本質,稱之為「我」。在生死歷程中,人類似乎是迷妄的,探索到自我的當體,終究與真常本凈的梵是同一,故說「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經驗的純粹主觀,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

這個思想的演變是極大的,梵是梵天,是高高在上的本質。盡管我們的肉體是迷妄顛倒的,但只要從自己身心的當體向內探討觀察它,裡面有一個同梵一樣真常本凈的東西那就是實在的「我」,它與梵其實是一樣的,「我」就是梵。現在也有說外面一個大我,裡面有個小我,本質上是一樣的。梵在外面是大的本體,而「我」是從梵分出來的,質素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就變成了小我,外面那個本體就是大我。「我者梵也」是說身心裡面的那個「我」與外面梵天的大「梵」是同樣的。

那時體會的自我不是現實人生經驗性的主觀產物,而是超經驗的,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聽起來很神秘虛幻,其實都是我們主觀的產物:「我」,就是內在的實有感向外投射而已,那個「我」是清凈永恆不變的,投射到外面就是梵、我、上帝本體老母、道。他們認為梵界就是人們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從這里回到那裡去,當這里與那裡融成「一體」時就解脫這就真心的梵我論。

婆羅門教觀念轉化到奧義書時已產生了這樣的觀念―― 個人的本質上與梵是一致。個人裡面的質素叫「我」,它本來是清凈和樂光明喜悅的,所以叫真心的梵我論。從前的婆羅門教沒有這樣的創建,認為人只是梵天創作的,要依靠他,除了贊美祈禱依賴討好他,其它沒有辦法。但是發展到奧義就不一樣了,他認為我們內在有一個與梵天一樣的本體,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心將來就能超越出來,與大梵天清凈合一。這就是由婆羅門的全然依賴而演變成奧義書的真心梵我論的轉化過程

「(二)業感的輪迴說:  是在生死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業,造成自己未來身分奧義書的業力說,與真我論相結合。」

一個人現在的所做所為會形成一種功能性(能量),而帶來後面的作用,這就叫業。但奧義所說的業是跟真心梵我論的那個「我」合在一起的,這點要注意喔!這就佛法不同了,佛法也講業力,但這個業力不是產生於真我上,注意聽!奧義書講的業力是跟真我論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有一真心我在造作輪迴,但那個真心的「我」是不變的,注意喔!為什麼要強調這點?明白了佛法奧義書的差別,在後面抉擇很多法義時,就能抉擇出在佛法流變過程中融合進來的奧義理念要注意聽!

「「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而轉到他生。對照於自我的真凈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後解脫思想隆盛。」

他們認為裡面的「我」被身體束縛了,所以不得已輪迴生死而不解脫現實中的身心活在人間,有著那麼多苦難束縛和痛苦煩惱,想到裡面那個與梵天一樣清凈美妙、快樂幸福的「我」,就會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後解脫思想隆盛梵天是美妙清凈完美快樂本體,況且那個本體有一點存在於我們身心的深處――我,就是被這個身體束縛了才痛苦煩惱輪迴生死,就是在這里作不得主。所以,應該從世俗的束縛里解脫超越出來,到達清凈和樂美妙安穩梵天在這樣的相對中產生了解脫思想

當時佛陀時代經濟不好,又戰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生活穩定,還有政治與集權的壓迫所帶來的不平等待遇,人生多麼痛苦!而自己內在有個清凈的與大梵天一樣美妙的,誰不嚮往!人生越苦,想解脫思想就越油然而生,所以解脫觀念會越來越興盛,是有因緣條件的。

這一東方思想業力真我相結合,而後隨業輪迴中,首陀羅人如此,阿利安人誦習吠陀,也不過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於不死的梵界。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意義。」

奧義書引發的思想建立在業力上,引生出個人做事自己負責,不再受外在力量全然控制的思想。所以認為當地奴隸階級的首陀羅人(婆羅門或剎帝利階級都是入侵的阿利安人),都可以來學吠陀,只要能體會到內在的「真我」,不管是奴隸還是婆羅門同樣可以到不死的梵界而超越解脫了。以前是不平等的,首陀羅死了就完事,是所謂的「一生族」;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族死了就可以往生梵界。現在卻產生了革命,只要依靠修行禪思,而體悟到清凈的「真我」,不管是首陀羅還是婆羅門,都一樣可以達到梵界,這就是一種平等,按照業力來論定,而不是按照身分來論定了。這樣的思想實在是一個大突破,這就奧義使人信仰讚歎的最重要地方對於婆羅門舊有的階級種姓來了一個突破、革命。當時社會上普遍是當地的原住民首陀羅,他們長期過著被控制壓抑的生活對於這樣的新思潮是非歡喜接受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解脫啊。所以這個思想影響了當時整個的社會思潮,東方的新思潮使一個個沙門集團涌了出來,其實就是在反抗婆羅門的壓制。六師也是在此時成立的,他們是所有沙門團中比較出名的。

其後,佛教也應運而生,所以佛陀也引用了一些奧義思想中固有的名詞(如業力涅槃輪迴等),這些不是佛法開創的名詞。但要注意佛陀凈化了這些名詞的內容,修正了錯誤地方,充實了不足,彰顯了正確內容。後人在研究外道思想時,說佛法也在外道東西佛法講的業力輪迴,是外道先前就說過的,佛陀不過是外道思想來講而已,覺得佛法外道有什麼不同。錯了佛陀是引用當時社會慣用的名詞,並修正了錯誤地方,所以內容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大家接受教育用的是現代名詞在溝通,如果要展現我的某個思想內容,那也要用你們聽得懂的名詞來解釋,才能了解我所要表達的意義。如果我用另外一個只是自己知道的新名詞來說,你們與我根本沒法交際,又如何明白我在講什麼?同樣的,佛陀當時在開示佛法,當然也使用了社會上大家普遍了解的名詞,卻修正了錯誤內容,借用世俗諦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內容。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名詞是早期外道固有的,而推論佛法也是根據外道理念在闡揚,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