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4 一般思想界與六師外道

「﹝一般思想界六師外道﹞   

一、從思想學說的分類而言                

印度當時的學說,據佛教長部「梵網經」的分判,約有六十二種見解。此六十二見,均以輪迴轉生為既定的事實而立論。這里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世界」是與我們有關的精神物質的一切環境。」
    六師外道與其它所有教義的共同論點,就是認為有一個「我」在輪迴轉生,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觀念上。佛法並不否認六道,但在內容上存在著顯著而根本的差別――無我!重點要把握這個。

奧義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談到「我」與世界關係,所謂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質與一切環境(五蘊精神物質山河大地環境)。「我」這個靈魂與我們的身心以及外在山河大地有什麼關係?所有外道的六十二見都在討論輪迴中的那個「我」(不變的靈魂)與五蘊身心以及所處的山河大地環境有什麼關係

「《一》關於過去(生前)的見解,有十八種,分成五類:
    1、常住論:主張「我」和「世界」是常住的。 

2、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某靈魂及其世界(如梵天),是常住的,而其它是無常的。這是部份的永遠論。此類中,有一種認為:眼耳鼻舌身的「我」是「無常」的,而心意識的「我」是常住的。此處的「我」意思比靈魂更廣。

3、無因論:認為「我」和「世界」的發生,並無任何原因

4、邊無邊論:站在空間的立場,把世界看做有限(有邊)或無限(無邊)的,叫做邊無邊論。

5、詭辯論:對於「善」、「不善」或「他界」的有無不作明確的答覆,用晦昧、模糊的言語,向人辯解。」

常住論主張我們身心裡面的那個「我」與外在世界常住的。

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靈魂梵天天界不變,所以是常;但是我們的身心以及其它萬物會變,那是無常

無因論認為一切的發生都是沒有原因的。

邊無邊論是從空間來看世間就像現在從外層空間看出去,宇宙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一樣。有的說宇宙有邊,有的說無邊。

詭辯論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不管你提什麼問題,他不給你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這種模糊的狀態來回答,這叫詭辯論。上述五種思想是對過去(生前)而產生的見解

「《二》關於未來(死後)的見解,有四十四種,分成五類:
  1、有想論:認為死後還有「意識」的存在。(此中,對於我有否形態?有限或無限?一意識或多意識?感苦或感樂?等等,再分為十六種)

 2、無想論:主張死後意識的存在。(此中,對於有否形態?有限或無限?等問題,再分為八種)。

3、非有想非無想論:主張死後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

4、斷滅論:認為我死後完全消滅。( 對於消滅的遲速,消滅的世界,分七種)。

5、現在涅槃論:主張在現實經驗世界就能達到涅槃。(有五種,其一認為:滿足五欲樂時,即達到現生最上的涅槃。又一種主張:必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生涅槃)。」

要注意的是這個地方!一般比較關心的是死後有還是無?這里主要在講人死後還有沒有意識作用?如果有,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是一種還是多種意識?這種意識作用是感到快樂,還是痛苦的?第一個叫有想,第二個叫無想。

主張死後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這是禪定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非有想非無想論。

斷滅論,則認為死了什麼都沒有。

現在涅槃論其中的一種認為在人間享福享樂,不管是財色名食睡,還是貪瞋痴,只要滿足快樂就好,這樣就能得到涅槃;另外一種主張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生涅槃那就要靠苦行禪定要有特殊神秘經驗,才能在這一生證入現生涅槃。現在涅槃論這五種是關於未來的,外道的六十二見中都不離生命死後輪迴業力的問題,關於過去未來種種問題。後面我們會詳細說明佛法外道不同處。

「二、從「各人」的學說來看

當時主要的思想家,有佛陀參訪的阿羅邏仙(alara kalama)郁陀迦仙(uddaka ramaputta),及其它六師的存在。阿羅邏仙,宣說「無所有處」,是沒有任何東西,「無」的境界。郁陀迦仙,宣說「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意識,非無意識」的境界。可是,佛陀質問:「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有我?抑無我?」竟使郁陀迦仙,啞然無語。此二師的「有」、「無」,是死後靈魂有無意識性的意思,換言之,是形而上學或實在論上的「有」、「無」。」

阿羅邏alara仙是佛陀出家時參學的一位善知識,他修的是四空定中的無想定,而uddaka仙是另一位老師,修的是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在當時的印度思想界,他們是代表較超越較高層次的,佛陀跟著他們學也很快體會到這兩個境界,但佛陀認為這還不能真正究竟解脫佛陀曾質問:你進入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時,到底是有我還無我?他們無法回答。所以佛陀認為只有禪定是無法達到真正解脫的,因為禪定定力是有時間性的,既然有入定就有出定,如果入定時有定,出定時沒有定,與原來一樣,那這樣的定要它干什麼?並不究竟!如果入定時有定,出定時也有定,那這個定就是常定即無出入可言。所以佛法雖注重禪定,但禪定並不代表一切,禪定使我散亂心能達到某種程度安定,在心不煩惱散亂的定境中來觀照時,才有因緣悟到實相。散亂心是無法看到實相的,定力對於智能的開發的確是一個助緣,但是定並不等於慧,很多人不了解這點。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很多法門都很重視禪定,以為「制心一處無所不辦」。似乎只要心能定下來,那就什麼事都能成就了,其實這種說法是要加以抉擇的。佛法解脫是在開啟通達諸法實相的智能――般若空慧。修智能有智能方法和法門,並不是一個「定」字就能解決的,定只是修慧的增上緣對於開發智能有幫助,但絕對不是定就能智能。如果定就能智能,所有的外道都有四禪八定,uddaka和alara能修到四空定里最高的境界,可是佛陀為他們還是沒有究竟解脫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

很多人以為修行瑜伽禪定就必然能有神通、開發智能,不要誤解哦!修禪定確實可以開發神通,但並不一定開發智能,這個一定要搞清楚。修慧有修慧的法門和理論,絕對不是一個定字就能解決的。佛陀親近兩位知識,最後認為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安心,於是離開了兩位老師,又進行了六年苦行,如果禪定讓他解脫,他何必還要修苦行?可見禪定確實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定,連意念幾乎都沒有了,這樣深的定力,哪裡還能開發智能?反而變成一種障礙。所以佛教禪定,都主張到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前,太深的定連意念的動態幾乎都沒有,就無法抉擇觀察了,智能的開發是要以「揀擇為性」的,意念都不活動了,哪裡還能揀擇?所以很難產生這樣的功效。佛教一般注重到四禪,其實真正要開發智能也不一定要四禪,佛陀即使入四禪了,還是要出來的,然後就在那樣寧靜心態中起慧觀。所以真正能起慧觀的也不一定要到四禪,以初禪前的未到地定這樣的定力就可以引發慧觀而開智能。未到地定到無想定前的禪定功夫,都可以作為開智能的助緣,禪定太深了,反而無啟發悟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