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敎授敎誡說法,然遇諸余多聞大德修梵行者,」雖然沒有碰到像佛陀這樣的善知識,但碰到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比如說同修的善知識,他已經聽了很多的正法,自己又修得清凈梵行又有成就,像這樣的善知識的指導,「敎授敎誡說法,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比如說舍利弗他很快就證阿羅漢,雖然沒有因緣佛陀教授教誡,但如果你能聽到像舍利弗、目揵連。。。這些解脫的聖弟子阿羅漢開示,也一樣的可以得到利益,一樣的可以幫助你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敎授敎誡聽法福利。」這個就是教授教誡聽法福利。從這一經我們也知道喔,臨終蠻重要的。
      「復次、阿難!若比丘先未病時,不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敎授敎誡說法,復不聞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敎授敎誡說法,」沒有聽聞師說法,也沒辦法聽到這些解脫的善知識說法。「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這個很重要喔!這個是什麽意思?你雖然還沒斷五下分結,臨命終前也沒有得到像佛陀這樣的大師的引導,也沒有聽到這些解脫阿羅漢、聖弟子們的指導,但是你過去已經聽聞聖法,學了很多的正見正法,你只要在那個時候,把這些聽聞過的正見正法,提起來思惟,靜靜的一個人在法上去思惟、稱量觀察。
      在我身心苦痛臨終的時候,正好把我們學的正見正法拿出來思惟觀察。就利用我們身心苦痛身心所遭受的——受,去實驗、去實證、去考察、去觀察,如果你能樣子的話,一樣可以斷五下分結。那麽就知道,我們平常所學的、所熏習的、所多聞正見,那個時候還是用得上,如果我們平常正見也沒有聽、法也沒有受、什麽都不懂、邪見一大堆,臨命終一定顛倒!當然有善知識的引導最好,(如果)沒有,你只要把那個正見正法拿起來,當下觀察思惟,一樣的可以證入、可以體會。「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先前所得的、所聞的這些正法也可以產生這樣的福利作用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真正的阿羅漢是貪、瞋、痴的永斷、煩惱盡滅,是愛盡解脫。這裡講的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表示他只是三果,還不是四果的阿羅漢,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下。如果是這樣子的人,「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這一句話很重要,我們就知道了,三果以前的他可以得三果,到三果了可以證阿羅漢,都進一步了。比如講你還在初果或者是二果,你聽了大師或者是知識教授教誡,或者是依法來思惟觀察,你就能夠證入到三果,就是斷五下分結。三果、斷五下分結的人,貪瞋痴還沒有完全斷盡,聽了教授教誡的話,他可以證到愛盡解脫,就是證阿羅漢、四果。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敎授敎誡說法,然得諸余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敎授敎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敎授敎誡聞法福利。」和上面一樣,如果沒能到聽像佛陀這樣的大師教誡,聽已經解脫的善知識梵行清凈的善知識教授教誡,一樣的也可解脫
      「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敎授敎誡說法,不得諸余多聞大德敎授敎誡說法,然先所聞法,」跟前面是一樣的,你過去聽到正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你只要靜靜的去思惟這些法義,觀察自己的身心,「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也一樣的可以證阿羅漢解脫
      「何緣叵求那比丘,不得諸根欣悅,色貌清凈,膚體鮮澤!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敎授敎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佛陀告訴他、叵求那比丘沒有生病以前,還沒有證到五下分結,也就是他還沒有證三果。佛陀開示他以前,他還沒有證三果,所以從佛陀的教誡教授中,他斷了五下分結,就是證了三果,「世尊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記。」阿那含就是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佛說此經已,尊者難聞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這一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平常的聞法、平常學習的正見很重要,我們平常正法正見,依法修行,證果本來就不難。當然有的人不一定活得很老,時間不夠了當然也會來不及,聞法當生能受用當然最好,既使沒有(大受用),臨終前還有這樣的福利,如果你親近是一個真正解脫聖者,你臨終前,他給你的指導、他會開示你,你也許可以證到三果,如果你已經證三果了,還沒有阿羅漢,他的開示也許你證阿羅漢這是親近知識的重要。
      如果今天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善知識,但你所聞的法是正法、是正見的話,在臨終前一樣可以利用最後的機會,依法思惟、觀察,也一樣可以得受用解脫。那(相對來說)這個是不容易的,為什麽不容易?這個要相當的有正念、正思惟。前面幾經看,有的人一痛、一苦、受不了,不正思惟來了定力不夠、信心不夠,對佛法還沒有不移,就會退悔。所以我們平常的熏習很重要喔,能親近一個真正的大善知識很重要的,能當下受用最好,不然呢,臨終也有這樣的福利。這一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我們今天從導師的論著里,那是導師一生的心血啊,我們從中得到正見,得到正法讓我有個入處,我們真的要感謝,既使我們不能親身親近、不能接受指導,但至少我們得了正法正念、正知,要善於把握,好好的思惟好好的觀察,每一個人都應該會有受用,這個我們要有信心,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緣
再看下一經是13359經,這一經是關於闡陀比丘的,他是怎麽樣臨終的,大家看這一經也很精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篤,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舍利尊者聽說闡陀比丘生病了,就告訴摩訶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舍利弗就找拘絺羅一起要去探病,「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庵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尊者摩訶拘絺羅,綎床欲起,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尊者舍利弗,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雲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舍利弗跟拘絺羅尊者去看闡陀,就對闡陀尊者講:你所患的病還可以忍受嗎?病苦是增加了呢,還是減少了一點、慢慢好一點呢?就是問病的一種語氣,跟前面幾經說的都一樣,「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 闡陀尊者就回答說:我今天的病,很苦很痛受不了,非常的痛、非常的苦,沒有辦法忍受,這個病苦,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所以我想拿刀子來自殺,不想過這種痛苦日子,不想再活著啦。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舍利弗安慰他、鼓勵他,你一定要努力:不要傷害自己、不要自殺,「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尊者舍利弗的慈悲,他安慰尊者闡陀,你不要有信心,不要傷害自己,要努力、要打拚。如果你留在人間,我會跟你來往,我不會不理你的。「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你缺乏什麽,你有所需要,我都會如法給你,我會給你湯藥、給你醫療上必須的幫助,「汝若無看病人,」如果沒有人招呼你、照顧你,「我當看汝,」我會照顧你,「必令適意,」會讓你滿意的,「非不適意,」不會讓你在那邊煩惱,我會盡量的幫助你。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像舍利尊者摩訶拘絺羅,他們證了阿羅漢都非常慈悲的,對這些同參善友,都非常非常的愛護。
      「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卧具、湯藥,無所乏少;」他的意思是說我在這裡受到的供養很好、很多,沒有缺乏。這些婆羅門長者對我尊敬、很照顧,不管是衣服飲食卧具、湯藥都有,都照顧得很周到、沒有缺乏。「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還有一後學弟子們,跟從他學法的,這些弟子們也一樣的很照顧他,不是沒有人照顧他。「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但是這些外在的照顧,並沒有辦法減少他身心的苦患,(此苦)實在是沒有辦法忍受。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我們現在的醫學就發達多了,像現在癌症的末期也是很痛、很苦的,但是我們現在就有嗎啡、麻醉藥,只要給他適量的麻醉藥,那他就不會那麽痛苦。現在人就條件好多了,過去很多人在臨命終,為什麽那麽苦?實在是病到後期,有的都真的很痛、很苦、很難忍受的。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喔,癌症的末期都是很痛、很苦的。我們沒有身受的人不知道,所以我們對癌症臨終病患要多照顧,就是在這裡,因為他的是很苦、很痛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