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開始往下講,第十三章,「沙門問佛」,沙門就是出家人

【解】此第十三章,問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會道。蓋知宿命者,未必會至道。而會至道者,決能知宿命也。

那天一個沙彌問我:得道了能知道宿命,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這裡面的意思是什麼呢這叫神通宿命,就知道過去以往的一切事情。雖然你能宿命通,但不見得能得道。而得道的人他必會得到宿命通,得到至道的人,得到最根本道的時候,他必然知道,必然有宿命通。這里的「宿命」指的是這個,大家能不能明白這個意思?

宿命,就是往昔的事情,你如果有了神通,心裡清凈清凈到一定程度,過去的事情就逐漸地顯露出來了。但是你這個並不見得已經修到究竟,還只是在修行過程中。

修行過程中,污垢去掉了,見到裡面明的時候,去污垢這個過程你能不清楚嗎?是不是?必然能清楚。而有的人就是屬於宿命通,只是在去污垢的過程中,還沒有徹底把污垢去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是在去污垢,他也會得到一定程度宿命通。像阿羅漢,在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他知道,八萬大劫以外的就不知道了。佛是去得最乾淨的,所以佛連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也知道。

「垢去明存」,最後那兩句特別重要。如果你想得到宿命通,應該怎麼辦呢?「斷欲無求」,這四個字太重要了第一個就要斷欲,一切的慾望都要斷掉。包括色慾、食慾,一切的慾望沖動都要斷掉,而且心裡始終是沒有任何所求。沒有慾望就無所求,有了慾望就有所求,所以說「斷欲無求」。如果你想達到無所求,首先斷欲,斷了欲的人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達到了無所求,只有不斷地無所求才能繼續進行更好地斷欲。

所以我們修行法門里,其中就有這一條,不讓大家求人,寧死不求人,就是讓你得到無所求,以「死」這個決心來達到無所求你想,能夠死都不怕,就容易克服自己所有的慾望。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死來護道,一旦死到跟前的時候,他就要為了活命、為了生命、為了顧全那個身體,他就有所求。有所求,這個慾望就永遠斷不掉,有一念求都斷不掉的。

宣化上人講得很清楚: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這個得知道,這是上人家風,咱們應該繼承上人家風上人講得非常明確。

上人修行中經常有些神通,這主要來源於什麼?就是上人沒有求人的意思,也不管它,那種剛骨,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他很快地就得到了各種的神通力。

我們想得到宿命通,想知道過去的一切和未來的一切,當知主要是要斷欲,用一切辦法斷欲。包括吃的、用的,色的、聲的,你這都要斷欲。為什麼斷欲能得到宿命通呢?為什麼無所求能得到宿命通呢?誰能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

弟子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欲是根,根一斷的話,末梢自然就會不存在了。一斷欲的話,再怎麼復雜的五欲也就不再尋思了。

這是一方面,誰還能說一說。

弟子:斷欲是修道的根本,從根本入手,就能達到證果的目的

弟子:斷欲跟無所求能去掉我們心裡的妄想,去掉了妄想,可以得到我們本來的清凈面目。

行了,誰再詳細地說一下子。

弟子:因為他不斷欲會越來越愚痴,一斷欲就會得到清凈心,就能知道過去未來

看誰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好,那我就答一答。

斷欲無求能得到宿命,為什麼?因為斷欲,六根就回收。我們為什麼不見自己過去的一切?就因為我們六根在放逸。像這個手,你放開了,本來是拳頭,放開了會什麼樣呢?像鏡子似的,你本來應該是一面鏡子,但是由鏡子破碎了,什麼也照不了。如果你把這個六根回收了以後,這個鏡子又還原了,又成為一面鏡子,那你的面目不就全看得清清楚楚嗎?是不是?

斷欲就無所求,你那個心是無所求的心,那什麼慾望也不要了你不要了,六根就回收了。比如我看一個東西,這是個杯,因為你不想要它,再怎麼裝飾你也不用它,它沒啥用處,它和你沒有啥關係,那心裡就不動念。你不動念,這種欲根它就不起來;不起來,六根就回收了,心裡就清凈;心裡清凈它就成了鏡子,像鏡子一樣,智慧就會現前。你的過去一切自然通達貫通,能達到根本,而且從根本那塊達到這個過程,也都了了常明。

所以宿命通只是知道這個灰塵的一個過程,那有啥不明白的?是不是?只要是把慾望斷了,無所求,我們的六根就會回收。回收了以後,我們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水清日月現」。為什麼說水清日月現?水上要是起了波紋,不斷地滾動的話,日月不會現出來的。那日月在那晃得左一個影子、右一個影子,它不會把天空的事情反映得很準確。如果這個水平靜了,日月馬上就反映出來了,像一面鏡子似的。

所以說,你想宿命通,就應該「斷欲無求」,斷欲無求必然要得到宿命通。如果有人說他得了宿命通,但是他貪欲更大這人當時肯定沒有得,沒得!因為啥呢?得宿命通必須斷欲無求,只有無所求的人才能知道過去未來

有的大仙說:「我能知道過去,也能知道什麼什麼。」他那是靠那鬼神通力來搞這些事情,而且他不斷地貪欲,要錢要物。他本身並不具備這些能力,不是他得個什麼神通。你心裡都是像長草似的,別人有一分錢,你都想把它搶過來,就那種心,你怎麼還知道過去未來?它可能嗎?那個通力是靠你心裡清凈,才知道過去的一切。

就包括他心通也是這樣的。別人在那坐著,他心裡想什麼,為什麼我們現在不知道呢?因為我們心是一種慾望的心,一種散亂的心,有所求的心,所以他心裡想什麼你不知道。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思控制住,不去攀緣不去想,慢慢靜下來你要功夫做到了,他心裡想什麼,馬上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那些有大定力者都是這么知道的。

有時候有了定力,這個並不奇怪。你就是沒有證到什麼初果、二果的,但有時候同樣也會顯現出這些,一時性地顯現出來。它不長久性,就因為你沒得果,還要退轉。所以只要心凈,自然一切都知道,了了常明。想做這個功夫都得從「斷欲無求」來做。

怎樣無求、斷欲?就像上人講的這個家風,三大宗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多麼剛強,剛骨銳利,這副剛骨一下就顯露出來了

凍死不攀緣你想,凍就非常難受了,達到凍死那個程度,人家都不肯去攀那個緣分。比如說,這個地方如法是個外道地方,如果你去求他,你就可能得到火烤,就可以延緩生命。像在這情況下,為了顯示我們佛教徒不去外道打交道,我們得有自己的剛骨,寧可凍死,也不會上你那地方去呆一下子。不光挨凍,就算到凍死的程度,我都不會去找你我還去和你倆求?低三下四的,損失我們佛教的這種形象就得有這種決心。你說,這個不攀緣,什麼樣的人能辦得到?

人就可能懷疑了,說:「師父你這么講『凍死不攀緣』,這個目的讓我們死啊,搞自殺啊?這好像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了,這不跟搞自殺一樣嗎?你這個太狠了。」實際上大家不知道,你有「寧死不攀緣」的決心,才能轉緣。緣,只是在你心裡軟弱的時候,這個緣才起作用

比如說,在戰場上,有人腹部被捅了一刀,腸子都出來了,但他不知道,還繼續奮斗,還跟人打仗,照樣跑,什麼都挺歡,拖著腸子到處跑。當有人告訴他,說:「你的腸子來了。」當時就倒那塊,什麼也不行了,當時就完了,就扔那塊了。因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他不知道,他沒有這個攀緣,沒有這個緣去想這個問題,在他的意識中只有一念頭,所以他也怕死他不怕死,就拖著腸子照樣可以活,是不是?拖著腸子也可以活。

是他怕死的這個心一旦生出來的時候,這個緣攀上的時候,當時就躺那塊了,那就攀緣的結果。原先沒攀緣,他可以拖腸子到處跑,是不是?但是當這個緣一旦攀上的時候,馬上就死在那塊了,就倒了。什麼原因呢?師父並不是教你凍死,教你自殺,而是一種轉化。

比如說,像果通師父,他光腳踏到雪地里不凍,不怕冷。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凍來了我就是不想著凍,我也不怕你。就是把這個念攝住了,攝久了以後造成這個,他就不怕冷。不是別的,說我弄點什麼中葯啊;我打那氣功啊;我在那兒做個什麼儀式啊,腳上貼個符咒啊,最後我金剛不壞了。它不是像小說講的那樣。

什麼原因?不攀緣關係。雪來了,我沒把你當成雪看;你說冷,我心裡不想著冷。冷,剛開始可能還有一些,久而久之,克服到一定程度了,根本就不在乎,對他來講只是清涼。我們是攀緣心,所以看到雪認為是雪,和雪攀緣上了,那雪不凍你才怪呢。人家和雪沒有什麼緣分,他看那雪,那是什麼東西啊?可能是棉花吧,可能是水,沒有這個雪的概念。他沒有和這個雪攀上緣,所以凍不了他,物質全變化了。

你覺得它涼,所以你咬牙挺著。他不是,他只是一種清涼他也有一個冷和熱的問題,就是很自在。不是我克服,「哎呀,我在這冰天雪地里,我不怕冷!」說:「你覺得怎麼樣?」「我很熱乎啊!」他也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有這個概念,又跑到熱乎那塊去了,是不是?還是有緣分。他沒有這個緣分他不怕冷,在我們的心目中就認為是熱,實際上他沒有冷熱這個概念,夏天他還穿那麼多的厚衣服呢,對不對?冬天他就光著腳,什麼原因?就因為他有一個不怕死的這種精神,所以他能和緣斷開,斷開以後,他才會自在呢。

凍死不攀緣讓你自在,不是讓你自殺,但是你必須知道,得有不怕死的這種精神,你才能了脫這個事情,才能轉外境。這個大家明白嗎?

下面講這個,上人講了:餓死不化緣。餓死了你還存在化緣嗎?就不存在化緣了。你想,以餓到死的那種程度,命馬上都要絕了,也不去化緣。這個化緣是指的乞食,乞食不屬於化緣。這個化緣是有所求,這個「求」說的是不應該求的事情。佛制規定了,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那我們為了自己的肚子飽一點,過午還去找人要食物,那都屬於化緣,不屬於正當佛事不應該做的都是化緣,和攀緣是一個道理,寧可餓死也不去化緣

同樣,這也不是讓大家去餓死,但是你必須有這種決心,寧可死了都不去做,它自然的就要轉緣,不被緣所轉。餓的只是個緣,但我絕對不被你嚇倒,我死都不怕,還怕你餓嗎?是不是?我就忍著,多喝點水,忍一忍,不行我就念念佛號,再不行我就經行一段,忍一忍就過去了,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突然就不餓了。

在萬佛城,上人有個弟子七十二天沒吃飯,每天只喝一小杯水,不是成天沒完沒了地喝,一天就喝一小杯水,七十二天沒吃飯。還有一個三十多天沒吃飯。上人台灣講法的時候說:「我准備餓死在這里。」那是萬人法會的時候,一天只喝一杯水,那麼大的年齡,成天講。

他為什麼能克服這個飯呢?就因為他不怕死,不怕餓死,他有這種決心。他不怕餓死後,結果會怎麼樣呢?他的物質力量,原先我們說的是以食為食,如果不攀緣,是以法為食,他是以法為食。那以法為食會是什麼狀態呢?不渴不餓,他沒有這個飢餓的現象,每天精力非常充沛,而且像飲一種甘露似的,沒有飢餓那種感覺。飢餓只是凡夫的一種貪欲所變化來的,他沒有那種現象。你說是好是壞?他因餓死不化緣會以法為食的,所以說他能轉緣。

還有下一個:窮死不求緣。自己非常窮,窮到什麼地步了?甚至衣服都沒有了,都不會去求人。原先我就想過,我想:一旦有那一天沒有衣服穿了,我拿紙糊一個,實在糊不住了,我找個草皮,找點草往腰上一圍,弄繩子一系,就拉倒了。我也不會去找你要件衣服,說:「你給我衣服。」你放心,別看咱倆是師徒關係我也不會求你給我衣服穿。

所求一切都是付出,不會有所求的。說:「將來師父你老了我養活你。」我非常感謝大家這種孝心,但是我不會求誰,窮死不求緣。

以前在山上閉關的時候,我跟大家講過。那衣服破了,針有、布有,就是沒有線,八個月沒有縫衣服衣服破得東一塊、西一塊,都快露肉了,露肉就露唄,有什麼呢?八個月沒有縫衣服。因為我沒有線,線有沒有?常住有那麼一大堆線,頭些日子還不長時間,人家給送的線,但他不給我。不給我,我就不要。

你別看都是說了算,我說:「親藏,你把線拿來。」那他痛痛快快拿來了,是不是?雖然我們倆是一家,但是現在是他說了算,他不給我,我就不要。你別看就倆人,那我也不要。他八個月給我,我八個月不要。你七個月不給我,我七個月不要。我就不要,我寧可衣服破掉也不要。

他們居士就琢磨:這師父是什麼原因?有人就合計:這可能是缺布吧?他把那衣服撕開就給我來了。他知道師父不要好布,要舊布,他就撕開給我拿了一捆,給親藏也拿了一捆。心想:拿這一包布,師父衣服不就補上了?你拿了布,照樣沒有線,他也不拿線來,我怎麼補?所以我窮死也不吱聲,最後誰也不知道。後來不知道怎麼給我的這個線,這才有衣服機會,要不連縫衣服機會都沒有。

個月,如果再湊合四個月就一年,是不是?這一年縫不了衣服你要是沒有布,這好說,沒有針它也好說,它都有,就差個線,就差那麼一點線,你說這……若沒有布,我從別的地方剪點,補一補,或者用線連一連也行,對不對?最起碼的,需要布的那地方我不補,別的地方把它縫上還行吧?這種機會也沒有。我若沒有針,那行,大家會知道。但沒有線,誰也想不到。就是窮死,我也不去求。

窮死,達到死那程度,已經盡了,也不去求,閉住那個嘴。那心裡啊,要說一點不動念,也不是,「哎呀,你怎麼想不到那個線呢?我就需要線,你給我這個幹嗎?」有時候心裡也有稍不平的時候,「你看你還問我問我也不會問。」不是他粗心因果就在這塊,可能平時自己對別人也那樣,今天的果報就那樣。另外,這個因緣能幫助你什麼呢堅定你的道念,所以說這個「窮死不求緣」非常好。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這些緣來了,再怎麼來,你怎麼誘惑我,我也不會變的。你說我這吃好的,有的說:「你這大德呀,給你這個好東西,你給開個方便啊……」即使是再好的條件我還那樣。你拿新布來,我還這一塊補丁;你拿新衣服來,我還是穿這件舊衣服我是隨緣不變。

外面什麼情況都和我沒關係,即使東西再多,我只是瞅。那山上東西那時候得多,但是沒有說為自己,「哎呀,這油也多東西也多,咱趕緊炸點什麼好吃的,趕緊弄點什麼東西。」沒有這時候。該吃什麼就吃什麼,就完事了。隨緣不變,就是遇到任何環境,這個心就是不動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果你什麼都不變了,你就能轉緣。隨緣你不變才能隨緣

剛才我講了那幾個例子。他凍死不攀緣,就沒有冷熱了。他不隨緣走到雪地,他也事情啊,是不是?餓死不化緣,不吃飯,他照樣不餓啊,他不是「我忍著肚子餓,在那堅持七十二天」,也不是說「我餓著,能堅持多少天」,他沒有這個現象他是不餓不渴。

喝一杯水,說老實話,那是勉強喝,因為啥?他心裡根本就不渴。他喝那個水,就一點味道也沒有,已經不像水了。不像我們現在喝水,水是解渴的,實際上這種解渴已經在攀緣了,被緣轉了。他沒有這個概念,喝的那個水根本就不叫水,和木頭差不多,沒有啥意義。而且他裡面的津液自然就充滿了,就是那種甘露自然就充滿了,而且不渴。那個滋味不是我們所能夠形容出來的。

過去,我行腳走到本溪市南芬那塊,下午就要喝水,一直沒乞到水,到晚也沒乞來水。最後為了守戒,寧可渴死也不去取水,「行,今晚就那麼地,渴死就渴死。」就在那溝里坐著。就那麼走一下午,大熱天,從中午就開始渴,一直渴到晚上,快到十點多鐘的時候都沒喝到水,一滴水也沒有,你得渴到什麼程度?最後寧可渴死拉倒,守戒嘛。

因為啥?你再去跟人家化緣,山裡人家家裡就剩個女的,剩個小孩,不方便,寧可不去了。得了,在那溝里一坐,死活就不管了。等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根本就不渴,都不想喝水了,喝點水一點意義也沒有。

所以你要是不變,這樣的話,外境馬上就轉了。外境的水啊,不管有水沒水,你要都能隨順,沒水我也隨順你。這個緣對我來講,不成為緣,只成為善知識,我隨著你走,但是我是以不變去隨,這個緣就不成立了,這就成為不變隨緣。像果通師父,「你有雪地,我照樣在雪地走,對別人來說是雪,對我來講是無所謂事情。」他是不變隨緣,所以緣對他來講沒有用。

這個事情很多,我以前講過葯片的事情,餓死不化緣。那是有病了,患感冒,要死了怎麼辦?得重病怎麼辦?扔在半道跟誰說去?是不是?沒有錢,也沒有葯,是乞一點葯還是不乞葯?最後沒乞葯,葯還來了,在道上灑著,還不是在大道上,在那個草地里。那草地里哪來的葯,你說。就算有葯的話,它也不一定落在你跟前,或裝在小瓶子里。沒!是散開的,整齊的在那擱著。要是沒字,你照樣也吃不了,還有字,寫著「安乃近」。還不多,就十片,還有一片是掰兩半的。正好就在你的面前,還有什麼講的?

這事情是巧合嗎?這些感應來源什麼呢?就是你不攀緣的結果,不化緣的結果。不求緣,就是寧死不求人。就是不求人的這種精神,你才能得到這種不求人的好處,轉緣的好處。那才叫真正的隨緣,不變隨緣

我們那叫什麼隨緣?我們隨緣就變,那叫被緣轉。你隨緣不變,不變去隨緣,那才行呢!我們不變,緣就得隨著你去變,隨著你轉。你需要甘露它就會變成甘露,它用不著去變水,是不是?也用不著喝,也用不著吃的,你管那事幹嗎?多自在的事,省多少事?

所以你想宿命通,就得斷欲、無所求,你要有所求的心,沒有什麼想需要的東西你要什麼?電視我不要,錄音機我不要,家庭一切我都不要,自己所用的東西都不要,都無所謂,甚至命我都不要了你說你還有什麼可求的?你有這種斷欲的方法將來肯定要得宿命通。

這個宿命通,有的人證道了,很明顯的有宿命通,知道過去未來。有的人就沒證道,他也宿命通這種形式存在。持戒就是最大的神通,什麼都不如這個。你持戒要吃有吃的,要住有住的,你還要幹嗎啊?這不是神通啊?是不是?所以這是最大的神通,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就是以寧死的精神來護戒,我們以這種精神去做,和道自然就相應了。

師父給你們講的這些東西都是很珍貴的,你們將來要實際修的時候,你們就這樣照著去做這樣做後,我們就明白了,宣化上人講的這三大宗旨並不是說要賭閑氣。因為上人知道,只有這么做,你才能真正地轉外緣,才能真正地自在你自己才能掌握你自己。這三大宗旨就是你的命根,就是你修行的最高宗旨

人活著就得剛強,為什麼要剛強?就不被緣所轉。什麼最剛強?無所求剛強,沒有比它再剛強的。我沒有啥所求的,也沒有啥想法,說:「我想得到什麼,或不得到什麼。」沒有這個概念,這個事和我沒關係

什麼錢哪,你給我我不要;你給我衣服我不穿;你給我好吃的,我吃不了那些,只吃我這頓飯就完事了,我碰啥吃啥,你給葷的我也不要,是不是?我就這一個缽,就學一個佛法,其它的我就沒有啥了。所以誰都奈何不了你,誰能奈何你?小偷他也不來找你麻煩,誰也不找你麻煩,所以這人就自在

以前給大家講過金碧峰禪師,他修到那麼好的程度了,那鬼神來找他的時候,本來找不到他,就因為他貪著一個缽而被抓住了。那個缽叫什麼缽?

弟子:紫晶缽。

是紫晶缽還是紫金缽?紫晶吧?恐怕是這個「晶」,不是紫金出家人不用金子金子做的也摔不碎,是不是?紫晶缽,紫色的,透明的,他非常的喜歡。就這一喜歡,那鬼神就能找著他,就能把你抓住。

你人在那坐著鬼神抓不住你,鬼神不要你那個屍體屍體不見得就是你。我們那是屍體就是我,一掐我就疼,疼的就是我」。不用說,你根本就跑不掉,因為你不開這個身體。人家呢,這些東西也沒有,他惟獨惦記的就是這個缽。你有一念物的想法,那鬼神能把你找著。如果我們不斷金錢誰在那面拿著錢這么一晃蕩,你這眼睛都瞪這么大個。還用找你?離老遠,他在那面一點,手一比劃,你就跟著過來了,那心「嘣嘣嘣」就跳,一下子就抓住你了。

所以說那玩意可真厲害,像咱們不要錢,你給都不要,你比劃那玩意,趕緊閉眼睛,我躲得遠遠的。把眼睛閉上了,實在沒意思,你給我,我都不要,我再瞅你幹嗎?所以他怎麼比劃錢也沒有用,它在你身上不起作用。講:「哎呀,師父啊,我給你做點好衣服,做點什麼東西,做點好吃的,你需要什麼吃的?」我一天一頓飯我有啥吃的?你說的那些東西對我來講沒有啥意思,啥意思都沒有,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就完事了。沒有吸引力,它誘惑不了你。

再就是女人那事——色。你不貪色,但是那色起來了,它可要你的命,它故意找你麻煩你要是覺得她挺可憐,那妥了!那她就給你表演起來看,一會是這個動作,那個動作說話,那聲音勒得精細的,一天就給你表演了。那腥臭熏天,一看都噁心,要吐,那種丑態全露出來了

如果你沒有這個東西它就抓不住你。女人在你面前,她那個粗魯、那種「不幸」的狀態馬上就暴露出來了,糊弄不了你,她也裝不下去了。要不然有時候比丘尼怎麼跟我「打仗」呢,她們想讓我聽一位比丘尼法師講的法,我說:「我不愛聽。」「你怎麼不重視法呢?你聽了將來得教化比丘尼。」我說:「我不是不重視法,我不愛聽那個女人聲音。」當時這倆人氣得夠嗆,因為她們是女人我說不愛聽那個女人聲音。別看你是講法,就算講法我也不愛聽那個女人聲音這本身就是法,你還怎麼講?是不是?

所以女人在你跟前,她再想表演那些東西就沒有用,表演啥?她只能是實話實說,老實辦事,就完事了,她再也不會跟你去演節目了。弄腔作勢的,這個那個……勒個腔調。我心裡話:「你可別勒,你勒那東西沒有用,我只能越看越噁心。」等她放下一切的時候,感覺男人都臟,人都不知道過去怎麼活的,被它騙得,簡直是騙死人。就是騙人,她自己自覺自覺都在騙人,也就是我們自己在騙自己。

所以說慾望斷了是真清凈慾望斷了是真阿羅漢慾望斷了是真佛道。所以我們應該從斷欲上、無所求去做,抱定這三大宗旨,按照上人的三大宗旨去做。時常得背誦,以後做事情就這么去做,你放心去做。它不是讓你死,我們是要以死的決心來轉化這個緣。有人以為:這叫我們死呢。他一看到死就不去做。你光看著人家得本領,這本領、那本領也有了,我們都想去要。那都是以這種不怕死精神換來的,沒有這個精神,你換不來。這就叫「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走到絕路的時候,是不會有新的路在前面。

好,今天就講到這。

※    ※    ※    ※    ※

(一段時間以後重新所講的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今天我們開始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這個學習方式實際上早已開始,但是正規性還缺一點。由於大眾師的慈悲,特意把這個時間進行調整,這么一來,讓大家有個更好的學習機會,以免我們的學習和其它的功課衝突,更主要的是沒法聽講。以後就通過這個方式學習——我們把學習方式先試驗一下,如果合適,我們就這么樣做。每天上午,基本上吧,不能是完全那樣,都要講《四十二章經》、《沙彌律儀》,而且要考試,還要進行背誦,這些東西都要考,把咱們學習的風氣一下子提起來。

主要是我們從無始劫來養成了各種的習氣,所以我們今天出家修行特別難,但也特別殊勝。這無始劫的習性必須通過《沙彌律儀》的學習,把它們去掉。只有去掉了這些習氣毛病,我們才能進一步深入佛法修行。如果我們的基礎錯了,就很難再走第二步,因為這個基礎太重要了很多人平時都忽視了基礎,往往都追求更深的東西,但是有時候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半途掉隊或走回頭路,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重這個基礎的學習。

這個沙彌律、沙彌戒的學習,不光是我們現在學,就算將來受了比丘戒要學受了菩薩戒還得學。它是一直相通的,所以這個基礎我們不光今天打,時時都得打。昨天看到廣化老和尚他們對沙彌的要求,就是說出家的時候最少也是考驗半年以上,而且受了沙彌戒以後,到受大戒這段時間,還要考驗兩年以上。這個時間的差距為什麼這么大?就是因為沙彌這一段的熏修特別的重要。

咱們現在的這種修行方式不能完全一樣,基本上差不多少,要努力沙彌這塊學習好。為什麼大戒師受具足戒了,有的對佛法的理解還有一定難度?就是因為沙彌這一段的學習沒有打好基礎打好基礎,我們的心不動了,而且能夠更深地理解沙彌戒,就能理解佛法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地深入佛法這部分如果做不好,我們可能在學習更深的戒律的時候,感到更加困難和吃力,而且不能理解佛法真實意義

原因是什麼?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腦子笨,是我們那個基礎沒有打好。因為他沒有更深的行持,解和行持他沒有做到,所以他行起來就特別難,而且不能正確地理解。如果我們把基礎得很好,當我們受了更高的戒律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容易攀登上去,更主要的是能夠正確地理解。

天主要是簡單地跟大家講一講這個學習佛法過程

學法必須有虔誠心恭敬心,有這個心才能學法;沒有虔誠心恭敬心,法是學不來的。法不孤起,因緣而生。不是說講話就是法,講話只是法的一種形式是一個外在的方便。我們要求的法是佛法,不是世間法,所以我們不能用世間的善來代替佛法,必須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心心相印來悟得佛法

法沒有大小,法只有我們的虔誠心才能獲得,所以說我們學沙彌戒也是一個很好因緣,如果我們能夠虔誠地去學它,一樣能得到佛法。有的人認為:我受了具足戒以後才得佛法這是不對的,那是我們更深一步的熏修。佛法關鍵是法法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沙彌戒」這塊看成真正的佛法來熏修,這也就是我們了脫生死的法,它不是世間法,我們不能按照世間法去理解。所以我們在這里熏修的時候要有真正的虔誠心,這樣的話,就會達到我們的目的。所以大家要明白沙彌這一段修學的重要性。

過去,在沙彌這一段證果的還是很多的。就因為他有這種虔誠心,甚至佛講了一句他就證果了,這原因就是他們的誠心到位了。我們沒有證果,就是業障障礙了我們的虔誠心,如果有虔誠心,我們也會這樣。所以我們要用至誠的虔誠心來聽法,如飲甘露,如饑似渴地去修學和恭敬就像人飢餓需要食物,渴了需要水一樣。而且平時要為這個法處處地去努力。這樣的話,我們很快就會有個因緣,一念虔誠有可能就是我們了脫生死機會,所以我們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大家,特別是後剃度出家的,一定要向先剃度出家師父師兄們學習,他們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修學,都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德行。特別是新學沙彌,一定要向老的學習,因為他們的心經過熏修,頂住了種種習氣和魔的困擾,能夠這么樣地堅持修學,使人非常佩服,這是非常好的。對新的來講,老的更會愛護你們,幫助你們。

你們新學沙彌一定要學會依教奉行,這是你們修學中很重要的一關。不要分別,包括大戒師或老的沙彌分配你做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活,你都得依教奉行。至於年齡的問題,放下自己的年齡,不要考慮,只考慮佛法年齡是屬於世間法,我們考慮的是佛法,依教奉行。

「如果那個師父告訴我事情是錯的,怎麼辦?」你現在道場里,就不要考慮錯和對的問題,你先去做。如果確實有問題、有疑惑的時候,你先依教奉行,以後你騰出工夫再去請教一下。再說,道場里的師父不會叫你做那種事情。依教奉行勝於一切,一定要培養自己依教奉行的那種心。說:「這么做會不會我有損傷?」你要去做。過去講叫命令,命令下來你就要有什麼疑問了,火海刀山都要下的。我們得常常做這種思惟,這樣才能培養這種恭敬心。我們的恭敬心為什麼不到位?就因為沒有直心。我們走一步也是拐彎,聽一句也在分別,都在拐彎,這不行,我們必須得學會依教奉行。

沙彌這一段特別重要,屬於發心階段,必須得學會依教奉行。等我們當了大戒師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深一步的依教奉行。當我們受了菩薩戒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深層次的依教奉行!那個時候的奉行,就是一個小孩來支使我們,我們都會去做。到那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恆順眾生力量那就自在了,非常自在,而且時時地法喜充滿。法喜充滿不是給自己充,是一種教化和一種度眾生,所有的人都能在你法喜充滿的情況下被度,這叫恆順眾生。我們必須從這方面開始熏修。

大家這個因緣很好,而且維那師精心地努力組織大家修學,這非常好。以後這個環境緊一點,到時間大家就要過來。這個排班的位置暫時先這樣,明天再看一看。暫時不混在一起。你們雖然年紀大,但是法這方面的修學還有一距離,現在還不適合混在一起。咱們應該先有個層次,這樣的話便於大家修學。就像念書似的,有一年級,有二年級,雖然同是小學,但我們也要分出這個修學的層次

今天不多講了,還有很多以後再講。這個主要是由我來講,還有其他的師父,隨時再派,來給大家講。一定要把這個《沙彌律儀》講好,大家也一定要學好,都要背下來,而且你們還要能講,人人都要講。每個字、每句話意義都要深深地推敲,佛法沒有高低,就一個沙彌也能講出佛法來,那才行一句普通的話,我們都要講出佛法,處處不離佛法,那才是我們的修行

今天就簡單說到這里,一會大家去卸書。大家已經知道了,前一陣這些佛書由於被賣到了廢品站,被人糟蹋,眼看就要被毀掉的時候,居士發心把這批書搶救下來。後來又進行了第二次的努力,終於又把第二次的書搶救下來。這個事情已經通知了鞍山佛協和省佛協的副會長,他們也在插手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一些佛書,但是它的深層意義特別大。毀佛罪大,但毀佛經、毀佛法比毀佛罪還大,因為一切的佛皆因佛法而成就,沒有佛法就不會有佛,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佛經。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會引起大事。像塔利班毀佛以後不長時間國家就被滅掉了。如果佛被毀,鬼神就亂;這個經書被毀,鬼神就亂,一切災難就會生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的這種做法正好是:一個是讓佛法延續,另一個也是上報四重恩的問題。這是很大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生起歡喜。雖然事情生了,但我們最終還是把佛經搶救下來了這是菩薩加持給我們這個因緣機會,否則的話,我們很難有這種機會。這樣的話,佛法還能延續、興旺,而且這也是相續佛法的一種教育,沒有這種心是不行的。

基本上就是這樣,沒有更多的了。大家先去把這個書給背下來,我們下次再正式開始,有時間再坐下來討論。大家下次來學習的時候,筆記本都要帶來,筆也要帶來,要寫,要注意聽。

好,先講到這里。

※    ※    ※    ※    ※

《四十二章經》還沒講完,先把《四十二章經》講一講。還有新出家也要聽一聽,前面所講沒聽到的,以後有因緣聽磁帶來補充。下午借著這個因緣,大家聽我講的《上師五十頌講記》錄音。特別是新出家沙彌,先把這兩個功課完成。完成了以後,你們新出家的再把《沙彌學處》看一看,先出家沙彌師父也把《沙彌學處》看一看。這些都學完了,我就專門講沙彌這塊

《四十二章經》里的「人有二十難」,這個已經講完了,咱們現在講第十三章。我給大家念一下。

沙門問佛」,沙門,就是修梵行的為沙門。我們叫「沙門釋子」;還有一沙門叫「婆羅門沙門」,屬於婆羅門族,因為他也梵行,但他奉大梵天為其根本,他自己他是梵天的後裔,他們這個族姓是印度四大種族之一。就是專門修梵行,所以他們也稱為沙門,叫「婆羅門沙門」。我們是「沙門釋子」,是隨釋迦牟尼修行沙門,這個「沙門代表我們修清凈行,有時候也是一種自我的稱呼,自稱為沙門某某,很了不起。這里講的沙門的是沙門釋子」,也就是佛的弟子出家眾。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問佛」,因為佛法都是因緣而起,有問,佛才講,不問,佛不講,所以這有個緣起就好像我們不照鏡子鏡子里沒有影子你要照鏡子鏡子就會現出影子。「沙門問佛」就是請教佛。為什麼我們要問佛呢?因為一切凡夫皆要跟佛學,不能跟別人學,不能跟外道學,不能跟凡夫學。因為凡夫知見只是墮落的知見外道呢,也是墮落的知見,他沒有解脫,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解脫者,只有佛才明了一切。所以說,我們修梵行,想學的一切都要佛學也就是開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我們應該問佛,一切的書、一切的經典、一切的行為都以佛說的為標準

這就是出家人請問佛,頂禮以後長跪,就是胡跪。新出家的不太清楚,胡跪就是一個腿半跪,一個腿全跪,偏袒右肩,以這個儀式來請佛。問佛:「大聖請您慈悲給我們講一講,以何因緣,能得知宿命?」

是說,「我現在黑乎乎的一片,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知,而且天天都是糊塗日子。有吃的,我也不知道飯從哪來,吃完了該做什麼這一都不知道。一天就是醉生夢死,我不知道我這一生怎麼過的,而且也不知道前生種了什麼因。何況我今天又出家了也不知是什麼因緣而有這個善根,所以自己對自己特別的疑惑不解。」這個沙門以各種的疑惑心來問佛,問佛的目的什麼呢?我怎樣能知道我的宿命

怎樣「得知」,這個「得」不是通過別人講而讓我得知,而是我親自知道。究竟我過去是做了什麼因,做了什麼善事使我今天既能成為沙門,卻又沒有證道?沒證道是什麼原因我現在能成為沙門又是什麼原因我在世間為什麼造了那麼多的業?這都是我們大家所疑惑的,是我們大家想知道的,說:「我為什麼起了這么多煩惱,而且我還不能降伏,但是我又出家修道?」不知道這種種的因緣,心裡就透不過去了,所以他想徹底的知道自己的宿命、過去的因緣。他更想知道的是:通過知道因緣的這個過程,來真正地體會大道的所在。

宿命」,大家都知道,就是過去。人有三世,你們誰知道什麼叫三世?

弟子:三十年為一世,一百年為一生,一般都這樣算的。

的人說三十年為一世。這是一種說法,三世加一起正好九十年,也就是百年,我們說的百年指的是人生的這個生命。還有誰知道什麼是三世?

弟子前生今生後世

三世就是有前生今生來生

兩種說法,前一種說的是今生意義,為今生今生呢,我們不用得宿命通也知道,你從小到現在的事情基本上都能記住,所以這我們清楚了,就不談三十年為一世,但是為什麼要提醒大家?應該知道有這兩種說法的存在,以後我們跟別人講的時候,答得更圓滿一些。我們這里講的這個宿命的是前生今生來生。這個宿命,我們不光要知道前生的問題,也要知道今生為什麼受這樣的果報,而且來生會怎麼樣,還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怎樣生存下去。

沙門為什麼要問佛怎樣得宿命通呢?他不是想去算卦,他不是去跟人搖簽算卦,或是「我知道你如何」,他沒有這個心。他的目的要幹嗎?他要了生死。了脫生死就得明白大道,知道會其大道才能了脫生死。所以為了了脫生死就想知道怎麼樣得到宿命通,他的目的是通過它來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心,最後得到大道

他的目的不是別的,不像我們現在,「哎呀,這個人什麼事都知道,前生也知道。」等等的,然後去給人搖卦算命。那不是他目的給人家說三道四的那都不是他目的他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其它名和利,只為了得其道,「得知宿命,會其至道」,是他所問的內容

你看人家因緣多好,出家以後能直接問佛。你說我們這因緣,你問誰啊?你問師父師父還糊裡糊塗,還不知道問誰呢?所以說很麻煩也沒辦法,勉強給你講,給種下因緣有一你去問佛,那就會得至道。這個因緣不是沒有,只要你誠心修道的話,你會親自去問佛,那時候沒有不知道的,我現在跟你們講,是種個善根

「佛言」,佛開始講了,因為你有問,佛就開始講。誰能講一講什麼叫佛言?

弟子:通過那個沙門請佛開示,怎樣能夠通達宿命因緣,佛以這個因緣,來回答那個比丘的請問。

還能答一答?什麼叫佛言?

弟子:佛言就是代表了佛是正等正覺,所以佛說的就是真理

還有誰能說一說?什麼叫佛言?這句話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什麼是佛言,我們要從高深一點說,也就是謗佛。

有幾種說法,我給大家解釋一下。「佛言」,佛在經典上講了,說如來所說即是謗佛。那為什麼又說是佛言?如果我們說佛能言,佛說是謗佛呀!那如果佛沒說,為什麼又說佛言?佛是不言而言,佛是無為者,他沒有言和不言二義,沒有這個概念,只是眾生啟問而有所謂的「言」。就像鏡子似的,你去照,那裡面就會有影,但是這個鏡子大圓鏡智,不是我們那個普通的鏡子。我們的鏡子只能照你的表皮,照不到你的心,它不能把你的因緣給你講清楚。

佛這個大鏡子,他充滿了無窮的慈悲智慧,所以說他是不言而言。只有不言而言者才能講出真理,也叫真諦。如果有能言者,那還是凡夫。所以我們在聽「佛言」的時候,一定要做這個正確思惟,這樣的話,我們對底下要講的經,就會更加深一步地進入佛的心要。

為他啟問的因緣殊勝他說的「我怎麼才能知道宿命」,但是他目的並不在這,而是「會其至道」,這講的是道。這話本來是要以後再講的,我就提前給你們講了。

佛言,也就是說佛不言而言,以大慈悲力故,大慈悲心故,而有「佛言」。佛講了什麼呢?佛說了,「凈心守志,可會至道」,佛以大慈悲力而講了。為什麼佛要這么講,而不講別的?剛才我講了,因為佛是大圓鏡智,無所不照,無所不知,而且「佛言」是不言而言,是無為法。那既然是無為法,為什麼又講「凈心守志,可會至道」呢?因為有人在啟問,有這個啟問,佛就給你這么講。

比如一個人看病,這個患者來了,他想看病,自己述說了病情,你是根據他述說的病情下藥,還是根據他的脈相下藥?語言只能作為參考,你要根據脈相下藥。佛是大智慧者,「凈心守志」是我們眾生的需要,佛才講。這「病」是我們眾生的那種業力,是我們的污垢所在,所以佛才會講「凈心守志,可會至道」。我們知道了,這個「道」是至道,也就是大道

是說怎麼樣得到宿命通,宿命通是六通之一,外道只有五通,佛法里有漏盡通,他們沒有漏盡通。雖然都有通,但是通和通也不一樣。外道也有通,他那個通是有一定范圍的,或是不長久。佛所謂的通,是名字叫「通」,佛這個通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它是智慧,方便來講叫通。說佛有六通,是方便說。

「凈心守志」,只有在做的時候你才會有真正的守真,這個真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樣你才能守住這個妙明真心那大說了:「我們的妙明真心本來就在,那為何還用守啊?」因為我平時屬於業力過重,由於有迷,所以失去了真。我們只有不斷地行道,去掉妄想,我們的真才會現前。

我們因為什麼原因不能會其至道呢?就是因缺少福德因緣福德因緣就像沙漠地里的糧食和水,所以你想會其至道,必須培養福德因緣都得具足的。既要有決心,又要有福德因緣,我們才能達到這個大道外道的這個通非常小,而且知道的事情是有范圍的。他已經執著這種通,如果離開這個通,他就不行了。另外,他也不知道其根本原因,你別看他有通,多少多少劫的東西都知道,但還是不徹底。

就像剛才我講的那個故事,那個老漢出不了家,就要投河、要死。最後佛現前了,說:「你為什麼投河啊?」老漢說:「他們不收我,我活著也沒有啥意思。你看這么大年紀了,走也走不動,活也活不成,那些人都說我沒有善根,我趕緊死了得了。」佛說:「你別死,我領你去,我同意你出家。」他就剃度出家了出家後在那精進修道,不長時間就證果了。

後來這些羅漢就問佛,說:「不對呀,這沒有善根的人不能出家也不能證道啊!為什麼他能這樣呢?我們都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內的事情,了了常明,他跑也跑不出去,什麼原因呢?」但這羅漢不是慢心,他沒有慢心,他是以虔誠心來問佛的。佛就跟他們講了這老漢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說:「你們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你們就不清楚了。」

我們別說八萬大劫,連三十年、五十年我們也看不出去,小時候的事情都給忘了,更別說前生事情。就算有點模糊影子只要你貪吃貪睡,一會兒沒了,就斷了,由於這個習性,很快就斷了,所以我們很難知道。

羅漢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佛說:「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八萬大劫以前,老虎要吃他,他逃到樹上,至心地一句佛——南無佛,因而種下善根。」就念句「南無佛」,現在卻有人給改了,說是念句「阿彌陀佛」。不管他念哪尊佛,只要念佛就行了,後來就被救了。有的說救了,有的說老虎吃了,這我也知道了,看來還是被救的那個因緣比較大。

弟子:按那個經上講的,虎聽到佛的名字走了,虎沒吃。

是,有的說虎沒吃就走了;有的說念了一句南無佛」,種了善根老虎吃了也不要緊,因為他可能想另成就。咱們不管它了。就是念了一句南無佛」,最後他就在釋迦牟尼佛這出家了。我們有時候天天念佛,天天修行,我們出家因緣不是更殊勝嗎?是不是?那我們更得見佛了。所以我們大家能出家,就是因為平時老念「南無佛」,要不沒有出家機會,是不是?看來我們前生念了不少。

回過來,我們再看這句話。凈心,什麼叫凈心?乾淨的凈,凈的是心。心還用凈嗎?為什麼要凈心呢?你們說心用不用凈?

弟子:凈是一念不生的意思,並不是說平靜那個靜,必須是不打妄想的那個凈。

你就說說需不需要凈?

弟子:心本來不需要凈,但我們做不到沒有污染。

那本來不需要凈,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凈呢?也被污染了,那本來不需要,為什麼還能污染?

弟子:是我們認識不到。

既然有本來,認識不認識,它也不應該污染,那有污染的也不叫本來嘛,是不是?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妙明真心清凈無染的。這個心指的是凡夫的那個心,不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心就是迷,用這個心來表示我們的迷,不是說我們的真心。這個迷是一種虛幻,迷沒有根本,有了根本就不叫迷了。由於迷,必與佛不相應,與我們的大道不相應了。與道不相應而成為迷,造成了隔,隔斷。

「凈」就是破迷,什麼叫凈?破除這個迷就叫凈,破迷為凈。我們現在修道,佛告訴了,你要破除迷。什麼是迷?貪、嗔、痴,有了貪、有了嗔、有了痴,這就是迷,貪嗔痴就是迷。三毒啊,我們就因為三毒的關係,最後被迷了。我們想破除迷,也就是要破除三毒,那我們直接入手的地方就是破除貪嗔痴。這樣大家就清楚了,這個修行方式一下就出來了

凈心,怎麼去凈?去掉貪嗔痴。不是你在打坐,一天吃三頓飯、七頓飯你就算凈心了,你這邊修一點還不夠你漏的。不光是要打坐,更主要的是要去掉貪嗔痴,只有不斷地去掉貪嗔痴,我們的心才能凈下來。去掉貪嗔痴的方式持戒禪定忍辱布施等等的事情六度萬行,還有各種法門,無量的法門這都是去掉貪嗔痴,也就是凈心的無價之寶方法。只有按照這些努力去行持,我們這才能凈心。

「守志」,這個還得解釋,什麼叫「守志」呢?

弟子:不外求。

不外求,你這句話說到根本了。

具體地來講,守志要發菩提願。什麼是我們的菩提願?就是無所求。那我們現在的無所求算不算菩提願?你那還只是在表面上的無所求,心裡還沒有無所求當我們所求的時候,不為自己求的時候,為天下眾生而求的時候,又離了眾生相的時候,那菩提心就起來了那是我們根本的大志大願,所以我們應該守志,永遠的不退道心,永遠的發菩提心。

「可會至道」,有人就問,說:「師父你看看,我現在也守志了,也發菩提願,又不斷地持戒修行日中一食也持了,金錢我也開始不摸了,又進行了禪定,這些方法都對呀,但為什麼沒有會道呢?」沒有會道是什麼原因?大家答一下,什麼原因

弟子:因為有自私心

我們也在不斷地去自私心。吃飯,只吃一頓飯了,吃也不敢多吃,有時候還不吃水果,這個貪心我們也去了。嗔恨心呢,別人說我,我也不發火了。愚痴心呢,雖然還有一點,但我能按照戒律去做,聽師父話,這些我都做了。但是為什麼沒證道?

弟子:他前面所做的這些還沒有回小向大,沒發大菩提心,沒有做到利他。

是一個原因。我們大家修道,這時候就難過關了,為什麼難過關?說:「我修了這么長時間,為什麼還沒有會道呢?」有的修了四五年了,有的修十來年、或二十年了,甚至幾十年,為什麼還沒有會道呢?

弟子:主要是還沒慈悲心,這個心總是在向外攀緣

弟子:心做得不夠。

得很好。

這些方法我們都做了,但是心力未到。不是你的方法錯了方法沒錯,正是這么走法,很正確的。為什麼不能會道呢?心力未到啊!雖然我們做了,但是你的心力沒達到那個頂點,不是我們的方法錯了。我們都知道這些迷就是貪嗔痴,也知道要守志、發菩提願;我們不斷地進行修行,按照戒律去做,各方面都做了一點,比如不摸金錢等等的事情,又行了很多的苦行煩惱起來不斷地對治它,而且不斷地讀經,去掉痴迷。這些都做了,為什麼這么長時間還沒得道?就是因為心力未到,不是方法錯了,明白嗎?這就是關鍵地方

這里有一典故有一修行人曾經問文殊菩薩,因為文殊菩薩有大智慧他說:「我知道『生是不生之理,死是不死之義』,這個道理我很清楚,但是為什麼我沒有了脫生死?」文殊菩薩告訴他:「心力未到。」這句話好了

我們修行有時候為什麼有退心?就是因為不懂這句話——心力未到。以為自己走錯路了,你不知道,你走的路正對。你還沒走到那個地方你要求怎麼就那麼大呢?還沒走到那個地步,不是走錯了。他走著走著,就覺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我這能行嗎?」產生疑惑了。「我這方法也對啊,我都知道這個理呀。」有的人是知道,「生本來是沒有生,死是沒有什麼死的,這是一種幻境我也清楚這個問題,但是為什麼不得道?」因為心力還沒到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我們在修行中如果產生了枯燥心,或者我們覺得自己起了煩惱的時候,用它一對治,我們的煩惱就下去了。「哦!那是我心力未到,不是走錯路了,是我用功夫還沒有到位。有很多方法,雖然我去做了,有可能是在表面做;或是我做了,也花大力氣了,但是不長久。」等等的事情

有些時候你想髮長久心也不好使,它裡面有因緣,因為你這定力還沒有達到那麼大,所以得慢慢來,別著急、別上火,別產生退道心。所以這句話是無價之寶,我們今天學習能知道這句話,就應該千恩萬謝了。有了這句話,我們就不會再半途而廢了,就知道修行必須得經過這一關,什麼事情都得等待因緣,一點點去成就它。也有的人快,快也是人家前生心力到了。我們為什麼慢,還沒到?因為心力沒到,不是方法錯了。所以大家在這里一定要生起信心這是很重要的。

有個師父不是做夢嗎?做夢告訴他,「你好好修,將來可以得證初果阿羅漢的,你要好好跟你師父修。」就是鼓勵他,夢里就鼓勵他了,告訴他:你修的方法沒有錯,只是心力沒到,你還繼續努力,就完事了,你不要想別的。至於我們證不證道,師父是不是凡夫,你別管他,師父就算是個凡夫,只要我心力到了,一樣能證道。他的夢就說明什麼問題呢?你修的方法沒有錯,只要往前走就可以了。

這一段沒有別的意思,是鼓勵大家要有信心,我們大家平時也要不斷地鼓勵自己,這才行。佛講的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而且時時鼓勵自己,這句話是無價之寶啊。

講到這兒還沒講完。佛本來已經講完了,佛講一個字,也講完了;不講,也是講完了。為什麼還要繼續講呢?因為眾生還迷,心裡還有疑惑。你起心動念,佛都清楚,佛說:「我還是繼續給你們講吧,再繼續給你們解釋。」佛就慈悲,沒有辦法眾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佛這么講,大根基的人、大菩薩馬上就知道了,甚至馬上就可以證道了。一看大家沒證道,「得了,我還是繼續講吧。」

再方便講,方便講就是比喻了。佛比喻說:「譬如磨鏡。」就是比喻鏡子。古代沒有鏡子,有時候就找個什麼東西,不斷地磨,把它磨亮了才能照清影子我們現在有了玻璃、有了鏡子,怎麼辦呢?我們得擦鏡子也得磨,得把外面那污垢都去掉。不管是有鏡子鏡子,沒鏡子我也得磨,有鏡子也得磨。有鏡子不一定真有,你看著鏡子多,那都是魔鏡。你看過去沒有鏡子,它有沒有的好處它就少一層著相

比如磨鏡子,為什麼要磨鏡子呢?佛怎麼不說是磨個鍋、磨個桌子、磨個床、磨個金錢,就說磨鏡子?因為鏡子磨亮了有所照,它能給人光明,能夠發現你的毛病缺點,能去掉你的毛病缺點

這個磨鏡是很殊勝的,歷來的祖師大德都講這個。有一個人上一個大德那裡去參學,他就成天在那修教,但不往心地用功。那個大德就上他台階那,拿塊磚磨。磨來磨去的,就把人磨煩了。他成天磨,不是一天兩天的,最起碼也得磨了十天八天的,把人家睡覺攪得也睡不了了,一見他,就看見他在那老磨,這人怎麼回事呢?就問他:「你幹嗎呀?你在這磨什麼?為什麼老在這磨?」

這樣的人,要是能講得通,他就不去磨了。就因為給他講不通,那就坐在那磨。要是講得通,誰給他磨這玩意?一句話告訴他,讓他明白了就完了。這樣的人很固執,所以你得多幾天,不要在時間。就是找他麻煩非要磨。還得他主動問,大德才能跟他講。你要是問的話,「你看在這什麼呢?」那壞了,「你願意磨啥磨啥,你磨唄。」那就完了,那因緣就失去了他就不講就在那硬靠著,把他心煩了,說:「你整天在這兒磨什麼呢?在我跟前老磨。」這大德就說:「我想要磨個鏡子。」他說:「那磚能磨出鏡子嗎?這胡亂扯,它不是磨鏡子的材料,你還在那磨,你這人真笨。」他說大德笨,那個大德說:「哎,你說對嘍!真對!你這修法呀,它能成佛嗎?」噢!突然就明白了。

他產生了執著,拿假的當真的去處理,你不是那塊材啊!一天吃三頓飯,你還想成佛啊?你這拉倒吧,是不是?你的貪心都去不掉,還能成佛嗎?有的說貪得越多越好,那能成佛嗎?不可能的事。他把貪嗔痴當成成佛的階梯了,所以你再怎麼整,它也不好使。

「磨鏡」,這個用詞挺好,古大德有很多人都用,佛在世都講磨鏡,所以這個磨鏡非常好,磨鏡的目的就是「垢去明存」。這個磨鏡也是擦拭鏡子的意思,關於這里的故事,像六祖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都說過這個,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說得磨,指你不斷地擦拭,這才「垢去明存」,才能去掉塵埃。神秀大師是這么說的,後來六祖就說了句話。那神秀大師錯了嗎?可佛就是這么講的,那為什麼大家都承認六祖說的這個,說神秀沒開悟呢?那佛為什麼叫我們大家磨鏡,垢去明存呢?它倆是個什麼關係?咱們好好討論討論,要不屈了神秀也不好,冤枉了六祖也不好。六祖說:「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沒那個想法,你們就給我亂解。」

的人說六祖看到神秀所做的偈子,他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六祖他不認識字,他看到也沒有用,應該是他聽到的。六祖稱讚說:「講得好了你真了不起,不愧是五祖的大弟子講得正確了。你講的,一下子就把這個修行過程破了,但是用功的具體方法還沒講。」

所以六祖就講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講的是教你用功要這么用,並不是反駁神秀大師句話。如果去反駁,就有了人我。有了人我的人他能說出那句話嗎?他不會說出那句話的。六祖的話絕不是否定神秀大師,所以神秀大師是千古奇冤,講的法全叫我們給糟蹋了。就宣化上人把這個給平過來了,說:「他們說的一樣好,沒有什麼差錯的。」

神秀大師講了這個用功過程,六祖惠能大師就講了這個用功方法,告訴你怎麼用功。我們應該按神秀大師說的這么做,一點錯誤也沒有;但是你在用功的同時,應該產生空相,用空來解決這個問題,你才能垢去明存。六祖的原話是怎麼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看看,就告訴你了。神秀大師講了這個修行過程,六祖讓你再想辦法把這個過程空掉,並不是否認神秀大師這句話,是告訴你這用功就更加徹底了。

我們用功也應該這樣,雖然在有為法里,但應該覺悟這個有為法,也就是菩提不離世間覺。我們不是要隨著世間走,而是要覺悟它,要看破它。要看破了它,我們才能「明存」。不是我們到哪兒去了,兩眼一閉,「我什麼也不管了,什麼事也不做了,我就覺悟了。」我們應該遇到什麼境界,空什麼境界,一切不住,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去掉這個污垢。

佛用比喻給我們講,講完了,但是大家還是不明白。就像神秀大師惠能大師一樣,他們倆講完了,還全不明白。神秀大師講了,大家不明白,最後六祖再給講,又給解了一遍。這里也是,佛給我們講了,「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具體怎麼做他還是不明白。

佛不用倆人,佛一個人就把話說圓滿了。佛繼續說,說什麼呢?「斷欲無求,當得宿命」。佛講了一乘佛法,但是大家不明白,佛一看大家還沒有明白,又繼續講,說具體的辦法。六祖和神秀大師是倆人講,佛是一個人把這個問題就全講了。你不信,要是神秀大師兩個偈子全講了,那大家就說:「那是祖師。」這不成問題,是不是?

佛講了,具體的方法就是斷欲。我們剛講了迷,迷就是貪嗔痴,斷欲就是去掉迷的最好的方式。我們迷在哪裡呢?就迷在欲里。有色慾、食慾,一切欲,有無量的欲,我們見什麼貪什麼。其中最大的一個根子就是愛和取,見什麼貪什麼,貪圖五欲之樂。五欲,財、色、名、食、睡,我們貪戀這種五欲。凡夫這個貪欲心,那是不帶停止的,他想停止都停止不了,不斷地追求,世間有一樣能令他滿足。

過去我也想過發財,在沒學佛的時候也想,老低個頭走道,想:哎呀!看見他們就生氣,有錢人坐車,咱們就得走。將來我也要發財,發多少財好呢?哎呀,要是有個幾十萬,或者撿個皮包箱,皮包箱里裝了多少錢財,不勞而獲就得了財。得了財,分給這個多少萬,那個多少萬,都讓他生活好一些。親人都分完了,還有朋友呢,還給朋友分。給朋友一分,一看自己剩不點了。

不行,這個名聲還沒超過他們,還得再發一點財,再增加一倍。增加一倍了吧,還有那些領導啊,還有一些其他人呢,給不給他們?還不行,還得超過他們。超過縣團級吧,還有市級官呢;超過市級吧,還有省一級;超過省一級吧,還有國家級,那國家還管;超過國家吧,還有個聯合國有個聯合國吧,還有閻王爺……你說,這么多麻煩事,你都得超過它。這個貪欲心它沒完沒了,它想超過所有的一切,所以有貪欲心就這么樣,沒完沒了,而且不斷地貪欲。這個慾望就是我們的妄想就是我們的迷,我們現在日中一食、不摸金錢、穿糞掃衣、乞食生活……就是要斷掉這個貪欲心。

有了貪欲你想得道是不可能的事。就像佛說的:你用沙子煮飯,它永遠不能成飯。因為什麼呢?那沙子不是飯本,它不可能的。佛也就告訴我們:首先斷掉貪欲。所以我們只有斷掉貪欲才能成道的,現在我們採取了佛所說的各種辦法來斷掉貪欲

怎麼樣更加進一步地斷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