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發心是什麼意思?如何發心?

uploads/content/2022/may/b7ab0102a838c7c72225ff34195ae0ae.jpg" />

發心

  發心佛教辭彙。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心。由於我們每個人動機里所存儲的意念不一樣,發心也可以分很多種,包括虛榮心發心、顛倒發心自私發心和為利益大眾發心

發什麼心?

  我們經常聽到佛教徒勸人要發心發心很重要發心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心比方說:我們發心吃飯,飯菜會特別甜美;發心睡覺,覺會睡得很安穩;做事更要發心發心便不畏艱難辛苦。所以心一發,無事不成。但要發什麼心呢?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地照顧到周遭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達到人我無間。

  二、發信願心,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之一。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發心立願,我們要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大德們學習,有一發心有一成就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種願心這是學佛的人都應該發的大心,能發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所謂無我,並不是指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無我說我們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將別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犧牲小我。能夠發無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眾,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所以無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如何發心

  發心,就是立志,就是發願發心動力,無論什麼機器都要講究它的動力有多少,我們每一個人所發的心有多大,它的動力就有多大。如何發心呢?

  一、恥有所不知的發心

  慚愧自己有很多不知道,比方說很多的科技常識我不知道,很多的文學典故不懂,很多的哲學理論我不明白,甚至於做人處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慚愧,感到可恥。因為恥於自己不知道,才會激勵自己發心學習。所以要廣學多聞,要博覽一切常識,不會駕駛的就去學開車,不會計算機的就去學習計算機信息管理,不會記帳的就去學習會計帳目,不會音樂唱歌的就去學習各種樂器等。

  二、恥有所不能的發心

  慚愧自己有很多不能,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書不能盡職,我領導人不圓滿慚愧自己的無能,因此要發心,增強自己的能力,以便能擔當負責。

  三、恥有所不凈發心

  慚愧自己的心地清凈,心裡常常充滿貪瞋煩惱,常常有侵犯別人的意念,常常心懷陰謀詭計,充滿種種貪慾等。因此,要發心來改善自己、凈化自己。

  四、恥有所不善的發心

  慚愧自己有很多不好地方,譬如沒有儘力去做善事,所以今後要多發心多做一點善事,多布施自己的錢財,多帶給別人歡喜

三心

  △菩提心包括三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善行之一,屬自利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自利利他。

  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魔所攝持,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頭六臂之謂,凡是被煩惱障礙所攝即謂之魔。例如對於某人特別喜歡,勤加慈愛,但無菩提心,待來生可能同他變成眷屬如有菩提心對於某人只有慈悲無情愛,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儼然實現,但事後一點痕跡都沒有,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心中清凈即是為自己找麻煩

  詳解

  △經雲:“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眾生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迴,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

  △若發菩提心,一生能成就。發不發的行相(緣境的時候,心上現起一種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別。發菩提心者,我相就沒有了;若還有四相,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經中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以證明。修行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發菩提心,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

  △學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聖同居土,也要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犧牲自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受苦受難也情願。幼稚園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眾生為己任,但此心還是發得太小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眾生都要度,雖一時辦不到,但不能無此願,有此願,終有達到之一日。如果處處為自己打算,連二乘人都不如。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予什麼。

  △行菩薩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願為行之先導,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菩薩是表法門的,文殊大智普賢大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合四大菩薩之大願即是佛之大願,所以學佛無論那一種願都要,否則不能圓滿

  △開智慧必須要大慈大悲心,悲心一發,智慧開了,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因眾生皆有佛性,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眾生受苦即等於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一個人,沒有相當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體悟到此中的義趣。但是無論何人均會作夢夢中山河大地、人物虛空全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一旦醒悟,在夢中隨便拈一法無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們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大夢,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現之物。常作如是觀,即能生起同體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願一切眾生健康快樂你自己一定健康快樂你要是祝願他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菩薩大法事業一定會傳給你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修凈土法門正為滿此大願,若僅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滿願。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為佛菩薩不靈,乃灰心放棄學佛之願。——此實最可憐憫之人。要知佛事中有求必應,了生死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地方,心量境界就限於一個地方,有界限、有範圍,等於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將心量拓展,死守一處,無法開悟。佛菩薩常游十方是願力,我們常游六道業力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願力大過業力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佛的大涅盤謂之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亦不涅盤。行於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與凡夫一樣。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即可轉變境界,由起就是乘願而來菩薩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經大菩薩一點破,恍然大悟,其願力再超過業力,又是一個再來的人。轉凡成聖就在此時,不要等來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