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下冊(第七十五章)04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十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十五章 開掌大千小04

  心的十種作用范圍

  而我們修道則是要離這個心緣相,把現有心理思想境界讓它能夠不起。離開了心緣,你才能初步地明心,見到自己的心量。他現在依《摩訶衍論》的說法來說明心量,分為十種,這不同於唯識的分法。『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這個身識心要注意,我們打坐起來感覺身上氣脈的變化,這都是身識心的作用什麼叫氣脈?是你身識心的作用。第六是『意識心』,意識思想的心;第七是『末那識心』,也就是平常我們講的靈魂,這個生命投胎與出胎的東西也可說是那永遠不死生命死了又去投胎,反反覆覆。第八是『阿賴耶識心』,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業識的種子。普通的唯識講到阿賴耶識。第九是『多一識心』,這是我們普通人都能體會得到,當你心念寧靜的時候,一個人同時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剎那間當眼睛在看的時候,耳朵還在聲音,手還可以寫字,當然還可以邊講話,如果有人抽煙的話,也能聞到煙昧,而身體冷不冷也感覺得到,這就是多可以為一,一也可以為多,這是心的功能的變化,多一識心。有許多同學讀書讀到,或是修道修得把腦子變得獃獃板板,喂!我正在做一件事,請不要來打擾我!我的話還沒講完我不聽你的回答,就這樣把自己搞得笨笨的。他不曉得去發揮心體功能的多一作用我現在雖然跟你講話,但是旁邊在做什麼都能得很清楚。這個多一識心就是心體的功能所發出來的作用。這個道理懂了以後,就知道人修持到某種程度自然神通,這神通並沒有什麼稀奇,而是每一個人生命本來具備著這種功能。第十是『一一識心』,這作用就多了,無所不知。因此佛可以智周萬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拿《易經》的用語來說即是萬物有一太極,由一當中又產生一,有無窮無盡的一,不可盡、不可說,而作用無限。這是一一識心,總共有這十種心。

  一即一切的真理

  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

  這節根據《摩訶衍論》的說法,與無著、天親的唯識學派稍有不同的意見。『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他說十種心量中的前九種心,從眼識心到多一識心,『不緣真理』,普通都叫做妄心、妄想;『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只有一一識心才是自性本體整體的現量。一切萬境為真現量宇宙萬有都是一一識心的功能所發起的,而構成了各種境界物質世界是它的境界之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它的境界之一。而《瑜伽師地論》把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萬有的范圍都歸納在第六意識心的范圍,因此無論升天或下地獄都是第六意識心所造的業而形成的。

  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甚深真體,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故。

  根據《摩訶衍論》講心性之體的說法,『離心緣相』,要我們離妄想心、攀緣心,這些心的現象開了自性本體就呈現了。『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本有』,自性光明是本有的。『契經中』一切佛的大經裡頭,『作如是說』,這樣講,怎麼講?『甚深真體,非余境界』,這自心本體也就是成佛成道本體,沒有境界有一境界都不是。那麼它到底有沒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普通我們講一個境界,呀!這個好清凈,這個境界意識作用,不是本體作用;呀!這里好美喲!這是意識觀念感受上的美,不是本體上的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故』,反過來說,一切物質世界精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識心是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是非常難懂、難知的,因此下面他接著引用《楞伽經》來說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