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徐恆志老人講述

目錄

徐恆志阿闍黎略傳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

二、《金剛經》要義

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眉注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述

五、慧徹三空 功圓萬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語體文版)序

六、徐恆志老人追思法會紀實

七、般若為導 總持為法 凈土為歸——紀念當代佛教大德徐恆志老人示寂六周年

徐恆志阿闍黎略傳

徐恆志阿闍黎,生於1916年1月30日(農曆1915年12月26日),原籍浙江鎮海。少年超穎,夙慧深植,悟世無常,歸信佛教。早年親近太虛大師,與大師書信往來,函示顯、密異同,慧照觀心用功要旨,獲益良多。24歲(1939年)到能海上師處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時,(1939年)蒙王驤陸上師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自覺念寂心空,而見聞仍了了不昧,並不斷滅,頓悟諸佛心要非此而何!1945年,隨王驤陸上師無相密乘心中心法,潛心修持;經師慈悲鉗鎚,截斷葛藤,悲欣交集。20世紀50年代,在清定上師座下受瑜珈菩薩戒。於1953年受心中心密法阿闍黎灌頂位後,開始應邀為上海佛教青年會講授佛法。多年來在國內各道場、學府宣講《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楞嚴經》、《彌陀要解》、《無量壽經》、介紹佛教教理人生價值觀、禪修次第、佛七開示等,法雨普施,稱性極談,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師尊外現居士相,內密菩薩行。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獎掖後進,為法忘軀。謙慈仁德定慧等持,戒行精嚴,以大慈悲,普攝一切。濟三根出生死,導群盲離火宅。憫眾生之沉溺,作苦海慈航。雖單提正令,傳佛心印,提倡明心見性;但悲心懇切,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示導行人,隨機施教,方便接引,普應群機。言傳身教,書信答疑、接引後學,不遺餘力,受法弟子遍於全國各地及海外。為佛教界人士、各寺院師尊訂正書稿、作序、書寫楹聯、題字者不計其數。生前歷任上海佛教協會各屆理事上海佛協第八屆咨議委員、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師、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名譽林長、廣東母音古寺顧問等職務。佛門歸望,海內欽仰,被尊稱為「當今維摩詰」,譽為一代耆宿。浙江上虞卧龍山普凈寺智正老法師贈聯:

居士身虛懷若谷照大千當今維摩詰

般若花實相明燈懸萬古一代人天

阿闍黎法幢高懸,傳佛心印,與母音老人一起弘揚心中心法。二老互相推崇,提攜後進。母音老人復齊志軍的信中說:「閣下如一心求心中心法,不畏辛苦,不怕艱難,可請徐恆志老師傳授。徐老師住「上海某某路某弄某號」。徐老師與余同一師承,功夫、道力均較余優深,如得伊指授心中心法,當不能有閣下也。余因年邁力衰,早已不再傳法收徒,不情之處,深望原宥!」牧牛老人復沈洪的信中說:「師公王驤陸、師父母音老人,還有徐恆志師叔,皆是當代大德,是荷擔佛的事業——心中大法的傳人,所以他們的著作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有事有理,理事圓融,是大菩薩的品位,要作為必讀的論藏來看。因為光讀經,往往會忽略真實意義,通過菩薩的論文,一解釋,一分析,就可深入了。」母音老人在復一些學生信中,也要他們親近徐老,也有許多學生經徐老介紹得以親近母音老人。許多學生師從於母音老人和徐老兩位師尊,深受教益。母音老人圓寂後,心密弟子共尊徐老,在弟子們心中兩位老人家是無二無別的。 

2007年3月5日(農曆正月十六)凌晨兩點三十六分,師尊上海寓所「幻齋」,手結彌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歲。荼毗後七彩舍利無數,頭靈骨完整、舌舍利不壞且舌頂上齶。佛教史記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和唐三藏法師玄奘等少數高僧大德有此希有瑞相。在靈岩山安放舍利時天降舍利花雨,瑞相昭然,這是徐老一生精誠修持,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數十年來,恩師續佛慧命,筆耕示《般若花》,凡有發揮,請佛證明,末後舍利金剛不壞,足證講經說法深契佛義!先師雖逝,法脈猶存。但願恩師分身塵剎,乘願再來,廣度群倫。

二零一三年歲次癸巳後學弟子楊振剛 許洪亮 和南敬撰

金剛經》是先師徐恆志老人喜歡經典之一,老人家生前曾應佛教界人士的邀請,在上海、寧波、美國等地多次講演。這次整理的《金剛經講記》,是徐老於1996年拜訪美國洛杉磯法印寺時講解的《金剛經》,曾與方丈印海法師合影留念,時年82歲。這次整理的十二盤錄音帶,是早年陳峰老師贈送給許洪亮珍藏的,現由宋葉靜發心聽寫錄音文字,徐東發心製作徐老音像集並校對字幕,耿宏升錄音整理,張書英、郝志強、鄭振峰、常宣居士文字校對,由許洪亮編錄成文。本錄音文字版盡量保持徐老的鄉音原貌,讀者最好作為配合聽《徐恆志老人弘法音像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錄音時的參考,由於方言關系和錄音有模糊之處文字錯漏難免,請謹慎理解,文中虛線為錄音中斷處,特此說明。為方便讀者參考,與恩師手稿《金剛經》要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眉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述等合為一冊。

感恩徐老愛子徐覺哉先生的大力支持,感恩寧波市佛教居士林林長徐文芳為本書流通做出的巨大貢獻。略敘因緣,願一切眾生早證菩提,同圓種智。

後學弟子楊振剛 許洪亮拜記於二零一四年夏初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徐恆志老人講述

第一集上

五重玄義

懂得佛教真理以後,思想境界就跟一般的人不同,提高自已的思想認識,解脫無明煩惱使我們的人生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因此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也是一個大事因緣吧。這部金剛經》呢,文字很淺,知道的人也很多,不管是老人小孩,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般都是知道。就是有外道他對金剛經》也是很注意的,外道也有金剛經》的解釋。那麼這部經大家讀了以後呀,這部經研究的人多,真正懂得它意思的人不多。為什麼呢這部經實際上講得是成佛方法,也是修菩薩行的一部經,所以不經過一翻研究講解,不大容易了解它真正的意義。因為經上所講的,大家可能都念過的,「是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大乘就是菩薩乘,也就這部經是為發菩薩心、修菩薩的人講的。也是為發最上乘就是佛乘,也就這部是為了成佛的人講的。因此它的思想境界確實比較高。

在座的各位呢,當然可能有初學的,也有久學的,特別是有幾位已經學心中心密法的人,跟《金剛經》的關系比較大。因為心中心密法是無相密,到後來可以修到《金剛經》的境界。因此大家學習《金剛經有很多好處有很多好處。  

佛教禪宗禪宗最早的時候,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經》印心,而五祖以後,五祖、六祖就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心。六祖就是因為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打開的。到五祖的東山法門啊,講這個開示,(六祖)後來也是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一次聽到以後,加深了他的悟境,成為第六代祖師,也是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他啟發和印證。

這部它是《大般若經》四處十六會第九所講的,一共5837個字,不算多也不算少。《大般若經》(內容)是很多的。我們學的時候,要領會三個法。一個是文字般若,一個是觀照般若,一個是實相般若。先把般若兩個字講一下,所謂「般若」就是智慧,實際上「智慧兩個字還不是最恰當,但是在國文字裡面還沒有更恰當的文字,只能翻譯「般若波羅蜜多」為「智慧」。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般若」跟「聰明」是兩回事。一般世間人啊,把「聰明智慧」四個字在一起。實際上聰明智慧完全不同。從世法上來講,聰明,他的眼睛,他的耳朵,他的嘴很靈慧,辨貌見色很快。智慧就不是這樣,它沒有分別。聰明是有分別的,智慧沒有分別。沒有分別而能了知一切這就是智慧功能。這個智慧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文字般若文字也是權宜的教導,指導我們明悟般若境界,所以是文字般若。因文字般若教導的觀心法門,引起、啟發我們的觀照般若。所謂觀照般若就是迴光返照,經常觀察自已的心念,起心動要了了清楚,這是善的,這是惡的,這是不善不惡的。這是貪,這是嗔,這是痴,這是驕傲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看得清清楚楚,而且還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究竟到什麼地方去,這就是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以後,逐步逐步地把妄想執著去掉,才慢慢歇下來,這樣歇下來以後就能證到我們的本來,實相般若講到實相般若啊,因為我的鄉音比較重,普通話不好,或許有些聽不懂,請王先生解釋吧。實相般若什麼呢?實相般若就是真如實相,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實相,都有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佛性,就是圓覺,就是真如,就是菩提。這個境界一般人不容易證到。我們凡夫因為有種種的妄想執著,種種的煩惱無明,把這個真實實相障礙住了。所以大家一般不學佛的人啊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東西,就是學佛的人啊,老實講證到這個實相境界也不多。所以許多人修了許多年,不管你修什麼法。最近有些道友他們跟我講,也是這樣的。…….他們心裡很苦惱,修法得不到什麼確切的覺受。那麼原因呢?就是不懂修法的根本宗旨。因此我們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重要,也很有實際的意義

實相,我們思名故義,真實解脫真實相貌。可見我們平時見到的相貌,不是實相,是虛相,虛妄的影相,虛妄相貌。現在我們要證到自已本有的實際的相貌,要下一功夫。不管念阿彌陀佛凈土宗,還有禪宗密宗等,還有其他種種的法門很多。各人根性不同,所選法門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證到實相,用普通的話來講就是明心見性。關於明心見性的問題,有許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實際上學佛的每一個人,學佛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句話我們學佛的人首先把它肯定一下,如果這個目標不清楚的話,你修行方向就容易出現偏差,就不容易見到你的本來境界。因此也不能得到學佛好處也不能得到學佛應有的受用,當然要了生脫死也是遙遠了,所以各位啊清醒一點。

什麼是明心見性第一個,心是良心的心,…….心是體,…….,所以要明心見性…….。另一方面,明心的明,心本來不可得虛妄的。煩惱來了,不理它就沒有了。所以心本虛妄,了不可得。二祖就是因為初祖讓他覓心了不可得他就見性了,成為禪宗的第二代祖師。因為妄心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凡夫就是被這不真實妄心所縛,被這個妄心所籠罩,不容易解脫,實際上這個妄心是了不可得的。《金剛經》不是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心都不可得剎那剎那生生滅滅,但是我們就是上它的當,一來念頭就跟它跑。假的當真的,見到的東西當它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凡夫心裡的煩惱,也是我們學佛困難地方釋迦牟尼告訴我們了,「你們每一個人的佛性我一模一樣,智慧德相跟我也一模一樣。但是因為妄想,因為執著,所以就不能夠證得我一樣的智慧德相。」如果離開妄想,消除執著,那麼一切智,一切智慧自然智,自有的智慧;無師智,用不著人家教,他自已就有的,智慧現前。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講的。

各位,因此我們學佛目的就搞清楚了,主攻的就是「妄想執著」四個字。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要學佛,得到佛教好處要了生脫死,要成就菩提。實際上只要消除妄想執著就可以啦。所以指路的方向是很明確的,我們努力方向也很明確。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因為這個妄想執著,講起來只有四個字。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妄想什麼呢就是我們第六意識妄想分別。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的功能什麼呢,就是東想西想,分別一切事,妄想分別。因為分別了,所以他就妄想是非恩怨,人我,以及對境的種種二元對待的境界都是妄想境界。所以第六意識對我們的影響力量大。執著什麼呢執著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我執,跟法執。我執跟法執執著一個我,毛病就出來了。執著我以後呢,它就人我是非呀,貪嗔痴,五欲六塵的境界啊,這地方都有我在我執是一切貪到我這里,這就是第六意的分別。所以第六第七兩個識是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我們修法目的就是要把第六識和第七識慢慢慢慢的轉化過來,轉化了以後,第八識前五識也轉了。所以我們修法如果把第六識和第七識轉過來,轉到無分別的智慧境界。所以講智慧就是無分別,聰明是有分別。這兩個是不同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細地講我們怎麼樣修心,把妄想息下來,證到無上菩提。……因此我們學這部經就要有大乘菩薩精神。因為這部經就是對菩薩講的。因為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實際上我們說的人和聽的人要把自已看成是菩薩,「我就菩薩」。這話是不是好像就自高自大了也不是。如果未得謂得,沒有證到道果,就說我已經證到果位了,這就是妄語。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大話,不可。但是我盡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現在修就是為了成佛我現在修的就是菩薩行,這不算驕傲,而是大行勤道,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上面來講就是我們要成佛道,從下面來講就是要度化眾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還有我們剛才說的明心見性。六祖講只要研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見性,《六祖壇經》里有這個話。要見性就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什麼這個道理?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三空到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無我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我相。還有它講無法相也無非法相。所以法相也沒有,我相、法相都沒有。那麼還有什麼呢?還有空相。法相沒有了,我相也沒有了,空相還有。我空了,我已證得羅漢果了,我已經證到心空、法空了。這空還是相,還是要把它轉化。所以粗的煩惱就是我相,細的煩惱就是法相微細煩惱就是空相。我相,法相,空相,經過這樣三空到底。所以《金剛經》三空到底。關於明心見性我再解釋一下,一方面它是讓我們了解心不可得放下無始以來執著的相,見到本來。了解心不可得放下妄想,見到本來。還有明心見性呢?因為明心了,知道心不可得了,那麼就是起用了。由用歸體,有心一定有體,有用一定有體,所以由用歸體了。還有呢?明心,知道心是空,了不可得見性,性是有的,並不是沒有,沒有就斷滅了。總的來講,明心見性是我們學佛目標。實際上有許多人他怕明心見性,認為明心見性很高,所以修法不得受益。一(開始)修法就要明心見性,就跑得快,修法容易受益。我們許多人這樣想,我們凡夫嘛,業障多得不得了;明心見性那還得了?我們這種人還能明心見性?我們念阿彌陀佛邊地疑城就可以啦。其實我們應該當仁不讓,就是要明心見性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五重玄義。五重玄義天台宗的智者大師發明的方法。從五個方面來講經的意旨。一個就是解釋經的名字。一個就是這部經它以什麼為體。本體是什麼。第三個呢?明白這部經的修行方法。用什麼方法修行。第四個呢?這部經起到什麼作用。第五個,這部經在佛教三藏十二部」里究竟占何等的地位。我們現在初步的,通俗的講。各位有很多是初學,高深的大家不懂,所以這里把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告訴大家。金剛般若我先名字。為什麼叫金剛般若呢?金剛就是我本能智慧。金剛是什麼?金剛鑽,金剛石。金剛有三個特性。一個是堅固。一個是明,光明透徹。一個是銳利。它堅固,它不能被別的東西破壞。明,它的本性是很清凈光明的。銳利,它能破壞別的東西,別的東西不能破壞它。金剛有這三個作用。這三個實際上就是體、相、用。堅固是講般若體。明是講般若的相,它的影相是很光明。銳利是講它的用。體、相、用。所以用金剛比喻我們的真如佛性也就是實相、菩提、圓覺。可見我們這個智慧是金剛心。講來講去,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煩惱妄想太多,現在不認識它。我們業障很多,這是實話,這個業障去了,那個業障來了。自已掌握不了自已的性格、脾氣煩惱,一再輪轉,所以我們要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經是講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是什麼?比喻般若波羅蜜多是法,方法。以智慧超度彼岸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到生死彼岸,要靠智慧,用金剛的智慧度到生死彼岸這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通俗的解釋。還有呢,這個「經」啊,就是契經。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的根性。眾生的根性各人各有不同,講的經契合眾生的根性。一方面契合它講的道理,一方面契合每一個眾生的根性,所以叫契經。還有這個「徑」的意思,還有路徑的意思,也就成佛,了生脫死的路徑,路就是走路的路。還有「經」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常」。這個常就是平常的常。也就是說,這個經所講得道理是永遠也不會變化的。但是它改革的不是它的教義,不是它的宗旨也不是它所講的真理。重要的它是隨機說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在方式方法上我們應該可以有所改變。但是它所講的真理,它所講解這個如來性的道理不能改變。因為它是真理嘛,可以改變的化,它也不真理啦。所以也有常這個意思在裡面。所以從解釋這個「經」的名字來講呢,經是通名,普通的,大家一起都有的。《阿彌陀經》、《法華經》、《圓覺經》,它也是有的。從別名來講呢,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妙法蓮華經》啦,《阿彌陀經》啦,用別名來命名的。還有經的名字,一般來講,還有幾種的講法。有些用人名來命名。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佛就是人名,阿彌陀也是人名。《涅槃經》就是法,涅槃就是法。比喻,《梵網經》,梵網是光明重重無盡。人法,人和法一起來命名的,比喻這部經的名字。比如說《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文殊是人,般若波羅蜜是法,人法做為比喻。還有是法喻,《妙法蓮華經》,蓮花比喻妙法是法。法喻結合來命名。還有呢,人喻,人跟比喻結合在一起,比如《如來獅子吼經》。獅子吼,獅子叫。如來是人名,獅子比喻。還有人、法、比喻結合在一起的,也就都有。比方,《楞嚴經大家都知道的吧,它的全名叫什麼,《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它這裡面,如來菩薩就是人名;大佛頂就是比喻;密因、修證了義、萬行,就是法。所以這里就是人、法、喻命名。

第一集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法喻為名。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比喻,用金剛來比喻它。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重要,特別是關於心的問題。一般來講我們有幾種心,我們修行的人,心有幾種要搞清楚。一種就是污染的心,經常的心,這個心………,並不是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我們所講的心就是本覺的真心對於污染的心實際上它是沒有……的。許多人就搞錯,因為……..。實際上以現在的科學證明,…….,在……..裡面,有二種。一種是思想意識為主的,一種就是以大腦本身為主,就是腦筋作用這是一種思想意識。但是佛教不是這樣,大腦不過是它的工具而已。佛性通過大腦作用,跟大腦關系。但是它有能量,通過第六意識功用,不然的話就講不通。我們許多人聽過的詩啊學過的東西,幾十年以後還記得牢。在大腦里展現,幾年以後,全部都變化了,但是你過去的影子,過去經過的事不會忘記。它是藏在什麼地方?所以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不但污染的心不是真正的真心妄想心第六意識也不是真正的真心。我們理解的是真如本性。這個真如本性有體、相、用。它的體是廣大無邊,好比虛空。從前孟子講過一句話他說,吾人有吾浩然正氣——我有我的勇氣,此氣巨大——這個氣很大,力量可以充滿到天地之間,天地之間都可以充滿。孟子他有這個境界。我們佛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體很大。相,相是清凈的,寂然不動清凈自在。他的用,是觀照…….,對觀照多了解,就知道。所以它的體、相、用就是無相而無不相。實際上它是沒有相的,沒有妄想,沒有顛倒。但是什麼東西都離不開它。離開它,就斷滅了,變成沒有用啦。我們修法都懂的,它斷滅了。斷滅不是,頑空也不是。不是斷滅,也不是頑空,但也不是有相的。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金剛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致的意思,初步地講,講了這個道理:用金剛的智慧把我們度到生死彼岸波羅蜜就是彼岸般若波羅蜜就是用智慧度到彼岸。為什麼用智慧度到彼岸呢?我們菩薩修行是有六度萬行嗎,那麼六度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裡面,前面五個度不能算度。為什麼呢?前面五個,世間也有的。布施吧,也有人天福報的。持戒吧,我們居士五戒,八戒。持五戒的人下一不失人身。修十善的人下一生不會失去天道。修八戒的人以後就種了出世的善根。總的來講,持戒世間關系,不一定能夠出世。精進世間事情也是要精進的。忍辱世間事情也要忍辱波羅蜜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小的地方不忍耐的話,大的計劃就打破了禪定也有世間的定,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的定,不一定能夠出世。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的上上禪定。所以為什麼還稱它為度呀,就是因為般若波羅蜜。有般若波羅蜜眼睛開了。好比,船要開到對面去,掌舵的人很重要。如果掌舵的人方向錯了,那麼船的方向就有偏差,航向有偏差了。所以般若波羅蜜好比是眼睛,前面五個度好比是….,…..分別方向就靠眼睛來指導。靠智慧來指導。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能夠度到生死彼岸就有六度。光有前面五個度,沒有般若就不算度。可見般若的重要。

這部經翻譯的人叫鳩摩羅什法師。這個法師大家可能都聽到過。《法華經》也是他翻譯的,很多的經,《維摩詰所說經》也是他翻譯的,他翻譯的經很多。他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叫他出家出家以後一日千偈,一天就能佛教的上千偈。九歲的時候到罽賓國,學小乘的輕論。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媽媽把他帶回他出生的地方這個時候有個羅漢看到他很奇怪,跟他母親講,「這個兒子你要很好的教育他,今後這個法師可以度人無量。」後來鳩摩羅什法師學了很多的東西。五明的經典,五明就是聲明、工巧、醫方明、因明、內明。在印度通五明的不多。那麼他學五明,學陰明,一般的世間學問都學過。後來他就到龜茲國,回到罽賓國跟他師父盤陀達多論證這個道理。論證這個道理,主要講得就是大乘法門。他的師父本來是小乘,因為他們的互相辯論以後,他師父也學大乘了。所以小乘他跟師父學習,大乘師父跟他學習,轉過來。這部經啦,後來姚興要打西涼。打西涼的時候,呂光和符堅兩個人打起來。呂光聽到符堅被人殺掉以後,就自已做皇帝。(姚興)聽到鳩摩羅什的大名,就邀請他到他的國家來,但是呂光沒有答應。等呂光死了以後,姚興就打西涼,迎請鳩摩羅什大師長安,請他當國師。以後,他集合大德八百多人翻譯經典。他所翻譯的經典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多卷。所以他是一個大翻譯家,同玄奘—《西遊記》里的唐僧,是齊名的。那麼,解釋經名和翻譯的人大致是這樣子啦。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現在開始研究和解釋經文本文。先看經文第一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聞,通俗地講,這些文字,這些語言是我親自聽到的。這四個字啊,釋迦牟尼佛要涅槃的時候,阿難悲傷的不得了,悲痛欲絕。這個時候有人跟他講,哎呀,你不要哭了,你趕快去請問大師大師涅槃以後,每一部經翻譯以後,第一句要放什麼字呀?阿難請問釋迦牟尼佛以後呢,佛就講,應放「如是我聞」。這個經是我親自聽到的。親自聽到有幾個意思,一方面是這個經不是假的,是我親自聽到的。一方面說明這個經不光是我阿難一個人聽到的,是大家一道整理的,因為翻譯的人很多,有不對的地方大家都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如是我聞,普通的來講就是,這些經是我親自聽到的。進一步來講,如是的「如」就是不變、不易的意思。不變——不二相。是,什麼叫如是,是就是沒有不是的,就是無非。無非就叫是,如是就是不變不易,就是不會錯啦。叫如是。佛講的實相的道理,絕定不會錯。我聞,我親身耳根聽到的。所以這個如是我聞,如就是如如不動的意思啦。是,當下就是。當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是心的一種來講。我聞,不是阿難自已的行為,好象我們普通的我執的我,它這里的我是大我,遍滿虛空我執破掉以後就是大我。聞,耳根接觸……,……接觸耳識而聽到的。所以如是我聞就有幾個意思在裡面。普通地講,就是這是我親耳聽到,是不會錯的。一時,為什麼是一時呢?不講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呢?因為我國家講歷法是不同的,你講印度的歷法現在就不同的。還有從佛教來講,時間相、空間相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唯心所生時間相空,空間相也是空。因為時間相、空間相都是物質運動有關系物質動了,就有時間。我們地球轉一圈,自轉一圈就是一天。公轉一圈,繞太陽轉一圈,就是一年。如果地球不動呢,這個時間沒有。太陽以外,還有別的星啦,火星呀,木星呀,水星呀,它那個圈圈就大了。就是它所轉的范圍就大了,不是三百六十五天啦。所以時間無相的。空間也是這樣子的,因為物質運動才有空間,不然的話就沒有空間。因此時間相,空間相真如本體來講是沒有定相的。從前有個八指高僧他有八個手指他在坐禪的時候,有一天,好象一下子就過去了。他覺得好象時間很快,這就是他有入定的時候,沒有時間相。因此《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大能包小,小能包大,大小都是沒有定相。

各位,這個舍衛國,就是印度的一個地方,在中印度。中印度這個地方,也叫豐德。它的財寶很多,所以因為財寶很多所以稱為豐德。他那個國家不但財寶很多很豐富,人也是多聞,有解脫者,很有道德。所以叫它豐德。這個地方,為什麼叫它給孤獨園呢?給孤獨園就是小的時候沒有父親叫孤,老而無就叫獨。給於孤獨者叫給孤獨。就是經常用財物救濟人家,讓他離開苦惱。所以他得到這個名字。他的本名呢,就叫做須達多。須達多現在我們用華文翻譯就叫善施。就是經常布施救濟貧困,樂善好施。有一次因為要請佛到這個舍衛城來。須達多聽到佛這個名字,心裏面很想佛,他就供養佛。因為供養佛,須達多很想念佛的時候,佛就放光來照他。看到佛光以後,他就跟著佛光來到城門裡面,看見佛在外邊經行,須達多看見佛以後歡喜踴躍。佛給他說法以後,他就證到初果。

初果是什麼呢修行有四個果,一個果就是初果,初果就是斷見惑。它有身見、我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都是掉了,證到初果。這在佛教裡面叫斷見惑。初果以後到二果了就斷欲界的六品思惑。到了三果的時候,斷欲界的三品思惑。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色界、無色界的思惑都斷掉了。所以我們了解一下。修行四果很不容易,雖然他是小乘,二乘。但是他境界也很是了不起。見惑是什麼東西我見,我的見解。身見,我們最不容易破的就是身見,我的身體要怎樣保護好,營養它,對我身體都十分關心。也就我見,身就是我。這個我見啊,就引起了種種不好作用,因為有我在嘛。我見以後,就貪啊,嗔啊,痴啊,驕傲啊都來了。跟我有關系邪見什麼呢?拔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實際上各位,因果兩個字是真正重要的規律,有因必定有果,有果必定有因,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一定得豆。提倡因果世間世道人心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許多世間的人不相信因果。認為這個惡因種下去沒什麼果報的,實際上這個果報是一定有的,時間長一點,短一點。所以佛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還沒到啊。時間到了,它就因果報應。有許多我們這一生碰到的事情,往往就是前生報應。比如我見到一個陌生的人,一見如故很歡喜這就是前生結的緣。有時候,我們看見一個人一看心裡就不開心這就是以前沒有跟他結過緣。破因果就是邪見。還有是邊見。什麼是邊見呢?就是人死以後就沒有了,這是斷見。還有就是人死以後,靈魂不滅。…….這是常見,認為不滅。恆常保留的。一個斷見,一個常見,這兩個是邊見。偏於一邊的。偏於一邊的就是邊見。還有一個見取見,認為我知見一定是對的。戒禁取見,認為我所修戒才是對的戒。所以叫五見,這個五見如果把它保留下來以後就有了偏差。到了什麼時候呢?到了初果的時候,這個見就斷掉了。斷掉了以後,就叫斷見惑。見惑沒有了就是初果,就是須陀洹果。須陀洹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入到修行之流,得到修行之果。到二果就斷思惑。思惑就是貪、嗔、痴、慢、疑。這六個就是根本煩惱。有這根本煩惱以後,我們思想無明顛倒,十分痛苦業障很深。這在佛教里,名字叫思惑。見道位以後,就是要破思惑。破思惑的時候,就是跟自已的貪、嗔、痴做鬥爭。跟貪嗔痴做鬥爭也不簡單的,過去有人比喻,斷見惑的人……的流水沖下來,你能擋的住。你能擋住它,你就斷了見惑。斷思惑的力量大了,思惑發起的時候,你擋不住,往往就是流轉生死。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流轉生死的主要動力,就是見思煩惱。因為這兩個就流轉生死,所以修行的人一般都是,先斷見惑再斷思惑。就是悟後起修。所以明心見性的人還不是斷見惑。見道了就是,悟道了。因此見性以後還要好好用功,悟後起修才能真正的斷掉自已的見思煩惱。從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了生死是不容易的。因為斷見惑的時候,斷思惑的時候,貪嗔痴慢疑都已經息下去。一般粗的煩惱都已經斷掉。因為這個關系自己的力量了生脫死不容易。

所以大德們都提倡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因為阿彌陀佛是發過願。他說的,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妄想習氣轉了,就能借佛的力量跳出三界往生西方。因為這個方法比較簡單,比較容易。特別是它能夠帶業往生。所以現在修行的人很多人都修凈土宗凈土宗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洪名來轉化自已的煩惱習氣。因為一般的話不容易轉化。就是明心見性以後,也還要下一工夫的,不然的化也不容易轉化。這樣講來,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呢?因為明心見性以後除習氣比較方便。沒有明心見性,心裡是糊塗的,好比日光燈沒有開,你在垃圾,整理這個房間很不容易。日光開了以後,看清楚了就可以整理房間。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講清楚。明心見性是你悟的境界,並不是你證的境界。悟後再起修很重要,不然的話,明心見性了,有些人以為明心見性了,我好象就了生脫死啦,各位,這是錯誤的。明心見性和了生脫死有一段很大的距離,要斷見思惑以後才能了生脫死。

第二集 上

所以明心見性和了生死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要斷見思惑以後才能了生脫死。所以明心見性的問題呢,就是要了解到,它悟的境界當然比一般人高,但是它不是證的境界,悟後要好好地用功才能一步一步打掃無明習氣。不過它悟的境界比一般人高,境界是很高的,但是這是而不是證。所以有許多凈宗大德叫我們帶業往生。因為凈土宗它有依靠,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願。他見過二百多億佛土…以後,發願建成西方極樂世界。它九品往生,就是教導我們帶業往生西方凈土。具體講起來帶業往生還有許多的境界上品啊,中品啊,下品。這三個品大體上來講,本覺法身大士證的就是上品,佛菩薩境界。中品,阿羅漢是中品境界。中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都是羅漢境界。還有下品也有三品。我們帶業的凡夫妄想習氣沒有斷,但是信願懇切的,他就能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蕅益大師所講的,最重要條件就是信願。能生與否,就是他的信願有無;品位的高下,就要看持名的深淺。阿彌陀佛念得深的品位就高,但是不一定能夠往生往生的唯一條件就是要信、願。如果見思煩惱還沒有斷的,他也能往生這就是一個特別法門,帶業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信和願的力量。我們修法的人很多,有信有願就能往生;沒有信願,你念佛念得再多再好不能往生

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自已確信有把握了,明心見性了以後,也可以繼續念阿彌陀佛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明心見性有什麼關系呢?一個很容易習氣,另一個往生上品上生。它能夠對各種的無明呀,塵沙惑啊,破除見思惑啊比較契機,它有一方法明心見性了,自已隨習氣流轉自已還不知道。因此我們在說法的中間呢,悟和證的境界要講清楚。悟後起修更是重要的,並不是一悟好象問題解決了,有許多人誤會了,我明心見性了以後好象生死沒有了。這是不對的。明心見性剛剛開日光燈,地還沒有掃呢,你怎麼說它成功了。沒有成功。不過日光開了以後,他掃地,整理房間就有方向了,不會錯。不然的話,你垃圾東掃西掃,一塌糊塗。始終掃不清楚,所以始終是不靈的。所以這里重點講了關於凈土宗的問題,因為主要的就是凈土宗的問題最重要啦。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因為須達多……,他要供養佛陀,就是要在太子地方把花園買下來。那麼太子跟他講了,「你要我這個花園啊——這個花園本來是太子的,要買我的花園要金磚鋪地,我就給你。」太子原來呢是戲言,但是須達多很富有,他家金子很多。他就說,「好,我就買下來,買下來以後,我就金磚鋪地。鋪滿,你總要給我了吧。」太子看,遊戲的話,須達多變成真的啦。他就說,「我跟你一起做功德吧。」須達多說,「不要,我就一個人來你就給我。」這樣講了。太子說,「好,花園你已經金磚鋪地了。但是這樹啊,樹木是我的,不是花園的,你金磚鋪不到了,樹木應該是我的。」(祇陀太子奉獻樹林)所以祇陀也就太子名字啦,這樹因為是他的,祇陀的。給孤獨就是須達多。兩個名字在一起,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所以這個園是兩個人組成(奉獻)的。

在這個地方,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各位,這個比丘啊就是贊嘆他的德行,大比丘就說明他不是小比丘了。這些比丘,有些都是有神通,有些都是羅漢,已經斷除見思煩惱,所以是大比丘。這比丘兩個字啊,含義很多。主要有三個意義,一個就是乞士,因為在印度的時候,東西都是討來吃,乞食,以乞食,討來東西吃來養活他的肉身。一方面乞東西,一方面乞法,乞如來的法來養慧命。一方面養色身,一方面養慧命,所以叫乞士。乞是求乞的乞。第二個叫怖魔。為什麼比丘叫怖魔呢?因為比丘斷見思惑以後,受具足戒,夜叉看見就贊嘆他,魔王看見就生恐怖,因為魔王恐怕他出三界以後,魔界就破壞了。還有一個就是破惡,就是勤修戒定慧,破除貪嗔痴。所以大比丘眾,這個眾就是和合眾,也叫僧伽耶,僧許多人在一起的叫僧,一個人不能叫僧。他住在一起有六種和:戒和同修啊,有戒我們大家修;見和同解,有見解我們大家一樣的見解都是按照佛的教導;身和同住,比丘家人都住在一起的,叫身和同住;口和無諍,講的話大家沒有爭吵,大家都沒有吵架,都是以無諍為指歸;第五個,意和同悅,意識上我們大家法喜充滿,因為領會無上密意了,大家一同喜悅;利和同均,有利益了大家分享,大家一起享受。這是大概的講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也不是具體的數字

成道後,最初度的就是憍陳如師父。憍陳如就是歌利王,《金剛經》里的歌利王。歌利王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他還菩薩修行的時候,歌利王的宮女,歌利王也到山上去,他的宮女啊,看見,啊,這地方有個和尚修行,他們就覺得奇怪好玩,就磕頭禮拜他。歌利王醒過來了,一看他手下的宮女在同和尚在打交道。他就發火,以為和尚在調戲他的宮女。發火以後,他就問他,「你修什麼東西呀?」他說,「我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是有忍受的事情他能忍耐過去。歌利王說,「啊,你能忍辱嗎?」他就把劍拿過來,把他的耳朵給割了。「你忍不忍了?」釋迦牟尼佛說,「不要緊,我心裡沒有動,沒有嗔恨心。」你還沒有嗔恨心啊,就手腳都斬斷了,斷續拿劍把手腳都斬斷了。問他,「你還能修忍辱波羅蜜嗎?」他說,「我心裡沒有嗔恨心。」《金剛經》里也有這段文字。不但沒有嗔恨心,釋迦牟尼那時候還是菩薩啦,這菩薩心裡想,「我今後,我成道以後還要先度這個歌利王。」先度歌利王就是以德報怨。現在我世間的人一般都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你對我好,我將來來報答你;你對我有怨家有怨氣,怨怨相報——你罵我,你打我,或者對我不好的事情,有損於我的,我現在沒有力量,等以後有機會來報仇,怨怨相報。當然有些不好的人,以怨報德的也很多——明明對他恩德的,他就以怨來報答你;所以世道人心不好。有大德人就不同了,以德報怨了——你過去對我不好,我還是以道德來保佑你;釋迦牟尼佛,菩薩心境就是這樣,以德報怨的。後來呢,憍陳如就是歌利王的後生。釋迦牟尼佛最初度的五個比丘,一個就是歌利王。後來度三個迦葉迦葉波。因為這個迦葉啊,他們是幾個大仙大仙裡面有一位摩訶迦葉,一百二十歲,他是哥哥世間稱他為大仙釋迦牟尼佛想,這個人一度啊,有許多人都跟他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又到這個迦葉面前神通,折伏他驕慢習氣;後來他們師徒五百人,就皈依釋迦牟尼佛。這是哥哥,還有他的弟弟摩訶迦葉有個弟弟叫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一共二百五十人,也跟釋迦牟尼出家,進行剃度。後來舍利弗和目犍連,各有一百人。還有長者二子就是耶舍跟同學共有五十人也向釋迦牟尼皈依出家,作為弟子。所以總的來講呢,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五個人就是憍陳如等五個比丘。一般用整數來講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零數就不講啦。這些人因為感得佛的恩深,經常侍奉釋迦牟尼佛。佛講經說法地方,他們經常去。所以經典裡面不是經常有一千二百五人嗎?就是這些弟子。過去有些都是外道,憍陳如也是外道。因為被釋迦牟尼感化了以後,才出家學佛的,聽佛的教化,作佛的弟子

這一段是通序。通序是什麼?通序就是一般經裡面都有的幾句話,都講多少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一起去的有什麼人,講的有什麼人,他都講的。一共有六種成就。如是我聞,就是相信不會假的。我聞就是聞成就,這個聞就是我聽到以後,把它結集流通。一時就時間時間也有了。佛就是說法主成就,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只有佛能夠講這個諸法實相,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就開示般若法門。舍衛國就是處成就,什麼地方都有了。與大比丘眾就是眾成就,眾----大眾一起來,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所以一般經裡面,就成就證信序,六種證信序。六種證信序具備了,就說明這個法是可信的。有講的內容,有聽的人,有講的人,有講的地方,有講的時間,有跟我一起聽的人六種成就,這主要說明可信之法。

下面可以講一段,「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一般經叫別序,它也是序文,不過每部經是不同的。叫別序。前面六種成就叫通序。在這裡面,釋迦牟尼佛他從普通的穿衣吃飯,來去動靜,行住坐卧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表現出來。表現什麼呢?表現他的般若大用。所以各位,世尊吃飯的時候啊,穿好衣服先拿了這個缽啊,就是盛飯的這個碗,到舍衛大城乞食,乞食的時候,為什麼要討飯吃呢?因為修行的人他就是教大家要布施。實際上要大家布施自利利他。一方面我乞討,一方面叫人家布施布施的時候,……。同時呢次第乞已,為什麼要次第乞已?一個方面說明他的平等性沒有分別,不是你家富有了,我多討點,他沒有,窮苦啦,就少討點。一家一家地,次第乞已。還有一方面,叫忍辱波羅蜜。因為有些人,可能不大讚成佛教的,他給你的時候可能不大開心,那麼討的時候就忍辱下去。不是見好的人家,容易講話的人家討,一家一家都討。還至本處,就是要精進。最後討好以後,馬上到本處去。為什麼?要修行啦。要精進飯食訖,吃好飯以後收衣缽衣缽收好,足也洗好,現在敷座。他討得時候赤腳啦,不幹凈了,洗了以後呢,敷座而坐。敷座就是入定了。講般若智慧以前講這些話有什麼用呢?實際上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什麼呢要我修法的人,從釋迦牟尼平常的穿衣吃飯,這些行動中間,看到他的般若放光。他的智慧放光他在全體大用。這些,著衣持缽,乞食,還至本處,吃好以後收衣缽啊,洗洗足啊,打坐啊,目的呢?讓我認識到,他沒有意識說法他也是在說法,因為般若本性是一切法不離自性。它般若智慧照天照地。這就是日用之間一舉一動都是般若的。

過去有許多禪宗禪師禪師參老法師對他師父說,「師父啊,我要到別的地方去了。」師父問:「你為什麼到別的地方去?」他說:「我來了很久,你沒教我什麼東西呀。」師父說:「啊,我沒教你什麼東西?你拿茶來的時候,我不吃茶了。你禮拜我的時候,我不是低頭啦。我時時在照顧你呀,時時在表現給你看啊。你怎麼不領會啊?」原來他一舉一動都是般若放光芒。所以無意啊,用沒有意識法門告訴大家,日用中間認識本來面目,要大家一舉一動之間識取自已的本來面目。一切如來,一個鼻孔出氣,一個境界。所以在這個裡面,就是佛示現的許多情況,實際上就是般若的全體大用,種種的舉動都是般若智慧在六根門頭大放光明,不是好象多餘的文章,不是多餘的文章。好,還有二十分鐘是吧,大家有什麼不理解的,我們一起大家來討論計論都可以。

剛才講江味農居士他很仔細,講到三空問題。三空問題是這樣子的,三空呢,一般我們修行境界是這樣的,首先空我執,因為我執呀,就會生起各種的煩惱。先把我破了事情就好辦了。這我執裡面,具體來講就是有我相、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總的來講,還是有我執。因為有我所以有人,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眾生,許多的人嘛不是一個人嘛——眾生。有眾生嘛,念念不忘。念念不忘記我人、眾生就是壽者相。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空我的人他能夠出離三界生死。進一步就是要空法相這叫法執,法執實際上是出三界以後的菩薩境界。有二種,一種叫塵沙惑,一種叫無明惑。也就我執呢,是見思惑;法執呢,就是塵沙惑和無明惑。無明惑破掉了塵沙惑破掉了以後呢就是成佛了。那麼,在修行的中間呢,往往法執不容易破。認為我是空的,小乘就是這樣,認為:我是空的,法不空五蘊不空的;我身體是空的,是五蘊結合起來的,但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不空的,所以我空法有,小乘這樣。菩薩就不是這樣,我法雙空,不但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因為法也是因緣合和的,我的受想行識,我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合和的,並不是一個東西不變不動他也是有變化的。所以大乘的是我法雙空。因此就破法執,不認為法是真有東西。破法執以後,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那麼還有什麼呢?還有個非法。非法什麼東西呀?非法就是空,不是法嘛。所以《金剛經》裡面,後來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還有無法相也無非法相。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的相。沒有法相是非法啦。非法是不是有呀?非法也沒有。實際上這個非法就是空相。空我、空法、空空,這就是三空到底。所以它這個經就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的一部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從這部經出來的,三藐三菩提法也是從這部經里出來的,你想,大不大。

所以有些人認為這部金剛經》是講空的經,不光講空,……剛才講過,江味農居士他講《金剛經講得非常圓融他也講《金剛經》不光是講空啊,它是極圓極頓的一部經啊。它講有的地方也很多啊,「此法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哪裡只講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都是有的,它承認是有的。所以這部經我們大家今後要用功夫。……三空到底。對今後修學的問題,……一目瞭然。初步呢,最早就是先破我執破了我執以後,修行就好辦。我執破了以後破法執。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里「法」有二種。一種是方法,我們修行方法,不要把方法做為永遠不變的東西方法也是善巧方便,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到後來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還有呢,就是我們…的各種法,也是變化無常的。法也去掉了,到最後就是一個空寂寂、了了分明境界。但是有許多人,把空空寂寂的境界執牢了,這就是我本來面目就是我本性,就執牢空靈境界,也是昭昭靈靈的境界。但是昭昭靈靈的境界不能執牢,一執牢就有……,也就是空相。《楞嚴經》這方面講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耳根圓通的時候,所做事情是什麼?實際上是……。所以有些,特別是禪宗講到般若的時候,大家互相默契。過去,有些大德他在講法的時候,他不講,講般若的時候,把醒木一拍。好,佛法好了,回家去。用不著講嘛,無語之教啊。有言語了,那是文字語言,跟自性不相干。我桌一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在般若之用啦。所以音聲沒起的時候就了解到,噢,這是般若波羅蜜

第二集下

釋迦牟尼佛在……,拈花微笑。拿朵花向大家微笑。這時大家許許多多的全體大眾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拿朵花,拈花微笑。只有迦葉他點點頭。我領會了。意思是我領會你的意思啦。這時候他還沒講話,一句話沒講。迦葉領會釋迦牟尼佛的心境啦,你這拈花微笑,這不是無語之教嗎?後來就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就出來了禪宗說法心地法門。如果說法不是心地法門,就是外道,可以這樣講。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是從心地上下手,他一定著相。一定著境界,心往外面跑。不是向內反觀自性這樣子呢,心外取法這不是外道嗎?所以我們修法人時時要迴光返照,返照自已的起心動念。剎那的。起心動念。來從何處來?去向何處去?這是觀心的方法。有些沒有,止觀有這個方法。從什麼地方來?從無中來。向什麼地方去?向無中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金剛經》里不是這樣講嗎?本來是沒有。所以各位我們修行苦惱的地方就是去除煩惱。講講是很方便的,妄想實際上破除是不容易的。你一個煩惱沒了,又一個煩惱來了你有破除了,無還有,無破除了得還是要有。各有各的境界有些人明白了好象,「噢!一切都是空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境界來的時候,你知道它是虛幻嗎?明知道是沒有,但是他就是不肯放。為什麼?眾生多劫的業力,還有輪回的業力。所以修行的時候就要加持力量,就要念阿彌陀佛,借佛的力量來幫助,自已的力量還不夠。所以從前,禪宗道場里,他們有許多老法師,做到功夫得力的時候,習氣翻出來的時候,過不了關。怎麼辦呢?就念……,念好以後痛哭流涕,一方面禪坐,一方面流涕,慢慢把習氣除下來。除習氣確實不是簡單的,不然我們怎麼不成佛呢?早已成佛了。怎麼還會有眾生,苦惱眾生?就是習氣不容易除。不是空頭講的。

……見惑,先把見解釋清楚。見,見所斷惑,見道位所斷的惑。見道了以後,他自然就沒有了。見道惑是什麼惑呢?就是我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五個見是障礙你見到本來面目的,一定要把它斷掉以後,息滅下去了,見到本體啦。見道位這個見惑斷掉了。所以先斷見惑。見道位先把見惑都斷掉以後就叫什麼呢?叫斷見惑。斷見惑的人,他證到了初果。初果的人他沒有見惑了,我見沒有了,邪見也沒不會產生。他相信因果也相信了。但是思惑還沒有斷。所以見道位以後,進一步就是斷思惑。見道位斷見惑還是方便的,因為它是分別而起的。邪見不相信因果,邊見,我見都是分別而起的;不是與生俱來。思惑力量大了,貪啊,嗔啊,痴啊,慢啊,這叫思惑。這個思惑叫俱生惑,它跟你生命一起來的。不是象分別這麼簡單的,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思惑比較難斷,要到什麼呢羅漢的時候斷思惑。阿羅漢斷了思惑以後,這就是小乘。回小向大。有些小乘要發大菩提心。那麼就先塵沙惑。塵沙惑這個惑是很難破的。眾生有如恆河沙的煩惱,就是如恆河沙的法門對治它。破了塵沙惑以後佛教里叫…。….這三個…破掉了,就是塵沙惑破掉了。進一步破無明。這無明就叫無始無明,多生多劫的,不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就是一念的靈光見到的。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圓教里有四十二品無明。從別教來講有十二品無明。……總的來講圓教(破)無明比別教高。別教(破)無明低一點。上通別圓。到圓教破四十二品無明以後,微細無明也沒有了。粗的,細的,微細煩惱都沒有了。所以一共有三個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個惑都破掉了也就是,破見思惑就是我空了。破塵沙惑,破無明惑,就是法空了。最後八地菩薩以後就是空空了。所以我空,法空,空空。這空空也就是空非法相。我相,法相,非法相都空掉。……大概這樣子講。見惑破掉以後他不能了生脫死,要思惑破掉以後才能了生脫死。……先證初果就是須陀洹。第二,斯陀含。第三,阿那含。第四,阿羅漢。到阿羅漢的時候,思惑也斷掉了。所以斷見思惑,斷見思惑也不容易。因此大德都提出來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無窮的力量。斷見惑,是這樣子,見惑是分別而起的,分別就是我執。妄想執著妄想裡面就包括分別心。愚痴啊,貪啊,嗔啊,慢啊,疑啊,分別的時候,妄想就起來了。但這妄想分別心還是容易去的。不容易去的是什麼呢?就是第七識我執不容易去。須陀洹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破掉了,所以力量非常大。因為第七識就是執著。第六識就是分別。分別不起來就把妄想執著破過去了。要到(轉)第八識,第六識、第七識轉變了以後,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那麼第八識就轉過來了。《六祖壇經》里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先轉第六、第七識,這兩個識轉了,第五識、第八識就轉了。……但是反過來講,第六意識也有重要的地方,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不從第六意識有相的下手,你無從修持。所以第六意識是功勛、罪魁;罪也是它,功也是它。這是止觀裡面,…….。

一般來講,圓教來講,破四十二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二品無明破光了,最後等覺菩薩有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最微細無明這一品一破,了死脫生,成佛了。到八地以後,為什麼一般講八地為界線呢?因為八地菩薩他是功用道。到這個時候,他用不著起功用了,他自然而然認識到光明佛性。到七地以後已經開始不動了。到八地以後就是無功,功用沒有。那為什麼還有十三品呢?還有十三品微細還沒有掃掉。八品、九品、十品還有三品就是生相無明,....無明,還有三品無明掃掉以後,那…妙覺。這三品實際上已不起大的作用。所以叫無功用。…他是隨緣自在,這時候一定光明遍照。但是他修行過程來講還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應化來,都是等覺菩薩,八地菩薩以上的。實際上觀世音菩薩還是正法如來他還如來。了解一下這個修行過程,他的位次也有好處。…不是,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搞清楚。四禪八定是天道。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它是色界天的定。無色界天也是四個定,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就是四空定。加起來四禪八定。…一步步的來…。所以光是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不是出世間的。…所以四禪八定跟出世間禪定是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可以告訴各位。無色界定最高的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它這個時候第六識、第七識不起作用了,好象沒有想——非想,但是第八識的微細微細的思想還在作用。…他還是要流轉生死——非非想,不是非想。所以這里叫非想非非想。這就是哪一種境界中國老子就是這境界。他境界也很高的。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他就悟得實相無相無不相。他悟得這個境界。很高。世間境界他最高。他為什麼不了生死呢?因為還有非非想,第八識的…。如果他非想非非想的最後一個非想…散掉了,第八識的…散掉了他也…。

有什麼問題嗎?…大家一起來了佛法大海,…不過呢,佛法雖然是大海…。我們要息下我們自已的妄想執著煩惱,這很重要。你法講得再好,書看得再多,不從煩惱上下手,不是學佛。我們一定要學佛要從煩惱下手,才能了生脫死。還是一句阿彌陀佛,不學其他法門一句阿彌陀佛便當。學觀照法門的,一天到晚一直照著…,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道理很深,方法很多…。一定要從自已煩惱習氣打交道。這是我不對的地方我就拚命的改。而且要有思想准備,他改不是一下改過來的,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我可以告訴各位,……不去理它,越理它,它越麻煩,永遠是糾纏不清。……觀照的力量,….本來是空的嘛,上當了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自性本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上就是這樣講的。……這些地方關鍵地方,應無所住。你一切境界都不執著,越執著自已越苦惱。……神經病啊,都是因為執著而來的。所以學佛的人不會…也不會發神經病。前幾天,我看見報紙上,修氣功的人很可憐……,他沒有辦法,因為習氣擋不了,他就著相。所以無相的法…,《金剛經》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了,今天就到這里了,時間不早了。今天我們到這里清凈莊嚴福地因緣是不可多得。因此我們要感謝印海法師慈悲,幫助和支持。我們應該感謝他。….

各位大家,因為今天好象有不少都是上次沒有參加的。因此今天我們學習還是從最初開始。簡要地再把上次我們學的內容再大概地講一講。講經以前我們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念遍開經偈,最後我們念迴向文。願以此功德……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妙法百千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大家都知道的經。不管是學佛的,還是不學佛的,講起《金剛經》一般都是了解,都是聽到過。許多道教呀,外道呀,往往也把《金剛經》作為標榜,加以研究。說明這部經是一部了不起的經。為什麼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呢?因為這部經就是教我們怎麼樣成佛,怎麼樣開智慧,開般若波羅蜜多,了脫生死成就菩提。因此這部經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也就是說這部經是對大菩薩講的。所以各位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實際上我們應該,上次我也講過,應該有志氣承當如來家業,把自已作為菩薩看,「我就菩薩我不客氣,當仁不讓。」

首先我們把《金剛經》的題目再簡單講一講。金剛般若什麼東西呀?我們研究的是金剛般若,那麼金剛般若究竟是什麼東西?是什麼境界?各位,金剛般若就是我們的實相,真如實相,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人人都有的,各各都有。這個般若,因為它是一個堅固,很透明,很光明,也是很銳利。堅固是講它的體,體很堅固。透明,光明是講它的用——相,它相是清凈光明。他的用呢?他的用是很銳利。他能夠破壞一切東西,不會被一切東西所破壞。所以他是象金剛一樣,代表的是體相用,這是一個比喻般若大家都知道是翻譯成智慧。翻譯成智慧很勉強。因為我中國人的語言般若這個境界勉強地翻譯他為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