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3、佛教進取思想的特質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

  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禪師,問大珠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禪師曰:「用功。 」

  又問:「如何用功?」

  禪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

  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禪師曰:「不同」

  再問:「何故不同?」

  禪師曰:「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

  這則公案真是發人深思。本來我們吃飯是為了果腹充飢,所以吃飯的時候就要認認真真的吃飯,品嘗每一口飯菜的滋味這一過程即使不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也是充滿著新奇和探索的一段時間。但是很多人吃飯不認真,有時候他們吃飯時生氣,氣鼓鼓地吞咽,在下死力虐待自己;有時候他們會因為自己的飲食不夠精緻而羞腆;還有的時候他們吃飯太貪,一定要比別人多吃多佔:還有

  的人吃飯時也在考慮問題,心不在焉……可以說,很多人吃飯時候都丟失了平常心,遇到好吃的飯菜就多吃多佔這是起了貪心,遇到不好吃的飯菜就少吃不吃這是起了瞋心,吃飯為了炫耀,這是虛榮心,看到別人吃得好心裡不平衡,這是升起了嫉妒心……很多人吃飯時候還有口舌之爭,品評他人,這就是吃飯時不肯吃飯」。

  至於「睡覺時候不肯睡覺」的人那就更多了。多少人每天頭腦里思慮不已,到了晚上各種念頭仍然紛紛擾擾、不可遏抑,結果有的備受失眠折磨,有的雖然有睡眠但是夢境紛亂竟然比白日里疲累更甚。那些所謂愛思考的人妄想總是連綿不斷,就象流水一樣一念接著一念,把自己死死栓在這幻境裡面。

  所以參研佛法關鍵就是要解決心的問題。一個人無論是讀過多少書,乃至於做過多少高深學問,無論這個人是平頭百姓還是王侯將相,哪怕是做過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一說到面對自心,仍然是一片空白,就像嬰兒一樣茫茫然無所知。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講,一說要面對自心都是沒有絲毫的經驗可供借鑒,而且,如果要處理好自己心中的各種問題,這一定需要大智大勇,要勇於面對,敢於鬥爭,更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比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向我佛釋迦牟尼請教:「善女人,善男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菩提心,立志於修行覺悟,是修行佛法的根本所在;所謂「降伏其心則是菩提心之後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夠把「菩提心」保持住,保持住修行狀態而不被「凡心」的躁動而干擾、阻止。《金剛經》就是始終圍繞著這樣一個大問題而展開的。「降伏其心」是修行佛法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也可以稱之為「心性之學」,但是這個「心性之學」卻比儒家的「心性之學」精緻深刻許多。

  為什麼說「降伏其心」是修行佛法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呢?作為具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想法和追求,或者是為了所謂的個人理想,或者是為了所謂的人幸福,或者是為了所謂實現個人價值。從小孩子開始我們就不得不天天背著書包去上學,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長大後又為了獲得生存的財富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努力搞好關系;為了情感的依賴而成家,生兒育女,不得不承擔各種各樣的義務責任……但是,有一最重要的又恰恰是我們最不在意保護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自心在我們長期的充滿憂患與追求的生活中,它已經被沾染了太多不適宜的零零碎碎。以至於當我們「遇到」(還不如說是「產生」)煩惱時,我們往往只是責怪境遇不公、運氣不好、他人卑鄙,而根本不去反省自己的內心。其實,我們內心妄想才是一切煩惱的總根源,我們因此有了區別心、得失心、利害心、嫉妒心、羨慕心、欲求心、怨恨心、虛榮心懶惰心、傲慢心、喜悅心、貪著心……

  連續不斷的妄想使我們的自心本性被牢牢的遮蔽住了,要在根本上去除這種遮蔽,就必須要息滅妄想當我們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們就不會被它所轉,就可以做到入境不迷,見色不亂自心保持清凈,增上定力,進而才可能明心見性自心保持清凈,我們就可以謹守專一,不會被妄想分散我們的精力。如果用這顆清凈心來事情就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干任何事業都能夠成功;如果用這顆清凈心來禪定,我們就能心念高度專注,更容易進入禪定狀態;如果用這顆清凈來生智慧,我們就能夠破除妄想的遮蔽,發現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如果用這顆清凈心來眾生就能使我們的慈悲之心顯現,讓眾生覺悟開啟,智慧得以發生;如果用這顆清凈心來功德,我們就能使宇宙十方得到加

  持和增上,建立不可思議功德……

  當年我佛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方發現: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證得這就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內心,在妄想執著的遮蔽之下,都有清凈如來智慧,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我們只要也只有把它發覺了,才可以徹底明了我佛釋迦牟尼的一番苦心講解。

  所以佛法修持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明心見性,只有這樣才可以談得上是修習佛法。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就是發明了自性自性發明之後,才算是真正入了修行之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你就可以出師了,剩下就是自修自證了。

  「明心見性」就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到真如實相,心中要徹底明了自己這一滴水真真切切地與宇宙這一大海同息同在。「明心見性」要從自心中去認識,這里所謂的「心」就是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虛妄不實的,是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它的變化所迷惑,更不要被它牽了走,要能夠「借假修真」,保持住「自己做主」的狀態,從而透見到自己清凈心性和真正的生命本體

  所以,如果我們要獲得改造世界大智大慧,獲得至高的人幸福,就必須要踏踏實實地從心地上下功夫。《金剛經》里所說的「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的沒有片刻安定的種種虛妄想法,這些想法如同空中之雲彩,不住變換,一有執著,便是煩惱。所以如果要降伏煩惱,得到清凈,就必須沒有執著,消除孔子所謂的「意、必、固、我」,做到如《金剛經》里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才可以脫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前面說過,我們之所以產生各種煩惱是因為我們的六根緣(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境界時,我們執著於「我」又執著於「法」,使得我們的心中生起種種不合乎真實妄念,由「我」、「法」二執引起貪、嗔。痴等各種煩惱。如果我們能夠以大智慧明了「我」與「法」空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而其生滅不定,自然就可以如《金剛經所說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那煩惱自然不會生起,我們的內心自然被降伏,轉為清凈自在

  顯而易見,學禪就是要向內心努力,在有生之年充分地認識自己,徹底地找到真我這就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表層意識,對後天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吸收、追愛、謀求的各種東西(假象)切實加以整理和揚棄。也就是按我佛釋迦牟尼的教誨去反省、懺悔、去障、去執,把那些附著在心靈上的塵垢一步一步的清除出來,完全徹底地把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所佔據的心靈空間騰出來。「清除惡知惡見,超脫業力束縛」。清除的越干清、越徹底越好。當清到一無所有時,原本的真我自然顯露出來。這時就是明心見性你會獲得大自在。這才是真實的人生,真正的佛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