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二、佛教的進取實踐 燃燈授記,頓悟成佛

  燃燈授記,頓悟成佛

  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坦言,說他自己當時在燃燈古佛處修行,實際上並無一法所得,所以燃燈佛才為他授記,認為他將來修行一定會大成。我佛釋迦牟尼還進一步說,如果他當時修行執著於任何一法,這樣還是沒有修行透徹,還是沒有參悟到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修行不成功,燃燈佛自然就不為他授記。

  從禪宗觀念來看這個授記的過程,很像是釋迦牟尼受了燃燈古佛的點撥,進而大徹大悟,通透本原,所以才是「實無一法可得」。這種師父弟子之間的傳授過程在後代的禪宗傳授中又上演了很多次。所以,慧燈相傳、代代相授,徹悟本源、識得本心之後,還要反覆打撈,才最後頓悟,成就聖位。

  怎麼樣才是成佛呢?或者說,成佛有什麼標準嗎?

  按照佛教的說法,成佛就是具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

  所謂三身,就是指佛具有的三種身體,即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也有人說三身是指簡稱法身、報身、應身。

  所謂四智,就是指佛具有的四種智慧,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所謂五眼,就是指佛具有的五種眼睛凡夫肉眼天人天眼羅漢的慧眼,菩薩法眼,佛的佛眼。

  所謂六通,就是指佛具有的六種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就是說,只有你修行到了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個不少、完全具備的時候,你才是佛了。

  對於這些,特別是「五眼六通」等神通,常人一般都很難理解,佛法修行之人應該以平常心視之,在這里不必多加議論。對於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四種佛具有的智慧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

  所謂大圓鏡智是指自心清凈沒有雜污而生起的智慧平等性智就是諸佛眾生的心都是平等具有的智慧,只不過諸佛心中沒有障礙,即沒有妒忌、沒有貪嗔痴等有情眾生的種種執著進而能夠轉第七識成為平等性智;所謂妙觀察智就是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別就知道了;成所作智是前五識所轉化的如同一塊圓鏡一樣圓融智慧

  佛對世界認知具有怎樣的深度呢?這是凡夫是難以想像的。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自從一百多年前人類發明顯微鏡以後,通過對自然水體的長期觀察,已經發現水中有很多很多肉眼觀察不到的難以計數的微生物。這對於現代人來講幾乎已經成為了常識。然而,我佛釋迦牟尼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說過: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這「八萬四千」當然不是一個確定的數目佛經中常用「八萬四千 」表示很多很多很多,如同中國的「十萬八千」一樣。這也就是說,我佛釋迦牟尼甚深智慧不可思議的觀察力,早已經知道一碗水裡有無數個微生物!所以,佛的智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還告訴我們,這種智慧能力我們普通人也具備,只是沒有被開發出來而已!

  一般來講,成佛,或者說是成就聖位的過程也分為很多步驟。具體來說,涅槃解脫,進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過程是由產生煩惱的阿賴耶識和前七識分別轉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四種智慧,這也就是唯識所說的「轉識成智」的最終結果。

  根據《佛地經論》解釋,「轉識成智」即「轉識蘊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 」所謂識蘊,即阿賴耶識及末那識、意識和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末那識、意識前五識均以阿賴耶識為依止,由於它們對現象世界的感知和體認,我們人所得到的是經驗知識內容,也是屬於有漏雜染的,因此也要經過轉換。《攝大乘論釋》說,上述的八種識可以轉換成四種「無漏智」:

  阿賴耶識——大圓鏡智

  第七末那識——平等性智

  第六意識——妙觀察智

  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成所作

  對於轉換八識而成四種智慧的具體過程而言,轉識成智是從「加行位」中的十地之初地——歡喜地轉起,是前五識先轉,然後是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最後才轉第八阿賴耶識。如果具備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這四種智慧,就是證得菩提果。因為如果具備了這四種智慧,就具備了我佛釋迦牟尼所有的功德,所以叫菩提果。倘若再圓滿法身、報身和化身也就是達到了「三身四智」具足狀態就可以成就最高之聖境——涅槃果。到了「涅槃果」的果位,就已經得到了真正的清凈,一切煩惱永遠不再生起。一般說來,所謂涅槃,就是指親身證得一切諸法依他緣生起,一如我佛釋迦牟尼所說緣起法,這時候才煩惱不生,不再退轉。

  唯識學認為,惟有「圓成實性」才是人們面對的客觀存在的真實狀態,或稱之為「如如」(真如)。因此,它屬於無為法,具有不生不滅、永恆常住的特點。在此狀態之下,主體即能生起無邊大用,亦即在「圓成實性」中所顯示的清凈

  子生起種種現行,也就是種種清凈功德智慧。這些清凈功德智慧就是「大圓鏡智 」等四種「無漏智」。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四種智慧,就是佛經經文裡面所說的佛的甚深智慧

  在修行中,當阿賴耶識中的煩惱所知二障消除後,無垢智慧得以顯現,因為無垢智親證真如之體,能知之智即「大圓鏡智」,所知之境稱為「清凈法界」,這種境智一如的境界名為「見性成佛」,也就是成就佛的法身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著重於單刀直入的頓悟,以「心一境性」的禪悅,泯除一切妄想,也是指這樣的境界。但是,實際上佛除了具有法身之外,還有報身和化身法身由阿賴耶識轉依所得,而報身和化身則分別由意識前五識所轉。但報、化二身的證得,必須依法身而起,不過,證得法身不等於報、化身也同時具有,所以還須繼續努力修行才能夠逐一成就

  我佛釋迦牟尼除了具有法身之外,還有報身和化身,所以說是達到了「三身四智」具足狀態。可以說,釋迦牟尼菩提樹下證道成佛之後,正是根據自己的多年親身實踐,開創了禪門中後來流行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悟後起修」、「頓悟漸修」之類的直截了當的修行方法,後來的禪宗歷史上也的確不乏按照這種先成就法身佛」再修鍊「保身佛」、「化身佛」的實例。所以,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以徹見現實自心,而開解脫成佛之端緒,其著重於「心」的調治,以提升修行者精神境界,快速達到既定的修行目標。因此,可以稱之為「即心即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