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康菲爾德:踏上心靈幽靜 第7章 為魔鬼命名 為匱乏的心命名

  為匱乏的心命名

  當我們能觀察「匱乏」和「貪婪」而不加以責備時,就能學會覺察人性的這個面向,而不陷入其中。當它出現時,我們能充分地感覺它, 為經驗命名:「飢餓」、「匱乏」、「渴望」或任何其他狀態。在它出現的整個時段,溫柔地命名,每隔幾秒就重復命名一次,重復五次、十次、二十次,直到它消失為止。當你注意它時,要覺察當下發生情況:這種慾望會持續多久?它開始時,是不斷增強還是快速消逝?身體對它有什麼感覺?哪些部位會受它影響——腸胃、呼吸,還是眼睛心中對它感覺像什麼?當它出現時,你覺得是快樂還是煩躁,是開放還是封閉?為它命名時,觀察它如何移動和改變。假如匱乏餓鬼就如此命名,並注意飢餓感在什麼部位——腹部舌頭還是喉嚨?觀察時,會發現匱乏」會製造緊張,所以它其實是痛苦的;我們會看到它如何從渴望和不完善的感覺生起這是分裂而不完整的感覺。更仔細觀察,會發現它也是轉瞬即逝,並沒有本體。從這個角度來看慾望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伴隨身心中來來去去的感受而產生的想像。當然了,它有時看起來非常真實。王爾德說:「我能抵抗任何東西, 除了誘惑。」我們陷入匱乏感時,它就像麻醉劑使我們無法清楚觀察。印度有句俗語:「扒手只看到聖者的口袋。」匱乏慾望是強而有力的眼罩,使我們的觀察受到限制。

  不要混淆慾望快樂。享受愉悅的經驗並沒有錯,生活已有太多困難,能擁有樂趣是美好的事。可是,匱乏的心會執著快樂。西方文化教導我們,若能迅速抓住一個又一個愉悅的經驗生活就會很快樂。例如好好打場網球後,接下來吃頓美味的晚餐,看場好電影,然後是美妙的性愛加一場好覺,在美好的早晨慢跑,好好禪坐一小時,一頓絕佳的早餐,然後出門去做刺激的工作,使快樂延續下去。我們的社會很擅長讓這一套持續下去。但是,這能滿足我們的心嗎?

  我們滿足了匱乏需求後會怎樣?通常會產生更多需求,整個過程會變得十分無聊和空虛。「下一步要怎麼仿呢?我只要再多得到一點。」蕭伯納說:「人生兩種最大的失望,一個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另一個是得到你想要的。」這種不健全慾望過程是無止境的,因為平靜並非來自匱乏得到滿足,而是來自不滿足的結束。匱乏被填補時, 會有一剎那的滿足感,這並非源自快樂,而是來自停止貪婪。

  為匱乏的心命名時,請仔細感覺它,注意它結束時會發生什麼事, 再注意接下來的狀態匱乏慾望是很深刻的議題,你會看見慾望常常被放錯位置。我們常以食物取代內心渴望的愛,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佛學老師基尼.羅思有治療飲食疾患經驗寫了本書《不再飢餓》來解釋這種情形。經由命名練習,就能了解表面的慾望其實來自生命深處的匱乏,來自背後的寂寞恐懼和空虛。

  開始靈性修行時,匱乏的心常常變得更為強烈。當我們移開某些令人分心的外層,就會發現下方潛藏著強大的渴求,想要食物或性,與他人接觸或巨大的野心。出現這種情形時,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靈性生活走偏了,但這是摘下貪婪面具的必要過程。我們必須面對它, 看清它的所有偽裝,才能與它發展出有益關系。不健全的慾望會引發戰爭、驅策社會,我們都是被它控制的無知追隨者。但是,仍然有少數人能停下腳步檢視慾望,直接感受它,找出與它建立智慧關系方法

  佛教心理學慾望區分成許多種,基本上分為兩種:「痛苦慾望」 和「有益慾望」,兩者都出於一種中性的能量,我們稱為「做的意志」。痛苦慾望包括貪心執著、不足和渴望;有益慾望也出於同樣的「做的意志」,卻由愛、活力、慈悲、創造力和智慧主導。隨著覺察力的發展,我們開始能區分不健康慾望有益動機;能感覺何種狀態沒有不健康慾望,並享受更自發而自然的存有方式,沒有掙扎和野心當我們不再陷入不健康慾望,了解就會增長,健康的熱情和慈悲就會自然地引導我們的生活

  為慾望的魔鬼命名,會為我帶來了解、自由喜悅寶藏。在不健康慾望下,深藏著對美、豐富和完整的靈性渴望,為「慾望」 命名能引導我們發現這種最真實慾望。我有一位年長的老師說:「慾望的問題,就在於你渴望得不夠深!為什麼不渴望一切呢?你不喜歡自己擁有的,想要你所沒有的。只要反過來:想要你所擁有的,不要你所沒有的,就會找到真正的滿足。」借著探討慾望,我們能將它的所有可能性開始納人靈性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