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方田教授:般若與禪定

般若禪定

華方田《競爭力》 2007年第07期

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不僅由於禪定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學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還因為由此而產生的解脫智慧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關鍵所在,最主要的是因為禪定中國佛教中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富於中國特色的、生動活潑、別具一格的佛教宗派——彈宗。

佛教源於佛祖釋迦牟尼的禪思體悟。據載,釋迦牟尼出家以後,修習禪定苦行,歷時六載,後於尼連禪河邊的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端身正念,靜思冥索,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經過七天七夜(一說七七四十九天),終於證得無上菩提覺悟成道佛教正是來源他在禪定中所證得宗教智慧。恰如木村泰賢所說,「若離禪觀便無活的佛教」。釋迦牟尼最終所證得宗教體驗和智慧,稱為「無上大菩提」,就是整個佛教教義的精髓所在。「無上菩提」就是後來所謂的般若

般若是一種包含各種神通力的、超世間、超經驗的特殊智慧,是證悟諸法實相、達至佛境的聖智,通常又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實相般若,指事物的理體實相;二是觀照般若,指觀照諸法實相的真實智慧三是文字般若,指表述般若理論的言教,是一種方便手段。在宗教思想上,般若思想核心內容是闡發「緣起性空」之理,以求把握諸法的實相。在宗教實踐上,般若經典主張,佛教修持目標並不僅限於小乘所追求的痛苦解脫,而是要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般若思想覺悟菩提作為成佛的標誌,更加突出了智慧修行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佛教諸派禪法中,最能體現禪觀的般若理體、獨放異彩的是禪宗。《禪宗宗派源流》中說:「在佛教各宗裡面,惟三論宗與禪宗獨標真諦,直顯般若的理體。在這兩宗之內,三論宗的教法,尚可借諸經論說示,而禪宗的行證,則必須於實證上體會。所以三論宗又稱為觀照般若之教,而彈宗又稱為實相般若之教。」

三論宗是般若中觀學派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三論宗的初祖鳩摩羅什和二祖僧肇,皆是譯介和弘傳般若中觀學的先驅,四祖僧詮更是一位隱居修行的有道高僧。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嘉祥吉藏一生致力於中觀學說的辨析和發揮,「無得正觀」的般若大義貫穿在其整個佛學思想體系之中。般若之體就是無所得,而「無得正觀」的思想正是自《般若經》而中觀學派,自中觀學派而三論宗一脈相承的基本精神

禪宗的精髓在頓悟,在實相般若」。禪宗主張「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傳心傳的是佛的心印,而佛的心印就是般若見性就是頓現自己本自具足菩提般若之智。據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諸人不其意,唯有大弟子迦葉會意微笑,於是佛祖就將佛教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於迦葉,這會心一笑便成為禪宗源頭活水。

中國佛教南宗禪的創始人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最重要特點就是以般若智慧來解說人心佛性,其禪法的主要內容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者是他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他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原則方法慧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就是人人本自具足菩提般若之智。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既然慧能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凈,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自性心地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

總之,慧能南宗禪的顯著特點就是禪與般若的一體不二,「識心見性」就是體認人和事物本來面目,而事物本來面目就是實相般若;「頓悟成佛則是頓現菩提般若之智。參禪就是求證般若實相,實相般若就是禪悟般若就是禪的精髓所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