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凈土眼藏

凈土眼藏

徐恆志 著

目錄

徐恆志居士簡介


一、《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座》序
二、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
三、《觀經白話譯義》序
四、《明理念佛論》序
五、《凈宗心要》序
六、最後的一次救度-------《中有成就秘笈》序
七、《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旨試釋
八、念佛圓滿
1、凈宗講話
2、上師關於凈宗念佛圓滿開示
九、佛七講話:信願持名  即生成辦
十、浴佛節上的講話: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十一、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十二、介紹觀心修法
十三、人事磨練與除習氣過程
十四、彌陀大法儀軌
十五、調息念佛的坐法
十六、念佛止觀
十七、論修持方法的統一性
十八、階段位次
十九、成就正覺時間問題
二十、徐恆志居士法語
1、徐恆志老人對部分居士開示
2、介紹凈土念佛法門
3、《書簡節錄》選
4、《幻齋心鴻》選
二十一、佛 教 常 識 問 答 選
二十二、學佛隨筆選
二十三、幻 齋 偶 談
二十四、徐恆志老人追思法會紀實
二十五、徐恆志上師荼毗小記
編後記


徐恆志居士簡介

   徐恆志居士,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鎮海。少年即受其父親影響歸信佛教。25歲到能海上師處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時,得王驤陸上師蒙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1945年,隨王驤陸上師無相密乘心中心法,潛心修持。20世紀50年代,在清定上師座下受瑜珈菩薩戒,並為當時《覺訊》月刊撰稿。     
    1953年徐老受阿闍黎灌頂位後,開始為上海佛教青年會講授佛法。20世紀80年代起,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處演講佛教。20世紀90年代曾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弘法。
徐老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靜坐入門》、《般若花》、《心經的理論和實踐》、《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佛教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曆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佛教常識問答》、及《徐恆志佛學文集》等。徐老晚年時仍然為法忘軀,筆耕不輟,魚雁傳書,接引後學
2007年3月5日,徐老在上海寓所「幻齋」,手結彌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歲。荼毗後七彩舍利無數,頭靈骨完整、舌舍利不壞。徐老生前歷任上海佛教協會各屆理事上海佛協第八屆咨議委員、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師、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名譽林長等職務。數十年來,徐老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法忘軀,隨機施教,普利群機,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為先導、以凈土歸宿」,顯密圓融、潛修密證,嚴謹治學、悲心廣大。其淡泊名利、簡朴平易、謙和待人的獨特人格魅力和高尚精神境界,已飲譽海內外,德望所歸,四眾同仰。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贊徐老是「當代維摩詰」。卧龍山普凈寺智正老法師贈聯:
 現居士身,虛懷若谷,照大千,當今維摩詰
    示般若花,實相明燈,懸萬古,一代人天師。
   《徐恆志居士凈土集》是徐老示寂後,門人收集徐老凈土法語匯編而成此書對觀心念佛的修證、教理修持上的各種疑難,給予了契理契機的講解。
 

佛出世弘傳無量妙法,以各種方便法門,救度顛倒妄想執著眾生脫離苦海凈土宗自廬山東林寺慧遠祖師至今印光大師十三祖,都主要依據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經》和《往生論》;其它各經論也都處處提示恩師徐老言: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種,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稱為易行道。所以歷來禪、教、律、密各宗大德發願迴向,求生極樂,以迅速圓滿功行的很多。
    就我心密初祖大愚祖師,也是在廬山東林寺苦修般舟三昧, 日夜經行, 不坐不卧,恆持彌陀聖號不斷,三五日後,雙腿浮腫,寸步難行,乃咬緊牙關,用手爬行,每前進一步,須經艱巨努力。於力盡爬不動時,立誓除死方休,以身體滾動前進。經此艱苦卓絕的奮鬥,偷心死盡,泯然深入大定,感普賢菩薩現身,為之灌頂,授以心中心密法,並謂大藏經中有此法本即《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心密至今大弘於世受益者不計其數,每每想起大愚祖師苦修般舟三昧,都止不住含淚膜拜!南嶽慧思禪師凈土往生傳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隨其所須,吾當資給,如無此人,吾其去矣!
    恩師徐老所談凈土修持法要是經過多年,真實修持實踐,從自性流露而來,十分珍貴為現實眾生留下了解脫往生凈土的方便易行的竅決,人天共贊,十方共鳴,功勛無量。
    恩師徐老在圓寂前幾月招我,再三叮囑曰:「2007年3月5日走••••••期間大家可念佛敲引磬念四字洪名,給大家種福田,走後停放十天荼毗。」我長跪合掌請求上師長久住世,上師微笑著摸著我的頭說:「我並沒有離開你們啊!」我隨即含淚寫下《祈請上師住世文》!
 《祈請上師住世文》
  偉大慈悲上師啊,您就是佛!
        祈求您常住世間
        眾生需要您那清凈的戒體;
        眾生需要您那自在無漏的禪定
        眾生需要您那般若之光的照耀;
        眾生需要您那大慈悲攝受
        無為的大慈悲根本上師啊,
        祈求您永住世間,常轉*輪!
                                   弟子來生頂禮
                                 2007年1月19日
上師走後留下了全身舍利尤其是完整的頭舍利和舌舍利,從歷史上看很少見。與佛無別的舌舍利,實在是智慧慈悲的最高結晶,也是佛一般的功德莊嚴
    我等初學弟子只能刻苦修行,爭取早日離苦,發起慈悲心,發起無分別心,發起無所求心,發起無所得心,發起平等心,發起成佛的心,以報師恩佛恩!
    今有寂照居士轉交給我恩師徐老的《書信集》和《凈土文集》,我看後十分歡喜。其中《書信集》收集前許洪亮居士曾打電話給我說過,我也十分贊同。許洪亮居士菩薩心,今又發心編輯恩師徐老的《凈土文集》,難得可貴,我隨喜贊嘆。由於本人文化有限,無法細致地表述,還望天下各路大德知識憐憫攝受為謝!
    頂禮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
    頂禮天下弘宗演教善知識
    頂禮根本上師徐恆志阿闍黎!
 
                   古兒山初學慚愧沙門來生和南
                        於2009年8月22日


一、《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座》序
佛法流傳世間二千五百多年,或漸或頓,或顯或密,以無量法門引導眾生,就路還家,同證菩提;其中凈土念佛法門,更是下手簡易契理契機殊勝法門,所以歷來高僧大德無不極力贊嘆,苦心弘揚,以期一切眾生背塵合覺,離苦得樂,化除煩惱,了脫生死,解決生命史上這一重大問題。
    黃念祖老居士正是這樣一位大德。老居士法號龍尊,亦名心示,生於一九一三年三月,幼年早孤,母梅太夫人信佛教,禮敬三寶居士常隨侍左右,聽經聞法,並得凈宗大德梅光羲老居士開示熏陶,儘力栽培。二十歲時,在北京工學院學習時,見到了《金剛經》,對「無住生心」妙旨深有體會,當時自覺如醍醐灌頂。從此進一步深信佛教。抗戰期間,曾皈依當代禪宗大德虛雲老法師皈依密宗紅教大德諾那上師嫡傳弟子蓮華正覺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噶上師。抗戰勝利後,經梅老居士引薦,參謁凈宗大德夏蓮居大師,深蒙獎掖,成為入室弟子。夏蓮老出入儒佛,顯密融通,尤其對凈土能深入參研。曾居樓三年,稿經十易,集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1959年黃老居士蓮華精舍金剛阿闍梨位。
    黃老居士雖深入禪密,融會貫通,但悲心懇切,常以凈土法門示導行人,認為此法善巧方便,一句彌陀能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若能從事持達理持,便可轉凡心佛心,遠離眾苦速登蓮邦。1979年發心註解《大經》(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歷時六載,稿經三易,以有病之身,奮力完成。我忝為校閱,覺此解引經據典,博大精深,從此常通魚雁獲益良多。1987年《大經解》印成,流通海內外,使法界有情,普沾法益。嗣後,又以通俗筆調撰述《大經白話解》,由於勞頓過度,僅述一半,老居士竟於1992年3月27日凌晨示疾往生眾生失導,同深悲仰!老人臨終時灑然一笑,了無掛礙;荼毗後獲堅固子百餘粒,大士現瑞,永為道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黃老居士曾應邀在北京講授《大經》,聽講者約二百人左右。所講有事有理,契理契機,深入淺出,法喻交顯,使人聞後憬然念生死苦,發菩提心。果晨居士等幾位同修,集中力量,將70盒磁帶邊聽邊寫,記錄成文,前後歷時二年,其間斟酌推敲,煞費苦心,在三寶加持下終於完成菩提心願,深為贊仰!為此略敘緣起,普願法界有情,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蓮開九品,果證無生,不負黃念祖老居士法利生,導歸極樂的無盡悲願!
                                    徐恆志
                                    2001年10月
                                (原載於《書簡吟草》)


二、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

徐恆志

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是一位顯密雙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經凈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的囑咐,發心解釋《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後稱《大經》),前後歷時六年,遍覽群籍、廣引博征。一部《大經》把凈宗心髓闡述無遺,真可謂冥心孤詣,饒益當來!近年他不顧年邁體弱,繼續撰寫《大經白話解》,為法忘身,悲願無盡!老人家已於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遺體柔軟,並發異香,荼毗後,獲五色舍利數百餘粒,瑞相昭著,嘆為稀有大德雲亡,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無量壽經》是凈土宗主要經典之一。根據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證,此經由於世尊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本尤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宋元以後,僅存五譯。後來王龍舒、彭際清、魏承貫諸大德,鑒於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又校輯、會譯了三種,但或不依梵本,未順譯法,或去取舊文,不盡妥善;甚至不取原語,任意行文。夏蓮居老居士為防後世因襲,甚至纂改經文,對譯本、會本獨多的《無量壽經發願重行會集。據黃念老所著的《大經解》說:夏老居士於1932年起,「掩關津門,閱時三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縈夢寐。及其成也,四眾歡喜。」梅光羲老居士贊嘆說:「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已為舉世所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中。佛法大海,深廣無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學習、讀誦《大乘無量壽經》的熱潮正在形成,《大經》放光眾生蒙庥!
  約在1986年6月黃念老完成了大乘無量壽經解》,當時上海佛教協會出版流通組負責人鄭頌英老居士深為贊嘆,發心付印流通,要我先作一番校閱,自念德薄慧淺,恐難勝任。繼念夏公與黃老發願會集與註解《大經》,十年辛苦,難能可貴,豈可任其擱置!於是將原稿,細為校閱,歷時一年,校正七次,並與黃老居士往返通信二十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黃老教眼洞徹,行解相應,且處處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1986年11月19日,黃老來信說:「拙著蒙大德發無上菩提之心,獨力校對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項原則,修改印刷錯誤,復重審拙稿,親校古籍……念祖讚佩感嘆,無以復加,惟有頂禮頂禮、再頂禮,以表感謝之忱……對念祖所下文,內中如有欠妥之處,敬祈一併校正,因當前正是良機。敬請大德把住此關……」至誠懇切,感人肺腑!在校經過程中,黃念老發現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並未向右縮進半格,堅決要求改進,以示謙卑,他的謙虛謹慎作風,於此可見一斑。感佩之餘,我在1986年12月曾寫信給他對他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聞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嚴凈,定慧圓明,顯密融貫,宗說俱通,愍眾生之沉溺,作苦海慈航發願釋經,冀廣弘化,今復得鄭頌英老居士之贊助,付之梨棗,時節因緣不可思議也。行見《大經》重光,澤被含靈,蓮公與大德剖心瀝血,功在萬世!後學德薄慧淺,難副厚望,愛語相攝,彌增惶恐!」
  1987年8月1日,黃念老來信說:「現已辦妥出國手續,靜待美國維州蓮華精舍派人伴同赴美。」並謂,「此行雖以傳揚密法為主,但同時將弘講凈土法門。」他希望我在8月上旬先將《大經解》印刷清樣寄去一份。在這封信中,他還自述修證過程說:「弟從南禪打開缺口後,以密法為基本修持,以宏凈為根本願力,美言之為圓融,質言之,則是個四不象,老老大大,羅啰嗦嗦,海外歸來後,應知所自返矣。」一段謙光,尤使人肅然起敬!
  他老人家美國華盛頓,由於說話過多,特別在臨走數日問道者絡繹不絕,造成嗓音沙啞,幾乎不能出聲,中氣大傷,勞頓不堪,歸來後盡量休息,漸漸平復。來信說:「此行幸蒙上師三寶加被,超額完成任務。此次赴美之主要目的本為美國維州及台北兩地蓮華精舍之骨幹傳講無上密乘,不料能與華盛頓之華府佛教會結一殊勝因緣。其會長凈土法門法師早於今年四月到華府大講夏師所會之《大乘無量壽經》,並引用弟為此經所寫之跋語一小段,印為講習之篇首,激發大眾。」信中特別說明,所謂蓮華精舍是他的灌頂師貝麻布達金剛阿闍黎繼承諾那祖師和貢噶上師所傳之無上密乘而創建之紅白教道場。並說:「先師示寂海南,預立之遺囑組織傳到北京,命弟繼承弘法。此事弟在國內始終保密,但在國外則流傳甚廣。」黃念老弘凈土於國內,傳密法於國外,隨機施教,方便接引,他的悲願與智慧,實不可限量!
    據老人家告訴我凈土法門法師出家前是台北大德李炳南居士弟子。李老對於內典及《易經都有很深造詣,德高望重,為台人所敬仰,李炳老是黃念老導師北夏(夏蓮居老居士)南梅(梅光羲老居士)的弟子。後來黃老與凈土法門法師兩位大德發願弘揚凈土法門,廣度群萌,可見因緣和合,都非偶然。黃老在1987年10月的一封信中告我:「李氏前歲往生,壽九十餘(九十七歲),據凈土法門法師雲:李氏生前念佛時,曾親至極樂世界。至於先師夏老在天津閉關時,如是境界,當屬初步,當念佛功純之時,其妙境實不可說。」兩位尊宿皆以專一念佛,親得受用,足證我佛慈悲,開此超情離見、廣大微妙法門,導三根出火宅,濟群盲於衽席,大恩大德,真是粉身難報!
  現在黃老居士西歸已逾半年,捧讀遺書,回憶前塵,使人仰止彌深!但願他老人家分身塵剎,乘願再來,廣濟含靈,同登彼岸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原載於一九九二年《法音》雜誌)

三、《觀經白話譯義》序
釋迦如來說了無量法門,以適應不同根性,其中念佛求生極樂凈土是一種特別法門念佛法門又可分為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觀無量壽佛經》是佛過去在中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的王宮內,應國王夫人韋提希的要求所說。當時太子阿闍世把父親婆娑羅王囚禁在牢房內,並把母後韋提希也在深宮裡禁閉起來,使不能接濟王的飲食。韋提希憂愁萬分,無可奈何,便遙禮佛陀,哀求指示清靜生處,不願再住此五濁惡世。佛便以威神力詳細開示了十六種觀法,以便韋提希及後世的一切凡夫,修此凈業往生樂土。經中所說雖以觀想為主,但也包含了其他三種法門:前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後三觀是持名念佛;如果了知能觀所觀都不離自性,都不可思議,便是實相念佛了。所以此經可以說是念佛法門的綜合性經典
六種妙觀包括觀佛、菩薩的身相和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學人通過觀想,一心清凈諸佛法身,便入眾生心想中,含融互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不二的性體,便可徹證。但觀境深細,凡夫障重,可能心力不及,佛又慈悲開示三根普被的持名念佛法門這是轉凡成聖的洪爐,暢佛本懷的大法,使下根人可以可以帶業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如果沒有持名念佛善行方便,一切苦惱眾生怎能出火海而登彼岸!?目前,有些學人認為經中並未提及「帶業往生」,因此覺得非消盡惑業,不能往生這是執著文字,未查經義,把橫超妙法,視同豎出行門,不知他力法門殊勝,不免辜負佛慈了。至於如何行持觀想有一定的層次方法,最好要在知識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出現偏差。
佛經文字很深,義理深奧、微妙,不易被人們所理解,故「佛經白話化」已成為越來越多學人的需要,也是時代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但佛經譯白,要做到在義理上不增減不失真;在文字修養和表達能力上,也能達到高水平,這是有一定難度的。林凡音居士有鑒於此,在編寫《佛陀遺教》以後,又以語體編譯了此經,使之通俗易懂。為了理順前後文句,根據經義採取了「譯義」的方法——適當地作了一些演繹和補充,這是一種介乎「白化佛經」和「白化解釋」二者之間的另一種類型,也是一種合乎當前需要的嘗試,希望大家閱讀後不吝指教。因此,略序緣起,普願讀到此書的善信,同修凈業,共出苦海。同時,也希望把通俗化的弘法工作,不斷地推向前進,為完成續佛慧命的歷史使命而努力
                                 徐恆志
                              1987年4月
                           (原載於《書簡吟草》)

四、《明理念佛論》序
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世出世間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在修行法門上,也是禪、凈、律、密教,各宗具備;尤以凈土持名法門,被普遍受持,使業海眾生,得以出水火而登衽席,功德巍巍。所以釋迦如來無問自說,十方諸佛同聲贊嘆,真是不可思議的大事因緣
佛法以般若為先導,以般若為佛母,若不以般若觀照,明悟理體,難免著相粘境,心外取法,這樣捨本逐末,豈不成為外道凈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教內別傳,下手易而成功高,三根普被:上根人破無明,見法性,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理上念到一心不亂的,生實報莊嚴土;中根人斷見思惑,出三界獄,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生方便有餘土。下根人雖惑業未斷,但至誠懇切,十念一念,即生成就也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若無凈土法門,廣大罪苦眾生實無從出離生死大海,登菩提彼岸。雖然如此,但從佛法的根本上說,明理體,悟實相,實為修證的要領,成道關鍵凈土法門並不例外,念佛明理明理念佛成就自不一樣。
滿樹聲居士,攻《易經》、習科學、學中醫、修密法,融會貫通,終於領悟「明理念佛」的重要性,常憫知識分子中,「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圓覺經》)。甚為可惜!於是廣引博征,采擷古今大德著述,附以己意,編寫成文,不僅冥符佛旨,且以善巧方便,應機施教,功德不可思議
 此書的出版,實有助於加強凈業修持,提高修持層次;有助於知識分子破除我見法執,涵泳真理,慶快平生!因此,略序緣起,深願見者聞者,同發菩提心,共成無上道,庶不辜負滿居士的一番苦心。
                                徐恆志
                               2000年12月
                               (原載於《書簡吟草》)

 五、《凈宗心要》序   
釋迦世尊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以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種種煩惱,善巧方便地引導眾生息妄顯真,背塵合覺,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凈土念佛法門更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易學易修的殊勝法門;同時也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一句彌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能使因心,頓同果覺,只要驀直念去,便可由生滅入於不生滅,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進一步說,一句彌陀正是自心實相,正是法界全體,「一聲彌陀一聲心」,所以古德偈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近世修凈土法門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著眼於下品帶業往生,對念佛明心這一要領,很少注意。實際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顯真,明悟自心凈土念佛雖是特別法門,也並不例外,離開心地法門,往往著相粘境,心外取法,難免成為外道。總之,若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逐步能所雙忘,根塵脫落,自能證入念佛三昩,而滿九品往生的本願。
    母音老人,根據切身體會,曾對凈宗有關義理,進行闡釋,道前人所未道,釋前人所未釋,可謂慧眼獨具,妙契心宗,有助於凈業學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於2000年2月5日圓寂後,由其門人金慨夫居士發心根據遺著,加以編集,方便學人,並志紀念,功德不可思議!其中除《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曾刋載於1993年《法音》月刋、《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曾刋於《廣化文選》、《凈土宗之證成》曾刋載於1991年《禪》刋外,《凈宗修證語錄》則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經抉隱》、《中有成就秘籍》、《恆河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證心要》等,《凈土修證要義》也為老人悲願之體現。敬祈凈業同修,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蓮開九品,果證無生,願與天下道侶共勉之。
                                     徐恆志
                                    2000年8月25日
                                 (原載於《書簡吟草》)

六、最後的一次救度-------《中有成就秘笈》序
人生百年,彈指而過,生死大事,豈可草率!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釋迦如來覺於眾生無始以來六道流轉,生生死死,輪回不已,因此發大悲心,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對機施教,因病與葯,使眾生就路還家,各各回頭,復本心性,直證菩提
從根本上說,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離念靈知,原無生死。但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業重障深,不能解脫。正像普賢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因此必須剔垢磨光,勤加修持釋迦如來,針對不同根性,說了禪、凈、律、密種種法門。其中禪宗適宜上乘根性,凈、密兩門,則普被三根;尤其是凈土法門,把一句洪名作為繫心之境心念耳聞,簡單易行,由清靜念,入清靜心,由都攝六根,而凈念相繼,念佛三昧和實相正定,法爾現前。但末世學人,往往不務實修,故古來大德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嘆!
這本中有成就秘笈》,原名《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凡生前修不得力,未能解脫,只有依靠本法,在中陰時期得度,作為人生最後一次救度。這本書西藏秘密部中寶典之一,是紅教初祖蓮花大士心印傳承,寫後藏在洞中,後經大士化身持明羯磨洲大師取出流通,並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文思博士和喀齊達瓦桑杜喇嘛藏文譯成英文,再由妙定居士轉譯成漢文。以後又經孫景風居士覓得藏文原本。多次修正成為現行的譯本。心密三祖母音老人,悲心肯切,在九十四歲時,應門人之請,將此書加以演釋,廣徵博引,充分發揮,實為難得因緣,希望有緣得此作難遭想;如能於生前奉為日課,明記勿忘,對書中文字語句涵泳玩味,通達了解,更將滅罪消業,獲得解脫。謹略序緣起,願法界有情同沾法益。
                                       徐恆志
                                      2000年3月
                               (原載於《書簡吟草》)

七、《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旨試釋
                       ( 2000年5月)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字不多,而內容豐富,妙義無盡,謹將大旨略予試釋,尚祈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嚴會上,普問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當時大勢菩薩與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都從座起,頂禮佛足,恭敬地說:「我回憶過去恆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在一劫中相繼出世;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四種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可分為事念和理念
一、所謂事念,就是繫念於佛,好像有要事待做,憶念不忘大勢菩薩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憶佛念佛是與持名念佛密切聯繫的。念時必須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使心念、唇動、耳聞三者打成一片,攝心專註而念。大勢菩薩比作母子相憶:「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因母子天性相關,自然憶念不忘。一切妄想隨來隨掃,隨掃隨空;即使有較強境界現前,也不取不舍,只管念佛。由於信真願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現行煩惱,帶未斷的惑業,出三界牢籠。這種帶業往生,正是「凈土法門」的特點所在,命終便生凡聖同居凈土;如能念至見惑、思惑(粗惑)逐步斷除,證入事一心不亂,命終便生方便有凈土
二、所謂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礎上,即念返觀,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正像印光大師說:「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勢菩薩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心開」,即心得開悟,見本性佛,心既開悟,不得少為足,悟後起修,於一切時,一切處,不稍放逸,保養自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忽然妄想脫落,寂照現前。這正是由執持名號而任運證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凈心態。當此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心性無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證人理一心不亂,命終便生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大勢菩薩還在佛前陳述了自己的修證過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無生忍。」菩薩念佛之因,感得無生忍之果。「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心體離念,得無生忍力,名「無生忍」;也即遠離生滅的實相理體,破塵沙惑(細惑)後,進破無明(微細惑)、見法性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薩都證此忍,因理體雖同,功行不無深淺。大勢菩薩位居等覺,所證當然非淺。同時,菩薩不但自利,而且「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接引、攝取念佛之人往生極樂國土
最後,大勢菩薩總結說:「佛問我們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中,並無選擇,唯仗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使不逐妄迷真,凈念相繼。」所謂凈念,即是正念,也即是無念,久久持名自然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相凈念,相繼現前;實相妙理,徹底呈露。總的說來,菩薩極力贊嘆念佛攝心為「得三摩地第一法門」,給我們業苦眾生出了即淺即深、三根普被、簡易直捷、至圓至頓的持名念佛妙法。普願同修,共同砥礪,橫超三界,速證菩提。   
                                       (原載於《徐恆志佛學文集》)

八、念佛圓滿
1、凈 宗 講 話
又名:淺談持名念佛法門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回事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三、持名法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積儲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達到一心不亂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三)為什麼說「禪凈不二」
    凈土宗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義是以念佛往生凈土目的,所以稱為凈土宗。凈土宗的主要依據是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經》和《往生論》;此外,千經萬論也都處處提示。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種,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稱為易行道。所以歷來禪、教、律、密各宗大德發願迴向,求生極樂,以迅速圓滿功行的很多。現在我們就教言教,站在凈土宗的立場,按照凈土宗的教義觀點方法來淺談持名念佛法門,對廣大凈宗學人來說,是有普遍實踐意義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回事
  學佛目的,可概括為四句話: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釋迎牟尼佛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掙扎著的一切苦難眾生,針對惑業的輕重,根機的利鈍,敷演無量法門,或頓或漸,或權或實,各隨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覺岸。在無量法門中,禪凈二門,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攝一切法門,因為禪宗主張離心、意、識,直指本性靈光透露,當下悟入;凈宗也正是徹證自心清凈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很簡要,都是法門中的瑰寶。但禪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議處」拈取,一旦觸及,體認不誤,便可開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然而談何容易!從前有一位姓張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意思是說趙州從諗禪師為了心頭尚未悄然,八十歲還去行腳參訪,但遍參歸來後,卻又了無所得,徒然化費了草鞋錢!可見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無從下手,更談不上解粘去縛。即使伏惑發悟,破參見性,而習氣仍在,離了生死尚遠,總之仗自力比較困難。所以永明禪師語重心長地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凈土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無量壽經》上,載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們無量劫來起惑造業,還沒解脫,但只要從今以後不造現(新)業,(現業剎那便成過去,故實質上,現業與夙業不二。且業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可得,業從何起?雖然如此,仍須頂禮十方諸佛懺悔余習。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須「隨緣舊業,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葯必須忘食,否則難以愈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可往生極樂凈土。《佛說阿彌陀經》上,開宗明義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二個「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語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象我國古代玄學家莊子,常喜以空闊的言詞,來論證他的學說:說什麼「有個名叫混沌的人生下來就沒有七竅,有人很憐憫他,替他鑿了七竅,結果雖然有了七竅,但混沌卻死了。」意思是說天地未分以前,人是無知無識的,等到知識多了,有了七竅,就促使人們早亡。這是一種寓言,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但是佛教所說十方有無世界,其中有西方極樂凈土,這不但不信佛教人不會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知識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懷疑。他們的目光始終沒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們不知道宇宙時間上的無限性和空間上的無邊性。七十年代以前,人們認識宇宙的邊緣還只有100億光年。1972年發現距離地球160億光年的類星體,那時又有人認為160億光年將意味著宇宙的邊緣。但近年來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200億光年遠的類星體,代號為pks2000-330。天文學家預料,新的發現又將引起科學家們關於宇宙范圍的新的爭論。實際上,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宇宙的認識,也為佛學作了注腳。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要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庄生寓言。」根據《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種高二十層,每層中有無諸佛國土婆婆世界極樂世界同在剎種第十三層。如果我們只相信佛說的義理,而不相信佛說的事相,這就叫「執理廢事」,既廢了事,那末理也不圓。因為事與理是對立的統一,從來是不二的。又要知十萬億佛土,並不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凈土受生之心。」因為心性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也不能以大小、內外、遠近來衡量,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分別情見。心性既沒有界限,佛土也原無定向,佛說「從是西方」,是為我們指方立相,使能繫心一處,易成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不顛倒處,全身生極樂蓮台;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這是理事圓融微妙開示
  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惑業深重愚昧無知無常執以為常,無我執以為我,苦惱執以為樂不凈執以為凈,種種顛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很不容易。所以從同體大悲心中,無問自說,開示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善巧地將一顆清凈佛珠放在眾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煩惱習氣,凈化心地往生凈土。我們必須不辜負佛的悲心,實踐、護持這一廣大微妙法門。蓮池大師說:「假使馳騁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凈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殃禍』者也」。這段開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那麼特別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歷來祖師大德的教導,大致有下列三個方面: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人人會念,隨時隨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雖目的不在見性見性自在其中,真可謂「妙契實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們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間一句彌陀不離心口,至誠懇切,專精用功,便能逐步從有念入無念,即凡心佛心。即使在人事紛繁,八面應酬情況下這一佛號,仍不妨見縫插針,「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是很好的描寫。從前湖南衡州地方,流傳一個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鐵佬,大家叫他王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度日。他為了生活終日在爐旁忙個不休,覺得做人沒有什麼意思。有一天,有一出家人,從他的門前經過,王打鐵忙上去施禮,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個解決痛苦方法那位出家人見他十分誠懇,便到屋裡坐下,對他說:「這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了,你可隨著打槌和拉風箱的動作,手裡一槌、一拉、一推,口裡跟著念起佛號。天天這樣,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鐵聽後十分高興,覺得既不礙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託。從此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鐵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樂。因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號上,整個希望也寄託在極樂世界上。這樣念了三年佛,臨終時預知時至。一天,他對妻子說「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驚異地問道:「這里不是你的家嗎?還要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我的家在西方。」這才使他妻子知道原來他要往生凈土了。不一會,他又站在爐邊煨鐵,並高聲念佛。當把鐵煨紅取出時,說了一首偈:「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舉槌念佛一聲,敲下時便去了異香芬郁,面不改色,從此衡州念佛的風氣很盛,可見凈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這就是說,其它法門往往只適宜於惑業較輕、上根利智的人,對中下根性人不易相應。持名法門卻是利鈍普攝,三根齊收:
  1.下根人往往表現為煩惱惑業重,分別執著深,甚至多造惡業,不知慚愧,以致眾苦逼迫,無法擺脫。這種人如果改過為善懺悔既往,勇猛回頭,並以深切的信願,執持佛名,從朝至暮,念念相繼,久久純熟;妄想便能逐步減少,執著便能逐步放鬆;雖沒有完全斷除見思煩惱(即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或分而為十種惑),但由於依靠真信切願和自他二力,命終就能帶往生極樂的「凡聖同居土」。《觀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由於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這時只此一念,更無二念。這樣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決不能僥幸而得,如沒有平時篤實念佛功夫,決不可能有臨終往生的效應;就是那些作惡多端,能臨時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勸勉,便生信發願,至心念佛,可見仍不離因果網路。但這種情況,實是萬中沒有一個二個啊。
  2.中根人惑業較輕,一般說來,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道德規範,不謀私利,助人為樂至誠仁厚,表裡相應,凈化心身,完成人格;並逐步學習四攝六度,實踐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礎,同時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在一切順逆境界上鍛煉打磨,日積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脫落,一心不亂,見思煩惱逐步由伏而斷,命終便能往生極樂的「方便有餘土。」
  3.上根人般若氣分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對於實相妙諦,心不驚動,有的參禪明心,有的說法利生,並以清凈心,執持名號迴向極樂。他們在念佛名號中,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理事雙融;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做到了「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這種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正是實相念佛和禪凈不二的境界功夫這一地步,便能破無明,見佛性,了知一句彌陀即是本覺理性即是法界全體。也就是說正當念佛時,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師在《凈土無生論》上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種人平時智慧花開,本性佛見,一期業報終了,便生極樂的「實報莊嚴土」,因已分破無明,故也分證「常寂光土」。
  眾生根性萬別千差,修證也有許多層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類。以上總的說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隨各人功行的深淺,所生雖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說生同居土,就已橫生上三土,極樂四土圓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贊嘆凈土法門「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以上講到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便可往生,這不是可淺嗎?《華嚴經》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指導他和華藏世界諸大菩薩,求生極樂,早成正覺;還說到無明,見佛性的十地菩薩,一切所作不離念佛。這說明念佛法門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這不是可深嗎?所以念佛法門是可深可淺的。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門,要經歷多番生死,才能脫離三界流轉。象初果聖人—須陀洹,斷見惑後,要經歷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斷盡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後再進斷色、無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證第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這是豎出三界,而凈土法門就能這一生中帶著惑業往生往生後,由於境緣殊勝就不會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並能不斷進修,斷除見思、塵沙等惑,利濟眾生,悲願無盡,叫做行不退;進破無明中道正念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經中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就是說,往生人中,還有很多成就了等覺菩薩果位。這說明從凡夫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位次,但都能即生成辦,圓證三種不退,可見凈土法門的優越性是無以復加了!
  三、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里,已開門見山地將持名念佛法門的要領,和盤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緣)是條件;「執持名號」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過程;「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是目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體說來,修持念佛法門,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積儲三種資糧
  這譬如遠遊,必須准備資糧。信、願、行則是往生凈土三種資糧。所以這部阿彌陀經》以實相為本體,以信、願、持名為宗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在信、願、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發起切願和篤行。一個人如果一直懷疑極樂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正的願行。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說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觀經》則說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惡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願,既有信願,即是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可見修此念佛法門,必須具備這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這就是要求福慧雙修,凡是發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親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工作,見義勇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緣)。經雲:「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主要是指示我們要具足正助二行,來達到往生願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實踐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以「八苦」為師,把修學佛法與人事的磨練結合起來,與痛改習氣結合起來,在種種障礙中忍得過,越是在困難中練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凈土法門還可兼仗他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臨終接引的大願,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應道交,使我們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無量壽經》、《觀經》和《念佛三昧寶王論》上都有說明。)《稱讚凈土經》還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看作是「凈宗的心髓」。因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所以稱凈土是他法門,是易行道。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而誤認為念佛法門,輕而易舉,留戀塵緣心存輕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脫哩。從根本上說:眾生彌陀心中眾生彌陀眾生心中彌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便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心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凈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凈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凈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親菩薩往生論》說:「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凈土。」當代凈宗大德李炳南居士,曾有偈說:「凈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說明這個道理
  要達到一心必須生死心切。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雖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二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下一滴油,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到時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關頭,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無罪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犯人答:「大王,我什麼也沒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了得!」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到歌舞?」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至於念佛方法,由於根性、環境、忙閑等種種不同,功課的繁簡,佛號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就是說念佛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一佛號上,心聲相依,相繼不斷,自能於不知不覺中轉化其顛倒妄想,從事持達理持,轉染心為覺心,這真是持名念佛的總持法門!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譯為正定。攝持六根,凈念想繼,這是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謂「凈念相繼」起初是以六字名號作為凈念,念念相繼,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凈念轉化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凈心態,根塵脫落,寂照同時,無相凈念,相繼現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
  祖師大德們對念佛方法,也有很多開示。如(一)隨息法,即隨著呼吸的長短、不急不緩、自然安詳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隨著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心念越來越細,呼吸也若在若亡,佛號仍綿綿不絕,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二)計數法,即當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從一句到十句,或從一至五,從六到十,分二氣念;或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三氣念,要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連續記數)作事時,則可懇切直念。這種方法能使妄念無處落腳。此外事務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剋期取證。母音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念佛不能成片。」凈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嘆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凈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於凈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凈土這是凈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為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沉於生死大海的迷妄眾生,指示一條出路——橫超三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天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為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指出凈土法門是「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余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此外歷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為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凈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於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令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於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象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餘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末二菩薩為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餘土,那末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於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三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為帶惑,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於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於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於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凈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凡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亂光明顯發,與佛光光融通,就「生則決定生」了。正象每一電台發射的電磁波,遍滿虛空,這比喻佛的光明無處不照。如果我們能轉動接收器的旋鈕,調准波長、頻率世界各地聲音,立即就在當前。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亂也能感應作用,在剎那間,由佛接引生到凈土去了。那麼為什麼又說「去則實不去」呢?這是為我們的真性廣大無邊,周遍法界。正象《楞嚴經》說:「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又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可見十方世界無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極樂凈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來去之相可得?「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而卻理事無礙;知佛無來去,而見佛來,明本來無生,而現往生。正象一座大圓鏡中,顯現數十層樓閣、山水,層次分明,但鏡光並沒有去來。有些行人喜談理性,厭說事相,但理事不二,本來交徹,又何必舍事就理,離相覓性呢?如果我們以生為生,這是常見;以無生無生這是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才是第一義諦啊!
  (三)為什麼說「禪凈不二」
  禪凈一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禪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凈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恆沙。凈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凈宗行人,應從這里死盡貪心
    回 向 偈
      我寫此文   嚴凈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三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原載於《般若花》、《念佛圓滿》)

2、上師關於凈宗念佛圓滿開示
(2003年講於上海麥克花園)
弟子問:師父啊,請您佛教關於凈土法門多多開示,讓大家能夠如法修學,好好念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