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居士:佛學常見辭匯 十畫~十二畫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
竺摩法師鑒定

十畫
十一畫
十二畫

  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渡船能把眾生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兼利】 自他兩利。

  【冤親】 冤讎和親愛的人

  【息慈】 梵語沙彌,華譯息慈,即止息世情以實行慈濟

  【悔過】 向三寶懺悔罪過

  【悟入】 開悟實相的道理而入於實相的道理

  【旁生】 即畜生,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桓因】 釋提桓因的簡稱,即帝釋天。

  【退轉】 修持不堅,工夫退步

  【馬鳴】 菩薩名,中天竺人,是佛滅後六百年間出世的大乘論師,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尊稱。

  【骨塔】 舍利塔

  【能所】 自動之法叫做能,被動之法叫做所。譬如六根對六塵,六根是能緣,六塵為所緣。

  【特尊】 特別尊貴的意思,是佛的尊號,因佛獨超九界,與眾不同

  【荼毗】 華譯焚燒。

  【修生】 由修行而生,與修證同義。

  【修因】 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結成佛的果。

  【修行】 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修惑】 又名思惑,即貪嗔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修善】 1.斷惡行善。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修慧】 三慧之一。見三慧條。

  【修齋】 執行齋會。

  【修德】 用功修來的德,為二德之一。

  【修證】 修行證理。

  【修懺】 修行懺悔方法

  【修得】 由修而得。

  【修道】 1.修行正道。2.菩薩於見道之後,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漸進至十地,此時稱為修道。

  【修道所斷】 三斷之一。見三斷條。

  【修羅】 阿修羅的簡稱,是一種常與帝釋天戰斗的鬼神

  【修羅酒】 梵語修羅,華譯無酒,相傳阿修羅能飲如海量之酒,飲至沒有酒飲,故名無酒。

  【修羅道】 六道之一。

  【修羅趣】 六趣之一。

  【修羅妄執】 修羅驕慢,很固執己見,雖然被教化,但其心不動,所以聽了至理名言也不開悟

  【修多羅】 華譯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修因感果】 修怎麼樣的因就會招感怎麼樣的果。

  【俱空】 我與法皆空,為三空之一。

  【俱起】 同時生起

  【俱生】 與生俱來的,即先天性的。

  【俱生法】 簡稱俱生,即與生俱來之法。

  【俱生起】 與俱生同義。

  【俱生惑】 與生俱來之惑,如俱生之我執,俱生之法執,俱生之煩惱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是。

  【俱生我執】 與生俱來的我執,這種我執是先天性的,不是後天學習來的,後天學習來的,叫做分別我執

  【俱生法執】 與生俱來的法執,這樣法執不是由於分別而起,而是先天性的。

  【俱舍】 華譯為藏,是包含攝持的意思。

  【俱舍宗】 又名有宗,為八宗之一,因此宗乃依世親菩薩所造之俱舍論而立宗,故名

  【俱盧洲】 佛教世界為四大部洲,在北方的叫做俱盧洲,又叫做郁單越,是勝處的意思,因為此洲在四大洲中是最勝處,洲形正方,人壽千歲,毫無夭折。

  【倒見】 顛倒的見解,有四種,即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無我為我、不凈為凈。

  【倒我】 四顛倒之一。見四顛倒條。

  【倒懸】 梵語盂蘭盆,華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道,有倒懸之苦

  【冥】 1.幽隱或幽暗之義。2.無知別名

  【冥加】 佛菩薩暗中加被的意思。

  【冥性】 諸法的實性。

  【冥府】 閻魔王的廳堂。

  【冥使】 冥官的使者,即閻魔卒。

  【冥途】 幽冥的道途,即地獄餓鬼地方

  【冥通】 冥者離諸妄相而冥寂,通者融通一切而無礙,是讚歎真理的話。

  【冥界】 閻魔王所住世界

  【冥熏】 又名內熏,即在本覺之真如內,熏習妄心以使生菩提心。

  【唐捐】 虛棄。

  【唐三藏】 唐朝的玄奘三藏。見玄奘條。

  【夏中】 在結夏安居的九十日中

  【夏末】 結夏安居的末期。

  【夏坐】 又名坐夏,即結夏安居。

  【夏竟】 結夏安居的日期完畢了。

  【夏臘】 比丘的年歲。

  【夏安居】 一夏九旬之安居。

  【娑界】 娑婆世界

  【娑婆】 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娑婆世界】 見娑婆條。

  【娑羅雙樹】 佛在拘屍那拉城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入滅。

  【害想】 害人的思想,為三想之一。

  【害覺】 想加害於人的心。

  【宴坐】 默然靜坐

  【宴寂】 安然入寂。

  【克果】 得果。

  【克證】 必能證果的意思。

  【差別】 同類相殊叫做差,異類相殊叫做別。

  【師姑】 尼姑

  【師子】 又作獅子,為獸中之王,經中常以之譬喻佛的勇猛

  【師子座】 師子就是獅子,佛是人中師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師子座。

  【師子吼】 (喻)佛在大眾中演說佛法心中毫無怖畏,好像師子作吼。

  【師子身中蟲】 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譬喻出家比丘自壞佛法

  【恚怒】 嗔恚忿怒。

  【恚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恩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恩愛】 極親切的愛情

  【恩愛河】 (喻)恩愛得像河一樣深。

  【恭敬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峨眉故名,相傳為普賢菩薩道場

  【根】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根門】 眼等六根是漏出種種煩惱和入種種妄塵的門戶。

  【根塵】 六根與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根性】 根為能生之義人性具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為根性。

  【根力】 五根與五力。

  【根力覺分】 與根力覺道同。

  【根力覺道】 五根與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

  【根身】 六根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根身器界】 根身即六根身體,為眾生的正報;器界又名世間,即國土器物等,為眾生的依報。

  【根本印】 諸佛各有其根本之印與明。

  【根本惑】 與根本煩惱同。見根本煩惱條。

  【根本智】 又名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無分別之真智,因它乃生一切法樂,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叫做根本智。

  【根本識】 阿賴耶識。

  【根本煩惱】 即貪、嗔、痴、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根本無明】 無始無明別名。見無始無明條。

  【根本法錀】 三論宗所立三法錀之一,指佛初成道華嚴經說法

  【根境識】 又叫做根塵識,即六根六境六識,合之為十八界。

  【海眾】 (喻)眾僧和合,好像海水一味。

  【海會】 (喻)聖眾會合一處,其德之深,與數之多,猶如大海

  【海潮音】 佛講經說法僧眾誦經的聲音,好像海潮之聲,響亮無盡。

  【涅槃】 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涅槃那】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涅槃印】 涅槃寂靜印的簡稱。見三法印條。

  【涅槃門】 進入涅槃城的門戶。

  【涅槃相】 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滅的相狀。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說法四十五年,到處隨緣教化眾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屍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槃經後,便頭北面西,右厙而卧,最後入滅。

  【涅槃佛】 佛的應身度生機盡了,便示現滅度,叫做涅槃佛,為華嚴經所說十佛之一。

  【涅槃界】 不生不滅境界

  【涅槃會】 追悼佛入滅的法會

  【涅槃相】 佛於娑羅雙樹間頭北面西右厙而卧進入涅槃的相狀。

  【涅槃城】 (喻)涅槃乃是聖者所居的都城。智度論說:『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涅槃樂】 五樂之一。見五樂條。

  【涅槃縛】 謂樂著涅槃而不利益眾生這是小乘境界

  【涅槃八味】 涅槃所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

  【涅槃寂靜】 涅槃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為安樂,故涅槃寂靜的。

  【涅槃寂靜印】 三法印之一。見三法印條。

  【畜生】 受人馴養的禽獸。

  【畜生因】 投生於畜生道的原因,即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受經法、常以因緣艱難齋會等。

  【畜生有】 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畜生界】 十界之一。見十界條。

  【畜生道】 六道之一。見六道條。

  【畜生趣】 六趣之一。見六趣條。

  【畜生食時】 四食時之一。見四食時條。

  【病苦】 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病魔】 四魔或十魔之一。

  【病起六緣】 生病六種因緣,即四大不順飲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作祟、業愆所起。

  【迴向】 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普遍到法界中去。

  【迴向門】 五念門之一。

  【真人】 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真土】 真佛土的簡稱,即佛真身所居住的法性土。

  【真子】 如來的真子,即諸菩薩

  【真心】 真實的心。

  【真佛】 指佛的報身與法身

  【真我】 真正的我。凡夫執著五蘊假合之身為我,其實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樣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

  【真性】 不假叫做真,不變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凈心體。

  【真堂】 禪家安置祖師真像的廳堂。

  【真理】 永真實不變的道理

  【真諦】 二諦之一,又名勝義諦、第一義諦,即聖智所見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雲真,其理永恆不變,故雲諦。

  【真常】 真實常在。

  【真寂】 真正的涅槃,即佛的涅槃

  【真智】 又名聖智,即明白真如實相的智慧

  【真詮】 顯示真理的文句。

  【真語】 1.真實言語。2.符合真理言語

  【真際】 真實的邊際,也就是至極的意思。

  【真覺】 真正究竟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真識】 楞伽經所說三識之一。見三識條。

  【真如】 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三昧】 觀察真如無相道理而破除妄惑的禪定

  【真如無為】 謂真如法性,離於造作,本自無為。

  【真如隨緣】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真如緣起】 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真如不變】 與不變真如同。見二真如條。

  【真如內薰】 謂真如內薰無明生起凈化的作用

  【真如法身】 謂法身體性真實不虛和如常不變。

  【真如實相】 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系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

  【真如寂滅相】 真如本體清靜而無妄染,故雲寂滅相。

  【真妄】 1.真實虛妄。不假叫做真,虛假叫做妄。2.真心和妄心。見真妄二心條。3.因緣生的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叫做妄法,不生不滅真如,叫做真法。

  【真妄二心】 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屬於本有的,無攀緣的,無分別的,無變動的,非善非惡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當吾人於無念而又非睡著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是屬於後天生起的,有攀緣的,有分別的,常變動的,能善能惡的,牽拘於境界之內的,當吾人思慮了別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比喻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變,如真心,波浪起伏無常,如妄心。

  【真言】 真實言語又是神聖言語的意思,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

  【真言心】 即阿字。大日經說:『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諸真言。』

  【真言宗】 依秘密真言而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秘密藏,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又稱為密宗

  【真言乘】 又名神通乘。乘真言教法而到達佛地,故名真言乘。因其教法很快就能令人成佛,故又名神通乘。

  【真言教】 真言陀羅尼的教法

  【真言秘密】 真言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雲真言秘密秘密的意思不是秘密不肯示人,而是法身佛的三業幽微奧妙,不是等覺菩薩不能知曉。

  【真言阿闍梨】 密宗傳授秘法或是為人灌頂的法師

  【真言陀羅尼】 真言陀羅尼。真言陀羅尼,是同體異名

  【真身】 法身。見二身條。

  【真身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之佛身。

  【真法】 真如實相之法。

  【真法界】 真實不虛的法界,與真如同義。

  【真空】 1.超出一切色相意識境界,亦即小乘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這是大乘至極的真空

  【真空觀】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真空妙有】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義。

  【真俗】 1.事理別名因緣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滅之理體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諦中,假是俗,空與中是真。3.世間是俗,出世間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真俗不二】 真諦詮空,俗諦詮有,性空不乖相有,相有也不離性空,理事無礙,故不二。

  【真解脫】 真正的解脫,即佛的涅槃

  【真無漏智】 真正無漏的智慧,即佛菩薩智慧。二乘人雖然也有無漏智,但是他們未斷法執,不滅所知障,所以不是真正的無漏智。

  【真化二身】 真身化身。見二身條。

  【真應二身】 真身和應身。見二身條。

  【破有】 1.破除執有的見解。2.破除三界九有的惡法。

  【破見】 以邪見來破斥如來正見

  【破法】 以邪見來破斥如來正法

  【破夏】 破壞結夏安居禁止外出的禁例。

  【破執】 破除我執和法執的執著

  【破僧】 破和合之僧,為五逆罪之一。有二種的破僧法,一是破法錀僧,如提婆達多立了五種的邪法來和佛的法錀對立,以便分離聽聞佛之法錀的僧眾。二是破羯磨僧,即在同一界之內作別種的羯磨(法事),以破壞羯磨僧的和合。此中前者罪最重,後者罪較輕。

  【破齋】 破壞八關齋戒

  【破顯】 破邪顯正。

  【破戒】 破壞佛所制的戒律

  【破戒五過】 破壞佛所制的戒律的人五種罪過,即自害、為智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趣。

  【破和合僧】 五逆罪之一,即比丘們和合的在一處,以手段離間拆散他們,使他們不能和合的在一修行,或霸佔寺廟,逼令還俗等,都是破和合僧,因斷人慧命,與絕人解脫善緣,故其罪至重,報亦最慘。

  【秘印】 密教所傳授的秘密印契。

  【秘法】 秘教的修法,因秘教的修法秘密,不隨便開示人。

  【秘要】 不隨便示人的切要法門

  【秘教】 秘密教法,總稱大日如來教法

  【秘經】 秘密經典,總稱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 秘是秘奧之義,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言其法不隨便開示人。

  【秘密戒】 密教的戒律,即三昧耶戒。

  【秘密咒】 真言陀羅尼的總稱,因真言陀羅尼就是秘密咒語

  【秘密宗】 簡稱密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

  【秘密乘】 真言教法

  【秘密教】 真言宗的總稱。

  【秘密經】 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號】 陀羅尼的別名

  【秘密藏】 秘密的法藏。

  【神力】 神通力。

  【神咒】 神秘的咒語,即陀羅尼。

  【神秀】 俗姓李,洛陽尉氏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後依五祖出家。唐高宗上元中,五祖入滅後,神秀出住荊州的江陵當陽山,緇徒響風,道譽甚盛,是為北禪之始。武後則天聞神秀的聲名,召赴長安供養盡禮;又敕在當陽山建築度門寺,以表揚神秀的功德。於唐中宗神龍年中卒,謚號大通禪師

  【神道】 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2.神妙之道,即佛道

  【神識】 指有情靈妙不可思議的心識,與現代所說靈魂同義。

  【神通】 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就是既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了無障礙

  【神通乘】 指真言教。

  【神通如意】 又名如意通,即六神通中之神境通。

  【神足】 神足通的簡稱。見神足通條。

  【神足通】 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佛十大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神通而號稱為神通第一。

  【神境通】 神境智證通的簡稱。

  【神境智證通】 五通或六通之一。

  【納衣】 又名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納戒】 受戒

  【納具】 受具足戒。

  【素食】 不雜魚肉滋味食物

  【素怛纜】 又作蘇多羅,或修多羅,華譯為經、契經、綖經等,是經典通稱

  【脅士】 侍立在佛兩旁幫助佛教眾生菩薩

  【脅侍】 與厙士同。

  【脅尊者】 人名,由於昔業的緣故,在母胎六十餘年,生時須發已白,年八十齣家,自誓願說:『我若不三藏理,不斷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終不以厙貼席。』後歷三年,盡償所誓,時人尊之為厙比丘,或厙尊者

  【般若】 華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

  【般若時】 佛說般若經的時期,為天台所立五時之一。

  【般若船】 (喻)智慧如船隻能渡人出生死大海

  【般若經】 宣說般若波羅蜜深妙道理經典的總稱。

  【般若三昧】 得到智慧正定功夫

  【般若波羅蜜】 般若譯義是智慧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般若波羅是說般若如船,能將眾生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涅槃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 與般若波羅蜜同。

  【般涅槃】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涅槃那】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舟三昧】 又名佛立三昧,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於其前。修的時候,不坐不卧,從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衰相】 天人將要死時所出現的五種小衰相或五種大衰相。見五衰條。

  【記別】 又作記冚,即佛預記弟子成佛的事。

  【財施】 三施之一,即以財物救濟他人,其中有內財與外財的分別,外財金銀財寶衣服飲食田地、房屋、妻妾兒女奴婢牲畜身外之物;內財是頭目、皮骨、牙發、唇舌、手足、腦髓等我們身體上的東西

  【財供養】 三供養之一,即以世間財寶供養諸佛菩薩

  【貢高】 自以為高人一等。

  【貢高我慢】 自以為高人一等,踞傲自矜,侮慢他人。

  【起單】 僧人犯了規,職事命令他拿去衣單,離開寺廟

  【起業相】 六粗相之一,即依惑而造作種種的業。

  【迷妄】 迷與妄。不明事理叫做迷,虛而無實叫做妄。

  【迷律】 迷的道路,亦即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迷情】 迷惑顛倒的有情

  【迷執】 迷惑和固執。

  【迷界】 迷的境界,亦即為煩惱所系縛而海轉於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界。

  【迷悟一如】 1.迷與悟都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大家空的體性一樣,故謂一如,這是空宗所顯的意義。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屬一體,叫做一如,這是性宗所顯的意義

  【迷悟因果】 迷與悟的因果。以四諦來說,迷妄的因是集諦,共果是苦諦;證悟的因是道諦,果是滅諦。

  【追福】 為死人做功德,追薦祈福。

  【追薦】 與追福同義。

  【鬼】 六道眾生之一,有種種的分別,福報差的叫無財鬼,時常沒有得吃,所以也叫餓鬼;有些雖有飲食,但是不夠,叫少財鬼;有些福報大,常得飲食,叫多財鬼。

  【鬼界】 鬼類的世界,為十界之一。

  【鬼道】 六道之一,又名鬼趣,即夜叉羅剎餓鬼等的境土。

  【鬼趣】 又名鬼道,即鬼神所趣向的境土。

  【鬼神】 1.鬼是六道眾生之一,神是天龍八部的通稱。2.有威的叫做鬼,有能的叫做神。

  【鬼神食時】 鬼神的食時,即昏夜,為四食時之一。

  【展轉食】 吃了一次正餐,移位再吃,叫做展轉食,佛制不許。

  【浮塵根】 在五根中有浮塵根和凈色根之別,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到的,叫做浮塵根,因為它是虛浮之法。

  十一畫

  【假】 1.借的意思,諸法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幻生幻滅,虛妄而無實體

  【假色】 無表色的別名。在色法之中,有些東西雖屬色法,但是沒有形質,叫做假色。

  【假有】 虛假的有,指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因這些由因緣假合而有的一切事物,雖然如鏡中之花和水中之月一樣的無有實體,但是不能說它是無,而是屬於假有。

  【假我】 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為實我,只有悟了道的聖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

  【假法】 指因緣假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

  【假諦】 天台三諦之一。見三諦條。

  【假觀】 天台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假名】 1.虛假名字諸法本來無名,是人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虛假不實,而且不合實體,好像一個貧賤的人取了一個富貴名字一樣。2.假名而有的意思。見假名有條。

  【假名有】 三有之一,即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的意思,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假名為我,這個我其實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的自體,而是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我

  【假名世間】 三世間之一,又名眾生世間,或有情世間,因有情這名是在五蘊法上假立的名字,沒有有情實體

  【假合】 眾緣假和合。因為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有合的時候,就有散的時候,所以說它是假和合。

  【假合之身】 眾緣假和合而有之身。

  【假和合】 因緣假和合。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非實有,只是因緣假和合而已。

  【偈】 偈他的簡稱,華譯為頌,即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偈他】 見偈條。

  【偏小】 佛成道之後的十二年所說的阿含經,大乘貶之為偏小,因為所說道理偏向於空,法門比較狹小。

  【偏空】 偏重於空,指小乘所說的空理。

  【偏真】 又名單空,即小乘偏向於空的真理

  【偏執】 偏重於一邊的執著

  【偏圓】 偏與圓。偏是偏向於一邊;圓是圓融而無礙。

  【偏袒】 1.袒露一臂。2.出家人穿袈裟,通常偏露一邊,如金剛經所說的偏袒右肩是。

  【停心】 即五停心觀。

  【偷盜】 十惡業之一,即不與而取。

  【兜率】 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謂於五欲境,知止滿足,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凈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凈土

  【參禪】 參話頭,如參念佛誰是

  【唯神】 外教稱上帝為神,謂一切皆由神所主宰

  【唯物】 唯物論為哲學本體論的一派,與唯心論相反,認自然的本質,屬於物質及其運用,精神現象不外物質作用

  【唯心】 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凈土】 一切凈土都是清凈的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法界】 謂所有的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唯識】 又名唯心,謂世間諸法,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

  【唯識宗】 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因此宗乃究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識觀】 唯識三性觀的簡稱,三性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唯識所變】 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唯識無境】 謂唯有心識,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即今所謂之唯心論。

  【唯境無識】 謂唯有一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之外無心識的作用,即今所謂之唯物論。

  【唯願無行】 只有大願而沒有實行。有願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願而無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國土】 一切有情的住處,有凈土穢土的分別。

  【國土身】 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毗盧舍那如來眾生機緣而現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

  【國土世間】 三世間之一。國土眾生所依所住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當然就有所依的國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

  【國王恩】 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執】 執著而不舍的意思。

  【執持】 堅持不變。

  【執見】 堅持自己荒謬的見解

  【執著】 堅持或固執的意思。

  【婆羅門】 婆羅賀摩拏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凈行、凈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

  【婆羅門教】 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

  【婆羅提木叉】 華譯別解脫戒。

  【淫】 十惡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里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別,正淫是指夫婦之淫,邪淫是指夫婦以外之淫,但在八戒里就無正邪的分別,一切淫事,都在嚴禁之列。

  【淫慾】 色慾

  【淫戒】 十重戒之一。見十重戒條

  【宿世】 過去世。

  【宿因】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惡業因。

  【宿作】 過去世的作業

  【宿習】 過去世的善惡習氣

  【宿善】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

  【宿植】 過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宿報】 依過去世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

  【宿債】 過去世所負下的債。

  【宿福】 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宿願】 過去世的誓願

  【宿願力】 宿願的力量作用

  【宿命】 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畜生,輾轉輪回,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宿命力】 如來十力之一。

  【宿命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宿命通】 能知過去世生命做過什麼事情神通,為六神通之一。

  【宿命智通】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為智,智力自在無礙為通。

  【寂】 又叫做滅,涅槃別名

  【寂念】 寂靜的念慮,即禪定

  【寂常】 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道理

  【寂種】 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

  【寂靜】 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涅槃道理

  【寂然】 寂靜無事狀態

  【寂然界】 二乘人所證得涅槃境界

  【寂滅】 涅槃

  【寂滅相】 涅槃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雲寂滅相。智度論說:『涅槃即是寂滅相。』

  【寂滅無二】 涅槃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謂之寂滅無二。

  【寂滅為樂】 生死是苦,寂滅即是樂。

  【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餘涅槃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

  【密印】 秘密的印契。印者,諸佛菩薩各有他們的本願和弘誓,為了標誌他們的本誓,故以兩手十指作出種種的形相,作為他們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奧之義

  【密行】 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羅侯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

  【密法】 真言秘密教法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

  【密經】 密教的經典

  【密語】 秘密言語,即密教的陀羅尼。

  【密藏】 真言經典

  【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因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密教。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稱密教。

  【常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住】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僧人常住道場

  【常見】 二見之一。

  【常身】 二佛身之一。

  【常寂】 沒有生滅叫做常,沒有煩惱叫做寂。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解脫般若三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

  【常行三昧】 時常修行念佛三昧

  【常行乞食】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論說:『問雲: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則失眼根,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放無量光明。』

  【常樂我凈】 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

  【常隨佛學】 普賢十願之一。

  【常無常二身】 常身和無常身。見二身條。

  【得度】 1.超脫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發作沙彌

  【得通】 獲得神通

  【得道】 獲得道果。

  【從空入假觀】 天台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歷然不無,因果業報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眾生,是為從空入假觀。

  【從假入空觀】 天台宗的觀法,謂菩薩先修假觀,了知幻相假有不實,終歸於空,不落執情,雖廣度眾生,而實無有眾生得滅度。

  【悉地】 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達多】 華譯一切義成,是釋迦佛作凈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舍】 1.舍施之義,如財施法施是。2.舍棄之義,如舍棄三毒煩惱,或舍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

  【舍心】 舍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為四無量心之一。

  【舍受】 舍棄報身,即死的別名

  【舍戒】 舍棄戒律,不再持戒

  【舍覺支】 七覺支之一。見七覺支條。

  【舍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見四無量心條。

  【授決】 與授記同。見授記條。

  【授記】 1.十二部經之一。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

  【掉】 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寧的煩惱

  【掉悔】 掉舉與後悔。這兩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寧和煩惱

  【掉散】 身口意三業不清凈喜歡喧鬧,為五蓋之一。

  【掛單】 僧人寺院投宿。

  【掛褡】 與掛單同。

  【掛錫】 與掛單同。

  【接善戒】 與攝善法戒同。見三聚戒條

  【接足作禮】 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

  【教】 聖人對世人的訓誨。

  【教一】 法華四一之一。法華所說教法,是屬於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 教訓勸化。

  【教內】 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內。

  【教主】 創立宗教的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

  【教判】 教相判釋的簡稱。判決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五時八教,法相三時教,華嚴的五教等是。

  【教法】 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典,為四法之一。

  【教典】 佛教經典

  【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

  【教禪】 教與禪。

  【教體】 釋迦佛一代教法本體。關於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聲音為體,有人是以名句為體,有人是真如為體。

  【教外】 見教內條。

  【教外別傳】 禪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

  【教行】 1.教法修行。2.隨教法修行

  【教行證】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修行,依修行而證悟聖果。

  【教相】 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五時八教,法相三時教是。

  【教相判釋】 見教判條。

  【教理】 佛教所說道理

  【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道理,行是順著道理修行,果是由修行而獲證道果。

  【教觀】 教相與觀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義去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觀心是觀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時八教為教相,以一心三觀為觀心;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為教相,以阿字不生為觀心。

  【教觀二門】 教門與觀門。見教觀條。

  【教令輪】 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

  【教誡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教授師】 五種阿闍梨之一,是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范師。

  【教授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又名教授師,即教授弟子們威儀作法比丘

  【教授知識】 三善知識之一。見善知識條。

  【救世輪】 諸佛是救世的聖人,故其法錀稱為救世輪。

  【救世圓通】 觀世音菩薩別名

  【救世闡提】 闡提是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闡提卻是指慈悲無限,專做濟度眾生的大事業不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薩這種人菩薩又名大悲闡提。

  【曼殊】 文殊師利菩薩

  【曼殊師利】 菩薩名,即文殊師利菩薩

  【曼陀羅】 花名,華譯為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

  【曼怛羅】 華譯真言、神咒、秘密語。

  【曼荼羅】 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也叫做曼荼羅

  【曼荼羅教】 真言教的別名

  【梵】 清凈的意思。

  【梵心】 修梵行的心。

  【梵行】 清凈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慾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梵志】 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家人

  【梵宇】 佛寺的別稱。

  【梵典】 佛教經典

  【梵服】 袈裟別名

  【梵界】 梵天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禪天。

  【梵福】 大梵天福德,為二福之一。

  【梵語】 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所說語言,乃是稟承大梵天所說而來的,故稱梵語

  【梵輪】 法錀的別名

  【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 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慾寂靜清凈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梵天是指梵天王,名叫屍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錀,此梵天外道所說梵天不同。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禪天,有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屍棄。

  【梵王】 大梵天王的簡稱。

  【梵王宮】 大梵天所住宮殿

  【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五種清凈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梵音相】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梵眾】 修習梵行大眾,即僧侶

  【梵眾天】 色界初禪天的天人,分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眾天。

  【梵釋】 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梵釋四天】 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梵迦夷】 華譯凈身,即色界初禪天的通名。

  【梵富樓】 色界初禪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

  【梵網戒】 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梵輔天】 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欲】 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

  【欲有】 欲界的業因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

  【欲取】 貪欲的心取著五塵的境界,為四取之一。

  【欲染】 五欲能污染真性

  【欲流】 四流之一。見四流條。

  【欲想】 三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

  【欲愛】 1.對五欲的貪愛。2.欲界眾生的貪愛。

  【欲塵】 1.謂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塵埃。2.欲者六欲,塵者五塵。

  【欲漏】 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欲天】 欲界的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為六欲天。

  【欲天五淫】 欲界諸天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種,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眾生,其淫事與人間無異,夜摩天則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則以執手成淫,樂化天則以對笑成淫,他化天則以相視成淫。

  【欲界】 三界之一,即有色慾與食慾的眾生所住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范圍。

  【欲界三欲】 食慾、睡眠欲、淫慾

  【欲界散地】 在三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所以色界和無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則叫做散地。

  【欲界五趣地】 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欲無減】 十八不共佛法之一。

  【欲色二界】 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殺】 殺害生命

  【殺業】 殺害有情惡業,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 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生命,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戒】 防止殺害生命戒律

  【凈心】 自性清凈心。

  【凈因】 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叫凈業,凈因就是修這種凈業的因。

  【凈妙】 清凈美妙。

  【凈佛】 究竟的真佛。

  【凈住】 寺的十種名稱之一。

  【凈戒】 清凈的戒行。

  【凈邦】 凈土

  【凈宗】 凈土宗的簡稱。

  【凈剎】 清凈的佛剎。

  【凈命】 1.清凈生活,如比丘四種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凈之心生命

  【凈施】 二種布施之一。

  【凈域】 諸佛凈土

  【凈德】 四德之一。見四德條。

  【凈發】 僧人剃頭。僧人例必每半個月要凈發一次。

  【凈觀】 清凈的觀法,如凈土之十六觀是。

  【凈業】 1.清凈的善業。2.修往生凈土事業

  【凈業正因】 觀無量壽經說修凈業正主的因有三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凈土】 聖人所住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凈土

  【凈土宗】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為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凈土七經】 凈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經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讚凈土攝受經、鼓音聲陀羅尼經。

  【凈土三部經】 見三部經條。

  【凈名】 見凈名居士條。

  【凈名居士】 維摩詰居士維摩詰華譯即是凈名。

  【凈眼】 清凈法眼

  【凈眼三昧】 一心觀想梵釋諸天清凈身體,叫做凈眼三昧

  【凈法界】 又名清凈法界,即真如境界

  【凈居天】 在色界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凈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凈色根】 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為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彷彿似之。

  【凈飯王】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凈琉璃凈土】 葯師琉璃如來所住國土,在東方。

  【凈琉璃世界】 葯師如來凈土

  【凈口業真言】 即『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十四字

  【深心】 1.求法之心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

  【深妙】 甚深微妙

  【深經】 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通稱

  【深行】 深秘的行業,亦即初地以上的行業

  【深行阿闍梨】 稱初地以上證悟真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闍梨。

  【深法】 甚深微妙之法。

  【深法忍】 甚深的法忍。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

  【深禪定】 深妙的禪定

  【深總持】 深妙的總持。總持即陀羅尼(咒)。

  【清齋】 清凈的持齋。

  【清凈】 1.離惡行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凈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凈。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凈這是性凈解脫自性清凈

  【清凈土】 依凈業所感得的清凈國土

  【清凈心】 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凈心。3.不雜煩惱的心。

  【清凈識】 第九庵摩羅識。

  【清凈智】 無漏智。

  【清凈施】 布施時心無分別,平等而施。

  【清凈法界】 佛所證得真如境界

  【清凈法眼】 清凈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

  【清凈覺相】 正覺真相正覺的理體諸染污,故雲清凈

  【清凈覺海】 (喻)清凈的本覺,深廣如海。

  【清凈涅槃】 二涅槃或三涅槃之一。

  【清凈業處】 憑著純善的業因所生之處,亦即凈妙的佛土。

  【清信士】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凈信心男子梵語叫做優婆塞。

  【清信女】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凈信心女子梵語叫做優婆夷。

  【清涼地】 (喻)涅槃境界,因涅槃境界沒有熱惱。

  【清涼三昧】 斷除一切憎恨與恩愛念頭以使身心清涼三昧

  【清涼國師】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為清涼國師

  【牽引因】 十因之一。

  【現世】 現在世。

  【現生】 現在的生命。與現世同。

  【現成】 禪宗的話,是自然已有與不假造作安排的意思,與天台所說的當體即是同義。

  【現劫】 現在的劫,即賢劫。

  【現量】 三量之一。見三量條。

  【現當】 現在與當來。

  【現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顯現,故名

  【現證】 現世證悟妙果。

  【現行】 現行法的簡稱,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謂之種子,由此種子,生色心之法,現苦樂境界謂之現行。

  【現行法】 簡稱現行。見現行條。

  【現前】 顯現於眼前。

  【現前地】 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

  【現前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見四種授記條。

  【現在世】 三世之一。

  【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現在五果,因為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

  【現身說法】 1.佛菩薩神通廣大,能現種種之身向人說法。2.借己身做例子來勸人。

  【理】 理性,亦即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見理事條。

  【理入】 二入之一。見二入條。

  【理性】 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

  【理和】 僧伽有理和和事和二義,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沒有身口意三業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見思二惑,同證無為的真理,叫做理和。

  【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將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人、我、法相是。

  【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為界內之理教,圓教為界外之理教。

  【理智】 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

  【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錯誤,如迷惑於四諦道理是。2.根本無明之惑,能障礙和覆蔽中道道理,而使中道道理不能顯發,叫做理惑。

  【理障】 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為二障之一。

  【理論】 以千差萬別之事相作討論,叫做事論,若以平等之理體作討論,即叫做理論。

  【理禪】 事理二禪之一。有漏定是事禪,無漏定即理禪。

  【理證】 1.事理二證之一,即思想道理而得證悟的意思。2.教理二證之一,即舉出佛陀的聖教來做憑證。

  【理懺】 懺悔有事懺和理懺二種,事懺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對著佛相披陳過錯,理懺則是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

  【理觀】 1.對於道理觀念。2.事理二觀之一。見二觀條。

  【理佛】 1.法身別名。佛三身中報化二佛為事佛,法身佛為理佛。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與佛無異,是為理佛,又名法身,即僅有法身之理體而無功德莊嚴之義

  【理體】 萬有之本體。與理性同義。

  【理體三寶】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佛寶,佛性中,具足一切凈法,即法寶,無違諍義,即僧寶,此名理體三寶

  【理即】 見六即條。

  【理即佛】 見六即條。

  【理事】 理與事。理指真諦,事指俗諦,亦即無為的真體為理,有為的形相為事。

  【理事無礙觀】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

  【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之諸法,為理具,依緣而生起,為事造。

  【理具三千】 謂宇宙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諸法

  【理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理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畢竟空】 一切有為諸法體性畢竟空寂

  【畢竟依】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眾生究竟的依處。

  【畢竟無】 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

  【畢竟覺】 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

  【眼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眼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眼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第一乘】 大乘別名

  【第一義】 至高無上真理

  【第一義空】 指大乘至極的涅槃,因大乘涅槃小乘涅槃不同,小乘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則連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

  【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義觀】 天台三觀中觀別名

  【第一結集】 見結集條。

  【第一時教】 三時教之第一。見三時教條。

  【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來果。

  【第二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二禪天。劫末之大水災,到此為止。

  【第二時教】 見三時教條。

  【第二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二能變】 末那識的別名。把八識分為三種,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其餘六識為第三能變。心識對於所變之境叫做能變。

  【第三地】 把見諦以上的菩薩的階位分為十地,第三地就是發光地。

  【第三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還果。

  【第三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第三時教】 見三時教條。

  【第三結集】 見結集條。

  【第三能變】 眼等六識的別名

  【第四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四天也就色界之最高處。

  【第四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之外,無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故名六天

  【第六陰】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識】 即意識

  【第六意識】 八識意識居於第六,故名第六意識

  【第七識】 又名末那識,為我法二執的根本。

  【第八識】 即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種子

  【細色】 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

  【細滑欲】 六欲之一。見六欲條。

  【惛沉】 心思糊塗

  【終教】 賢首五教之一。見五教條。

  【習性】 又名習種性,即以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習氣】 壞習慣

  【習種性】 從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莊嚴】 1.裝飾的意思。2.庄美威嚴。

  【莊嚴劫】 在三世的三大劫中,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在任何一大劫中,都有成住壞空的八十增小劫,在住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最先,毗舍浮佛最後,因有千佛出世以莊嚴其劫,故名莊嚴劫。

  【袈裟】 比丘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袈裟五德】 悲華經中說釋迦佛以前在寶藏佛之前,誓已成佛袈裟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則飲食充足;四、眾生共違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陳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袈裟十利】 一、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三、示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時,生寶塔想,滅諸罪;六、壞色,生不貪欲;七、袈裟是佛凈衣,永斷煩惱而得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袈裟十二名】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離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衣服)、離塵服(遠離六塵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損消煩惱功德)、蓮花服(離染著猶如蓮華)、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縫製而避開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條相,等於世間的田疇,且其功德世間福田而應受供養)、卧具(與被褥相似)、敷具(卧具的意思)。

  【貪】 多求無厭的意思。

  【貪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貪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結】 五結之一。見五結條。

  【貪著】 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堅固叫著著。

  【貪愛】 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

  【貪欲】 貪愛五欲。

  【貪欲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欲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貪欲嗔恚愚痴】 即三毒。

  【貪恚痴】 與貪嗔痴同。

  【貪嗔痴】 又名三毒。貪是貪欲,嗔是嗔恚,痴是愚痴

  【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都有五種神通,乃至鬼神也有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報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聖人修習三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禪定也能得五通;三、變化通力,三乘聖人神通力量變現種種的境界事物

  【通力】 神通或業通的力量。佛菩薩外道仙人所得的是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狐狸所得的是業通,因鬼神狐狸是靠他們自己的業力而得,有三通力。

  【通受】 大乘受戒二種方法,通受三聚凈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為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三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

  【通戒】 1.又名略戒,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等偈頌是,因它不但是過去七佛之所通說,而且也是通於一切大小乘的戒經。2.即三聚凈戒。見三聚凈戒條

  【通序】 諸經開頭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的序說,叫做通序,通序之後是序說這一部經講說的緣起,叫做別序。

  【通途】 通常的途徑或方法

  【通惑】 天台所立五惑中,見思二惑叫做通惑,塵沙無明二惑叫做別惑。

  【通慧】 1.神通智慧。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