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辭匯
七畫
八畫
九畫
七畫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鷲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為天台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於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於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三寶】 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三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發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凈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眾生的痴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佛寶】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為戒律若行於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歷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為歲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於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歷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三業以造作眾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眾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禪】 1.初禪定。2.初禪天。楞嚴經說:『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初禪天】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禪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慾而得清凈,故名梵天。梵即清凈的意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了解,名為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台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請】 在眾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葯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眾食】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別解脫】 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
【別解脫戒】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劫】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劫水】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水災,由地下水輪湧出,大雨如車軸,二禪天以下,盡為大水所淹沒。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災】 指壞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風三災,此三災盪盡整個世界。
【劫燒】 指壞劫時的大火災。
【劫濁】 五濁之一。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代。
【劫簸】 見劫條。
【利他】 利益他人,為二利之一。
【利使】 性質很銳利的煩惱。見五利使條。
【利根】 很銳利的根器。
【利行攝】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條。
【卵生】 四生之一。見四生條。
【吠盧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毗盧舍那,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來。
【含類】 含識的眾類,即一切眾生。
【叫喚】 又名啼哭號叫,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因在那裡受苦的眾生,不能忍受其處種種激烈的痛苦,於是發為號泣叫喚,故名。
【叫喚地獄】 見叫喚條。
【坐】 四威儀之一,即端身正坐的儀相。
【坐具】 坐卧的器具。
【坐禪】 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坐禪十種行】 坐禪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凈;二、遍起看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妙】 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的意思。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妙樂】 美妙的歡樂。
【妙觀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妙法蓮華】 經名,簡稱法華經,以蓮華的明凈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妙幢】 菩薩名。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為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妙覺地】 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樂天的簡稱。
【妙高山】 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蓮華】 (喻)佛的真知灼見,在染亦不污,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譯名。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梵名阿浮達磨,即說希奇不思議事的經典,亦名未曾有。
【忌日】 又名諱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懷其人,而忌作逸樂之事,故名忌日。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總稱證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忍法】 1.七賢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智】 慧心安住於法,叫做忍,於境決斷,叫做智。
【忍調】 以忍辱調伏嗔恚。
【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依據,故名成實宗。
【成住壞空】 見四劫條。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說我們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離開了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存在。
【我見】 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
【我所】 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愛】 愛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人】 我與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眾生雖然都有一個心身,但那是五蘊假合而成的,沒有實在常一的我體,叫做我空。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慳執定,即取著禪定中所現的種種異境以為特殊微妙。
【戒】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法】 佛所制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莊嚴,以德為香。
【戒品】 戒的品類。
【戒相】 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珠】 (喻)戒律潔白,可以莊嚴人身,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間,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
【戒壇】 修戒法的壇場。
【戒臘】 受戒的年數。
【戒蠟】 與戒臘同。
【戒擖】 與戒臘同。
【戒體】 授受戒法之後,受者體中,得到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謂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凈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系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為修因,後二為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
【扶習潤生】 天台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余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以利益眾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為濟度眾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為。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為四流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諦】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諦,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眾生的邪見紛紜,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眾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三所斷之一,即於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詮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為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詮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眾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多羅華譯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飢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雲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身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身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為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產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產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三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眾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伽】 華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訶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為邪魔外道。
【技樂】 見妓樂條。
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眼】 菩薩之眼,能夠清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為五眼之一。
【法佛】 法身佛。
【法見】 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要】 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法嗣】 繼承法系的人。
【法侶】 僧侶。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法恩】 指四恩中的三寶恩。
【法夏】 與法臘同義。
【法流】 正法相續不斷,如水長流。
【法處】 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的境界。
【法執】 執著一切法為實有,為二執之一。
【法船】 (喻)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好像船能渡人,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法智】 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即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無漏智。
【法爾】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法塵】 六塵之一,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吾人日常動作,雖已過去,而前塵影事,憶念不忘,即是法塵的作用。
【法幛】 1.(喻)妙法高聳,如幛之上出。2.(喻)佛菩薩說法,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法數】 法門的數目,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諦、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法顯】 中國晉朝時的高僧,隆安中,自長安西度流沙,歷三十餘國,持經南歸,至京師,譯出百餘萬言。平陽武陽人,俗姓龔。公元五七六年生,六五二年圓寂。
【法錀】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礫一樣。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法器】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2.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法縛】 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於法,與法執同義。
【法臘】 又名夏臘,或戒臘,即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安居完畢,就是比丘的歲末,叫做法臘。
【法印】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與四法印,這些法即是佛法的準則,不合於法印者,即非佛法。
【法王子】 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佛】 佛三身之一。
【法身有相】 依諸經一般的說法,法身是無相的,但依天台圓教的極意,則說法身決非無相,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個人若三惑究竟清凈了,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清凈。法華經方便品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身流轉】 法身流轉於五道,此法身系指隨緣真如而言。經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法身舍利】 1.指佛所說的妙法。2.指佛所說的經典。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法我】 二我之一,即法執。
【法我見】 二種我見之一,如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稱為法我見。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法性身】 簡稱法身,佛三身之一。
【法性海】 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法性常樂】 法性是涅槃的別名,涅槃有常樂我凈的四德,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法性隨緣】 又名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隨凈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法性生身菩薩】 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舍三界生死,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法門身】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三種身。見三身條。
【法空】 諸法緣起性空,為二空或三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空觀】 二空觀之一,即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法食】 1.以法為食,長養慧命。2.如法的食物,佛法對於食物有法制,依著法制的食,叫做法食。
【法食時】 四食時之一,三世諸佛,都是以午時為食,過了午時即非時食。
【法界】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法界佛】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後,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故稱法界佛。
【法界觀】 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即一真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法界三觀】 華嚴宗所立,即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見三觀條。
【法界無礙智】 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即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法華二妙】 相對妙與絕對妙。
【法華三昧】 三諦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三昧。
【法華三部】 三部法華宗的經典,即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懺法】 天台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而定六根懺悔之儀式方法,著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懺儀)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於世者,即法華懺法。
【法華涅槃時】 五時之一,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故合為一時。
【法喜食】 二食之一。見二食條。
【法無礙智】 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法報】 法身與報身。見三身條。
【法鼓】 宣揚佛法,普度眾生,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國人,武後賜號賢首,是華嚴宗的第三祖。
【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在因位於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法雲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法雲等覺】 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法緣慈悲】 謂破除我之相,而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生起慈悲的心。
【法相宗】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法處所攝色】 在十二處中,為法處所攝屬的色法,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一、極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令之至極征者;二、極回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的顯色,令之至極少者,因至難見,故名極回;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是依受戒儀式,而引發於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見,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所起色,遍計一切法的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禪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乳味】 見五味條。
【乳經】 指華嚴經。
【事相】 有實事的,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做事相;至於講道理的,沒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則叫做理性。
【事造】 見理具條。
【事度】 指五戒十善等世善。因五戒十善是有為的事相,故曰事,能度三途之苦厄,故曰度。
【事證】 事理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事障】 二障之一,即貪、嗔、痴等,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
【事理】 1.因緣生之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叫做理。2.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做事,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事理二懺】 事懺和理懺。在三種懺悔中,作法懺和取相懺是事懺,無生懺是理懺。
【事理三千】 事造三千與理具三千。見理具條。
【供具】 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供養】 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依果】 又名依報,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是。
【依通】 依靠藥力或是咒術而顯現的神通。
【依報】 又名依果。見依果條。
【依圓】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見三性條。
【依止】 依賴止住。
【依止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
【依正】 依報與正報。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為身所依,叫做依報;眾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
【依正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依他】 依他起性的簡稱,為三性之一。萬法無自性,不能單獨的生起,須依靠眾緣的具備,才能生長,名依他起性。
【依他十喻】 依他之法,無有實體,故有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空花、變化事、尋香城等十種的譬喻。
【依他起性】 見三性條。
【依法不依人】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依義不依語】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到彼岸】 梵語波羅蜜多的義譯,謂越過生死的大海而到達涅槃的彼岸。
【制門】 制止罪惡之門。如來悲德所垂,五逆十惡一律攝受,是為化門;如來智德所發,制止諸惡,毫無容赦,是為制門。以上二門也就是化制二教。
【制聽二教】 佛所制定必當受持的法,叫做制;聽其方便隨意執行的法,叫做聽。故製法若不實行必有罪,聽法不實行也不為罪。
【剎那】 華譯一念,指極短的時間。經上說,一彈指之間,即已含有六十個剎那了。
【剎那三世】 一剎那之間就已含有三世,即現在的一剎那叫做現在,前剎那叫做過去,後剎那叫做未來。
【剎那無常】 謂在一剎那之短促時間中,就已具有生住異滅的四相,變化無常。
【剎帝利】 印度四姓階級之第二,華譯田主,或王種。
【兩河】 尼連禪河與跋提河。佛在尼連禪河邊成道,在跋提河邊涅槃。前為有餘涅槃之處,後為無餘涅槃之處。
【兩界】 金剛界與胎藏界。
【兩垢】 有垢真如與無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凈的理體為煩惱所垢染,亦即在纏真如;無垢真如即佛果所顯的清凈理體,不為垢染所覆,亦即出纏真如。
【兩足尊】 佛的尊號,因佛在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貴者,又兩足是指佛福慧兩足。
【具壽】 比丘的通稱,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間的壽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
【具戒】 具足戒的簡稱。
【具足戒】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具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見三無漏根條。
【取】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追求。
【取支】 十二支之一。
【取著】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貪著,不能舍離。
【受】 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產生的感受。受有三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決】 與受記同義。
【受空】 三輪體空之一。見三輪體空條。
【受持】 領受憶持。
【受記】 從佛處接受將來必當作佛的記別。
【受用土】 三佛土之一。
【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見三身條。
【受戒】 領受佛戒。
【受想行識】 五蘊中之後四蘊,此四蘊屬於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蘊。
【咒】 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
【咒心】 咒語的精要。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表相】 表顯出來的相貌。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處為招提住處。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為寺院的別名。
【味塵】 六塵之一。
【呵羅羅】 八寒地獄之一。智度論說:『呵婆婆,呵羅羅,侯侯,此三地獄,寒風噤顫,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名獄。』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
【命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命命鳥】 又名生生鳥、共命鳥,即共命之鳥,是一種一身兩頭的鳥類。
【和尚】 吾師的意思,僧徒對其親教師的尊稱。
【和眾】 和合的僧眾。
【和敬】 六和敬。
【和僧】 和合的僧眾。
【和香丸】 (喻)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無量的佛法。
【和合海】 (喻)僧眾和合為一,好像海水普遍一味。
【和合性】 在因果中,緣眾和合,名為和合性。
【和合眾】 見和合僧條。
【和合僧】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處,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們分離,便叫做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和合二聖】 清朝雍正帝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
【和光接物】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指與塵俗人共處時要有謙和明智的態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夜叉】 華譯捷疾鬼,這種鬼能夠在天空中飛行。
【夜叉羅剎】 夜叉與羅剎。夜叉華譯為捷疾鬼,羅剎華譯為暴惡鬼,都是惡鬼之名。
【夜摩】 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夜摩盧迦】 閻摩王的世界。
【始士】 菩薩的義譯。
【始覺】 三覺之一。見三覺條。
【孤起偈】 十二分教之一。
【孤獨地獄】 又名孤地獄,此種地獄不同於八寒八熱等地獄都有固定的地方,而是隨著各人的別業,孤獨的處在虛空或是山野之中。
【宗風】 一宗的風化。
【宗趣】 宗旨和趣向。
【宗乘】 各宗所弘揚的宗義和教典。
【宗門】 專講禪宗的法門。其他法門,像天台宗,凈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門。
【宗門禪】 禪宗所傳的禪法。
【宗因喻】 因明之三支。見三支條。
【定水】 (喻)定心湛然,猶如止水。
【定門】 定慧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定散】 定者禪定,心常住於一境;散者散亂,心常攀緣於六塵之境。
【定業】 一定受報的業。定業有善惡兩種,善的定業,定受樂果,惡的定業,定受苦果。
【定聚】 三聚之一。
【定學】 禪定之學,為三學之一。
【定光】 佛名。見定光佛條。
【定光佛】 燃燈佛。釋迦佛在因位時曾買五朵花奉獻給此佛,因而獲得未來成佛的記別。
【定性】 指只有聲聞或緣覺或菩薩之一種種子的眾生,如果兼具二種或三種之種子的眾生則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沒有三乘之無漏種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種子的眾生又叫做無種性。
【定性二乘】 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
【定性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禪天,因此地的天人,住於殊勝美妙的禪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識的喜樂,故名。
【定慧】 禪定與智慧,亦即三學中之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照了一切的事理為慧。
【定慧二乘】 以定慧二種法來配於吾人的左右手,左手為定手,右手為慧手。
【定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彼岸】 梵語波羅,華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
【往還衣】 五種衲衣之一。
【往來八千返】 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我們此世界度化眾生,已經來去八千次了。
【念】 1.思念。2.諷誦。
【念力】 五力之一。
【念天】 六念之一。
【念死】 八念之一。
【念戒】 六念之一。
【念法】 六念之一。
【念持】 憶念和受持。
【念施】 六念之一。
【念根】 五根之一。
【念僧】 六念之一。
【念佛】 有三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念佛觀】 五停心觀之一。見五停心觀條。
【念佛迴向】 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迴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的十六個字。
【念佛迴向】 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於凈土,或是迴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迴向文。
【念佛往生】 一心一意的念佛,於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見四十八願條。
【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
【念無失】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念無滅】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忿】 即忿怒,遇不順意時,輕則忿怒罵人,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為,為二十隨煩惱之一。
【忿怒】 忿恨嗔怒。
【性心】 又名心性。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性地】 通教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性宗】 法性宗的簡稱,即破萬法之相,而顯萬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華嚴五教中的頓圓,天台四教中的別圓,八宗中的三論宗等都是。
【性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性佛】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歸入於如來的性我。
【性惡】 本性所具的惡。
【性罪】 二罪之一。見二罪條。
【性遮】 1.性罪與遮罪。2.性戒與遮戒。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性空教】 南山三教之一。見三教條。
【性空觀】 南山三觀之一,是小乘的觀法,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