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修平教授:什麼是三性三無性?

什麼是三性三無性?

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關於諸法三種存在形態或層次的理論學說。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體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唯識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之一。佛教一直對存在問題予以充分的關注,並將人生痛苦的根源歸結為無明也就是對存在真實狀態無知中觀學派,運用「離四句、絕百非」的雙遣辯證的中道空觀契入實在,卻未能回答存在之空何以在人們的經驗上呈現為有的問題。唯識學派的興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解答這些問題,分析存在的性質,替各種存在找尋存有之根。三自性就是唯識學派提出的剖析存在的三個概念

一、遍計所執性,意謂世界萬法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人們周遍計度、虛妄分別而執有實我、實法的結果。猶如繩本非蛇,人們妄執為蛇。《成唯識論》卷八中說:「周遍計度,故名遍計,品類眾多,說為彼彼。謂能遍計,虛妄分別,即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意思是,眾生對種種因緣和合的事物,計執為「實我」、「實法」,以為心外有實體存在。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將名言概念所表示的現象視為各有自性差別的客觀實在的世俗認知錯誤、不真實的。

二、依他起性,這里的「他」,指眾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等四緣,特別是指作為因緣的阿梨耶識種子及其能夠引起心識變現萬法的活動。依他起,就是「依他眾緣而得起」,意謂世界萬法雖非真實但也不是絕對的空無,作為「假有」還是存在的,如繩依麻等因緣而生。《成唯識論》卷八中說:「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唯識學的理論側重點決定了依他起性是特別針對心、心所有法而言的。

三、圓成實性,意謂於「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性」的謬誤,破除妄執,便能體悟到萬法既無「人我」又無「法我」的真實本性,如繩亦空,由此顯示的真如實性即為「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其實就是諸法實相的別名,它既是認識的極致,也是實踐的依據。

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強調,「三性亦不離識」。眾生的「識」是變現萬法的根源,「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因而「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諸法依識而起。諸識生起時,現似「見分」與「相分」,意識於是周遍計度,執著為「能」與「所」,此即遍計所執;而遠離有、無二執,我法俱空,便顯萬法唯識,此即圓成實。

三性可以被理解為認識由謬誤而達真實的三個步驟,這是從現象「存在」或「有」的角度展開的。如果從現象「非存在」或「無」的角度看,瑜伽行派又提出了「三無性」作為三性的補充說明。一方面進一步強調世俗認識的虛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破除人們對「三性」的不正確執著。《成唯識論》中雲:「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依三性而立的三無性為:一、相無性,此依「遍計所執性」而立,意謂世俗認識把因緣生法妄執為「實我」、「實法」,其實,「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二、生無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謂依他起的萬法乃「托眾緣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無妄執自然之性;三、勝義無性,此依「圓成實性」而立,意謂「圓成實」這一勝義性已經「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此即遠離世俗認識所達到的「諸法真如」,也就是「唯識實性」。唯識實性說明了遠離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而顯的諸法實相,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成唯識論》引《唯識三十頌》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上述「三無性」被認為是佛的「密意說」,而非「了義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三性」中的後二性乃「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也就是說,在瑜伽行派看來,真正「無」的只有「遍計所執性」,至於依他起性,雖無實性,但有假相,故非「全無」,而圓成實性,更是真有、實有,非「性全無」了。假說為無,只是為了否定世俗所執持的那種實性而已。三無性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對三性思想的表述。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