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南宗禪之形成與禪凈合修之盛行

南宗禪之形成與禪凈合修之盛行

林克智

內容提要:本文先簡略地說明禪、特別是最具我國特色之南宗祖師禪之形成,及其五家七宗的傳統關系;然後列出自永明延壽後,對禪凈雙修有理論創新或有重大影響的禪宗大德48位,以說明禪凈合修盛行原因及他們對禪凈合修圓融理義形成的貢獻。從而也使凈土法門成為漢地佛教的共宗,而禪亦同時成為各案深層次行持的方法。〖ht〗

關鍵詞:形成  彈凈合修  參禪  念佛  出離生死

作者介紹:林克智(1939~  ),畢業於台州師范專科學校,佛教居士。現任臨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禪者,梵文為dhyana,音譯禪那,略稱為禪,意譯為「靜慮」、「思惟修」等。禪那之體,為寂靜而具審慮之用,靜即定、慮即慧,故禪那即為定慧均等之妙體妙用,亦即心體寂靜

大珠禪師說:「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動,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可見宗下禪之體為涅〖fjf〗nb231〖fjj〗妙心,依離語言文字頓悟一心,教上別傳向上之宗旨者是為禪。故從本質上看,禪是一種見性之法,它為我們指出擺脫桎梏、走向解脫自由的道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中國禪鑠古震今的名言,它包含了禪宗的全部主張。故學一點禪,對修行者來說,不管你修何法門都是好處的。

禪 學 之 源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於涅槃會上拈華,迦葉微笑,以心印心授與迦葉。據經載:初有大梵天王金色波羅華獻佛,請佛坐其身而說法。繼因世尊拈此華普示大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領會佛旨破顏微笑,佛即將此華付與迦葉,並授以衣缽真傳之信物,是為第一代祖。佛滅度後三月,迦葉阿難竹林外出。阿難既出,因此而大疑,遂於深林靜悟,終豁明大事。於是仍返竹林說道:「迦葉師兄開門!」迦葉言:「如何去而復返?」阿難曰:「大事明矣,頓悟徹矣。」迦葉曰:「既已明徹,何不見面?」阿難即時徹底大悟,即以本具之神通妙用隨便而入,迦葉即以如來心印與衣缽真傳授與,是為第二代祖,並請升寶座結集經藏。禪於印度菩提達摩,歷二十八世,其傳承之關系為: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波  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密多、佛陀難提、伏馱密多、脅尊者、富那夜奢、馬鳴、迦毗摩羅、龍樹、迦那提婆、羅喉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fjf〗ne254〖fjj〗耶多、婆修盤頭、摩〖fjf〗nbf26〖fjj〗羅、鶴勒那、師子、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羅、菩提達摩

達摩西來,道傳東土為初祖。師於少室面壁九年待機傳法,後得慧可斷臂求法,即以無言之心印無言之心,是為中土第二祖。慧可傳僧〖fjf〗nb2d3〖fjj〗,僧〖fjf〗nb2d3〖fjj〗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神秀皆為六祖。慧能大師衣缽,其法行於南嶺之南,故稱南宗;神秀大師之禪盛行北地,故稱北宗。北宗漸,獲如來禪之蹤跡;南宗頓,得祖師禪之真髓。世稱南能北秀、南頓北漸,即源於此。

世傳「拈華微笑」,「折葦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歸」,可知中國禪之源頭。但學者之見與此相左,我們亦無奈其何,學佛者當依「四依四不依」之原則思之,即明。

禪 之 真 偽

禪為見性成佛之道,但於修法亦有真禪及邪禪、非禪之分,其種類各家區分不一,據惠光禪師所述,禪有十九種之多,若不具足參學的眼光,則易入邪禪、非禪,故須識別之,現綜各家之語略說如下:

1口頭禪:不肯參悟,又不去領會禪理和宗旨,但只襲取禪家膚淺之常語以為談資。此種人妄稱作家,種種葛藤  之又  ,處處自相矛盾,更不知自己早入邪見,反訴真實禪家為邪,呵佛罵祖亂說一通。如此之人胡說亂道,談之何用?難免華報,果在三途。

2鸚鵡禪:猶如鸚鵡學語不明禪意,學來幾句機鋒轉語,逢人即唱,遇佛即歌。

3野狐禪:此為對未真見性而侈談超脫豁達的一類假禪之貶稱,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禪。出於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對答學禪者的一則故事,據《古尊宿語錄》卷一等載,百丈上堂時常有一老人聽法,一日自謂於迦葉佛時住持此山,時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答雲「不落因果。」因此一語答錯,五百世墮野狐身。百丈以「不昧因果」一語糾正其誤,老人大悟,乃脫野狐之身。

4鏟子禪:空解之邪禪,以賢聖高人的法語亂鏟,妄謂扞衛正法,實則邪見深重。其人胸中了無些許義理世間各種對立之法,空解諸法而不知揀擇。

5黃楊禪:俗謂「黃楊木歲長一寸,遇閏年則倒縮」。禪家藉此呵鈍漢參禪而少有進步者,大慧師說:「這漢參黃楊木禪,倒縮了。」

6枯木禪:枯木比喻無心狀態,或只執著終日坐禪而不飲不卧,而無向下化他之功用。有公案謂昔有婆子供養一僧廿年,常遣女送飯,並給奉一切。時女年十六,一日婆命女抱僧定曰:「正恁么時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歸舉似婆,婆曰:「廿年供養個俗漢。」遂逐僧,焚卻庵。

7葛藤禪:垂示不直,如葛藤  樹。譬煩惱之多,驢唇馬嘴長篇闊論,將佛祖術語東扯西拉,贊自謗他,強人信受,說得太多令人厭聽,此路不通謂之葛藤

8文字禪:宋代洪覺禪師有《石門文字禪》30卷,可作用功之參考,為其門人覺慈所集錄。以文字解說禪法同於言說,故亦稱此為葛藤禪;指禪門修行者,本人無坐禪修行之實際體驗,僅於文字上解釋禪之文字禪者。

9九帶禪:宋代浮山法遠禪師,對初學禪者常用九種方法接引之,其學人編為《佛禪宗教義九帶集》。禪師所示之九種方法為:佛正法眼藏帶、佛法藏帶、理貫帶、事貫帶、理事縱橫帶、屈曲垂帶、妙葉兼帶、金針又鎖帶、平懷常實帶。清隱禪師雲:「參得浮山九帶禪,歸時自有歸家路。」

10老婆禪:以婆心過切之語,親切叮嚀之禪。禪宗為師家當以學人之根性,善巧接化。若一味說示,過分關切,恐有礙學人自行探索、開發智慧機會,有悖於禪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宗旨

11啞夢禪:例如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有無會,莫作虛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吞也不落,吐亦不出,盪盡從前的惡知惡見,久則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忽然憬悟。猶如啞子忽醒了千年大夢,所得之聖境只許自知,何能與人道者,故稱啞夢禪。

12如來禪:指佛地之禪定,即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三種樂住,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之廣大妙用者,為四禪之一。此禪超越一切異見,融攝一切萬法,在一諸法中,平等而證更無差別,可謂一切圓證,故稱如來禪。又宗密禪師將禪分為五種,其中最上乘禪稱為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達摩祖師門下除慧可得其神髓是祖師禪外,大都僅滯於義解名相,而未至祖師西來之真禪味,故仰山慧寂禪師另立祖師之名,以此為達摩所傳之心印,表示祖祖相傳以心印心之意。

13祖師禪:又稱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語言,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宗密禪師於《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將禪分為五等,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五種達摩祖師所傳即此中之最上乘禪。然後世之禪徒反視此為五味交雜之禪,而謂祖師所傳之真實禪方為一味清凈之禪,特稱為祖師禪,認為如來禪為教內禪,以祖師禪為教外別傳、了義至極之禪。

14棒喝禪:禪師接人之作風,或用圓棒,或以大喝。臨濟黃檗:「如何是佛法大意?」檗便棒打,如是三問三度被打。後參大愚頓悟檗旨,濟回黃檗機鋒敏捷,檗又打,濟便喝。濟後接人棒喝交馳,故今謂警醒人之迷誤者曰「當頭棒喝」,令人警悟。

15一指禪:指盡天地悉攝於一指頭上,為禪宗之著名公案。昔金華俱胝禪師初住庵時,因實際尼之三問而不知應答,憤慨無措,欲棄庵往諸方參訪,後逢山神告示,得遇天龍和尚,天龍以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參學僧來,師皆豎一指以對,不別提唱,機宜應便。師後臨示寂,謂眾:「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

16一味禪:為純一無雜之最上乘禪,亦即頓悟禪。指頓修、頓入、頓寂、頓悟之一味禪。《禪宗正脈》卷2載:有僧辭歸宗雲:「欲往諸方學五味禪」,歸宗曰:「我這有一味禪為甚不學?」其僧即止,專學一味禪,後大徹悟

17一字禪:指唯以一字可表達禪之宗旨,又稱一字關,為雲門文偃禪師之特殊宗風。《碧岩錄》第八則載:「翠岩夏末示眾雲:『一夏以來,為兄弟說話,看翠岩眉毛在么?』保福雲:『作賊人心虛。』長慶雲:『生也。』雲門雲:『關!』」《雪竇評唱》此謂:「千古無對,關字相酬。」指保福、長慶所答皆非,獨有雲門一字禪能對得此問。又如:僧問:「弒父弒母佛前懺悔,弒佛弒祖向甚處懺悔?」雲門曰:「露。」又問:「如何是正法眼藏?」雲門曰:「普。」後凡禪林師家,以一字答覆學人之疑問者,都稱為一字禪。

18三字禪:又稱雲門三字禪。文偃禪師接引學人時,常以「顧、鑒、咦」三字說破禪旨。顧謂自我反省,鑒謂自我鑒戒,咦為言詮不及、意路不到而領略到玄旨,亦指超絕一切,於孤峰頂上宴坐自適之境界。雲門深得其師睦州道明、雪峰義存二師宗風之妙用,而以機鋒險絕獨步禪林,其所說法語與接化學人問答,語句簡潔,而有如電光石火,其一字禪、二字禪及三字禪皆膾炙人口,屬應機而說之頓悟禪。

19上乘禪:禪無深淺,悟有差別,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為小乘禪;悟我、法皆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為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本自具足,妙智正信此心是佛,即性是法,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禪,又名為最上乘禪。

上述之19種禪,包括真偽正邪,其1—4為宗門所不應有;5、6兩種雖可有而無法策進,此兩種禪名死水潛活龍;惟第7種不可親近,近則煩惱增盛;其餘皆可參學,唯以棒、喝禪世眼第一,為頓悟法門。頓根利器者門門皆可頓悟,頓超者法法都可頓超,見性者常常見自本性,明心者處處即明真心禪師雲:明即是心,無心不明,亦即明法。見即是性,無性不見,見性即見佛,法法不離自性,佛佛不離真心自性三寶本來具足,不假他求全憑矢志,應以徹底頓悟為目的

南 宗 禪 法

上文已談及菩提達摩之法脈,傳至弘忍禪師後,分為慧能與神秀兩支:神秀大師因弘法於北方,故稱北宗,其教說盛行於北地;六祖慧能大師則於韶州(今屬廣東)曹溪山說法教化,主張頓悟法門,揚宗風於南方,故稱南宗。

南宗禪之特點為:禪風已完全擺脫教網,不墮於名相,不滯言說,倡修證不二、迷悟一如之說。指出人人均有本覺之妙心,煩惱妄念非實有,故揚「一超直入如來地」之頓悟,後稱之為祖師禪,或謂南頓。

慧能大師令人從般若行起修,大師於《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大師人所修的,是定慧統一的般若行,故在《壇經》中又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認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從而,我們可知大師的主張是以慧為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則修行者可不離日常生活行住坐卧而行一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禪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靜觀心,是為最上乘禪。

佛教的修學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六祖大師對此看法為:「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不礙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自性雖是無念、無相、無住而如如不動,但其能興起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凈無染也無是非,故戒行清凈,是為自性戒;心地離一切境,無有掛礙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現前,故稱自性慧;心地於一切境不著有無、染凈、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相,是為離一切亂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見性直下承當,則是大師所提倡的最上乘禪法。

慧能大師初見五祖時,即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ht5,6」ss〗犭〖kg-*2〗葛〖ht5ss〗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論者。大師佛性論為依據,提出凡夫即佛,煩惱菩提,將凡夫與佛、煩惱菩提劃等號,所不同者只是迷與悟而已。大師這一思想,在其嫡傳弟子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里表達得最為明白,其中:「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說明見一切法真性,即見佛性。證一切法真性,即證佛果

即為六祖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師弘揚聖教大闡宗風的主要道場是曹溪寶林寺,於大師門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如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大師弟子中,出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系統,均為七祖。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海傳溈山靈〖fjf〗nb073〖fjj〗與黃檗希運兩支派,皆為十祖。〖fjf〗nb073〖fjj〗傳仰山慧寂,合為第一溈仰宗,慧寂為第十一祖。運傳臨濟義玄,獨為第二臨濟宗,為十一祖。思傳石頭希遷,遷傳葯山惟儼與天皇道悟兩支派,皆為九祖。儼傳雲岩曇晟,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合為第三曹洞宗,本寂為十二祖。悟傳龍潭崇信,信傳德山宣鑒,鑒傳雪峰義存,存傳雲門文偃與玄沙師備兩支,皆為第十三祖。偃為第四雲門宗,備傳羅漢桂琛,琛傳清涼文益,益為第五法眼宗,為第十五祖。玄傳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  ,

傳負穴延沼,沼傳首山省念,念傳汾陽善昭,昭傳石霜楚圓,圓傳黃龍慧南與楊岐方會兩支派,皆為第十八祖。南為第六黃龍宗,會為第七楊歧宗,總為五家七宗。

以上為六祖慧能大師如來慧命的正法眼藏傳付給南嶽和青原以後,法水長流、慧燈永耀,而成五家七宗之傳承關系。至此,達摩大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偈語,成為現實。晚近,只有臨濟之傳承最為興盛,曹洞亦有相傳,其他各家就很少有傳人了。但總的說,我國後來之禪宗可說皆為六祖慧能大師之南宗禪。

但後來由阿彌凈土流傳之影響,南宗禪的許多大師倡禪凈雙修說,遂使禪凈雙修大行於世。

四、禪凈結合

中、初唐時禪凈諸祖為弘自宗,故互相反駁之事亦常出現,如:慧日、法照大師說禪徒空腹高心,《十疑論》、《念佛鏡》等書中又指出禪宗之偏見,可能是禪宗諸師聞後引起反思,亦可能教運使之,故宋以後倡禪凈雙修之禪師輩出,並逐漸成為僧侶的主要信仰。蓮池大師在《往生集》卷3《諸聖同歸類》中,列出一大串修習凈土禪師名單,據該書《略舉尊宿》一節載:

百丈懷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凈土;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凈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嗣丹霞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庵補陀,庵名孤絕,專意西方,有《凈土說》普勸四眾;慈受深法師得法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謂修行捷徑無越凈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凈業化人,嘗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庵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從天而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蓮宗大行;中峰本禪師得法於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懷凈土詩》百篇盛傳於世;王以寧待制,自稱彌陀弟子;兆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凈土是真語實語;陳  待制,作《延慶凈土院記》,極贊念佛;優曇宗主,居廬山東林法堂,著《蓮宗寶鑒》,奉旨板行,為凈土中興雲。贊曰:始百丈,終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奉行凈土,嗚呼,盛哉!

百丈禪師制訂禪林清規,只表現在「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凈土」,然此等諸事實未詳說,其信仰主張亦不明,但其後之禪僧大多兼奉凈土則是事實。蓮池大師於《竹窗隨筆?念佛不礙參禪》中又說:「禪兼修凈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凈土,不礙其禪。」特別是經永明延壽禪師在理論上確立了禪凈雙修的理義之後,幾乎使禪凈合修成為南宗禪的主流。今略述崇信阿彌凈土之南宗高僧事跡於後:

永明延壽(904~975),法眼宗文益之法孫。字沖玄,本丹陽人,後遷餘杭,俗姓王。年16,曾獻《齊天賦》於吳越王錢〖fjf〗nec4b〖fjj〗。後曾為餘杭庫吏,繼遷華亭鎮將,督納軍需,因動用庫錢買魚蝦等放生,被判死刑。王使人視之曰:「若悲懼則斬之,否則舍之。」典刑者見其押赴市曹而面無戚容,即問之,他坦然回答:「動用庫錢是為了放生,自己沒有私用一文,於心無愧。」因而被無罪釋放,並聽其從四明龍冊寺翠岩禪師出家。次參天台國師,發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習定,有鳥窠於衣〖ht5,6ss〗衤〖kg-*3〗戒。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凈業方到此中。」又中夜繞像,見普賢蓮華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鬮,一為「一心禪定」,一為「萬行莊嚴凈土」。即冥心精禱,七拈皆得凈土鬮,於是一意修凈業。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三載。一日於禪觀中,見觀世音菩薩甘露灌其口,因是獲大辯才。建隆二年(961),吳越忠懿王請住永明寺(今杭州凈慈寺),賜號智覺禪師。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誦《法華經》,積13000部。居永明15年,時人尊為彌陀下生,弟子1700人。常授菩薩戒,每夜施鬼神食、買贖放生、日持佛號十萬聲,皆以迴向凈土。著《宗鏡錄》一百卷,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又著《萬善同歸集》,指歸凈處最為切要。大師提倡禪凈雙修,理事無礙,空有相成,為佛教之本旨。《集》中舉古德之釋雲:「禪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須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學法之輩徒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理法,合則雙美,離之而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此正明大師之主張。

大師雖倡唯心凈土,但針對當時其他禪徒撥無西方,以為存取捨之念,執心外實法有乖唯心之理,故舉天台《十疑論》以正之,明「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之理。他據經認為: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以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不信說依他起因緣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若信力未足,心散浮動,觀行淺薄者,必須求願往生

大師於《萬善同歸集》中,認為凈土之生因,以持戒、習禪為上品之因,行道念佛為中下品之行。關於持戒大師開示說:禪宗多輕視戒律,殊不知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信受大乘,即使破戒,念佛懺悔亦可往生。若不受戒又造惡業,無持戒力及聽聞大乘善根力,縱令念佛臨終遇善友,又因善業弱,無力排除惡業,難得往生。故受菩薩戒往生必要條件即是菩提心往生凈土之正因。大師更引經勸人高聲念佛與十念往生,謂雖一生惡重,臨終十念罪滅生凈土。《大智度論》說:臨終少時之心力,能勝終身之行力。是時雖少,儘力猛利故,如火如毒,量雖少能作大事。由於臨終之心決定勇健,故能勝百歲行力。

大師嘗作《四料簡偈》:「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中之第一偈「有禪無凈土」,指當時一般禪徒;第二偈「無禪有凈土」,指一般中下根機者;第三偈「有禪有凈土」,即禪凈雙修,最為理想

雲門宗於五代間,依文偃禪師為主,成一大派,其下願生凈土者輩出,其要者有:

天衣義懷(989~1060),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師事雪竇重顯有省悟,後住越州(今浙江紹興)天衣寺廣布化導,密修凈土,著有《勸修凈土說》。師嘗問學者雲:「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是取捨之情,乃是眾生妄想,若言無凈土,則又違佛語,畢竟如何?」復自答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晚以疾,居池陽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侍奉。才往蘇州,師即促歸,別眾而逝,年72。

慧林宗本(1020~1099),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謁義懷禪師契悟,後住杭州凈慈寺大振道法,與元照為道交。元豐五年(1082),被迎為卞京(今開封)慧林寺第一世,賜圓照禪師之號,後返蘇州。平生密修凈土,修禪之時,心常在極樂世界而無二相。其門下有法雲善本、長蘆崇信、姑蘇守訥、守一法真等,皆受師之化導而兼修凈土。守訥住宣城之廣教寺,政和三年(1113)著《唯心凈土文》,祖述義懷之說。守一住杭州凈慈寺,以七寶阿彌佛像,楊傑為其撰記。

慈覺宗賾(910~1092),襄陽(今屬湖北)人,俗姓孫。少習儒,年29,禮真州長蘆寺法秀出家,嗣席長蘆應夫。性至孝,迎母於方丈東室,甘旨之外勉進念佛。彼於元〖fjf〗nb073〖fjj〗四年(1089),興結社念佛,名蓮華勝會,撰《蓮華勝會錄序》,陳其所信,普勸念佛

雪窠法一(1084~1158),開封禪符(今屬河南)人,俗姓李。年17禮靈岩通照願祝髮。初師事宗賾,未幾,逢宗賾示寂,再謁草堂禪師,言下大悟。後住長蘆,又遷天台萬年寺。據《龍舒凈土文》記述,法一亦同宗賾修凈土

慈受懷深(1077~1132),壽春(安徽壽縣)人,俗姓夏。少從文殊院行堅出家。崇寧初,往嘉禾依凈照於資聖,繼住儀征資福、金陵蔣山、鎮江焦山。閱四稔,詔住東京(開封)慧林。又遷天台石橋,再涉蘇州靈岩,補蔣山,退洞庭包山,復為湖州思溪圓覺第一祖。即其地勸緣刻藏,世稱《思溪藏》。生平以凈土為懷,常對人雲修行捷徑莫如求生凈土。自建西方道場集眾念佛,又作《勸念佛頌》六首,宋紹興二年(1132)示寂。

真歇清了(1091~1152)左綿安昌(今四川綿陽)人。出家後參子淳,契悟。既游五台、入汴京訪謁禪講名席。又南遊長蘆,謁祖照道和禪師,宣和五年(1123)繼承道和法席,從學者達千七百人。其後歷主四明補陀、台州天封、福州雪峰、明州育王、溫州龍翔、杭州徑山、皋寧崇先等寺。前後七處說法,五承紫泥之詔,道幾半天下

歇師一生,大弘禪凈合一之教,主張以「阿彌陀佛」四字話頭,融禪凈為一體。弟子輯《真歇清了禪師語錄》2卷行世;師禪凈雙修雙弘,即漸即頓,故又作《凈土說》。師嘗謂:「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凈業者,得非凈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說:「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故其宗徒,雖是明倡禪法,實則多密修凈業以兼,故師雲:「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以?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文中又示人由憶佛念佛,達一心不亂之法:「一心不亂,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嚴》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謂也。」

死心悟新(1043~1114),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俗姓黃。壯依佛陀院德修祝髮,進具後遊方,至黃龍謁晦堂悟旨。初住雲岩,次遷翠岩,晚住黃龍接引學徒,與黃庭堅為知交,亦密修凈業。曾作《勸修凈土文》,惟則之《凈土或問》中引彼文雲: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若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雲:彌陀甚易念,凈土甚易生,若念佛不生凈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其精志於此可見。

雲水子光,宋僧,蘭溪人。初住莆田福清,為大慧宗杲之法嗣。乾道中作《依託明師勝地論》3卷,宣揚凈土法門。初卷是求明師,得勝地為堪依託。中國聖賢之所居,兜率陀天彌勒說法西方凈土彌陀闡化,此三處皆名勝地。中、下二卷,則專明西方法門。《樂邦文類》第二中,載有獨醒居士林鎬該書之跋文,可參閱。

師元寂堂,宋僧,華亭(上海松江)人。嘗參水庵一、密庵咸傑,戒律精嚴,篤行念佛三昧。創白蓮寺於弁山,勸人求生西方。又創延聖院於蘇之陳湖、磧沙,教化遍於十州,寂於磧沙。

化度智廉(1114~1195),為天童為禪師之門下,居上虞化度寺。雖初參宗門,晚年專意西方。慶元元年(1195)觀見阿彌陀佛,書「雁過長空,影沉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里」之偈而寂。

元代,由於受宋代以來之思潮的影響,禪僧中兼修凈土亦不少,進一步促使禪凈結合。著名的禪凈合修大德有:

中峰明本(1263~1323),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孫。初依吳山聖水,至元二十三年(1286)入天目山師子院,師事高峰原妙。一日誦《金剛經》恍然開解,參究十年,方始徹悟。慧辯無礙,舉動朝野,後仁宗聞名,特賜金紋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普應國師。法席之盛,當時無出其右。至治三年(1323)八月,安坐而寂。

師既單提向上,時復舉揚凈土,嘗言:「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有《懷凈土詩》一百八首,大行於世。又有《勸念阿彌陀佛偈》,其中有:「捷徑法門唯有念佛,一代宗師個個念佛古今賢人念佛,我今有緣得遇念佛念佛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師所開示念佛之理,至切至要,如師雲:「古者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此珠之入水,自寸而尺。此水隨珠下處,變濁為清,以至於底。當雜念紛亂之頃,能移一念,觀想慈容,而稱念之,才念一聲,即一念之間,散亂遠離,隨念寂靜。且一聲之念既爾,移念入第二聲中。譬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自最初一念清凈,至第二念亦清凈。乃至第三念、第四五、至於十百千萬億念,念念清凈,念念寂滅,念念解脫。如教中所謂,凈念相繼者也。」師有詩雲:「一串數珠烏律律,百千諸佛影團團,循環凈念常相繼,放去收來總一般。」大師凈土念佛之行持,亦甚重視,曾著《三時繫念佛事》及《三時繫念儀范》各一卷。其門下有天如惟則,作《凈土或問》一卷,亦倡導禪凈合一。

楚石梵琦(1296~1370),明州象山(今浙江象山)人。就西湖天寧永祚寺訥翁謨剃髮,後謁元叟行端於徑山而大悟。天曆元年(1328)升住永祚寺,後轉鳳山報國寺、嘉興本覺寺等。晚年退隱永祚寺,於寺之西側構居,稱「西齋」,專修凈業,定中見大蓮華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繞,作《懷凈土詩》傳於世。明洪武三年(1370)示寂,宋濂為撰塔銘。大師撰之《西齋凈土詩》2卷,上卷有《懷凈土詩》77首;下卷列《十六觀贊》22首、《化生贊》8首;《析善導和尚念佛偈》8首、《懷凈土百韻詩》、《娑婆苦漁家傲》16首、《西方樂漁家傲》16首。收於藕益大師選定之《凈土十要》中。其中有詩雲:「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塵塵剎剎雖清凈,獨有彌陀願力深。」集中皆系肯切勸修念佛之詩,藕益大師之《西齋凈土詩贊》雲:「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正覺。以茲微妙勝伽陀,令我讀誦當參學。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華托。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張惡。同居凈故四俱凈,圓融直捷超方略。」大師《西齋詩》之勸修功用,於此可知。

無旨可授(1307~1375),號休庵,臨海(今屬浙江)人,俗姓李。年12入石門寺作沙彌,19歲受具為比丘。參靈隱獨孤明得法後,四坐道場,作休庵於西塢,日修念佛三昧,洪武八年寂。

斷雲智徹(1330~?),元僧。西蜀(四川西部)人。26歲受戒、持齋,專心念佛。30歲為僧,師雲峰和尚,參「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廓然有悟。著《禪宗決疑集》一卷;又《凈土晨鐘》第二載,師撰有《凈土據要》,今已不存。《禪關策進》及《角虎集》中,錄有師之語要,如:「念佛一聲或三五七聲,默默返問:『這一聲佛從何起?』又問:『這念佛是什麼人?』乃至心花燦發,夢眼豁開,目前總是故家鄉本性彌陀常獨露」等語。因《禪宗決疑集》中有或參無字、或參本來面目、或參究念佛依此可知智師倡導的是參究念佛法門

天如惟則(1284~1354),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譚。幼即參學,20歲入天目山依中峰明本參究有悟,為師之法嗣。後至蘇州,於東河得地作小屋,名「獅子林」翌年擴建為菩提正宗寺。士大夫登門問法者無虛日。有《楞嚴會解》、《獅子語錄》、《凈土或問》傳世。《凈土或問》一書設26問,並詳加答釋,破諸疑惑,勸人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一生了辦。問中指斥禪家之弊端,又以天台及禪家諸師之見,同作惟心凈土本性彌陀之說,倡導唯心凈土之旨;依永明延壽大師之說,力弘禪凈雙修,此名凈土禪,又名凈土,以期指示當代僧俗之所趨。師雖倡唯心凈土,為應中、下之機,亦引真歇清了禪師之說: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號,心不散亂故。又舉《華嚴》之十大願,《寶積》之十心,《觀經》之三福,《大經》之發菩提心及諸經所明之誦經、持咒、建塔、造像禮拜、贊頌、齋戒、燒香、散華、懸繒幡蓋等諸行,以信願迴向之力,資助此等諸行,期求往生。然凈土因行有種種不同,隨其所感之果,亦有九品之異。或生化土見佛之應身,或生報土見佛之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方證小果。

優曇普度(?~1330),丹陽(今屬江蘇)人,俗姓蔣。弱冠出家廬山東林寺,次偈龍華之寶山禪師,接受其禪旨,歷參諸方。後住東林寺,修念佛三昧。時有慈照子元一派白蓮宗徒混入種種邪行,慨其弊害甚多,至大初(1308)詔罷蓮宗。師大懼,即白佛發誓,必復其教。師著《蓮宗寶鑒》十卷,書成遍證諸方,莫能易一字,即於同年十月刻印其書表進,至仁宗之朝,乞求復教。皇慶元年(1312),敕許彼書頒行各省,復興白蓮教,命師為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至順元年(1330)寂於東林

廬山蓮宗寶鑒》總由十篇而成:第一念佛正因,第二念佛正教,第三念佛正宗,第四念佛正派,第五念佛正信,第六念佛正行,第七念佛正願,第八念佛往生正訣,第九念佛正報,第十念佛正論。是書祖述子元之說,發揮其宗本義,兼亦指斥邪說,後世流通甚廣。

妙文(1237~1319),蔚州(今屬河北)人,俗姓孫。9歲出家,18歲受具。21歲抵京師,依大德明學圓頓教。48歲出住薊之雲泉寺,勤儉善施,薊人稱之。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延〖fjf〗nb073〖fjj〗六年(1319)示疾,令弟子高唱佛名,遽起跏趺結三昧印,泊然而逝。世稱「妙文講主」。

五、漸成主流

至明代,禪凈雙修之風更為流行,特別是雲棲蓮池大師挾禪而倡導持戒念佛。禪僧及居士等多沐其德化。在南宗禪中,該時以楊歧、曹洞最隆,此二宗中即有不少的禪凈合修大德。先述楊歧下大德之著者:

空谷景隆(1393~1444),號祖庭。姑蘇洞庭黿山人,俗姓陳。初從懶雲智安受業,後師事虎丘石庵,住杭州靈隱寺刻苦參究有省。後往天目禮高峰原妙祖塔,住歲余,有悟,徑造懶雲禪師求證,雲為可喜。遷住碧岩。晚年西湖修吉山卜地為生壙,名正傳塔院,自製塔銘,後寂其地。平生以凈業勸人,曾作凈土詩108首,述求生西方之意。指出參禪者執守話頭更無別事,不修念佛往生之道,此為永明所謂有禪無凈土之人,是為守死話頭,執此病者,十中八九不能救。不輕念佛往生之道,日夕禮誦,所謂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識破此身不實,世間虛妄凈土可歸,唯念佛可恃。緊念、緩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欲將心求悟,反成障礙。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必往生凈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

古音法琴,明僧。亦名凈琴,自號玉泉老人。建陽(今屬福建)人,俗姓蔡。年25,禮赤石出家,歷參性空、靜晃、印宗,遇寶明壽堂松禪師印可,為眾說法。後於建寧斗峰創大剎,弘化一方。有《醍醐集》3卷,又作《念佛警策偈》,勸人行、住、坐、卧念佛

楚山紹琦(1404~1473),唐安(今四川崇州東南)人,俗姓雷。9歲從玄極禪師出家,後謁無際悟本得法,住成都東山揚化,成化九年(1473)三月示寂。《廬山蓮宗寶鑒》第十卷末,收有《西蜀楚山和尚示眾念佛警語》一篇。

憨山德清(1546~1623),全椒(今屬安徽)人,俗姓蔡。年12,投金陵報恩寺誦習經教,19,從棲霞法會受法,依明信受具。次遊歷諸方,入京謁遍融、笑岩二師,參究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於嶗山,慈聖太後遣中使再征不起,賜三千金以造寺,師則轉賑山東飢民。中使持賑籍還報,太後感嘆,命頒藏經一部,仍率諸眷屬輸金造寺,賜額海印。後被誣入獄,以私造寺罪流放雷州。於戍所白衣說法四眾歸依,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詔還,居廬山專修凈業。旋應請歸曹溪,天啟三年,念佛坐化。肉身不腐。門人集其遺文題名《憨山老人夢遊集》,凡55卷。集中有《示優婆塞結社念佛》、《示念佛切要》、《示西印凈公專修凈土》、《示修凈土法門》、《示念佛參禪切要》、《答德王問》、《雲棲全集序》、《凈土指歸序》、《雲棲蓮池〖fjf〗nc562〖fjj〗宏大師塔銘》、《西方三聖贊》、《無量壽佛贊》、《凈土十六妙觀頌》等文,皆為有關凈土之序說。

師嘗說出生死法有多門,唯念佛求生凈土最為捷要。如《華嚴》、《法華》之圓妙法門普賢之妙行,究竟指歸凈土。如馬鳴、龍樹及永明、中峰大祖師,皆極力主張凈土一門。此法門三根普被,決非為下根權說。經說:若欲凈佛土,當凈自心。求凈土持戒,斷十惡,凈其心。即於此清凈心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先斷外緣一句阿彌陀佛以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卧,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乃至夢中不忘失,寤寐一如,打成一片。若至一心不亂,則命終之時凈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得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必得往生。但一心專念固為正行,亦必資以觀想。即持戒為基本,發願為助因,念佛觀想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諸佛妄語

師又雲:十二時念佛者,人數不拘多寡,晝夜各分六班。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則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念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散不昏,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此則不起於座,頓見彌陀,是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安恬寂寞亦無如此之妙者。

在《示西印凈公專修凈土》中,大師說:參禪者多未必出離生死,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然而,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因眾生久沉妄想中,離想不易,因之參究難悟,念佛易成。

此時,曹洞等宗倡禪凈合修者,如:

大方如遷(1538~1598),號松谷,歧山(今屬陝西)人,俗姓李。年17,禮郡之無蹤本為剃染,居三載,至悅庵喜受具。旋入青峰山獨棲有悟,得少林大章宗鏡印證。後駐錫懷慶龍岡寺。萬曆間奉慈聖太後懿旨,於慈壽寺開凈土法門,遠近多沐其化。欽造鍍金大佛,賜大藏經,藏之龍岡。

大方祖通,明僧,內丘(今屬河北)人。謁少室宗書契悟,後嗣法金山德寶。住順德崇恩寺,常弘念佛求生凈土之法。

無明慧經(1548~1618),崇仁(今屬江西)人,俗姓裴。年21,禮邑之廩山蘊空常忠為師,執侍三載。後至峨峰,誅茆力參,偶因搬石,豁然大悟。出住邑之寶方,未幾又訪無言、達觀、瑞峰諸大德,已而返錫寶山,開堂說法。遷壽昌董岩,凡興二十餘庵院。雖臨廣眾,未嘗以師道自居。開田力地,皆以身先。每遇病僧,必親調藥餌。迨年七旬,尚耕作不息。博山來、永覺賢皆其嗣法弟子。師有關凈土之文獻,《壽昌無明和尚語錄》中收有《念佛法要》及《彌陀佛贊》。

漢月法藏(1573~1635),又字於密,晚號天山,無錫(今屬江蘇)人,俗姓蘇。幼讀儒書,博學多聞。年19禮同邑德慶堅公剃度,於杭州雲棲蓮池大師沙彌戒,於金陵靈谷古心受具足戒。萬曆三十八年(1610)行腳至常熟三峰居之。修葺廢院,開創叢林,立百日死關,晝夜參究,因大徹悟。時密雲圓悟禪師開法嘉興金粟,師往見印證,付法臨濟源流。開法於蘇州虞山之山峰清涼禪寺。其後歷住北禪大慈寺、杭州安隱寺、蘇州聖恩寺。師學貫佛儒,潛心禪行,倡為新說。著五宗源,指責當世曹洞宗抹殺五家宗旨,強調自威音王以來,無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一時諸方驚疑。《角虎集》卷上《鄧尉藏禪師》載有:「師示眾雲:求生凈土法門最廣,八萬四千,無不該攝。不過仗求生兩字,願王所生。至於行門,則單取緊峭,無滲漏者為上,故持經次於持咒持咒次於作觀,作觀次於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蓋於持名減省,易於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撥珠課誦,又涉泛漾,雖念而寬,不得成就。須是極力四字佛名,一句一句一聲一聲。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虛空粉碎,五蘊冰消,謂之一心不亂。此便是凈業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頂佛者,先當受此戒圖,懺悔清凈,故空心識,極力念去,方得成功。」師於崇禎八年七月示寂,塔於聖恩後山,華亭董其昌撰銘。康熙四十四年(1705),帝幸鄧尉,追謚鏡通禪師。留世著作有《八會語錄》、《智燈傳提語》、《五宗原》。《角虎集》中尚有師之《開示念佛齋戒偈》、《追頂念佛法》、《調將法》等。

無異元來(1575~1630),一名大艤,龍舒(今安徽舒城西南)人,俗姓沙。年16出家。於金陵瓦官寺聽講《法華》,慨然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遂至建武禮五台通禪師剃髮、受業。往鵝湖心師處受菩薩律儀,為首座。後主信州博山能仁寺,立規飭繩,道風大振,人稱博山和尚。後遷建州董岩寺、建州大仰寶林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崇禎二年(1629)主金陵天界寺,翌年示寂。有《無異禪師廣錄》35卷,其中《宗教答響》第一及第四,依雲棲等說,宣揚禪凈不二之旨。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凈土之要諦;又有凈土偈》108首及阿彌陀佛贊等,贊揚凈土。其法嗣雪關智  (1585~1637),嘗答人之問曰:真禪宗即真凈土,唯心之外無別佛;真凈土即真禪宗,唯佛之外無別心。示人心、佛不應分二,禪、凈非離異。

永覺元賢(1578~1657),建陽(今屬福建)人,俗姓蔡。初學儒,後聞慧經禪師開法董岩,得時參禪悅,至年40方剃髮,經遷化後,依止同門元來受具。尋辭歸閩,舟過劍津,偶聞僧誦《法華經》有悟。崇禎六年(1633)謁聞谷廣印,受雲棲〖fjf〗nc562〖fjj〗宏戒本。翌年,歸鼓山湧泉寺,大闡洞上之風,又住泉州開元寺,轉住杭州真寂院等處,後歸鼓山專修凈業。清順治四年,世壽80而寂。有《楞嚴經略疏》10卷、《金剛經略疏》1卷、《永覺元賢禪師廣錄》30卷、《續燈錄》6卷等行世。於凈則專撰《凈慈要語》2卷,上卷說凈土念佛,下卷說慈悲放生之行禪師之自序,以念佛放生兩方面解釋凈慈之義眾生本然之心廓然常凈無礙,吾等迷失本然,心外見法,染著六塵之境,而起業造罪,永沉五濁之軀不能出離。故佛愍之,廣說治染還凈之法,其中念佛一門最要者也。一心念佛,六根都攝,凈念相繼,不為六塵之染,雖在娑婆,其身已在蓮華國里。然修念佛三昧,不具福德,善果難成,故要廣修眾善,其中特以戒殺、放生之慈行為首。救眾生最苦之死難,與最愛之生存,勸說念佛放生之行。就中,念佛建立正信、正行、正願為要。正信有理、事二門:信理者,信唯心凈土本性彌陀;信事者,信西方有凈土、有彌陀。又正行觀想、持名之差別。持名是簡易直捷,三根普利之法,不但專宗持名,兼修三福等眾善,特別是戒殺、放生。又發正願者,求同生凈土、同證菩提,行願相資。此等開示雖概承前人所說,但亦可知師之主張,又《廣錄》內之法語、書問中多有說凈土;其所作序、疏、偈、贊中,有《凈土四經合刻序》、《羅山法海寺修凈土懺疏》、《阿彌陀佛贊》、《念佛偈》、《凈土偈》等,亦可知師之志向

湛然圓澄(1561~1626),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俗姓夏。曾為郵卒。年30謁妙峰剃髮,逾年得戒於雲棲蓮池。得法於大覺方念。萬曆中,匡徒說法,以平易簡亮,推重一時。初於紹興開顯聖道場,宗風大暢。萬曆四十二年(1614),董禮雲門廣孝寺,次住徑山及東塔。天啟六年示寂。師平生勤修凈業,曾作《念佛歌》勸眾,留世著作有《語錄》8卷及《宗門或向》、《慨古錄》、《法華意語》、《涅槃疏》、《金剛三昧注》等十餘種。禪師在《語錄》中,常說到凈土,並列舉《凈土偈》八首,贊詠百行不如念佛好;在《宗門或問》中,答客所問時,廣論參禪念佛之勝劣難易。說參禪勝於余門,難易在人非在法。又說無念不乖於念,如趙州、大溈,唯提高向上機關不用念佛。念不乖無念者,如永明、芙蓉,不廢宗門而修念佛。理是頓悟,事必假漸修,不可執於一隅。真正悟明者,自身之外無土,土外無心,此等之人必生凈土。師是以禪的立場論定凈土

念純智一(1587~1659),泰和(今屬江西)人,俗姓郭。年18登進士第,曾任都御史巡撫黔、粵。25歲棄官投丹露大素出家,受具於雲棲蓮池。參方十載,發明心地,禪凈並行,經憨山大師印可,許為法門砥柱。明天六年(1626),創南雄蓮社庵,鑿放生池四,專志凈修,日課彌陀十萬。再建鰲山寺青蓮庵、〖fjf〗nbf50〖fjj〗檀林四寺接眾,遐爾慕其道風來止,度人無數。著有《禪凈雙修集》、《凈土詩》等行世。順治六年七月十三日午時,無疾、告眾、端坐念佛而逝

覺浪道盛(1592~1659),號杖人,建寧(今屬福建)人,俗姓張。19歲依瑞岩剃髮。後隨師住夢筆,閉關苦究,頓徹馬祖機用。出關參博山於董岩,受具畢,謁東苑元鏡得法。明崇禎間,歷主建昌福船、江州圓通金陵報恩諸寺。清順治初,主徑山,又遷天界。道聲遠播。寂於順治六年。師願廣悲深,匡時救弊,嘗提六字公案弘揚凈土法門,師有《示眾》雲:「佛祖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善用心與佔地步,而端趨向也。佛法之要,莫過於參禪念佛持咒修觀,習經論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為尊特。蓋人只有一心,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則一切妄念雜念,皆攝歸於不亂正念,無始業識種子。悉融化為獨露之真心,不別參公案話頭自親,不細審戒律梵行自凈不修觀法而諦理自成,不持咒心而神功自顯,不分別名義而旨趣自臻,不涉歷階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提心佛,萬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頓超,更無傍瞥偷心而能分心、劫奪其快捷。」在《角虎集》中,收有禪師的《元旦茶話》、《念佛要旨》、《念佛以全提一心成凈土說》等法語

雲棲蓮池(1532~1612),〖fjf〗nc562〖fjj〗宏,字佛慧。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稱。棲心凈土。年32作《七筆勾》以見志,投西山性天祝法。謁遍融、笑岩諸老,參念佛是誰?過東昌有省。隆慶五年(1571),居杭之雲棲,廣修眾善,盛弘凈土,躬踐力行,定十約與眾同遵。訂定《水陸儀文》、《瑜伽焰口》,開放生池,作《戒殺文》,從化者眾。萬曆四十年坐化,眾請留囑,師曰:「老實念佛」。世稱雲棲禪師、蓮池大師,尊為蓮宗八祖。清雍正中,賜號凈妙真修禪師。著書甚多,有《阿彌陀經疏鈔》4卷、《往生集》3卷、《凈土疑辨》1卷、《禪關策進》2卷、《山居雜錄》3卷、《竹窗隨筆》2卷等33種,後人編為《雲棲法匯》。

大師主張禪凈同歸,顯禪凈二宗歸一。本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謂我等念佛不過是諸佛心內之眾生眾生心內之諸佛之義。又念佛至一心不亂,念極歸於空,即無念之念,名為真念,故終日念佛不乖無念。永明大師,將禪、凈分開為各別之宗,故兼帶說凈土。蓮池大師則認為禪、凈不二,即所謂體究念佛,決非兼帶。師將禪、凈合而為一,但其論旨不免附會,  益大師之《參究念佛論》對此即有微辭。大師又說念佛有理有事,凈土往生必定具足信、願、行之凈業必須條件,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大師指出: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磬,好靜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悔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達觀真可(1543~1603),號紫柏,吳江(今屬江蘇)人,俗姓沈。年17至蘇州虎丘依明覺剃髮。從講師受戒。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台至京師參遍融、笑岩諸禪師發明大事。修寺甚力,始楞嚴寺終雲居寺,一生復興梵剎計15處。創刻方冊藏經於五台,後移徑山。所至護持正法,聞憨山為法被難戍雷陽,南康太守吳寶秀為護百姓抵制宦官暴征礦稅被逮,嘆曰:憨山不歸,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燈錄未續,我慧命一大負。游石經山,重建雷音寺時得琬所藏佛舍利。慈聖太後迎入內供奉三日,賜紫。於京設法救吳,觸恕閹黨。妖書事起,被誣下獄,執者欲置可於死,師於先一日端坐寂於獄中。有《紫柏尊者全集》30卷、《紫柏尊者別集》4卷及《四庫提要?釋家類存目》等著作留世。《全集中有念佛法語數篇,及《阿彌陀佛贊》、《無量壽佛贊》、《凈土偈》、《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等。

師雲:念佛心真不真,勘念開頭,只在歡喜煩惱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驚怖。今人念佛,此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拋在腦後矣,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念佛,能於憎愛關頭,不昧此一句阿彌陀佛,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靈驗,過在於汝,與我無干。

師向學者雲:「汝念佛常間斷否?」答:「合眼睡時,便忘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萬年也莫干。汝自今而後,真須睡夢中念佛不斷,乃有出苦分。」

大師主倡念佛應起厭欣之心。《全集》第二所載之法語中,有生西方之義:在平生之持念,至命終之時一心不亂。但知娑婆是極苦之場,凈土極樂之地,厭娑婆、慕凈土心地純熟,故命終之時娑婆之欲習了無如芥子許,故無論其罪業之輕重,直往西方無疑耳。大師在《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中說:「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佛。佛有事佛、有理佛,理佛聖凡平等,愚智本具,不因成佛而增,不因為凡而減。惟有事佛,必假緣薰而顯。」

大慧  明僧。住吳門北禪寺,生卒年與事跡均不詳,唯據《凈土晨鐘》所載,崇禎三年(1630)丁明登向大慧菩薩戒,知彼於萬曆、崇禎間,在蘇州接化緇素。崇禎十六年作《凈土已決》一卷,主要依禪旨略釋《阿彌陀經》之文義,但有其獨特之見解。如:阿彌陀譯為無量壽,亦名無量光,無量壽即體,無量光即用。無量者約數言之即壽無量,約理言之即心無量。一切眾生住無量體中,才起一念,一念中成生住異滅四念,乃至展轉無量念,有無生死,即在一念中流轉不已。若於還滅門中心意識之所不可到即名無量,無量之數逆之歸萬,萬歸千,千歸百,百歸一,一不知歸何處,故名無量。是故凡聖之心盡十方皆為凈土東西二土、盡空、法界總為一句阿彌陀佛,更無餘法。又釋極樂凈土:彼土十萬億數,不歷須臾能達,即事佛土中之理佛土,行布圓融,即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又釋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佛成道以來,於今十劫,不唯十劫,亦可作從無始之時,盡彼佛壽。以佛即本際,無前、後際,唯有現在一時耳。但生彼國後,始知阿彌陀佛與我同生。

清代以降,佛教由於受明代禪、教、律三學混融思潮之影響,禪凈雙修之風頗盛。加上台律各宗門人亦參禪歸凈,念佛法門幾成漢傳佛教之共宗,叢林之早、晚課亦均以念佛迴向凈土。南宗禪各派多修參禪與念佛合一,信奉蓮池雲棲一派之主張,信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說,禪凈並行,以期發明自性。禪僧之兼修凈土較著者有道沛、行策、德峻、濟能諸大禪師

為霖道沛(1615~1720),建安(今屬福建)人,俗姓丁。14歲出家,遍歷講席。後至鼓山依永覺元賢禪師,參三年不悟,辭游兩浙,復歸鼓山,後因捲簾大悟。於順治四年(1657)遂嗣永覺,開法20餘年,海內推為東南第一法窟。康熙十二年(1683)刊刻《華嚴經疏論纂要》120卷,26年著《禪海十珍》一卷,三十四年著《法華經文句纂要》7卷等。大師之有關凈土著作有《凈土旨訣》、《凈業常課》、《續凈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語錄》、《餐香錄》、《還山錄》等。後二種著作中,有《普勸念佛放生文》、《普勸念佛文》及有關凈土序、贊等十餘篇。大師常道:志在宗門,行在凈土,求生西方,精修凈業

大師曾著發願文:至於舍報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現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聖眾,親承供養,親聞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開三秘藏,然後稱法界性,起法界用,不離安養而身遍十方,在在處處赴眾生感,願為慈航,導歸彼岸

在《凈土旨訣》及《餐香錄》中大師紹述:以信、願、行為凈土之資糧。又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續,不昏不散,一句佛號,歷歷現前,自然成就念佛三昧理念者,現前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因緣合成本無所有,了達當體性空,同時能念所念,歷歷現前,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為空、假二觀也。空假不二,法身現前為中道觀也。與此觀行相應,名之為理念。又出家、在家皆應期求明悟心性,而凈土一門是橫出三界之勝方便,徑路之修行法門,故不論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號,以自己信、願、行之修持力,及仗彌陀觀音、勢至之慈悲攝受力,決定能夠登彼岸

大師在《五松圖贊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中說:「開蓮社於寺之別院,每喜里中耆英入會,依翁為其一,」從而可知大師於結社念佛、專修凈業,亦甚為提倡。並在康熙之初,即結蓮社於鼓山之別院。

普仁行策(1628~1682),字截流,宜興(今屬江蘇)人,俗姓蔣。父夢憨山入卧內而生,遂名夢憨。年23投武林箬庵通問出家,侍五載,窮徹法源。後往報恩寺遇息庵瑛勸修凈業。又遇錢塘樵石,引閱台教,乃同修法華三昧康熙二年(1663),結庵杭州法華山西溪專修凈業,名蓮〖fjf〗nbb7b〖fjj〗庵。康熙九年,住常熟虞山之普仁院,倡興蓮社,每日佛號萬聲,雖忙不缺。嘗著《蓮藏》一集,撰有《七日念佛法門》、《凈土警語》、《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解》,提倡往生凈土之要。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示寂。後尊為蓮宗十祖。

大師嘗雲:持名貴在一不亂,無間無親,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也大師於《凈土警語》中,勸說入蓮社先發真實信心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之理。七日持名貴在一不亂。又依  益大師之說,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之三種。念自佛得生實報、寂光二土,念他佛及念自他佛,生同居土,能橫超三界

廣聞德峻(1679~1763),一字蒼岩,蘇州(今屬江蘇)人。出家於城中妙隱庵,遍參諸方,承曹洞之禪旨。住杭州真寂寺,旋閉關於盤溪之小靈隱,精修凈業,造丈六彌陀像,重刻《凈土或問》導人念佛。師又設放瑜伽焰口屢感靈應。乾隆二十八年圓寂。

杲徹成注(1697~1769),徐州銅山(今屬江蘇)人,俗姓郭。少出家,受具於寶華山。歷參諸方,嗣法天童石吼徹公。乾隆十二年蘇州獅子林寺,日日率眾修凈業居士問法,即曰:「娑婆苦,何不從我去西方?」乾隆三十四年寂。

聞學實寂(1712~1778),上海人。年20出家天台山萬年寺,受戒於湖州萬壽寺。遍參諸方,發明心要,曾謁杭州聖因澹如印心,後主持天目山禪源寺。晚年蘇州文星閣,提倡念佛法門,作《凈土詩》108首。彭際清從受優婆塞戒。乾隆十二年(1777)歸江陰香山寺,次年正月示寂。

冰懷濟能,清僧,號一壑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俗姓朱。19歲出家,參圓澄於顯聖寺,受戒於金粟密和尚。後謁漢月禪師至姑蘇(今蘇州)北禪寺,見齋堂窗扇洞開有省,並親炙梵伊、瑞光兩禪師,得入臨濟之堂奧,相與激揚宗風。後遁跡廬山數年,又遊歷諸方,歸隱姚江(今浙江餘姚)雲頂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二卷,揚禪凈雙修。大師之生年、享壽不詳。

《角虎集》題名取自永明禪師「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之語,表禪凈雙修為濟能禪師之旨。是集纂輯臨濟宗死心悟新、慧海儀、楚石梵琦等14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覺、萬松行秀、萬安廣恩等11人,曹洞博山元來、雪關智  等5人,雲門宗本覺法真、天衣義懷等9人,法眼永明延壽一人,溈仰宗文喜無著一人等禪家諸師之凈土說,及古今尊宿廬山遠祖下多人之語要。此書後來增補,收錄有濟能之小傳及語要數篇。依其所述:「凈土法門看之似易,持之實難。所以《阿彌陀經》稱為難信之法。夫佛法深旨,令人借西方彌陀,證本分彌陀;借西方凈土,證本分凈土證得本分凈土彌陀,則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東方穢土及一切眾生本分凈土本分彌陀,乃至十方世界,無一微塵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而這般妙用,總在一彌陀上。此一法門,旨深意遠,非博學久造者,不能洞達耳。」

徹悟際醒(1741~1810),一名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今屬河北)人,俗姓馬。幼通經史,依三聖庵榮池出家通達性、相二宗及三觀十乘之旨。乾隆中,參廣通寺粹如純禪師,得印可,補禪師之法席,接引禪徒。慕永明遺風,棲心凈土,於紅螺山結社念佛,專以凈土為歸。示眾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常開演如來救苦攝樂之恩,追隨者日多,遂成一大叢林。嘉慶十五年預知時至,十二月圓寂。尊為蓮宗十二祖。有《念佛伽陀》、《夢東遺集》、《徹悟禪師語錄》等行世。其中述說凈土頗多,以信、願、持名為凈業之要諦。

大量之《語錄》中,多切實受用的勸修凈業開示,如:「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凈心之要,亦無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里信入。」

邁春(?~1807),桐城(今屬安徽)人,俗姓周。幼好內典,年19游靈隱寺,登法堂見「心空及第」匾有省。出家天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