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止凈居士: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一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第一

  △頌文分三。初敘意。二正頌。三結勸迴向

  △今初敘意。明作頌之緣起,為全篇總冒。分四段。初頌大士悲智雙修。次頌大士以古佛應世,故名震十方。三頌大悲救苦為急,故娑婆緣重。四據經正訛,令起正信,為作頌之緣起。

  (一)嘗聞諸佛無身,而般若實為其母菩提非樹,而大悲自發其芽。(二)故法身解脫,非智慧不得圓融。本智萬行,惟慈悲始能和會。(三)是以自他不二,明極即是如來因果交參,行深實惟菩薩。(李長者華嚴,謂觀音表悲,自在表智。且悲智二字,總該一切佛法理事各門,故以冠首。)

  [一]華嚴經光明覺品。我性未曾有,我所空寂雲何如來,而得有其身。又彌勒告善財雲,菩薩般若波羅蜜為母。 六祖偈。菩提本無樹。 普賢行願品。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二]法身解脫般若,如圓△三點,謂之三德圓融。(△,梵字,音伊,表三德圓融。) 華嚴文殊表根本智,普賢差別行,觀音慈悲心。寄位第七迴向。此十向乃從十住十行,而和融慈悲願力,遍興大利故也。 [三]自覺覺他覺滿,故名佛。 入法界品。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 合論。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楞嚴經。明極即如來。又觀世音如來,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明因果相成,體用相徹也。 心經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一)然而地入現前,猶慚四攝。位居不動,尚待三加。(二)豈非出纏之智障易生。入俗之願王難見乎。(三)惟大士尋聲救苦,寄號觀音。斷惑證真,得名自在。(四)稱為拈索,實遇無空過之辭。號作應聲,有感而遂通之義。(五)本正法明而作佛,原為釋迦之師。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彌陀之輔。(此因出悲智二名,順點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遠本。)(六)願深無量,與毗盧同稱丈夫。德舉一毛,雖普賢莫知邊際。(七)故剎那稱念,等百千億兆之如來。偶爾受持,勝六二河沙菩薩。(八)信乎名號尊貴,難可得聞。梵釋天人,皆應生敬也。(此從大悲經,言菩薩以至天龍,皆應恭敬,引起娑婆緣重。)

  [一]華嚴六地,名現前地。 合論。六地已前,於四攝中,未得自在。 八地名不動地,有三加七勸文。三加者,一諸佛現身,二與智,三讚歎摩頂。又經雲,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門者,彼即入究竟涅槃,棄舍一切利眾生業。[二]智障,謂凈障。六地菩薩,有染凈二業未亡,故入纏不能自在普賢行願品。有十大願王。 十定品。諸菩薩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遍觀察,而竟不睹,亦不其所坐之座。 [三]華嚴合論。觀世音,梵雲光世音。以慈悲光照世間,聞苦便救。觀自在者,明觀照成出世般若義。 [四]大悲咒經。觀世音,亦名拈索。拈索,即羂索之義獵人以此取獸,獸不得脫。以喻大士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也。又往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天地本起經。應聲菩薩,即觀世音周易繫辭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五]大悲咒經。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如來。又觀音三昧經。是觀世音在我成佛,名正法如來,吾為弟子也。  大悲咒經。觀世音,亦名千光眼。 [六]大教王經。五丈夫同曼殊願,即今五佛。一毗盧遮那佛,二阿閦佛,三寶生佛,四觀自在王佛,五不空成就佛。 莊嚴寶王經。佛說自在菩薩,歷劫救苦,及住種種三昧,身諸毛孔希有功德普賢菩薩十二年,不得邊際。 [七]十一面咒經。若有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號,復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法華經。若有受持六十二億恆河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八]十一面咒經。我由此咒,名號尊貴,難可得聞。 大悲咒經。正法如來大悲願力,現作菩薩。汝等諸菩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一切人天,常須供養

  (一)惟是華藏無盡,娑婆之苦集偏多。極樂易生,菩薩之慈哀尤切。(二)故塵剎現身,而此號施無畏者。蓮邦補處,更來茲攝念佛人。(三)為世間作眼目,曾昭皎日之光。唯海上多聖賢,乃屬白華之寄。(四)蓋以眾生業重,一子情殷也。

  [一]華嚴經。明華藏世界種,上下共二十重。最下重,有一佛剎微塵世界圍繞。每上一重,增一剎塵世界。至最上重,有二十佛剎微塵世界圍繞。娑婆在十三重之中心。 娑婆,此雲堪忍。謂眾生有貪瞋等煩惱,而能忍受生死苦果也。又雲雜會。謂三惡五趣,夾雜聚會也。 [二]法華經。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又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量壽經觀世音大勢至,現居此界,作大饒益,攝念佛人,生彼佛國。 [三]天地本起經。劫初時天下無光,彌陀佛擊犍椎集眾,謂過此八十恆河沙土,有忍土,失於光明,誰建功德。應聲菩薩,與吉祥菩薩,共議為世作眼目。應聲作日,吉祥作月。 華嚴經。鞞瑟胝羅居士頌雲,海上有山多聖賢。 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以山多此華故。又雲海島,以在大海之中故。乃觀世音菩薩應化之地,即今之普陀山也。 (四)占察業報經。雖復普游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多。 華嚴十向品。菩薩等觀一切眾生,猶如一子。

  (一)庸是珍寶捨身,王臣供奉。香花稽首,婦孺歸依。(二)致崇祀者,五百身而有餘。紀感應者,千萬言而不足。(三)但文人記載,善籍原多。而野史流傳,訛言亦眾。(四)或稱捨身之王女,或謂服氣之神仙。(五)或疑帝釋之臣僚,或誤面然之形像。雖傳述不失於尊崇,而名位實鄰於誣謗。爰據契經,廣陳本跡。欲令善信,共結法緣。 (此從緣重,致多訛傳,特據經作頌,俾得正信。)

  [一]楞嚴經。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二]傅大士碑。觀音有五百身,在閻浮提,示同凡品,教化眾生。見停水經。 [四]俗傳大士為妙庄王第三女,名妙善。舍手眼愈父惡疾,乃現千手眼像。編年通論。載此為天神南山道宣律師所說。又汝州志。載楚莊王第三女,曰妙善。王病篤,醫雲,必得親人手眼,方可瘳。公主遂割手眼,救父得痊,公主亦坐化。醫雲,此大悲菩薩也,言訖不見。庄王即封公主大悲菩薩,建寺香山,塑千手眼像。或曰,庄王命塑全手全眼,宦者誤為千手千眼。案天神所告,或劫前事,但感通錄不載。至汝州志所說,則訛謬無疑。 紀史通鑒。載周宣王時,長桑公謂老君曰,我至南海,聞洛迦岩潮音洞,有一女真,稱慈航大士,彼教我飲甘露水法。又載羨門子曰,始皇北去,予入南海,訪慈航大士,彼出九節菖蒲,教我種食。又神仙鑒。載安期生見大士,請甘露方,大士贈之。此皆金丹教門,攀佛法以增聲價而惑世人,決不可信。更有醒夢道人心經真解,扳佛語作魔言,尤為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急宜焚毀,以消彼愆。 [五]海南一勺。載四川保寧府祈雨壇,顯化降筆文。有南海觀音,俯伏金闕,叩奏玉帝等語。直以菩薩玉帝之臣屬。不知世俗尊稱之玉帝,即佛經之帝釋,乃是忉利天王。居其上者,欲界尚有四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而均在三界輪回之列。以望菩薩地位,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可受久成佛道,示居菩薩觀音禮敬。須知此文,乃靈鬼假冒也。 世俗齋醮,每作面然大士像,此本於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固非訛誤。惟作像必右耳垂環,右足現女褲,謂大士能數十變化,而不能變此。鄙俚可哂。

  △二正頌,分二。初頌往劫本跡,以顯道大德宏。二頌此方感應,以顯悲深願重。

  △今初頌往劫本跡,以顯道大德宏。內分二大段。首修證。次應化。 修證門復分二段。首發心,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次證聖,頌楞嚴經圓通章。 應化門復分二段。首釋迦佛前應化,頌悲華經發心受記。次佐釋迦佛應化,內分六小段。一教悲,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二教智,頌心經。三神咒,頌十一面咒經,消伏毒害咒經,不空羂索經,大悲咒經,並其他各咒經。四受記,頌受記經。五觀想,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六禮敬持名,頌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圓通章之十四無畏,並觀經之接引文

  (一)夫學者欲求作佛。首重發心。(二)不修廣大之因。豈獲真常之果。(三)菩提一發靡涯。福德乃能無量。(四)故華藏大眾,屢嘆其難。凈土往生,又言其易。(五)欲求大士發心。乃溯空王之往劫。(以下頌受記經之往昔因緣,說大士初發菩提心事。共二段)

  [一]六祖壇經。五祖問求何物,曰惟求作佛。 華嚴發心功德品。欲知一切諸佛法,宜應速發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勝,必得如來無礙智。 [二]發心功德品。發心無礙無齊限,欲求其量不可得。又雲,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 [三]發心功德品。帝釋問發心功德幾何,法慧菩薩言,難說難知,難思惟,難度量。 [四]華嚴法界品。文殊告善財言,若有眾生,能發菩提心,是事甚難。又德雲言,汝已能發菩提心,復能請問諸菩薩行,如是之事,難中之難。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以發菩提心為正因,故曰易往而無人。 [五]溯者,逆流而上也。空王劫者,極言其久遠之詞。以大士發心,非佛莫知故也。

  粵有剎名德聚。佛號金光。有威德之明王。聞如來之法印。在園觀中,入於三昧。見蓮華內,化生二童。證一切之法空。為三際之坐斷。名無真實說是假施。偶呈寶意之名。同禮金師之佛。問香華之供養福德誰多。知塵剎之莊嚴菩提最勝。於龍天中。作師子吼。發四弘誓,嘆本際之難知。為一眾生,許歷劫而行道。斷除五結,拔身火宅之中。超過二乘,不宿草庵之內。願於萬億之劫,濟度眾生。攝取清凈之行莊嚴佛土。此大士初發菩提,於眾生最為勇猛時也。

  觀音勢至受記經。佛言,乃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游戲。有王名威德,聞佛說無量法印,於其園觀,入於三昧。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湧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王問名號。右面童子偈曰,一切諸法空,雲何名字,過去法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左面童子偈曰,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欲求真實名,未曾所見聞。說名字語言皆是假施設,我名為寶意,彼名為寶上。說偈已,與王俱詣佛所,頭面禮足,同聲問佛。雲何為供養,無上兩足尊,華香眾伎樂,衣服卧具,如是等供養,雲何為最勝。佛以偈答,設滿恆沙剎,珍寶莊嚴具,奉獻於如來。不如以慈心迴向菩提,是福為最勝。童復說偈,諸天鬼神,聽我師子吼,今於如來前,弘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為一眾生故,爾數劫行道。我若從今始,起於貪慾心,瞋痴慳嫉等,是則欺世尊。不起聲聞心,亦不求緣覺,當於萬億劫,大悲眾生。如今日佛土,清凈莊嚴,令我得道時,超逾億百千。二童子觀音勢至是也。於彼佛所,初發菩提心。又雲,此大士供養佛,種諸善根,不可稱計。雖未發心,而以不可思議莊嚴,於諸眾生最為勇猛。 又宋施護譯雲,二童子者,一名寶嚴,今觀自在是。一名寶上,今大勢至是。 四弘誓,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五結,即貪恚慢嫉慳。 火宅,喻三界輪回諸苦。 華嚴經。七地菩薩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 二乘,謂之止宿草庵。 無量壽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

  (一)然而眾生本來成佛,無非約理之談。菩薩發心度人,豈竟不勞而獲。(二)性德雖具,非修德無以全彰,自覺已圓,而覺他乃能雙滿。(三)惟是歸元無二,何為方便之門。聖性皆通,孰是涅槃之路。(以下頌楞嚴經圓通章 共八段)

  [一]圓覺經。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疏謂,本即本覺,是天台之理即佛。 楞嚴經。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二]起信論。真如之法,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凈,終無得理。 楞嚴經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三]楞嚴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又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一)大士於是知以生滅心,不足為因地心也,故揀除意識。無分別智,乃合乎本地覺也,故圓照耳門。(二)蓋十方擊鼓,彰聞性之圓融。三次撞鍾,證法位之常住。(三)縱使夢中顛倒,偶迷舂搗之音。定知覺出思惟,固匪身心能及。(頌大士初選耳根,得圓通常三真實。)

  [一]本經。汝等若欲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正脈疏謂,此經要義,決定不用識心,以其與大定為生怨家,決定認取根性,以根性即是真心,即自性本定也。 生滅心,即意識。無分別智,即根性。 又經雲,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二]經雲,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又敕羅睺羅擊鍾,問聞不,大眾言聞。及鍾聲歇,問聞不,眾言不聞。擊三次,問有聲不,眾言有聲。及聲銷,問今有聲不,答言無聲。佛告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又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法華經。是法住法位,世間常住。 [三]經雲,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鍾,自怪其鍾為木石響。 又雲,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爰有如來。名同菩薩。教以聞熏。入於禪定

  本經。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禪定,即三摩地,亦雲三昧。此翻正受,亦雲正定
  (一)顛倒聞機,直旋流而深入。返歸自性,更何妄之能生。(二)一念回光,不因明而立所。二塵俱遣,亦耽靜之忘情。

  本經。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一]經雲,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又雲,旋流獲無妄。 又雲,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二]永明定慧歌。一念回光正智開。 本經。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又雲,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二塵,即動靜二塵。 博山警語。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於枯寂,墮於無知。要不執靜境始得。   然根塵兩種,同為鏡上之痕。相見雙亡,始入人空之位。此大士證我空真如,見思惑盡時也。

  本經。於是漸增,聞所聞盡。 永嘉證道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同為鏡上痕。但永嘉所謂根,指下文之覺,所謂塵,指下文之空。與此經根指聞,塵指所聞不同。只借用其辭耳。根是見分,塵是相分。經雲,根結若除,塵相自滅,故雲雙亡。 又經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疏謂,此當見思惑盡,證我空真如

  (一)但龜毛兔角,事障易除。水月鏡花,理魔難遣。(二)不加拶入之功。難免功勛之墮。非幻成幻,佛亦是塵。遠離復離,空尤當殞。此大士成法解脫之時,而始盡塵沙之惑也。

  本經。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一]永嘉禪宗集。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假緣非實,如鏡像水月。 理魔,即理障,一名所知障。宗門謂光影門邊事,最難透脫。故黃檗雲,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二]博山警語。做工夫雖至與法身相應,而命根未斷,須全身拶入,不顧危亡始得。宗門有功勛五位,定工夫之淺深。  密雲悟雲,穩密田地,忌墮功勛。 [三]本經雲,自心自心,非幻成幻法。又圓覺經。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僧問雲門,撥塵見佛時如何,門曰,佛亦是塵。又圓覺經。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又雲,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本經。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此借用之,以喻空滅。 本經。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疏謂,得法解脫。而塵沙惑盡矣。

  (一)既已空空。更須滅滅。(二)到竿頭而進步。向劫外而轉機。(三)功成者退,太平不見將軍。絕後再蘇,喪亡乃安野老。(四)燒木而煙滅灰飛。磨鏡而垢盡明現。(五)無明頓斷。寂滅現前。此大士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時也。

  本經。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一]經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即人法二空之境亦空也。 梵網經。一切空空空。 圓覺經。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二]長沙岑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天童悟雲,轉劫外機,放風前箭。 [三]天童頌雲,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太平。 又雲,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風穴沼雲,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野老安貼。 [四]圓覺經。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煙飛灰滅。 又雲,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五]本經。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一)蓋奢摩密照,不同默默昏昏。禪定增明,長是惺惺寂寂。(二)雙輪並運,三種圓修。故得十方圓明,二種殊勝也。(三)於是五蘊全空。諸根互用。(四)住行向地,剎那頓超。身界根塵,覺心遍滿。(五)上同諸佛,現三十二之應身。下合眾生,施十四種無畏。(六)彼法華龍女不聞普度之功能華嚴善財,未獲無作之妙德。(七)此則證於究竟,故傳古佛之名。善得圓通,始受觀音之記也。

  本經。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一]本經。於奢摩他微密觀照。 道家雲,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此正本經所謂法麈分別影事。 永嘉頌。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二]永明定慧歌。如車二輪乘白牛。 三種,即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圓覺經。若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三]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本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四]本經。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莊嚴海。 圓覺經。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七]本經。我得佛心,證於究竟。 又雲,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自此已後,雖知諸法離名,而說幻焰之法。眾生無相,而度夢影之生。(以下頌悲華經發心受記 共二段)

  華嚴賢首品。令知眾生空寂,一切諸法無所有。演說諸法空無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猶如夢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維摩經。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華嚴發心功德品。雖觀諸法而不取,恆救眾生無所度,知空無相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

  則有劫屆善持。佛名寶藏彌陀御世,方號離諍。菩薩為儲,假名不眩。大臣梵志,普度遍及天龍。諸子小王發願乃求魔外。大士於是同事愛語,寄位凡夫。求富生天,不知緣覺。死生互瞰,儼同豺虎之身。命債須償,長轉人羊之轂。爾乃大悲海濟,再勸發心正覺彌陀,首蒙授記。大士以九旬之供養迴向菩提。本七載之思惟,取凈佛土。慨夫六道旋輪。三途易墮。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邪行,多由惡友。願行菩薩道時。遠離恐怖等事。無依無舍,眾生煩惱多途。若見若聞,我願之弘深如海。生大悲心而救苦,仍號觀音。繼無量壽以稱尊,復名積德。此大士率百億人,共發大心。故能於十方界,再受佛記也。

  悲華經。往昔過去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有劫名善持。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眩。終竟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各各發心,願作忉利天王,或梵王,魔王轉輪王,或願大富,或求聲聞,無一人求緣覺,況求大乘爾時大臣寶海梵志,遍勸世界男女,及天龍鬼神等,發菩提心。夢見王及王子,或豬面,或師子狐狼豹面,瞰種種蟲。復有無眾生,來食其身。數數受身,亦復如是。因勸同發菩提心太子思惟修習,種種莊嚴己佛世界。於七歲中,心無欲欲,乃至無香味觸想。因言我觀地獄,多諸苦惱。人天之中,數數墮三惡道。是諸眾生,以親近知識故,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邪見,以覆其心,行於邪道。願我行菩薩道時,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免此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菩提寶藏佛授記雲,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涅槃已,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於一念頃,成等正覺,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偈曰,大悲功德,今應還起,十方諸佛,已授汝記,當成為佛,故應歡喜。 分陀利經。譯無諍念,作離諍。寶海,作海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作光明普至尊積德王。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謂之四攝法。 楞嚴經。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相來瞰。 又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法華經。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悲華經。爾時有九十二億眾生,亦各發願,取種種莊嚴勝妙佛土。

  洎乎我佛能仁。降神堪忍。是威德之明王,今成正覺。即大悲之梵志,早有因緣。故大士示居菩薩,隨學恆多。佐度眾生,現身尤普。(以下頌華嚴經善財二十七參章 共五段)

  釋迦牟尼,譯作能仁寂默。堪忍,見前。 受記經。佛言,威德王,我身是也。 悲華經。佛言,爾時大悲梵志,則我身是。 華嚴普賢行願品。八者常隨佛學

  (一)初演華嚴。同歸法界。(二)善財問道,已過善度之城。含攝推升,特示梵音之海。(三)厥有山號白華。地成眾寶。(四)泉流池沼,功德之水常盈。華果樹林,教化之香普被。(頌華嚴鞞瑟胝羅嘆德推升。以大悲菩薩,特加頌贊一段。)

  [一]如來成道,現盧舍那圓滿報身,於三七日,演華嚴經華嚴不可思議法界為宗,共十會說,最後為入法界品。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 [二]善財南詢,第二十六知識,即善度城鞞瑟胝羅居士。鞞瑟胝羅,譯雲含攝。[三][四]本經。居士示善財雲,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即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木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合論雲,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樹。其華甚香,表大士慈悲謙下行華,開敷教化行香,令聞名者發菩提心故。

  (一)見夫岩谷林中。金剛石上。(二)有勇猛丈夫。即慈悲聖者。(三)無盡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雲,覆福芽之增長。(頌善財初見大士心中讚歎。)

  [一]本經。善財至於彼山,求覓此大菩薩。見西面岩谷之中,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結跏趺坐。 [二]勇猛丈夫,見前。 [三]善財見已,歡喜踴躍,作如是念,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

  大士隨順眾生迴向。說大悲解脫行門。現行四攝,非同三五之身。發願同居,永斷十八之怖。令彼稱名覿面,同歸方便之門。懺果修因,終入菩提之路。(頌大士為善財說大悲解脫法門)

  大士為善財南詢之第二十七知識,寄位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經雲,我以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復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清涼疏雲,布施下,別明普現之義。方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五應,但是此中現色身,及說法耳。

  (一)誠以眾生譬如樹根諸佛乃為華果。(二)十二類生,如奉父母。三世諸佛,始得菩提。(三)蓋自他不隔毫釐。生佛本無差別。(四)故普賢長子,繁興萬行。文殊小男,圓成種智。不登大士之門。難入毗盧之海也。(頌大士隨順眾生迴向)

  [一]普賢行願品。譬如曠野,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二]又雲,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又雲,若諸菩薩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 [三]華嚴夜摩偈贊品。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四]合論雲,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又雲,普賢錶行,文殊表智,觀音表悲。三法屬於一人具足周遍,名毗盧遮那。無十迴向,無有菩薩成佛道。

  (一)然而頓圓之教,只接大根。聾啞之倫,尚行小道。(二)良以鏡中認影,無故發狂。不知衣里藏珠,本來未失。(以下頌心經 共二段)

  [一]賢首判教,初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華嚴經屬頓圓。 華嚴以大根凡夫當機。 入法界品。於是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以至不可思議菩薩境界。何以故,諸弟子聲聞乘而求出離故。疏鈔雲,華嚴直顯一實深玄,須對權令知,故如聾啞。 [二]楞嚴經。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又雲,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一)大士深動哀憐。指陳般若。(二)回象王之顧。呼鶖子之名。(三)即色即空,非假鄰虛之析。不生不滅,毋忘恆水之觀。(四)五陰能破,十八之界相全消。四諦不為,十二之緣生頓息。(五)至此身裹十方。口吞三世。(六)不見涅槃之佛。何來罣礙之心。(七)如唱金剛字母,已過茶字之門。是為般若總持,乃說波羅之咒。此令利鈍普被。亦使悲智交融故也。

  [二]華嚴法界品。文殊師利如象王回,觀諸比丘舍利子,此雲鶖子,以母得名。 [三]本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楞嚴經。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本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楞嚴經。佛告匿王,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經過此流,即知是恆河水。佛言,汝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 [四]本經。照見五蘊皆空。 又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四諦,即苦集滅道。 青原思雲,聖諦亦不為。 本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即十二緣生法。[五]楞嚴經。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又雲,身含十方無盡虛空南嶽思雲,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六]本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楞伽經。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又圓覺經。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七]般若經四十二字母,最後是茶字。故摩訶止觀雲,過茶字無可說。言金剛者,以此字母,即如來所證之金剛身。其義見於涅槃經。 本經。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咒,梵雲陀羅尼,譯作總持。

  (一)學者深諳修慧,固登華屋之門。僅得聞熏,亦植金剛之種。(二)所貴至誠恭敬,如覲天威。毋以妄想思惟,徒燒螢火而已。(以下總頌神咒持誦之法 共二段 先別頌持經功德)

  [一]楞嚴經阿難言,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華嚴經出現品。食少金剛,終竟不消。 [二]印光雲,凡誦經,必須至誠懇切,如對聖容,親聽圓音,從首至尾,一直閱過。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便能悟二空法,證實相理。即鈍根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若一路看,一路分別。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增福慧而消業障乎。又雲,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恭敬,即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業障,增十分福慧。 圓覺經,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一)惟是眾生無慧,偏多分別之心我見易增,翻以畜聞成過。(二)爭猜乳色,言以眾而愈淆。未透牛皮,理以障而不見。爰開秘密之門。用塞思惟之路。(此於分頌神咒之前,出其咒語不翻之理由。故古德雲,咒圓解偏,解生咒喪。)

  [一]圓覺經眾生無慧目。 起信論。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舍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圓覺經。惟益多聞,增長我見楞嚴經。畜聞成過誤。 [二]涅槃經。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何似。人言白如貝。問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問貝色何似,曰如米粖。問柔軟如米粖耶,米粖復何似,曰如雪。復問冷如雪耶,雪復何似。是生盲人,雖聞種種譬喻,終不能識乳真色。 僧問葯山儼雲,和尚不許人看經,為甚自看,山雲,我只為遮眼。曰,如是則學人亦可隨學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須穿透。 天童頌雲,看經那到透牛皮。

  (一)時則我佛在竹筍道場,闡無遮之大會。大士蓮華部主,統持咒神仙。(二)宣十一面之咒心。普四悉檀之威力。(三)憶夫蓮華眼前。美音香處。(四)或作仙人,得無生法忍。或為居士,獲大悲智藏。以百八遍之誦持。超四萬劫之生死。(六)十重勝利,既受福於生前四種功能,更得效於死後。(七)但得至心誦念極樂能生。倘能如法修行菩提在掌。(此一段頌十一面咒經。以受此咒時為仙人,為居士,故前列之。)

  [一]本經。佛在室羅筏竹筍道場楞嚴經。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密宗分五部。蓮華部,大士為主。 本經,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到已,頂禮佛足。 [二]本經。白佛言,我有神咒心,名十一面,具大威力。 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悉檀,遍施也。 [三][四][五]經雲,我憶過去恆河沙劫前,有佛名百蓮華眼,我時作大仙人,受得此咒,應時證得生法忍。又過去過恆河沙劫,有佛名美音香,我身作大居士,受得此咒,便於生死超四萬劫。誦持此咒,復得諸佛大悲智藏,一切菩薩解脫法門。 [六]經雲,是故凈信男女,當恭敬至心繫念,每晨朝誦咒一百八遍,現身獲十種勝利。一身常無病,二諸佛攝受,三財寶無盡,四能伏怨敵,五尊貴恭敬,六鬼毒不傷,七刀杖不害,八水不溺,九火不燒,十不橫死。復得四種功德勝利。一命終得見諸佛,二終不墮惡趣,三不因險厄死,四得生極樂世界。 [七]經雲,於我所說神咒,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於無上菩提,領受如在掌中。

  (一)次則佛在菴羅園中。病滿毗舍國內。(二)夜叉愛取,既束手於良醫。月蓋情殷,乃求哀於我佛。(三)佛以五濁不可久居也,令繫心於凈土。六識最宜速轉也,請智照之觀音。(四)祝凈光之普放,滅暗除痴。求安樂之能施,消災護厄。(五)大士慈悲父母,乃宣心印除煩。世尊為憐愍眾生,更請陀羅破惡。(六)欲得現身,當知數息。(七)六字章句,畢定吉祥。五門禪觀,更增定力。(八)故離惡若飄雲遇風。見佛如奔流赴壑。(九)味饒甘露,滴來楊柳之枝。口皆霞光,贊遍蓮華之舌。(十)以故諸天供奉,如敬尊親。首題得聞,亦生凈土。(此一段頌消伏毒害咒經)

  [一 ]本經。佛住毗舍離菴羅樹園大林精舍,時毗舍離國人,遇大惡病。 [二]經雲,有五夜叉,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不能救有一長者名月蓋,詣佛白言,願世尊慈愍一切,救濟病苦智者疏雲,諸修行人,在分段未斷惑,造心之始,各有愛見之惑,致六塵傷壞六根而致病也。五根推理,名五夜叉,生五見故。 [三]經雲,佛言,去此不遠,正立西方,有佛名無量壽,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恆以大悲救濟苦厄。汝當作禮燒香繫念數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為眾生請彼佛菩薩。 疏雲,穢國眾生,見思毒害,欲借凈土來破其病。又觀音中道正觀之智,為除毒之對治,故獨請觀音宣咒。 [四]經雲,普放凈光明,滅除痴暗冥。又雲,必來至我所,施我大安樂。 [五]經雲,我今自歸依,世間慈悲父。 疏雲,此經三咒,治三障。初咒除煩惱毒,次咒破惡業毒,後咒破果報毒。 經雲,爾時世尊,憐愍眾生,重請觀世音菩薩,說消伏毒害咒。觀世音大悲熏心,而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咒。 [六]經雲,雲何得見觀世音菩薩,及十方佛。若欲得見,端身正心,使心不動。令息調勻,不粗不散,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成就息念無分散意。氣不外向,不澀不滑,調和得中,令心明凈。 [七]經雲,是六字章句,畢定吉祥真實不虛。 疏。六字章句,釋者不一。以三寶為三字,觀世音為三字,於誦持為便。即經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又經雲,佛告諸比丘,汝等欲服甘露無上法味,修五門禪,當自觀身,從頭至足,一一節間,皆令繫念,停住不散,諦觀眾節,如芭蕉樹,內外俱空。當知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八]經雲,以此數息心定力故,如駛水流,疾疾得見觀世音菩薩,及十方佛。 又雲,若有宿世罪業因緣,及現所造極重惡行夢中得見觀世音菩薩,如大猛風,吹於重雲,皆悉四散,得離惡業,生諸佛前。 漢天祿閣外史。若飄雲之遇風,奔流之赴壑,孰能御之哉。 [九]本經。毗舍離人,即具楊枝凈水,授與觀世音菩薩。 又經雲,一切佛興世,安樂眾生故。異口各各身,端坐金剛座。口出五色光,蓮華葉形舌,讚歎大悲者,調御師子法。 [十]經雲,慈心擁護持經者,恭敬供養接足禮,譬如諸天奉帝釋,亦如孝子父母。 又雲,若善男子女人,得聞此經首題名字,常得見佛,及諸菩薩具足善根,生凈佛國。

  (一)復有布怛山中莊嚴殿里。(二)降妙覺之世尊。會大悲菩薩。(三)乃宣如意神珠。是名不空羂索。(四)授從世主。教遍天人。(五)十億數之妙智現前。二十種大利成就。(六)更加八法,凈土隨願往生。得入三摩,諸天常來擁護。(七)縱使罪難懺悔,癬疥亦得消除。即令詐現受持,沉麝自饒香氣。(八)欲成最勝之業。更嚴自在之身。(九)螺髻右旋,華冠上戴。鹿皮左覆,紺發下垂。(十)瓔珞以作莊嚴。香華而為供奉。(十一)信心自能感佛,故教身有光明。畫像無異真身,所以願能滿足也。(此一段頌不空羂索經)

  [一]本經。佛在布怛洛迦山,觀自在宮殿。其地有無寶樹,周匝莊嚴。 [三]本經後序雲,印度諸國,咸稱此經為如意神珠。 [四][五]經雲,往昔有佛,號世主王如來。我從彼佛,受此咒心,教化無量百千天子,令趣菩提。以是功德,獲十億三摩地不空妙智。又雲,若人於月八日,專心齋戒,不雜余語,誦咒七遍,現在得二十種殊勝利益。 [六]經雲,復獲八法。一者,臨終見觀自在菩薩,作比丘像,現前慰喻。八者,命終隨願往生諸佛凈土。 又雲,有此咒處,即有十二億諸天擁護。 [七]經雲,若人造諸重罪,毀辱聖賢,誹謗正法。當墮無間地獄,受諸劇苦,諸佛菩薩亦不能救。若聞此咒,一日夜受持齋戒,誦此咒心,所作罪業,現世輕受。或遭寒熱,及諸癬疥,不復當墮地獄。所造罪業,悉得消除。 又雲,若眾生聞此咒心,詐現受持,亦生勝輻。如人取旃檀沉麝,用塗其身,雖罵詈毀訾,而彼香等,終不謂此人毀我,吝其香氣而不與之。 [八][九][十]經雲,此神咒成就如是最勝事業,未成辦者,以素氎畫佛像,於右邊畫觀自在菩薩像。其身黃白,頂有螺髻,紺發垂下,首冠華冠,披鹿皮覆左肩上。自余身分瓔珞環釧而為莊嚴。壇內散白華,以八凈瓶盛香華水安八方。 [十一]經雲,至誠誦咒,滿八千遍,行者自見其身,遍放光明。觀自在便現其前,隨所願求,皆令滿足。

  (一)惟是大士受領秘密法門,原有微塵之數。普攝陀羅妙語,更非一會能宣。(二)故我佛再臨。聖凡重集。(三)將說大悲神咒。密放神通光明。(以下頌大悲咒經 共五段)

  [一]楞嚴經。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 本經。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又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二]本經。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與無央數菩薩聲聞,以至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三]經雲,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現。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

  蓋自無量劫前。千光王處。受此無礙陀羅。普作未來利樂。千手眼應念具足,八地超登。十方佛悉放光明,一時來證。

  本經。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名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憐我及一切眾生,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以金手摩我頂,言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我發誓言,若我當來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具足。十方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

  (一)凡屬學人。當修弘誓。(二)先開十願,廣發菩提。再入三途,普為解脫。(三)昔禮空王之佛,因果無殊。今稱大士之名,始終不二。

  [一][二]本經。欲誦持者,於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願。 十願,即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槃山,願我速會無為舍,願我早同法性身。 又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三]弘猛海慧經。昔閻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觀世音佛,乃發十願。一願知一切法,二願乘般若船,三願得智慧風,四願得善方便,五願度一切人,六願超生死誨。後四願文與上同。 又本經十願,每句上有南無大悲觀世音句。此十願文,上句只少南無二字。

  (一)更念本師。乃持神咒。(二)於是滅億萬劫之重罪,隨願往生。獲十五種之善生,更無惡死。(三)得階小果,尚是鈍根。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二]經雲,發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如來。然後誦咒,一宿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國,隨願往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又誦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五種惡死也。一不令飢餓困苦死,二不為枷禁杖楚死,三不為怨家仇對死,四不為軍陣相殺死,五不為惡獸殘害死,六不為蛇蠍所中死,七不為水火焚漂死,八不為毒藥所中死,九不為蟲毒害死,十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不為非分自害死。一生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三常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財豐足,十常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龍天善神恆常擁衛,十四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甚深義。 [三]經雲,若能精誠用心,齋戒懺悔,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者,十地果位,克獲不難。 又雲,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華嚴梵行品。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沐餘風之吹體,常生佛前。遇浴水之沾身,同歸凈土。(二)贊其功德,十二藏廣未能該。稱爾祈求,四十手施無不盡。(三)求大悲之別相,當具十心。是神咒之總持,聊宣九號。(四)此等威神之力,實菩薩所未前聞。廣大之經,即如來亦應隨喜者也

  [一]本經。若諸人天誦持此陀羅尼。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著其身,一切惡業,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凈土蓮華化生不受胎身濕卵之身。何況受持讀誦者。若誦持者,行於道路,大風來時,吹此人身毛發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二]十二藏,一佛身藏,二光明藏,三慈悲藏,四妙法藏,五禪定藏,六虛空藏,七無畏藏,八妙語藏,九常住藏,十解脫藏,十一藥王藏,十二神通藏。 四十手,文繁不錄。 [三]本經。大梵天王白菩薩言,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又佛告阿難,如是神咒,名廣大圓滿,名無礙大悲,名救苦,名延壽,名滅惡趣,名破惡業障,名滿願,名隨心自在,名速超上地等陀羅尼。共九名。[四]本經。阿難言,此菩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佛言,此菩薩觀世音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菩薩,皆應恭敬,莫生輕慢。 又佛言,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如來隨喜

  (一)外此三世最勝,演十五之真言。一切隨心,詳四八之印法。(二)須彌頂上,身出明妃。凈居天中,目流妙女。(三)包羅蓮部,有七字之咒心。誤戴華鬘,受三回之佛請。(四)應金剛之祈願,曾現葉衣。遍法界而蒙熏,更饒香印。(五)莊嚴地獄,宣歷劫之因緣秘密蓮峰,等神珠之如意。(六)頂呈羅剎,髻號一尊。頭現馬王,印崇千轉。(七)六字心咒,如來尚待尋求。千臂陀羅,譯者曾蒙聖證。(八)清凈奉請,天拜白衣圓滿慈悲,相尊青頸。(九)說如來名號,破惡生天。修菩薩之觀行,將身作佛。(十)凡此無邊神咒。眾多妙容。(十一)莫非運諸子之安車。詣道場之夷路。(十二)大作佛事,已符寶藏預言。圓滿菩提,宜受釋迦懸記矣。(此一段頌其他各咒經)

  [一]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大士說心真言,及頭頂眼等,共十五真言。 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唎隨心陀羅尼經。大士說咒,及四十八印法。 [二]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毗盧遮那如來,詣須彌山頂,入諸三昧,出生十六金剛大菩薩。阿閦,寶生,觀自在王,不空成就,四如來,亦各出金剛像。毗盧遮那,復入四三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來,亦出四大明妃。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儀軌經。世尊遍觀凈居天宮,讚歎觀自在菩薩,授成佛記。大士還就本座,入普光明多羅三昧,從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普告眾生,誓度苦海,遍游世界。還至佛所,禮觀自在,持青蓮華,瞻仰而住。[三]阿嚕力經。觀世音菩薩,說唵阿嚕力迦娑嚩訶。此是一切蓮華部心,持者生極樂。 廣大蓮華莊嚴曼孥羅滅一切罪咒經。因梵壽國王,偶至寺,寺僧用佛頂華鬘迎王,王戴之而頭痛。妹勸見佛,佛說常住物,果報決墮地獄又問救濟之方,佛乃三請觀音菩薩說咒。 [四]葉衣觀自在經。佛在極樂世界,金剛手請觀音說葉衣觀自在菩薩咒,並持誦祈願各法。 日本續藏,有唐不空譯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真如妙香印法一卷。 [五]大乘莊嚴寶王經。從地獄出大光明照舍衛國,現大莊嚴。除蓋障菩薩,問何因緣,佛為說聖觀自在菩薩歷劫救苦之事如意陀羅尼經。觀自在菩薩白佛,我有蓮華峰金剛秘密如意輪咒,如摩尼珠,令眾生所願滿足 [六]一髻尊陀羅尼經。觀自在菩薩,從頂化出羅剎王,說咒降伏諸惡鬼神陀羅尼集經。有馬頭觀音法印咒,有千轉觀音心印咒。 [七]觀音六字大明咒,一切如來皆不知其所得之處,乃經歷求此六字。即唵嘛呢叭[口*彌]吽。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神咒經。能滅罪治病,滿足祈願,與大悲心咒不同。唐智通譯訖,懇祈征應,即感聖證。 [八]清凈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大士說奉請咒,結界咒,根本咒。有天女白衣,跪向菩薩日本續藏,有唐不空譯大慈悲圓滿無礙青頸大悲心咒印一卷。 [九]一切如來名號咒經。佛初成道,觀自在說此咒,受持者不墮惡道,生天成佛。 聖觀自在菩薩真言瑜伽觀行儀軌。先觀成本尊自在身,修諸咒印。次觀行布字法,令己身與本尊身,如彼鏡像,不一不異。 [十]楞嚴經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神咒。 [十一]不空羂索咒經後序雲,此三際種智之格言,十地證真之極趣,運諸子之安車,詣道場之夷路。 [十二]悲華經。寶藏佛授記雲,汝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楞嚴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一)於是波羅仙人之苑。華德菩薩白言。(二)謂欲普度眾生。當得如幻三昧。(三)晨星有數,慨東土之難逢。彈指能超,羨西方之無量。(四)求世尊放白毫之光,直趣安樂大士紫金之相,來駐閻浮。(以下頌受記經 共三段)

  [一][二]本經。佛在波羅仙人鹿苑中。華德菩薩白佛言,雲何不退菩提,及五神通,得如幻三昧,能化其身,隨眾形類所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菩提。 [三]經雲,於此眾中,有得是三昧者乎。佛言,彌勒文殊等六十正士。他方有菩薩,成就如三昧者乎。佛言,西方安樂世界觀世音,得大勢,得是三昧。復次,若菩薩從彼正士,七日七夜,聽受是法,便得如幻三昧。德藏言,彼國應有無菩薩,得是三昧。佛言,如是如是,有無量阿僧祇菩薩,得是三昧。[四]經雲,華德藏白佛言,願令彼正士,至此世界世尊即放眉間白毫相光,至安樂世界。觀經。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

  (一)大士乃敬白彌陀。相偕勢至。(二)率四十億歸依之眷屬。化一十二由旬之寶台。(三)七重珍寶具足莊嚴。四色蓮華,交光亂轉。(四)八萬四千之玉女,華果分披。三十二相如來,瓶香供養。(五)寶池寶樹,居然極樂之風。妙樂妙音,遠勝夜摩之奏。(六)不行而至,示殊特之妙容。無為而成,現庄嚴於濁世。(七)一念一時,普照佛會。無法無得,受記菩提

  [一][二]本經。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白彼佛言,我等欲詣娑婆世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復告四十億菩薩眷屬,共往聽法。以神通力,各為眷屬,化作四十億莊嚴寶台,縱廣十二由旬。 [三]是諸寶台,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硨磲瑪瑙所成。又以赤珠栴檀青紅黃白蓮華莊嚴之。 往生論。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四]台上有化玉女,八萬四千。或執四色蓮華,儼然而住,或執一切華果,儼然而住。 台上有眾寶莊嚴師子之座,座上皆有化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嚴身。又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瓶,盛滿末香,列置其上。 [五]台上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樹,諸寶樹間,七寶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雜寶蓮華,光色鮮映。微風吹動眾寶行樹,出微妙音,其音和雅,逾於天樂。 [六]經雲,爾時觀世音,得大勢,與其眷屬八十億眾菩薩,如力士屈伸臂頃。從彼國沒,至此世界。以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以大功德莊嚴成就。端嚴殊特,無可為喻。 又周易繫辭傳。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七]往生論。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金剛經。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一)世尊於是溯往昔之因。示未來之果。(二)於眾寶普集莊嚴之剎。尊普光功德山王之名。(三)安樂德聚,難與比倫。緣覺聲聞,總歸退席。(四)大乘種界,永斷譏嫌。壽命隨心,寧論時劫。蓋大士菩薩中,誓願最深。故成如來時,莊嚴迥絕也。

  [一][二]往昔因緣,見前。 未來之果。本經。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正法滅時,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號眾寶普集莊嚴。其國土莊嚴之事諸佛於恆沙劫,說不能盡。 [三]安樂德聚,即金光師子游戲佛國。 經雲,金光師子國土莊嚴,方於功德山王國土,算數所不能及。 又雲,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 法華經。有五千退席之文。 [四]往生論。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本經。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

  更以如來在世,賴佛力以加持。我佛涅槃,慨群生將安仰。再開觀想之門。巧說思惟之法。(以下頌觀經之華座觀及觀大士身相文 共四段)

  本經。韋提希白佛言,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得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又雲,唯願世尊,教我思惟

  (一)廣陳依正,既見彌陀。遍觀色身,更思菩薩。(二)在如來之左傍。想大士之敷座。(三)現八萬四千之蓮葉,色作寶光。廣二百五十之由旬,脈如天畫。(四)百億珠王,放光如蓋。八萬金寶,校飾為台。(五)須彌山頂,難瞻高大之幢。夜摩天宮,差擬莊嚴之幔。(六)寶珠奪目,有無量之光明金色成雲,作十方之佛事

  [一]本經。第七觀,華座想。第八觀,像想。第九觀,遍觀一切色身相。第十觀,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 [二]經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 [三][四]經雲,於七寶池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楞伽寶,以為其台。台有八萬金剛甄叔迦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釋迦楞伽,此雲能勝。甄叔迦,此雲赤色。 [五][六]台上四柱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珠有八萬四千光,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為金剛台,為真珠網,為雜華雲,於十方施作佛事

  (一)大士面似檀金。頂彰肉髻。(二)紫金身色,現五道眾生。摩尼天冠,立千里之化佛。(三)圓光則眾聖來臨。毫相則七珍悉備。(四)流出無量如來。遍滿十方世界。(五)臂等蓮紅。掌同華麗。(六)光明瓔珞,普現莊嚴柔軟印文,飛光旋轉。(七)雖三十二大人之相,頂上不及世尊。而五百億安步之台,足下原同我佛。(八)但聞名字,獲福尚覺無涯。倘得諦觀,破障自能凈盡。

  [一]本經。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頂有肉髻。 [二]經雲,身紫金色,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冠中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一由旬,當此土四十里。 [三][四]經雲,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圓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又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化佛。一一化佛,有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 又楞嚴經彌勒菩薩雲,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五][六]本經。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 又往生論。柔軟右旋楞嚴經如來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七]本經。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又雲,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 [八]本經。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作是觀者,凈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一)蓋眾生易度,唯妄想之難除。佛法無邊,在制心於一處。(二)而起滅無停。實心目為咎。(三)欲伏見思之惑。無逾觀想之功。(四)雖用歸意識,依然生滅之心。而熏入賴耶,即可執持成種。(五)如在左右。如見羹牆。(六)非惟至誠感神。亦且是心作佛矣。

  [一]壇經。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 四弘誓,法門無量誓願學。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二]楞嚴經。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三]念佛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 [四]大乘止觀。以意識依止此心,修止觀。念念熏於本識,增益解性之力意識轉復明利。久久熏心,故解性圓明,照己體本唯真寂,意識即息。本識,即阿賴耶種子識。 [五]中庸。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後漢李固傳。舜食則見堯於羹,坐則見堯於牆。 [六]本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大乘止觀假想熏心者,即心中諸佛顯現。可見所見之佛,即是真實出世之佛。一切諸佛,是心作故。

  (一)然而金銀眾寶,尚非髻上之珠。乳酪二酥,不及醍醐之味。(二)慨妙觀之難成,無如禮敬。嘆誦經之被轉,莫若持名。(三)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名字究竟,二即融通。法以簡而彌高。門以普而增妙也。(此一段總頌禮敬持名 案天台判普門品,謂稱名除七災,禮拜滿二願。天親往生論,以禮敬入一門,持名入三門。故於頌法華念佛之前頌之。)

  [一]法華安樂行品。如轉輪王,見兵眾戰有功者,隨功賞賜,與種種珍寶金銀等。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天台判教,以五味對五時。一華嚴,如從牛出乳。次三藏教,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次方等,彈斥聲聞,恥小慕大,如轉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轉教,心漸通泰,如轉生酥成熟酥。次至法華,得記作佛,如轉熟酥成醍醐。 [二]善導雲,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觀難成就。 壇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三]法華經。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又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天台以六即論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乃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此言名字究竟,二即融通,而不言理即者,以理即唯具理性,未起事修故。

  (一)大士因入流相。發妙耳門。(二)五觀圓融。四音殊勝。(三)故佛頂經中,阿難陀請求方便。法華會上,無盡意啟問因緣。(四)妙德既已自宣。神力更加佛贊。(五)果能以念念之信心。契觀觀之妙覺。(六)則火坑推落,池現清涼。巨海漂流,水成長養。(七)船飄鬼國,易鐵城為釜金。身墮山頭,等須彌芥子。(八)經過險路,賊起慈心。陷入王刑,兵如割水。(九)禁系幽囚之處,畫地徒勞。詛咒毒藥之來,唾天自浼。(十)遭逢猛獸毒蛇,誠能感物。消散迅雷閃電,力可回天。(十一)離瞋離欲,三毒全消。求女求男,兩情堪慰。(十二)為作良醫,自臻上壽。滅除煩焰,克入三摩。(十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