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成居士:漫談《信心銘》 第十三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

 漫談《信心銘》

第十三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

馬上吃個定心丸

說到這里,我建議大家看看《五燈會元》中百丈禪師關於「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的開示。我把這段抄了下來,給大家讀一讀,原文是這樣的:

(百丈)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凈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

很多人在讀《五燈會元》時,沒有留意這一段。其實這段話里的《圓覺經思想很重,闡述也極其到位。如果你學明白了百丈祖師開示,學習弄懂了黃檗祖師的傳法心要,可以這樣說,你再看《五燈會元》這樣的書,馬上就應該開悟,馬上就應該吃定心丸!

如果看了這些書還沒有吃定心丸,還沒有開悟那是為你還有自障,還有法的障礙。有時候,我看《五燈會元》里祖師開示,看祖師悟道的各種公案,會覺得很傷心。這麼好的法流傳了一千多年了,為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還迷在外面啊?為什麼在外面的人沒有跨一步邁進來啊?哎,悟者自悟,沒有辦法;迷者自迷,也沒有辦法。要悟的人,你擋也擋不住;真正迷的人你就是拉他,他也不進來。法本來無異法,但是,人們就是妄自愛著。四川人喜歡吃辣的,上海喜歡吃甜的,辣和甜本身無所謂異同,因人而異產生了喜惡。臭豆腐臭得不得了,北方人受不了,可南方人就喜歡吃,這都是妄自愛著。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本身無所謂異法,只因每個人的嗜好、脾性不同,對世間法的貪執各異,才產生有人喜歡,有人討厭而已。

現實生活中,女士喜歡擦口紅、染指甲,有的人覺得好看,可有的人就覺得肉麻。「法無異法,妄自愛著」,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學修佛法也是如此。修密宗的人認為自己學的是無上大法,其它都是不了道;學禪宗的說禪宗頓悟成佛,是最殊勝的法;學凈土的也說自己的法最好,十方諸佛同證,千經萬論共指。那麼,難道佛法還有差別嗎?這一點一定要坐實,佛法是沒有差別的,只不過每個人的法緣不同而已。不要一個法學久了,就把這個法當成唯一的、絕對的法。佛法是圓的,如果你把法看成方的,那麼這個法就是死法,就不活不通了。如果法與法之間還是有礙的、有相的,那是你自己把這個法變得不真實了。

真正的法是通泰的,是無礙的,匯通一切處,融通一切法,此法彼法無二無別。如果你把它分成此法和彼法,那就是你妄自愛著,畫蛇添足,在法上妄生增減。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人功夫不去見地不純粹的一種癥結所在。為什麼還會有異法呢?就是因為我們妄自愛著。有愛著,就有取捨,就有好惡是非等分別知見

明心見性的考核指標

所以學到這里,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是智人?什麼愚人?什麼是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我知道周圍的人中,有的愛禪宗愛得不得了,愛到命里去了,幾十年說起禪宗來,眉飛色舞,頭頭是道。即便如此,如果他在世間法上完全是一個失敗者,你能他是明心見性開悟了?不能。嚴格地說,他在禪宗還沒有進入,只能說他對禪宗是「妄自愛著」。

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是有指標考核的。這個指標是什麼?煩惱來了你有沒有力量煩惱轉得動?我們剛剛在這邊講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一到那邊馬上又說:「走,我這里有筆生意,可以賺十萬塊錢。」這時你怎麼辦?一聽到馬上就跟著跑了那就不行了。或者有哪個女孩長得漂亮,你一看,馬上動心,又開始打主意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說你學有所成,獲得了力量

我們一定要在三業上考核自己。煩惱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力量?處理各種事務的時候,你有沒有力量?今天,我把這個事情給你你能能做下來?如果什麼勁兒都使不上,什麼事都做不成,你還說自己明心見性了,有旋乾轉坤之力,通天徹地之能,我看你說什麼都是空話。世間法的任務,日常的工作給你你能能把它做下來?能不能料理好?以前我們背毛的語錄,裡邊有這樣的話:「什麼是工作工作就是鬥爭!哪些地方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工作,去鬥爭的,越是困難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同志。」你看,當年共產黨員要有這個本事,你學佛的人,自以為明心見性的人,連這點本事都沒有,以後就千萬別說自己佛法通達了。

佛法世間法是一體的。「六塵不惡,還同正覺」,這個確實需要打成一片。如果我們「妄自愛著」,只做跟佛法有關的事,別的什麼事都不做那就完了。哪裡有佛法世間法的界限呢?是你「妄自愛著」,在那裡劃一條線,挖了一個鴻溝。如果我們把世間法中的事情當成佛法事情來做,把佛法事情當成世間法來做,那我們就順順噹噹地把這個鴻溝邁過去了

學佛的人一定要把這個障礙越過去。如果越過了這個障礙,我們在工作之中、生活之中,在學法的過程當中,才會有真正瀟灑自在感覺。這些是祖師們早就說破了的,我也經常說這些事情,但真正能找到這種感覺的人並不多啊。

破參的障礙在什麼地方

「妄自愛著」的直接後果是「將心用心,豈非大錯」。什麼是將心用心?就是把自己的影子成了實實在在的我,把自己的照片成了我,把思維內容成了心的本體,把「指」當成了「月」。這是修行中最要命的一個障礙。明心見性、破參的障礙也在這個地方:把「心所有」當成心,把「心所有法」當成了心法就把相錯當成體了。

體相無二,是悟道之人說的話,也只有悟後能打成一片的人才有這樣瀟灑自在感覺。沒有過的人往往是瞎子摸象,各取一端,以偏概全。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我們心裡所想的、自以為是佛法東西,當成了佛法把我們自以為是心的東西成了心;把我們自以為是悟的感覺成了悟。

會兒我見到什麼境界了,一會兒又說打坐看到光了,一會兒又做了什麼好夢了,一個人反反復復地在那裡咀嚼味道在那裡面找感覺。見到好境,自以為見到佛了;見了不好境界,又得大恐怖。實際上這些都是「將心用心」的過錯

這種過錯都還是小過錯,沒有太大麻煩。真正的麻煩是那些「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人。他的麻煩在哪兒呢?他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了,他對佛法知見已經相當豐富了。從某方面來說,他已經算得上是一個知識了,他見了很大的境界見了很大的場面,又有很高的見地,各個方面看起來都堪為人師了。但是,他執著於自己所感覺和感知的東西,把自己說得頭頭是道的東西成了道。他就不知道那個東西恰恰還不是,仍然是光景,仍然是思維內容思維對象。那還不是思維本身,不是精神的本身,還不是菩提本身。

所以,我們要打破一切相,打破一切執著,甚至連那顆心都要讓它粉碎。不然的話,總覺得有個什麼東西要抓住,捏在手掌心,這對我修行來說真正是可惜啊!可惜光景了。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這兩句修行有相當火候的人來說,是必有的境遇,一定要把這個看破,你才過得去。正如雲門祖師所說的,光不透脫有兩種病,見了法身也有三種病,都是指的這個「將心用心」。修行功夫到了這種境界已經是很輝煌了,現在能達到這種火候的人,實際上不多啊。

把這層紙揭穿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我們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捆縛起來,自己給自己灌一肚子的迷魂湯。確實,大家好好反省反省,我們學佛多年,對佛法的認識是不是自以為是?我看啊,全部是自以為是的認識。除此之外就是背誦經書上的、祖師的、別人的,都是人家的,等於是拿著人家的存摺招搖過市。我們拿人家的存摺也取不出錢來,更是用不上嘛。怎樣把這個打破?實際上前面已經說了很多。三祖大師在《信心銘》里反反復復地重復這種感覺,不斷地換種感覺,換個說法來說,讓我們一步一步深入進去。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天地萬物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佛法也是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性空緣起也好,緣起性空也好,八萬四千法門都現現成成地擺在這兒。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原因就是「妄自愛著」,在法上妄生分別。

大家都學佛多年的人了,對照這個「妄自愛著」好好檢查一下,自己輸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在心地上不能透明?麻煩是怎麼產生的?如果自己肯下功夫整理一番,一定會有所收獲。為什麼呢

三祖說:「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在沒有破參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是將心用心頭上安頭。很多祖師公案都這樣說,可總有人愚不可及,時雨既降,還在挑水灌田。老天爺幾個月不下雨,你挑水灌苗還說得過去;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你還擔著水桶去灌田,那不是多事嗎?還有個說法是「大海裡面挖運河」,大海本來是現現成成的,還在那裡挖運河,是不是吃飽了沒有事情干?這里說的「將心用心」就是「騎牛覓牛」,就是抱著娃娃找娃娃。人們經常犯這個錯誤

如何是佛?佛在西天,佛在經典里,佛在祖師的嘴巴上,我們經常犯這個錯誤。佛在什麼地方?法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能把這層紙揭穿,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就是我們當下、現在明明歷歷的一念,並敢於把它承擔下來,敢於把它坐實。拿虛雲老和尚的話來說叫落堂,功夫落堂了,那麼我們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學佛多年的人,之所以見地不明,不能破參,多生累劫不能見道,他的錯誤實際上只有一條,就是將心用心,心外求法

是因為將心用心,心外求法才有「迷生寂亂」。迷必然生亂,執迷的人落於動靜兩頭,當然就生亂了。寂,是指入定;亂,是喪失定力,心裡亂哄哄的,收拾不住。你把心收拾住了,便是入寂入定。然而這個一靜一動,實際上都還是我們的迷。真正的悟,它沒有靜沒有動,非動非靜,不動不靜,即動即靜的。《易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我們的真如也是這個樣子真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寂照不二的。如果你沒悟道,就還沒有歸體;認識不到這一點,就總有一個亂,一個寂。比如這兩天打坐,沒有打妄想,一念不生,很舒服功夫長了;過兩天,房錢漲了,調工資沒我的份兒,孩子上學成績好了,等等事情來了念頭一動,心亂如麻,於是茫茫然,惶惶惑惑,功夫又不知哪裡去了

真正上了手的功夫是一貫,不論忙閑動靜都能泰然處之,並不是說今天有點禍事心就亂了,明天有點好事又生歡喜了。真正有功夫的人,始終處於很平淡,很平靜,很平和的狀態。面對逆境他不憂,面對順境他也不驕。修行的時候,遇到寂他不住,遇到亂他同樣不住。不住於動靜之中,又從從容容地處於動靜之中,讓它我所用。

今天沒有事情,打打坐,調理一下身心,休息一下,這樣很好。如果今天有事,很忙,而且是必須要做,是應該做的事情,可你卻不情願做,認為這麼多事情影響你打坐用功了,那你就完了。功夫永遠影響不到你的真如。不管怎麼說,你每天在那裡打坐真如不會增加;你在外面忙大家的事情真如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回互與照應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真正開悟的人你說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談不上。萬法平等,對他來說沒有什麼特別愛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討厭的事。當然這也要隨順因緣,並不是說你悟了,樣樣俱足了,跟你沒因緣的人和事,你也要管要做。凡是你要做的事,你所遇的人都是你有緣的,當然是順緣還是逆緣,就說不清楚了。悟道之人,不會因為因緣的順逆而產生好惡

如果今天到這里來聽課的人多,我高興,明天少了我心裡就難過不舒服;或者有人說老師,你講得好了,我聽了之後,尾巴就翹起來了又有人說老師你講的東西不對,沒有用,我就心生煩惱。如果這樣的話,就只能說明我沒有這個本事。所以大家要在自己的本性之中養成習慣,逼迫自己走到這條路上來。要在性情上,在身語意上,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改變過來,要以道人的氣象鑄造自己。

其實鑄造都是多餘,真如本身就是那麼回事,只不過我們與真如有些隔閡,還有點不熟悉,還不得不強制性地要求自己穿上「戒定慧」這件衣服,喬裝打扮一番,用「六度」來要求自己,使自己先像一個道人。久而久之,習慣自然了,與自己相應了,打成一片了,也就那麼回事了。悟無好惡,一個悟道人不討厭這個,喜歡那個。面對因緣他也不會挑肥揀瘦,而是順應因緣日子。這樣的日子才瞭然,也才像一個道人過的日子

後面接著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如果我們做得到「悟無好惡」,那還用斟酌「二邊」嗎?我們之所以還有「一切二邊」的那種感覺,還有喜樂憂苦,還有煩惱菩提得失是非生死來去等等的感覺,就是因為我還沒有這一放下,分別心太重。如果我們把分別心丟下,達到了「悟無好惡」的境界,就沒有「一切二邊」了。你就跟前面說的一樣,達到「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的境界了。

信心銘》就是這樣,處處對應回互。禪宗曹洞宗講回互,石頭和尚的《參同契》,不同於道教所講的《參同契》,他也是講回互。我們看《信心銘》,處處都在回互,前後回互,中間和兩邊回互。迷與悟回互,功夫和無功夫回互,反復回互。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從悟到迷,從迷到悟;從無功夫到有功夫,從有功夫到無功夫,它在不斷地回互照應。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我們能不能放下肚子里亂七八糟的事情?所有因緣是非種子能不能放下?我們能不能把世間一切都看成是夢幻空華?有的人喜歡人說夢,這也是人的習慣。人們對前景不明,對命運不明的時候,往往想「早知三天事,富貴幾千年。」夢境是否有預測未來作用?大家都有圓夢的的願望,於是「周公解夢」之書大肆流行。按西方心理的說法,夢不外乎是潛意識的浮現。按佛教唯識的說法,它是深層的種子浮現在我睡眠意識之中。

我在心靈鎖鑰》這本書中對夢境也有所提及,但並沒有作為闡述的重點。夢無外乎是睡眠時有意識狀態。當這些念頭來了的時候,你怎麼對待?真正悟了以後,有念無念都無所謂莊子說「至人無夢」,這個無夢,是不打妄想的意思,並不是說智人不做夢了。莊子自己還是要做夢嘛,庄生夢蝶一場空嘛。他做夢的時候,不知道是莊子變成蝴蝶了,還是蝴蝶變成莊子了。他都說不清楚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大家想一想,自己做夢時的那種狀態與自己清醒時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禪宗里講醒夢一如,你能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你每天是怎麼睡著的?入睡的那一剎那你有沒有感覺清醒的時候在床上翻過來倒過去睡不著,後來有些迷迷糊糊,再後來又是怎麼不知不覺睡著的?大家好好去感覺感覺,真的是意味無窮。這是生命感覺,是對夢與醒這個界線的把握。

大家用功的時候也可以把這個念頭提一提:「我今天上床了,還沒有睡著,我要看著我是怎麼睡著的。」這個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試一試。另外,睡著了,又是怎麼醒過來的?明明剛才還在夢中,還睡得迷迷糊糊,怎麼一下子就醒了?你能看著自己是怎麼醒過來的嗎?

能把入睡、醒來的感覺把握熟了,對生死基本上就有數了。經常把玩它,久而久之,你對原始念頭的起落就有體會了。為什麼念頭生起來?為什麼念頭又不在了?對此,你慢慢就會感覺晚上入睡之前或者是早晨醒來之後,新生的雜念世間是非比較少,沒有世間諸多因緣的扯絆,你可以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生命,直接面對自己的精神。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們怎麼睡著的?又是怎麼醒來的?直接面對這樣的狀態,仔細體驗,說不定哪天你就會找到好消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消息,你就看到了。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就是說我們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當然,這種說法也不準確。總之,我們要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昨天,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你想撈也撈不回來。明天要來事情來就來吧,你想擋也擋不住。那麼現在呢,你抓得住嗎?現在也未必抓得住。現在大家坐在一起,一到十二點鐘就該說再見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現在也抓不住。所以《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那什麼東西我們把握得住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從哪兒冒出來的?為什麼會有一個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誰的過去、現在、未來?這個過去、現在、未來也是法,這個法從何起?又在何處滅?我們可以好好想想這些問題。

這里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它不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或空間的概念心生種種法生,它還是心生之物。既然是心生之物,我們又怎樣看它的來去這都是實際功夫啊。我們修行,特別是參禪悟道,這些關口過不去,就見不到真功夫。明白了這個,你才會真正承認「夢幻空華,何勞把捉」,才能真正瀟灑起來,做到「逍遙絕惱」。不然的話,「夢幻空華」就把自己拴起來了。如果世間的種種因緣把自己拴起來了,那你還逍遙得起來嗎?逍遙不起來的。

在這說得熱鬧,可我也逍遙不起來啊!談何容易。我只不過是在心頭,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一關,只是一個人在自己的肚子里稱王稱霸。誰敢在社會上稱王稱霸啊?警察一來,你就傻眼了。所以說真正看破,不是看破社會、看破外面的世界,而是看破自己肚皮里的念頭,看破那些起起落落的念頭、來來去去的是非。它們才是你的夢幻空華!外面的事情夢幻也好,是空華也好,都與你不相干,隔得太遠了。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外面的世界夢幻空華,或者不是夢幻空華,有什麼要緊?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念頭在作怪。那麼,我們肚子里這些來來去去的念頭,它又是什麼呢?難道它不是夢幻空華嗎?有時候一個念頭不起半點作用,而有些念頭又能拴人一輩子啊!

諸葛亮鞠躬盡瘁一輩子,還不是幫助劉備恢復漢室的意志意念在支撐他。當年的很多共產黨員,為了一個「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信念而赴湯蹈火,奮鬥終身。有些人發心學佛這一生起,一輩子幾十年就走這條路了。這就念頭力量,拿西方的話來說,這叫動機,也叫意志

但是,這些東西我們都要放下就像前面說的「法無異法,妄自愛著」、「繫念乖真,昏沉不好」,等等。我多次強調學習《信心銘》,要前後反復回互,反復對應,不要抓住這頭又丟了那頭,也不要抓住那頭又丟了這頭都不對。這頭不要抓住,那頭也不要丟,即不著亦不丟。這樣功夫純熟了,你才有這個本事。「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我們能不能把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然後像祖師所說的那樣,懸崖撒手,自肯承擔!

有一些人一輩子學佛,學得很精進的時候,出家了,把功利富貴放下了,把什麼都放下了。但還有一放不下佛法沒有放下一切都可以放下,就是佛法放不下。如果把佛法放下了,會怎麼樣呢?真能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但是,一般人就放不下。「得失是非」敢於「一時放卻」,非得有「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的氣慨才行這是禪宗的氣慨!「不向諸佛解脫」是這種氣慨,「無佛處成佛」也是這種氣慨。

得失是非是二,「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你連一都不守了,難道得失是非放不下?所以,學修佛法的時候要養成這種習慣要有這種見地。並不是說我現在就可以把什麼都放下了,諒你也做不到。關鍵什麼呢?當我在學這樣法、那樣法的時候,心裡要明白:這些都要放下

話說回來,一切放下並不妨礙你所學所修的法。我們所說放下,不是讓你把上師傳的法都丟在一邊,不修了。我講我的道理,你修你的法,重要的是現在你必須明白:這個法我可以修,但是我不執著。今天我們在這里講了《信心銘》,學完了,你又開始執著於《信心銘》,其它的法就不管了,不是這樣!

信心銘》說了:「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都不惡,佛法又沒有得罪你,你還會嫌棄善知識給你傳的法,放下不修嗎?真正的過來人,他會依順佛法因緣而不偏激。菩薩成道之後,正好學修萬法。如果你還沒有見道,還不是菩薩,還是盲人瞎馬,得了法葯,你怎麼用呢?你不會用。真正的菩薩見道之後,一切法都是法葯。所謂的後得智,還是要學才會。並不是說一個人明心見性,成菩薩了,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了。他只懂得一個空字,他只知道不住不著要把凳子做好,還得先學木匠要把電視機修好,還得學專門的電子技術。並不是說你明心見性了,那英語也會了,法語也會了,金元寶人民幣一伸手就抓來了,沒那回事兒。

不管怎麼說,在根本智上我們要明白「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根本智和後得智是有區別的。沒證根本智,你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後得智,但那畢竟是在世間法之中,不得解脫。證了根本智再有後得智,你才能進入一切智智,才能窮盡一切種智,正所謂「頓」了以後還要「圓」。一般人以為禪宗只講頓,頓了以後把圓丟在一邊,那就顯得偏了。

以前,佛教裡面有很多人禪宗有諸多批評意見,主要就是這個「圓」字。有人以為禪宗是一悟就了,悟了之後就沒有什麼事可做了。實際上悟了以後,一樣地穿衣吃飯,一樣地為眾生做事,一樣要顯現佛法的光輝。

誰牽著誰的鼻子

前邊我們講過「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這里我們還要繼續講。我們迷戀世間法,就會世間法上心生煩惱;若是我們迷戀佛法,同樣也會佛法心生煩惱。這里的迷,不是說你的腦袋昏了,找不到方向,而是「迷生寂亂」啊。

寂是什麼呢?我今天能入定了,明天也得定了,這就是寂嗎?你能安安靜靜地入定,坐在那裡十天半月不起來,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情,一樣是迷,不是寂。念頭拾得住稱之為寂,念頭收拾不住稱之為亂。這里要留意的是,寂同樣要生「寂亂」。你能入定了,你能不起一念了,仍然是迷。打妄想是迷,不打妄想還是迷。為什麼?悟無好惡嘛,你真正明心見性了,不管寂也好,亂也好,就都不分別了。寂亂不二,動靜不二,應該是這個境界。並不是非得要入寂入定,排斥妄想不可。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是悟無好惡的。他不會說佛法我就特別喜歡,那邊世間法、煩惱我就特別討厭。他都能平等對待。平等對待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既然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你討厭煩惱,不就是討厭菩提了嗎?

悟無好惡,是悟後境界,是明心見性以後,破參以後,你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但同時它又是功夫上的語言。我們在平常修行用功的時候,要經常敲響這個警鐘,提醒自己,琢磨其中的味道使我們能在平時的起心動念之中,撥正自己的見地。如果我們連這些語句都不熟悉,那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就會落在十萬八千里之外,離修行正道太遠了。我們把自己的心動念都放到這個軌道上,或者強迫自己進入這個軌道,那麼三年五載,你必然與之相應,與禪宗的路數就自然相應了。相應之後,熟能生巧,得巧之後,時機一到,只再向前一步就邁過去了,便能成就了。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把「道」與「非道」的界線分清楚,但同時也不要分得太清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既要分清楚,又要不分清楚。這就是過來人和沒有過來人的區別,也是見地上路還是沒有上路的區別。如果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非得要如何如何,那未必是上路了。當然在學修的最初階段,的確是非得要如何如何一番。但過了那個階段,學習了《信心銘》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修習《信心銘》,順著《信心銘》所指的路子走了。按密宗的說法,如果你能把信心銘》作為自己的上師,作為自己的本尊來修,天天聽話,一步一步踩實了走,那就對了。既然有這麼好的法,我們為什麼不用呢?

我也看過其他一些所謂善知識開示,說句實話,我真的不敢恭維,離題十萬八千里的話太多了,不相乾的話太多了。我覺得自己有點老實,盡說些老實話,盡把最要命最精華的講給大家。你到其他地方去聽,一言半語的原文可以給你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兩年都還歸不到正題上。到頭來,你還是上不了路。我是老實實地在這里費心費力地說。以前袁煥仙老先生也是這樣一門心思地講,包括維摩精捨出版的叢書,都是真正的好東西,沒有一廢話,沒有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繞彎子,賣關子。

信心銘》也是如此,就這麼多字,就這麼幾句,清楚明了地點明了修行之路該怎麼走。現在,我跟大家在這里同學習《信心銘》,每次讀誦一遍我心裡都十分感慨。這麼好的法,為什麼大家不用心去修呢?

信心銘》把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假象、魔術、道具,全都給你破了都是真實不虛的語言。如果我們敢於老老實實地走這條路,哪裡還用花費那麼多功夫消耗那麼多供養自性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要相信這個法,要敢於走上這條路。你把信心銘》修習純熟了,再看其他善知識開示,再見那些不得了的金剛上師,他們是怎麼回事,心裡就明了得很。你手持金剛王寶劍,懷有照妖鏡,你就是善知識!法在你這里,你不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了,你就可以牽著別人的鼻子走了

一個修行者真正的氣慨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一切就是萬法,二邊就是是非凡聖、菩提煩惱。這個我已經講得太多了。你斟酌什麼呢?沒有斟酌的必要啊。「夢幻空華,何勞把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等等,前面已經把話都說絕了。但是沒有過的人,他仍然要在兩邊跑,在一切萬法上跑,每天在來來去去的事物上操心玩弄,如同迷在「夢幻空華」中一般。

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要在了義上用心,就是要徹法源底。你真正破參,得了一切智,面對其它萬法,說句老實話,就像超級大師面對三百六十行,樣樣都拿得起,玩得轉一樣。如果你是一個學徒,跟著師父學習一種手藝,通過練習你學會了,熟悉了。但如果你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悟通其中的道理,那你學會的只是一門手藝而已,不能舉一反三,其它的法你就玩不轉了。所以沒有破參,沒有悟入,你只是一個手藝人、一個匠人。匠人只是匠人,永遠成不了大師。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了悟世間法的很多東西都是夢幻空華」,包括佛法方面的很多東西,也都是夢幻空華」。既然是「夢幻空華」,我們又「何勞把捉」呢?

有些學佛的人,今天修這個觀,明天修那個法。念阿彌陀佛覺得還不穩,好像跟著釋迦牟尼佛才最保險。可是過一陣,又覺得普賢菩薩、燃燈古佛都十分了不起,心裡就開始犯嘀咕,我到底修哪個法,跟著哪個佛走最保險呢?有些人就是這樣自尋煩惱

萬佛一心啊,萬佛萬法都只有一法,沒有二法。這個一法就是我們的心嘛!心法是什麼?你要明白「緣起性空」不是語言文字,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緣起性空」的。如果說解脫自心,它本來就是解脫的,還需什麼解脫你說,我們的心本來是解脫的,對;你說,我們的心還沒有解脫,也對。你認為它沒有解脫你就六道輪回;你認為它已經解脫了,你就入佛菩薩法海。就是這一念之差。所以六祖大師說:「一念悟,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一聽這話,有的就問了:「佛還會迷嗎?」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佛當然不會迷,他是已經覺悟的過來人,怎麼會迷呢?這里是說明「悟」太重要了如果你不是過來人,「迷生寂亂」,亂是迷,寂也是迷啊。這個請大家好好體會。

說到夢幻空華,大家都說這個我知道,《金剛經》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嘛。但是,真正面對得失是非的時候,他也許就認真了,就不覺得眼前的一切是夢幻空華了。得就是得,失就是失。得了,我今天要長膘了;失了,我明天要消瘦。這個時候他就放不下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嘴上說得熱鬧,是要有真正的氣慨,面對功名富貴,面對榮辱得失都要真正放得下。

這的確不是一件簡單事情。前面我們說過考核明心見性標准,面對煩惱你有沒有力量轉?能不能放得下?面對要做事情,你得不得力?能不能處理得好?這些都是真正要命的地方。真正放得下,並不是說讓你傻子一樣,拿著一百萬不要,學龐居士把它全部扔到河裡去,而是要你能做到在名利上不爭;遇到誤會、麻煩時不垂頭喪氣;在順境中如何持盈保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在逆境中如何不退自己的初心不失自己的理念目標,敢於奮鬥,敢於堅百忍以圖成。要有這種毅力,有這種大丈夫的氣慨,你才能真正說到做到,把「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