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我眼中的《金剛經》

uploads/content/2022/june/82e334d2de3638dc0212856114c8e567.jpg" />

  尊敬的各位評委,主持人,各位居士,大家好。

  學僧法名妙緣是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三屆本科的一名在讀僧。

  眾所周知,禪宗六祖惠能是因《金剛經》而悟道的,而我們的老院長茗山法師曾開講過《金剛經》。末學斗膽追䋸祖師大德相的思想脈絡,嘗試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給大家講一講我眼中的《金剛經》,請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什麼是信?信是信仰信仰就是信佛如信真理。《大智度論》有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金剛經》“正信希有分”里說“如來悉知悉見”,所以我們要鞏固信仰和道心,正確信仰佛教,符合正確信仰的知見才是正見在此正見和正信並不矛盾,他一個中心,各有表達。

  比如說有些人到廟裡禮佛,如果心想事未成,便說菩薩不靈。我讀過一首打油詩,這裡和大家分享:“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出門望晴天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可見信則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如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在我看來,如果對其中某些觀念不當機,這也是我們境界不夠,無法理解,但佛所說的,肯定是對的。

  其次,什麼是解?解就是正解。為什麼《金剛經》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容易讓人接受?如我千百遍誦讀《金剛經》,發現其中光問句就有111個!這111個問句,就是111個問題,也是佛陀為你解決了111個問題。不用你問,佛陀須菩提都已經替你問過了答案也直接告訴你了。你只要如理修行就好

  《金剛經中有一品叫“知見不生”。不要生那種生滅見解。要生符合《金剛經》本意的那種知見,符合般若知見,符合緣起性空的知見。我們讀書要理解,理解了才能去用,那怎麼理解,要正確地去理解,要有正解。佛陀世間解,什麼都會。我們歷代高僧,對佛經的理解,從漢朝到清代,每一個宗派都是這些宗派創始的高僧佛經從理解而生髮出智慧的呈現,這就是解的層面

  依正解起正行,如理作意。那麼作為讀佛學院的學僧,我們不光要正確理解佛陀經文教義也要正確去理解其他文化課,用佛教的話來講,這都是正解。以此類推,只有獲得正解才有正見在此我想到兩年前到棲霞求法在我中原以為佛學院只是一幫老參帶著徒弟打坐念經禮佛而已。到了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以後我才發現,和我所想像的完全不同。在學校,我們不光要打坐念經禮佛,還要和社會接軌。這裡和社會大學並沒有本質差別,學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理念更加客觀全面。學院組織我們參加各種法會、論壇、比賽,培養了我們的見識和膽略;法師為我們講授唯識禪宗天台、三論、凈土戒律等,增加了我們的學識智慧;學院還開設了時政、宗教學、文學等文化學科,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這些都是對我見解上的開擴。

  再其次,《金剛經》中的行持法是什麼?《金剛經上講的凈心行善,以清凈心行善法,以般若思想六度,這需要我們實踐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金剛經》中的‘布施’,總共出現21次(一次是供養),涵蓋了財布施,法布施菩薩施,清凈施,無畏施等。‘持戒’,原文有載“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忍辱’,有3處,一者:“為哥利王割截身體”,二者:“前五百世忍辱仙人”,三者:“知一切法無我,而得成於忍”。‘精進’,在我看來,在《金剛經》中即是發心受持讀誦。《金剛經》勸發心共9次,什麼是發心?就是初發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金剛經》中共勸人受持、讀誦共21次。‘禪定’,我認為最典範的一則偈子則可以概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看我們歷來的祖師大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求離苦。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如百丈懷海禪師在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也許正是老禪師的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矩才能一直傳承到今天。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去做,認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哪裡還有禪呢?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絕不是懶惰借口

  前面我們所說的解叫做正解,現在我們所講的行,叫做正行,依正解起正行。然後由解來指導你這個信的行動就是證。在此我又想到我們學佛目的,我們學佛是為了空談而是求得解脫佛陀講“空”,是為了讓我不著於相。“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而不讓我們既然空了,就不管不顧了。這隻是一種方便,並非究竟。《金剛經》所證得又是什麼呢,是諸法實相,諸法空相,是般若義理。但是佛法除了智慧還有慈悲慈悲如前所說,在“行”上要做很多事情,我們只有,有了密集的行為付諸行動。而這些符合正知正見正解的行為,落實在在生活上,在躬行上,我們才能夠證得一定的境界。比如說聲聞有四果,圓覺有辟支佛果。然後佛菩薩十地,有52個階位。都是要我們去證的。怎麼去證?做事即證,但是做完之後,就不執著了。我不禁想到了趙朴初先生。趙先生20歲開始信佛、持素,一生恪盡職守,殫精竭慮,為佛教社會出了很大的貢獻。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87歲時,頂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頭銜,見到印順法師,依然願意持居士禮,頂禮法師…………

  最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知道,凈土宗有信願行,那麼我們今天講的信解行證,雖然是從金剛經》的角度,但是我個人覺得,也是吻合的,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宗派都是要落實到行為之中,那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信解行證。在落實到我們生命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解行證。都一個這樣信解行證的次第,這樣一個內心的一個尺度在那。就像每個人做事、做人,有每個人做的那個準則一樣。那世間的人都這樣,何況我們出家學佛呢?世間人做都有自己的行為規範,何況我們修道之人呢,更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了,這種準則從我個人看,信解行證就是我修行的一個準則,按照戒定慧,走信解行證的路線,走近佛陀,走向彼岸

  同修們,讓我們今天結緣建康,天天擁有健康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善心佛弟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