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與凈土法門

金剛經》與凈土法門

  來定

  當我們翻開金剛經,那空靈文字就象幽谷中的溪水,緩緩流淌,我們聽到了佛陀聲音,穿過幾千年的時空,在耳邊輕輕叮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於是,我們進入一個沒有塵埃世界,我們不再懷疑,我們不再執著,跟隨著佛陀的腳步,返回自己的心靈

  《金剛經》——以實相常住為體,以觀照契理為宗,以文字斷疑、破執為力用。

  按照天台判教,將世尊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金剛經五時中,說在般若時,出自大般若經577卷。金剛經在佛一代時教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般若佛法究竟的義理,是修行的眼目,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佛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之知見,就是般若的正知見,所以一切法都不能離開般若般若作用是在於融通二諦,盪除修行人的我法二執。而金剛經則是般若部典籍中的具有代表性一部的經典。通過世尊托缽乞食為發起,及世尊與須菩提之間的問答,來層層盪除情執,令行人不空有二邊,而會歸於中道第一義諦。

  《金剛經》的收***廣大,無論利根、鈍根,只要能發菩提心都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為什麼?因為經中說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鈍根人,可以依經起修,如所教住,層層遣執離相,一空再空,窮空到底,空到最後,真空現前,妙有理顯。比如經中須菩提兩次問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而佛兩次回答都是一樣“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為什麼會有這樣重復的經文呢?原來,這是金剛經為鈍根人所設的一個修行次第。對比兩次問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前面講的是菩提心,教以如何發心,及伏惑、斷煩惱

  後面是對已發大心者說,如何實際行持。

  因為發心中尚有我能發心,能度生,能伏惑、斷惑,仍是有分別,仍是著我,所以仍需遣除。應該知道,凡是有所取著,便為系縛,不能得到解脫

  第二,我法二執,有粗有細,粗的叫分別我法二執,細的叫俱生我法二執。

  此經前半部分是遣粗執,比如,不應住六塵布施不應住六塵生心,都是遣除著於境緣的分別心,遣除的方法簡單——離相即是這是遣所執。

  後半部分是遣細執,就是於起心動念時,便不應住著,若存有能念的心,便為取相著境的病根。怎麼遣呢?離念即是這是遣能執。

  第三,前半部是明一切皆非,以顯般若正智的本體一塵不染,而一切相莫非實相,所以應無所住,而後正智自然現前,這就而生其心

  後半部是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事理圓融,所以一切莫非實相,故應菩提也不住著,而後自然證入實相無相無不相的境界

  利根人,如中國禪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在家時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心便開悟。後來在黃梅,親聽五祖大師為他宣講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大徹大悟,契悟萬法不離自性,他於是對五祖說出了自己的悟境“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的根***非常利,兩次聽經都沒有聽完整,但是卻悟到了金剛經的全部義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經中有六次校量功德,提到了四句偈的功德——這四句是指經中任何完整的四句經文——也就是說,一個四句偈可以具足全經的體性,上根人一聽,言下就可以頓悟本來。本經既然是由實相般若任運流出的文字般若,只要依經文生起觀照,那麼經中的字字句句都可以回歸到我們的心性本體

  因此說,只要能發成佛的心,無論根***利鈍,都可以從中得到利益

  現在末法時代禪宗衰微,凈土法門鼎盛,可能有凈土行人對此經會產生一種困惑,那就是——這部金剛經,對念佛人的實際修持方面會不會有所幫助呢?我可以告訴大家,如果能把金剛經道理,運用到念佛的實踐中,那麼對念佛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經文一開始,就是釋迦佛以十法界至尊的身份,示現平常之身,行平常之事,卻安住在大般若中,心無動搖。實際上,這是佛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行的平常事,來將修行方法無形之中付囑於我們,以自己的身教來護念我們的凈信和凈念。修行就在平常日用間,並非離開了日常生活,另外有一個叫做“修行”的東西凈土法門是無上妙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所謂的方便,就是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可以執持佛號。並不是每天念完固定的功課就是修行了,真正的念佛要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但不一定非得流露於痕跡

  念佛法門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才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信,就是要相信釋迦佛沒有妄語,信阿彌陀佛沒有虛願,信六方佛出廣長舌相,證明持名的功德,信清凈大海眾都是因為念佛往生,信我今念佛,一定會乘佛願力往生西方。信心清凈無染,不生疑惑,決定可往生極樂,證入實相。這就是“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願,是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為了成佛度化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道場。雖知諸佛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諸群生。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無度,終日度生。

  行,單持一句佛號即是金剛般若。我們念佛時,雖然能念的心明明歷歷,所念的佛慈悲莊嚴一句佛號清清楚楚,但是卻能三輪體空,念念念佛,念念無念;念念無念,念念念佛。這樣念佛品位自然增高。

  一句彌陀佛號具足般若之妙理;一念念佛之心具足了本具之妙智。理智同在一心。也可以說,一句佛號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即是甚深金剛般若波羅蜜。按教理來分析,持名念佛法門就是最高深的圓教法門,甚深微妙。有幸聽聞之人,自應慶幸珍惜安心念佛法門。當知轉輪聖王頭頂肉髻上的寶珠,唯付與有大功之人此法則是如來心地寶藏,唯有大因緣者能深信承當。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法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我們念佛的時候,經常會妄想紛飛,不能控制,那麼要怎樣對治紛起的妄念呢?那就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要對境時心不動搖,此心不住著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而生其心,就是要生起念佛的心。也就是放下萬緣,單提佛號

  修行凈土法門,首先要發起出離之心,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就是感受到娑婆世界的苦患,而發起了堅定出離心。但是現今時代國泰民安,生活安康,一般人是很難感受到這個世間的苦。那麼要怎麼樣催發念佛人的出離心呢?辦法也很簡單,要依靠金剛般若法門,來觀照我們色身所依的世界時間都是無常的。其實世界本來就不是實有的,時間是一種幻覺,空間也僅是一種假相,所有的思想觀念,也只是一種幻化游舞。我們所執著的這種假相就像我們在地上蹲的久了,突然間站起來,這個時候眼前會出現很多的小星星。此時,雖然眼前金星閃爍,但是我們並不會執著這是實有的,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假的。其實,時間和空間,也是由我們虛妄的心所生,也是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凡夫之人卻貪著其事。

  分析世界是由微塵組成,再繼續將微塵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和虛空相同,就可以知道微塵沒有實性。聚合微塵而成世界就能了知世界也沒真實性。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世界,是名世界。從經文中,我們可以明白了,原來世界和微塵都是假象啊!

  經中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一般認為昨天實有:昨天我在佛學院上學,或者昨天我在上班。那麼昨天又在哪裡?昨天不在天空中,不在大地上,也沒有被我們收藏在抽屜里。昨天——已經不存在了……已經過去了昨天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記憶,我們都在執著這種記憶影像,以為是真實的。

  那麼明天我們又會在哪裡呢?哦!有的人可能會說:明天我會回到佛學院上課,或者明天我會去單位上班。但是明天在哪裡呢?明天在我們的備忘錄上,不在返程的車票中,明天還沒有到來,換句話說,明天並不存在。他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假設——盡管我們很肯定地認為,明天一定會到來,它還是沒有真正地存在過。

  那麼現在又是什麼呢我說出“現在”這個辭彙,大家以為就是現在了,可是等到大家聽到這個辭彙的時候,所謂的“現在”又已經溜走了,在剎那剎那時間的遷流之中,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現在。

  聽到我這么分析之後,可能有的人會困惑了,既然過去不存在,未來也不存在,現在更是不可得。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是跳動不停的秒針?是晝夜不停的更換?是生老病死的一生?還是樹葉從綠到黃的過度,最後在風中無奈地飛舞?

  其實,時間只是我們心念的流動,離開了我們的心念時間沒有任何意義,也並不會單獨地存在。我們創造了時間這個概念,反過來,我們又執著時間實有,於是我們身心不得自在隨順著所謂的“時間”流浪生死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錯誤判斷。首先提一個問題假如現在太陽突然不在了,我們地球上還會有陽光嗎?一般人都會回答,太陽都沒有了,地球當然會馬上黑暗下來嘍!這個答案好像不錯,但是實際上,太陽消失之後,我們還會看見太陽掛在空中,陽光普照大地,一直到八分鍾之後,太陽才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地球也才開始變得黑暗。為什麼呢?因為光速是每秒鍾三十萬公里,太陽光到地球需要大約八分鍾的時間,所以太陽消失了八分鍾之後我們才知道。或者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太陽只是它八分鍾之前的影像,我們卻執著地認為是現在、是真實。這種錯誤的判斷是來源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

  我們知道了時間虛幻,空間的不實,也知道了往生極樂世界後會壽命無量,所居國土純是無漏的國土。那麼我們念佛也就俱備了欣求心和厭離心,就能放下世間的貪執,死心塌地,老實念佛了。

  以上是略舉金剛經中的幾段經文凈土法門進行會通,實際上,金剛經成佛法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通於一切法門。希望有幸聽聞金剛經的善知識,能放下門戶知見,以清凈信心受持此經。

  般若,是自性無盡的智慧寶藏,而開啟這個寶藏鑰匙,就在這部無上深妙的金剛經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把鑰匙,但是如何應用,就在於我們去持誦和實踐本經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