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中四句偈「等」的微妙含義

金剛經》中四句偈“等”的微妙含義

  《金剛經》中,共六次提到——“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之語,其中“等”字的含義,甚為明顯,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即代表經中所有的四句偈。

  但是否僅此一種含義呢?則常為人所忽視,因為佛經世間書籍不同,盡管是同樣一個字,而在佛經中的含義,往往比之世間書籍,要豐富得多,深廣得多。今雲“發微”者,謂若能細觀、深觀、久觀“等”字在該句中之作用,即可發現除上述含義外,密藏在“等”字中,尚有另一微妙含義

  這另一微妙含義是說:“等”字除代表所有四句偈外,還同時代表經中或一言、或兩語、或三言(即比四句少而又不超過三言)的這些精要句。

  因為這些精要句,悉皆含攝全經要義,受持它們的功德,即與受持全經同,也就是說,這些精要句和四句偈一樣的重要,而其文字則更為精簡。

  因為精要句是全經要義的濃縮,是無比殊勝的絕妙經文,任取精要句中或一言。或兩語、或三言,即可代表全經。比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此兩語的含義,若論其淺,則易為人知:若論其深,則其深無底,但若簡言之,此兩語的實質內涵就是“般若波羅 蜜”也就是說,此兩語即可代表金剛經》全經,這是什麼原故呢?

  因為“般若波羅蜜”它的意思是開眾生彼岸智慧,而“離一切諸相”正是大乘正宗能到彼岸智慧,故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此兩語即無異全部《金剛經》的濃縮,其受持功德,也當然與受持全經同。

  猶如“應無所而生其心”一語,六祖惠能聞經至此,即悟道,故此語亦全經要義之濃縮,即可代表全經。

  《金剛經》中類似上述精微的妙語,還頗多,如果不加說明,則最易為人所忽略,如果加以說明,則又無此必要,但要讓讀者能知其意,故特在經中巧妙地用“等”密示其意這就是密藏在“等”字中這一微妙含義的誕生。

  故“等”字的發微,掃除了這一被千古遺忘角落,也就是說。“等”字的微妙含義,從此便從千古塵封的被遺忘的角落裡解放出來。

  “等”字的發微教導我們要深入經藏,深解義趣,總結全經,重視精句、要句,切勿遺漏,茲特匯總舉例如下,所謂舉例者,僅舉少數而匯媳,並非全部,同時對所舉精要句不作解釋,因為精要句本身,言簡意賅,含義極豐,如果解釋少了,則說不清,而多說,則又徒增篇幅,未免羅嗦,故無解釋之必要。舉例如下: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應無所而生其心。 應生無所住心。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取於相,如如不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