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心經》雲:「度一切苦厄」 人生有哪些「苦」呢?

uploads/content/2022/june/4ef9ba91670683b76d24afecd7e5111f.jpg" />

  《心經》雲:“度一切苦厄。”佛陀出世以解脫人類痛苦目的學佛修行是為離苦得樂

  學佛的人往往對苦有深刻的認識。說到苦,有身苦與心苦兩種:身苦的感覺人們大致相同,就象冬天、夏天大家都會覺得天冷、天熱;感冒、胃痛一樣覺得難受;火燒、刀斬都會覺得疼痛。心苦是心靈煩惱引起的痛苦,心苦是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例如同看一輪明月,有人歡喜贊嘆,有人落淚傷心;同游一處風景,有人心曠神怡,喜氣洋洋,有人滿目蕭然,感極悲泣。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所求不能如願;怨憎會苦: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飢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臟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水裡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地看下去覺得快樂嗎?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慾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於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慾望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慾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又人類的樂受,與苦受、憂受、喜受一樣,都是一種情緒,我們喜歡樂受,也喜歡喜受,但樂受過後必然是苦受,喜受隨之是憂受,苦樂憂喜都屬於動盪不安的心態,在四禪八定的修行中,初禪、二禪、三禪因為喜樂還在關係,未能避免水火風的災難,唯有到了四禪舍念清凈,無喜無樂,才能平安無事

  佛法人生xuefo.vip)由佛弟子開發,包含數十萬佛學修行資料,虛擬寺院拜佛上香、供燈、念佛堂、放生池、抄經閣等),佛法學院(系統完善的佛學課程、考試),佛友圈,精美佛歷,佛學詞典,寺院導航等,是在居士學佛首選,累計超過十萬佛友使用。蘋果手機請關注微信公眾號xuefo_vip,安卓手機可以到各大應用市場檢索佛法生下載app。

  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係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人生有身苦與心苦,有苦苦、壞苦、行苦。我們明白苦的意義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解脫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