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只講隨緣嗎?

佛教只講隨緣嗎?

隨緣二字隨處可見,口語中,文章中,精品店裡的條幅中,皆司空見慣。試問:隨緣何意?隨緣佛家語,緣即原因條件隨緣隨順因緣,順應根機。換言之,即好壞隨緣得失隨緣,不怨天、不尤人,榮辱毀譽泰然處之,坦然自如。為什麼要隨緣?因為好壞得失、榮辱毀譽皆過去宿因所感皆是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招,緣盡還無。故當自作自受。何謂精進精進佛家語,即精勤努力,修善斷惡,不斷上進。為什麼要精進?因為精進有諸多功德利益:得現法樂住;得世間法;得出世間法;得資財;得動靜和諧;得解脫煩惱;得菩提大徹大悟)。(參觀:《大乘莊嚴經論》卷八)換言之,精進向上,才能得幸福、得快樂,才能成人,進而成佛。何謂佛?佛不是萬能的神,而是覺悟的人,是自覺而後覺他的人,是大慈大悲的人,是無我利他的人。所謂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佛,意味著人生最高境界

故近代高僧印光法師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築地基,開通水道。』(《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31頁)

因此,僅僅隨緣是不夠的。僅僅隨緣就有點守株待兔,無可奈何的味道。所以,要精進隨緣不二。何謂不二?即對立互補。隨緣精進對立又互補。隨緣不忘精進精進而後隨緣。這樣既能不斷向上,又能得失隨緣,泰然處之,體動心靜,心境平和、安詳,不至於疲累失衡,怨天尤人煩惱不斷,傷害身心

正如一位同學作業中所寫:有因便有果,有果便有因,世間萬物的存在自有他的道理。考試考得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考不好,那肯定是自己還不夠到家。沒什麼可煩惱的,也沒什麼可害怕的,繼續努力就是了。

另一位同學作業所見略同:因果關係告訴我,任何成功,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自己從地里長出來,而是靠努力爭取的。我明白了,『干』才是真的,再也不空想、作白日夢,再也不去張口說空話。現在我總是默默地干,堅信因緣到了自然會有結果。事實證明,好成績總是向我飛來。當然,許多事情是不可強求的,因為因緣未到。如果我們執著追求——太執著,我們註定是痛苦的。於是,我對自己說:『努力去干,結果如何,就隨緣吧!』這樣,我總是以良好的心態去學習、考試,成績就更好;這樣,使我永保活力,永保旺盛的競爭力。

這就精進向上與隨緣自如不二,這就是既精進隨緣這就中道這就智慧這就生活藝術。吾國哲人謂之『和而不同』。試看錢鍾書《管錐編•左傳正義》之五六:

齊景公曰:『和與同異乎?』晏子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按《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桓公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無講。』《論語•子路》章『君子而不同』句,劉寶楠《正義》引《左傳》、《國語》之文釋之,當矣。《管子•宙和》篇論君臣之道如『五音不同聲而能調,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已蘊晏、史之旨。

這裡以羹與音樂比喻、說明『和』乃對立因素之輔濟,專壹則無和諧,無藝術,無審美。故同必至不和,而諧出於不一,對立互補,相反相成。還值得注意的是,『和實生物』之『生』字,揭示了『和』的創構性或生成性,而這恰恰是單一之『同』所不具有的。對立互補、相輔相濟之『和』,其價值,正在於這一過程能生成新的東西。對藝術家而言,就是生成了新的意味,新的境界,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審美價值。對人生而言,則創構健全、平衡的生活。兩極中和的要義正在於此。其實,中國的『和』本身就意味著兩極對立互補,意味著對立因素的相濟關係。所謂和而不同,相反相成。

兩極中和,對立互補,乃儒、釋、道之共通思想,亦是東方不同於西方思維模式之關鍵。在西方,希伯萊人的傳統和希臘人的傳統是一致的,『創世說』對促成超越的語言,以及被用來將這種語言具體化為二元論范疇,具有深刻的影響。二元論也存在於受『創世說』影響的哲學體系中。把永恆的世界與非永恆的世界加以分離,這種思想影響深遠。它認為,在變化的現象背後,有一個永恆的實在。這必然導致二元論。二元論一直是西方人解釋存在時的主要范疇,如實在和現象形式和質料,一般和特殊等。這樣,世界成了本質上不連續的存在。這種二元論以多種形式出現,在西方宇宙論的發展中,始終是一種支配的力量。它一直是一隻真正的潘朵拉盒子,釋放出構造西方形而上學沉思的多種精巧的二元論形式

二元論對關係的解釋,導致了本質主義。世界的要素被視為分離的和獨立的。相反,對關係的兩極性解釋,則是情境主義的,即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賴的。在中國古代形而上學的濫觴和發展中,兩極性一直是一種主要的解釋原則。因此,二元論范疇,不僅不適合將兩極性形而上學化的東方傳統,甚至還會成為歪曲的禍根。(參觀:[美]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第176頁)

道家孔子傳統中,『天』的功能等於『道』,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並由互補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動。這種過程是循環往復的:上升和下降,盈和虧,聚和散等等。一切存在都是連續統一體,它的每一方面都是轉換的過程中國佛教中的宇宙模式與此相通,試看法藏的『鏡屋』。唐朝時,在武宗的要求下,佛家華嚴宗的祖師法藏對《華嚴經》作了解釋。在一間上下左右都是鏡子房間中央,法藏放了一尊佛像。法藏手裡拿了一塊能反射的水晶體,他說,從鏡子中反射過來的每一個佛像都包含在水晶體中,並反照回各面鏡子中去。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相互交融。

我們認為,法藏的鏡屋所說明的『相互交融』,具有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共同性。盡管孔子沒有興趣對自己宇宙論的含義加以解釋,但我們還是要說,如果他這樣做了,它的觀點將和道家華嚴宗沒有根本的不同。

這就是和而不同,對立互補。它落實在我的人生中,就意味著,出世與入世對立互補(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身與心對立互補(身心互動互制),動與靜對立互補(體動心靜),得與失對立互補(沒有付出,就沒有得到),自利與利他對立互補(愛護他人,就是愛護自己),修德與賺錢對立互補(為顧客著想則財源滾滾),現代與傳統對立互補,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對立互補,人類自然對立互補(污染、破壞環境,滅絕動物,就是毀滅人類),人文、宗教科學技術對立互補(愛因斯坦說:沒有科學宗教瞎子,沒有宗教科學是瘸子),精進隨緣對立互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