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與皈依有關的問答

1、什麼是皈依

答:皈依,或叫歸依。皈字是「白」與「反」二字組成,取反染成凈的意思。皈是回頭、回歸,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依,是依靠、依止。皈依,就是覺悟到今是昨非或感到人生苦惱,把我們的全身心託付、依止三寶皈依,也指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

2、為什麼要皈依

答:生活在這個世間,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面的種種煩惱痛苦壓力內心很難寧靜。求受皈依就是尋求精神的家園,以佛法三寶唯依止,做佛陀學生,以佛陀的教導作為生活的准則,遵從佛陀的教誨,接受法師的指導,糾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和想法,獲得心靈寧靜解脫,去除煩惱痛苦壓力

3、所皈依對象

答:所皈依對象是佛、法、僧三寶。關於佛、法、僧三寶的解釋有很多種,下面簡單介紹兩種

其一:佛寶,狹義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廣義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乃至於金、銀、木雕、泥塑等佛像都是佛寶;法寶,指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經、律、論三藏教典,是佛告訴我們正確做人、做事的道理;僧寶,是指由四個出家受了大戒的僧人所組成的六和僧團,所有的出家師父都是僧寶之一。

其二、按六祖惠能大師自性三歸」來解釋,佛、法、僧分別代表覺、正、凈三種道理。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翻譯為中文就是「覺」,所以佛是指每個人都具有的覺悟本性,覺而不迷是為佛寶;法是指每個人本性中的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是為法寶;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翻譯為中文是「清凈的和合眾」,所以僧是指每個人清凈自性,凈而不染是為僧寶。

學佛者,一定要從前面的那一種三寶入手,通過外在佛像經典僧侶來啟迪我們內在自性的覺、正、凈。

4、佛法僧為什麼稱為寶?

答:因為佛、法、僧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能使眾生斷惡修善,能幫助眾生去除精神上的痛苦而獲得快樂幸福,極為尊貴。大家能夠皈依三寶拜佛、聞法、親近高僧是因為多生累劫的善根、善緣,不是金錢所決定的,佛法僧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就如世間的無價珍寶,所以把佛法僧稱為寶,是真正的皈依處。

5、皈依有什麼功德利益

答:皈依三寶不可思議功德利益。從現實來講,是給我們心靈找到了一個美好的家園,讓我們精神有了一個寄託之處,可以凈化我們心靈,提升我們道德修養,改善、和睦我們的人關系家庭關系,獲得幸福圓滿人生皈依三寶就種下了解脫輪回的種子,命終之後得生善處,不墮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據《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講,如果真心皈依三寶,將有三十六位善神日夜衛護,使您獲得吉祥幸福

另外,有的寺院或內有寺院景區,憑皈依證可以減、免門票。當然,如果以此為目的而來皈依,其出發點是錯誤的。

6、信仰佛教必須皈依嗎?

答:信仰是每個公民的個人自由皈依與否也是個自由,任何人都無權干涉。佛教寺院是開放的,不皈依也可以去燒香禮佛;佛教經典是公開發行的,不信仰佛教也可以閱讀。佛教歡迎所有有情眾生信仰佛教和來寺院皈依,但不會強迫任何人信仰佛教皈依

但是,如要信佛,應從皈依三寶著手,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如果不皈依信佛學佛就如同學校的旁聽生,竟管也能學到東西,但是是沒有學籍的,得不到身份的認可。

7、我對佛教有好感,也拜佛、誦經、尊敬僧人,但沒皈依,算是佛門弟子嗎?

答:不算,只有皈依三寶了之後才正式成為佛門弟子。想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須皈依的,正如入黨需要宣誓一樣,這是從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通過如法莊嚴皈依儀式,在佛、法、僧三寶至誠宣誓受持三皈,這不僅是表達自己將三寶為人生依賴的願望,從信仰的角度來講,由此也能獲得三寶加持,獲得幸福吉祥

8、除了皈依三寶之外,還需要皈依其他的嗎?

答:皈依三寶就可以了,不必再皈依其他的了,因為佛、法、僧三寶足以指導我們成就圓滿人生,獲得幸福快樂。而且,其他教派教主、教典、教徒以及天魔鬼神、邪師等都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歸依處,所以沒有再向他們皈依的必要。
另外,藏傳佛教中除了皈依三寶之外,還需皈依上師,這在佛教中是比較特殊的地方大正藏里佛所說的所有經典也沒有「皈依上師」的語句,按理講,上師也是屬於僧寶之一,所以皈依三寶就可以了。

9、皈依三寶之後,可以信奉其它的宗教嗎?

答:皈依佛教之後,是不允許信奉其它宗教的。因為在皈依的條文中要求皈依人要「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對於其它宗教,我們可以尊重它,與異教徒彼此尊重、和諧相處。至於皈依,則應該皈依究竟圓滿佛教不應該舍好求次。

10、皈依三寶之後,可以看其它宗教的書籍嗎?

答:皈依之後,首先是學習佛教的基本規矩和禮儀,然後研讀三藏經典歷代高僧大德的著述,樹立正知正見,在對佛教教理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了之後,完全可以閱讀其它宗教的書籍,通過比較,相信您會發現佛法的偉大、殊勝之處,絕非其它宗教道理所能比擬。

11、在皈依的時候,能否只皈依三寶中一寶或二寶?

答: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佛法僧是構成佛教的三因素,缺一不可。佛陀當初在鹿野苑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並為他們講苦、集、滅、道「四諦法」,是佛教成立的標誌。佛陀為佛寶,「四諦法」為法寶,五比丘為僧寶。如果只皈依三寶中的一寶或二寶,這樣的皈依不完整的,表明您尚不完全信仰佛教,說明您成為佛教弟子條件尚不成熟,可以暫時不皈依

在清末、民國時期有個別的在家居士,自認比出家僧人強,認為僧人不值得皈依,自稱「二寶居士」。這是如法的,因為佛法之中,三寶是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縱觀古今中外,佛法高深如維摩詰、勝鬘夫人菩薩居士等,實修實證如傅翕、龐蘊全家,權勢富貴如頻婆娑羅王、梁武帝國王君主,輩份如佛陀之父凈飯王,文采李白白居易、王維、蘇東坡等大文豪,這些大德居士沒有誰自稱是「二寶居士」的。自稱「二寶居士」者,是貢高我滿的表現,也忘記佛法是由僧人結集成為經典然後流傳下來的恩德,也是對自己自性中具備「清凈僧寶」的否定。真是佛弟子的話,如果覺得僧人素質、道德低下,大可以出家現僧寶像來振興佛教而不是自稱「二寶居士」。

12、只有給我們主持皈依儀式皈依才是我們的師父嗎?

答:皈依之後,所有的出家僧人都是師父,因為我皈依三寶中的「僧」是指僧團,而不是某一位法師。嚴格意義上講,一位出家僧人是不能稱為「僧」的,四位以上的出家人才能稱為「僧」。主持皈依儀式皈依師只是「僧」的其中之一,他代表佛教僧團主持皈依儀式,在佛前證明、接受、指導您的皈依,當然對接引自己入佛門師父禮當知恩報恩,對僧眾當至心恭敬隨力供養

13、在這寺院皈依之後可以去別的寺院嗎?

答:完全可以去,因為佛教是一個整體,不能存在山頭主義思想,不能拉幫結派搞小集團,所有的寺院都是皈依弟子們精神家園,凡是佛教寺院都可以去禮佛上香和參加宗教活動。至於其它宗教的活動場所,不去最好。

14、可以多次在不同的法師前重複皈依嗎?

答:可以通過多次皈依來強化、提升皈依信心,但不要錯誤地以為皈依次數越多功德就越大,皈依功德來源內心三寶堅定信仰也不要以在很多高僧、名僧前受皈依為炫耀的資本,如果對三寶虔誠堅定信仰,一次皈依也就夠了。

15、皈依之後必須吃素嗎?

答:皈依的條文中只要求我們「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徒眾」,沒有規定皈依之後必須吃素。眾所周知,素食不但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佛教提倡吃素。如果因為生活習慣能做素食的,孟子曾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話語,所以建議皈依學佛之後吃「三凈肉」。所謂「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專為我而殺。

16、皈依之後可以結婚嗎?

答:皈依只是信奉佛教,成為佛教的在家弟子,不是出家弟子,所以皈依之後是可以結婚,佛教不會干涉的,不存在因為皈依佛教而影響到您的婚姻家庭因素。因為佛教是勸人為善,教人善待他人,受持皈依之後反而能促進您的婚姻家庭更加美滿和諧

17、自己皈依三寶,而家人信仰其它宗教,應該如何相處?

答:佛教是提倡包容、和諧宗教,對一切有情眾生都要慈悲心善待,對自己的家人,不管他信不信仰宗教也不管他信仰什麼宗教都要真心善待,千萬不要因為信仰的不同而影響到家庭關系信仰佛教者,更應該比為信仰之前做得更好,先不要想到去改變家人信仰,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家人,潛移默化,讓他們體會到信仰佛教人就是好。在適當的時候可以交流彼此宗教道理讓他自動放棄原來的信仰,決不可強迫改變他人的信仰

18、皈依之後每月或固定時期需要向寺院繳納會費嗎?

答:皈依時,寺院要向皈依者頒發皈依證書,寺院要收取皈依證的工本費;皈依之後不需要每月或固定時期寺院或個人繳納會費。當然,到寺院進香、捐功德款、供養僧人,這些都是取決於自願,佛教不搞攤派,更不會向信眾索要財物

19、皈依師的資格是如何認定的?

答:主持皈依儀式皈依師一般都是由寺院住持擔任,如果住持有事務不能主持皈依儀式,一定都是委託出家受戒多年,無論是對佛法的學習和修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堪為人師的法師代替,不會隨便找個人草率對待的。而且,在家居士是沒有資格擔任皈依師的。

20、皈依者的法名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答:一般在皈依的時候,會給皈依者取一個具有佛教氣息的法名。常見的前面一個字代表皈依的輩分,後面一個字一般都是您名里的一個字,如果您的名中的字不合適,也有可能會另外給您一個字。當然,如果有緣的話,師父也可能會不按輩分,給您取一個很有個性法名

皈依按字輩取法名,決不是有私家收徒拉小集團目的,其原因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皈依師的宗派和法脈傳承,各個宗派或法脈都各自的字輩流傳下來;二是改一個具有佛教氣息的法名,可以給皈依者在修學的道路起到鼓勵、鞭策、警醒的作用

21、皈依居士能姓釋嗎?

答:皈依的在家居士,法名是不會更改您原來的姓氏也就是說家居士是不能姓釋的。釋是出家僧人法名用的姓,來源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個字中國僧人姓釋始於東晉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倡導:「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佛在《增一阿含經》中也告訴門下弟子:「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複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自稱釋迦弟子。」由經文可知,沒出家皈依居士是不能用「釋」為姓的。

22、可以代替他皈依、或者遙受皈依嗎?

答:皈依的完成,首先是在自心中對三寶信仰,願意皈依三寶,並懂得皈依意義,然後由僧人主持舉行皈依儀式,迎請諸佛賢聖降臨壇場證明皈依功德,以莊嚴儀式讓受皈依者對三寶生起堅固信心

如果別人不信佛,代替他皈依也毫無用處的。但是,在民國時期的印光大師有過通過書信收皈依的先例,但是印光大師決不是草率了事,在《印光大師文鈔》中他告訴受皈依的人:「汝人在數千里外,遙祈受皈。禮宜預於三日前,朝暮志心禮佛,或二十四,或四八,或百八若干拜,以懺宿業。至本日清晨,即於佛前禮拜畢,自宣我弟子某某,遙稟吾師印光之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今以往,乃至壽終,決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典籍,與外道徒眾,一頂禮。如是三說,三頂禮。再拜若干拜,即已。」

所以,我們不提倡代人受皈依或通過書信、電話、網路歸依,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還是請到僧人處接受皈依,即使舉行簡單皈依儀式也是好的。

23、皈依有些什麼條件

答:《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三章,第十條規定:「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另外,患有精神病者,以及神志不清者,不能皈依

24、皈依之後有些什麼要求?

答:凡受了皈依居士,要自覺維護佛教形象,不得看相、卜卦、劃水治病、裝神弄鬼等,不得和邪教、外道廝混。要根據自己的時間盡量參加佛教的集體活動,積極學習佛法知識,不得信奉邪說異端,不得借修寺庵之名,串門化緣,騙取錢財;不得在寺院僧人之間撥弄是非,造成僧團不團結。要尊敬父母師長和睦家庭,敬老護幼,團結鄰居,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5、在正授皈依的時候,有什麼要注意地方嗎?

答:有。據聖嚴法師所著的《戒律學綱要》中講:歸依的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於正授三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

26、皈依之後,皈依者的稱謂是什麼?

答:皈依之後,佛經中把皈依者男的稱為「優婆塞」、女的稱為「優婆夷」。優婆塞翻譯為中文就是近事男,義為親近奉事三寶的男性;優婆夷翻譯為近事女,義為親近奉事三寶女性

僧人一般把皈依者稱為「居士」,居士僧人則自稱「弟子」或「三寶弟子」,居士相互之間則統稱「師兄」,但無「師弟」、「師妹」的稱呼。

27、皈依之後要遵守哪些戒律呢?

答:皈依之後,除了要遵守「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終不皈依外道邪說;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外,佛教還提倡皈依弟子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條戒律佛教五戒,其內涵與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完全一致,不殺生是為仁,不偷盜是為義,不邪淫是為禮,不妄語是為信,不飲酒是為智。五戒是做為一個人所具備的基本准則,遵守此五戒下一還能人生這一也能得到五種善報:不殺生得健康長壽報;不偷盜得財物富饒報,不邪淫得愛人忠貞報,不妄語真實信用報,不飲酒得聰明智慧報。所以,要想得到圓滿幸福人生,請受持佛教五戒

佛教是非人性化的宗教,對有些暫時還遵守不了的戒律,比如不飲酒這條戒律,因為工作應酬的需要不能遵守,是可以選擇暫時不受這一戒律的。也就是說,對五戒中的某一條戒可以選擇受持或者不受持。能夠五戒全受是最好不過,受持五戒名為滿分優婆塞(夷),受持其中的四戒名為多分優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三戒名為半分優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二戒名為少分優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一戒名為一分優婆塞(夷)。

28、能具體說說五戒內容嗎?

答:對於五戒內容,簡要說明如下:

不殺生:即不得故意殺死人和一切有生命動物。殺父母、殺老師、殺聖賢的罪最重;其次殺人也構成重罪;殺動物的罪相對為輕。對於家裡蟑螂等害蟲,以驅走為宜,如果誤殺,當替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

不偷盜:凡是有之物(包括集體、公有財產),未徵得物主的同意,不得故意盜取、騙取、強奪、霸佔、吞沒、偷稅或變相據為己有。構成重罪的是盜取或佔有財物的等值金額夠所在國家法律判處死刑

邪淫:除了夫歸之間正常的男女關系外,不得與其他任何男女發生關系。當今社會的賣淫、嫖娼、包二奶、當第三者,都屬於邪淫范圍。邪淫罪過,分為三品: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為上品罪;與夫婦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為中品罪;與自己的妻子於非時、非道行淫者,為下品罪。

妄語:不妄語包括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四個範疇。妄語是說反話,不是言是,是言不是;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兩舌是挑撥離間,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惡口是毀謗、攻訐、罵詈、諷刺、尖酸、刻薄語等。綺語是花言巧語、誨淫誨盜、情歌艷詞、說笑搭訕、南天北地、言不及義等言語受了五戒的人,皆應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語,不得故意說以上四類言語妄語之中,出於欺騙的目的,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自稱已證聖果聖法,以及妄說見佛、見菩薩、見鬼神等,這些名為大妄語罪過最重。

不飲酒:不得故意飲酒、吸食毒品和麻醉藥物。釀酒雖然不傷生害命,飲酒也不犯法,酒卻最能使人犯罪,由於酒精的刺激,可以罵人、打人、殺人、強姦、放火。因為飲酒之後可能導致罪惡行為的產生,為了遮止因飲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惡,所以佛教制定不飲酒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