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問答(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四) (共一集) 2005/8/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284-01
諸位同學,這個地方有網路學院的同學提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問的很深,很不容易解答,我們一條一條的來讀。
問:第一個,聽師父講,學佛的目標是要去掉貪瞋痴慢,破迷開悟。並貪佛法也是貪,但同時又提出學佛要求精進勇猛,請問如何理解精進勇猛與貪佛法之間的區別,如何正確理解精進與貪?
答:他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確實有深度。學佛的同學應該都知道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一般稱為六波羅蜜,如果你明白這個綱領,這個問題就解答了。六個綱領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順序來修學,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個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決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決定做不到精進,所以它是有層次、有順序的。去掉貪瞋痴慢是在第一個階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棄,布施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把貪瞋痴慢給布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一帆風順。我們今天修菩薩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貪瞋痴慢布施掉,關鍵在此地。這樁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理解精進與貪慾。
你看我們因為貪瞋痴慢布施不掉,學佛也是貪心,燒香也貪圖我要燒第一炷香,燒第二炷香就不甘心,這怎麼行?學習法門,我要學最殊勝的法門,到底哪個法門最殊勝?很難講,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最殊勝?佛經上也常講第一法門,最殊勝法門,那個不是法門有差別,第一殊勝是從哪裡講?從根機上講的。適合於我修學,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的根性,我修這個法門一定有效,一定成功,這個法門對我來講是第一殊勝,對你未必是第一殊勝。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說,佛好像是個大夫,醫王、大夫,這群眾生都是病人,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葯方,對症了,你這個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這對你是第一。如果不對症,這個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於要死,毒死了,那怎麼能稱殊勝?所以法門應機就叫殊勝,就叫第一,是從這上說的。不是從法上說的,法沒有高下,法沒有分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斷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不但學佛從這兒下手,儒家教人也從這下手。你看儒家教學,《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這是講真正用功,從哪裡下手?格物,然後再進入致知,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不能亂。什麼叫格物?司馬光說得好,我們印光大師也說得好,印光大師的說法是跟司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慾望,你對物質享受的慾望;格是什麼?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質慾望要把它革除掉,這就是斷煩惱!然後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換句話說,你的智慧是因為你的煩惱把它障礙住了,煩惱去掉,智慧就現前,這致知。
真正智慧現前,你的意就誠了,意誠之後,你的心就正了,你看看儒家講這套功夫,也從斷煩惱下手。佛法更講的清楚,破煩惱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煩惱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講沒有差別,我們要能夠懂得。所以智慧跟精進不一樣,精進里頭決定不帶煩惱,我們今天講精進,勇猛精進裡面帶著有煩惱。為什麼勇猛精進?我有目的,我有企圖,我有好處,如果什麼好處都沒有就不幹了。你從這上你就懂得,世間里頭哪有精進?都是附帶名聞利養在里頭他才肯干;什麼都沒有,你還拚命努力干,那是精進。你所作所為真的是犧牲奉獻,是為利益眾生,為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成就自己德行,這是精進。絕對沒有名利在裡面,決定沒有企圖在里頭,區別在這個地方。
問:第二,他附帶著有兩個問題,他說學生聽了《認識佛教》之後有幾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說能覺的智慧無邊?
答:能覺就是感覺,譬如眼能見,耳能聽,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這個沒有邊際,這是本能。見聞覺知沒有邊際,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你的本能。在不在?當然在,哪個人沒有,連動物都有,見聞覺知。我們現在見聞覺知好像這個能力很有限,並不是想像那麼樣的廣大,那是你的見聞覺知裡面摻雜著有東西在里頭,變質了。摻雜著什麼?摻雜著煩惱在裡面。一般經教裡面,你見聞覺知里頭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所以變成不覺、不知了。那你的知覺就產生了錯誤,產生了偏差,不是正知正覺,這個要知道。
實在講,這個產生錯誤的知覺范圍多大?還是遍虛空法界,這個就很奇妙了,這個要用現代的科學能解釋。現代的科學家講波,科學確實講到最進步的東西都講到波,波動,現在講波動的世界。波裡面一般代表的都是用光波、用電磁波,速度快,一秒鐘三十萬公里。現在科學家也逐漸的講到念頭,起心動念它有波,這個波比電磁波的速度大得太多了,要跟電磁波比,那真叫小巫見大巫。電磁波一秒鐘有三十萬公里,思想波一秒鐘就周遍法界,無量無邊。所以你動個善念,你不要以為這個善念好像沒有什麼大關係,這個善念周遍法界。念一動就周遍,哪裡是光能夠相比,不能相比。動個惡念,惡念周遍法界。所以科學的進步,對於佛法裡面一些道理,確實幫助我們理解。周遍法界,這是什麼?這是本能,這是自性,所以確實是沒有邊際的。智慧是我們本有的,只要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純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
問: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佛在經典當中說,無量無邊的智慧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認識佛教》中說,我們本能的知覺與知覺的對象,就是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它是一不是二。但是佛告訴我們,能知能覺跟所知所覺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面常講一真法界就是這一樁事。他說這句話不懂,請師父開示。
答:這句話確實你是不懂,因為你要懂得,就是佛門講你開悟了,懂得就開悟了。我要跟你講,你懂不懂?還是不懂;我要一講你就開悟了,那還得了,佛菩薩都做不到。所以宗門,禪宗的教學,提出一個問題,不講,不答覆你,讓你自己去悟,你還有開悟的一天。你有這個問題,你不要求答案,這叫疑情,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沒有疑情不會開悟。如果跟你講清楚、講明白了,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永遠不會開悟。一悟一切悟,所以宗門的方法跟教下不一樣,教下講,講不是把悟門堵死了嗎?確實,堵死,但滿足你的現實,你現在很滿足,往後不能滿足,還是要你自己去悟去。所以,教下是說出來,宗門是不說,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好處。
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的人,禪宗那種我們是一點利益都沒有,我們到一輩子也不會開悟,所以還得要說出來,中下根還是要說出來。現在的科學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常常聽到美國太空總署的這些科技報告,他們最新發現的,譬如最近有三樁事情,與佛經上講的有關聯。第一個就是說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科學家現在研究知道,但是我相信他們一定是從數學裡面明了的,事實上做不到。空間跟時間在某種狀況之下等於零,空間等於零,就是沒有距離;時間等於零,就是沒有先後,就是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時間等於零。空間等於零,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美國在哪裡?美國就在此地;極樂世界在哪?極樂世界就在此地,沒有距離。科學家知道有這種事實,但是不知道怎麼樣突破。這個說法是前幾年,大概三、四年前這個報告才提出來,這個跟佛法講的相應。華藏世界確實沒有距離,沒有時空,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二個發現,物質到底從哪兒來的?科學家發現「無中生有」,確實從無中發現的。物質存在的時間很短,總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個物質的世界,是這種物質的相續相,不是它的真相,是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的畫面一樣,電影的道理我們比較容易懂,它就是幻燈片,一張一張換得太快了,我們覺得是真的。科學家知道,現在宇宙之間的物質現象就像幻燈片一樣,它根本就不存在,是個幻象。所以科學家講物質是個波動現象,這個話說的有道理,波動的幻象,它速度太快了。
我們今天看電影,電影放映機換那個片子,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以前玩過這個玩意,所以很清楚,印象很深刻,二十四張一秒鐘。佛在《仁王經》裡面告訴我們,他用比喻說,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就是物質現象波動已經有九百次。我們彈指,像我這個彈法,彈的快的時候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就已經把你騙到了,你就覺得那很逼真,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就已經把你騙到了。現在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
實際上,整個宇宙的現象就跟幻燈現象一樣,絲毫不差。可是佛在《仁王經》上這種講法,我講過,講過很多次,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那個速度太快,快到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總是億萬分之一秒,絕對不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不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在《華嚴經》上講過好幾次,因為正好遇到這種經文。這是第二個發現,根本沒有物質存在,跟《般若經》上講的完全相應。《般若經》講這個世界是什麼?「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第三樁事情,科學家發現的,這個宇宙是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都相信爆炸,因為在望遠鏡裡面觀察,宇宙呈現膨脹的現象,膨脹一定是爆炸,爆炸才會膨脹。爆炸要有個點,那個點是什麼?科學家把它計算出來,那個點很小,小到我們也沒有法子想像。他說一根頭發,把頭發切斷,切斷的頭發有個平面,譬如我們把這個放大一點,把這個算是我們一根頭發的平面,切斷的平面。平面有個直徑,這個直徑上可以排多少個宇宙原點?一百萬後面有三個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那個原點爆炸出來就是宇宙。當然這也是相續相,原點不斷的在爆炸,所以你看的這個宇宙就是這樣。哪天不爆炸,就沒有了,宇宙就沒有了,它是個相續相,跟佛法講的是一樣。
佛法講大小不二,沒有大小,那個原點不大,宇宙不小,是一不是二。我們就想到現在科技發明的電晶體,你看你們電腦用小小晶片裡面可以儲藏一部《大藏經》,一部《大藏經》就在一個晶片上。科學技術差遠了,人家那麼一點,是整個宇宙在里頭!你現在這麼大一片,里頭才一部《大藏經》,算什麼?人家你看,一根頭發的切面的直徑裡面就放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那一個原點跟宇宙一樣大,就是宇宙。所以科學技術慢慢來,還差很遠!這是太空總署發布的三個發現,近代的三個發現,跟佛經上講的無二無別。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並沒有科學儀器,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數學,他老人家就把這個事情講的這麼清楚,講的這麼明白。這是佛家講的一真法界,就是講的能知所知是一不是二。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這《華嚴經》上講的,這個宇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今天哲學裡面,講一元,講二元,佛講不是一元,也不是二元。所以歐陽竟無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不能說它是科學,也不能說它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這歐陽竟無所說的,說的都很有道理。
佛法裡面,宇宙是一體的,心物是一體的,這個在法相唯識裡面講的。心是見分,物是相分,心跟物同源,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自證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法性,講的真如、自性。這個說法說得很圓滿,佛說了之後要我們去證,親證,怎樣親證?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了。而且在大乘教里頭,佛還跟我們說了一個標準,到什麼樣的標準你才親自見到?到八地,八地菩薩妄想斷的大概差不多了,宇宙這種現象親自見到,你才能親自證得。如果你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完全看到的是現相見,沒有看到它的理體,沒有看到事實真相。你看的就是像電視、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你不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這是說的很好的。
問: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說孝道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
答:實在講,性德永遠說不盡,永遠體會不盡。所以在菩薩道,從初發心就來學,要學到成佛,需要多長的時間?佛經上講的是無量劫,不是短時間。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你的煩惱習氣慢慢淘汰掉,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時間不是真的,這說得很好。大乘教里頭講「念劫圓融」,你在迷的時候,一念就是無量劫,覺悟的時候,無量劫就變成一念,總在覺迷不同。為什麼不覺?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你就要學無量劫;哪一天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原來就在眼前!總要親證,親證之後你才曉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們提倡「孝」這個字,這個字方便,從這一個字體會容易入門。孝是什麼意思?你們看看中國的文字,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中國人造字有六個原則,稱為六書,六個原則。這個字是六個原則當中的一個,叫會意,你看這個符號,你體會這個意思。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老代表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不是二,就叫做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變成二,就不孝,孝就沒有了,現代人講有代溝,有代溝孝就沒有了,所以它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所以這個字代表什麼?代表宇宙是一體,我們佛法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自性,是宇宙,自性是從體上講,宇宙是從現象上講,本體跟現象是一不是二,所以三際跟十方是一不是二。你看這個字的意思多圓滿?這是符號,你從這個符號上去看。
盡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圓滿流露。但是你要曉得,孝這個字里頭包含著自性的萬德萬能,那才叫孝。如果我們從事相上來講,舉個例子來說,五倫、八德統統包在里頭,少一個,你的孝道不圓滿。我們講佛法,講菩提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個是一,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條都具足五條。譬如講真誠,真誠里頭有清凈、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少一個,真誠就有欠缺,就不圓滿了;講慈悲,慈悲里頭一定有真誠,一定有清凈、平等、正覺。舉任何一個例子統統包括,這叫圓滿,少一個就有欠缺了。
所以圓滿的性德,看用在哪方面,譬如在五倫裡面,用在父子,就叫做「親」,用在君臣,就叫做「義」,實際上都是這一個「孝」字。用在夫婦,稱為「別」;用在兄弟,稱「有序」,長幼有序;用在朋友,稱「信」。名詞隨便改,根是一個,用這一個「孝」全都包括了。我們再講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統統在這個字裡面,看用在哪方面,我們用哪個字來表示它,實際上就這一個字。這是說到孝道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我們從這個字上去做去。
問:下面一個問題,為什麼孝慈一定要依在理智的基礎上,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得正面的好處。不是說自性本具足,為何還要這般要求?
答:這般要求是對迷而不覺眾生所說的,如果他已經覺悟了,這要求就沒有了。那麼對哪些人?在佛法裡面講阿羅漢以上,這個要求都不講了。你看阿羅漢稱為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對他們的教學跟對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是教幼稚園,教小學、教幼稚園,跟他們的教學方式統統不一樣,這個我們要懂得,從這個地方教學是有必要的。
世間,這裡頭必要的理由我們要懂,性德裡面最明顯的,很容易覺察到的,就是慈悲,所以佛常常用這個做代表。什麼是佛?「慈悲為本,方便是門」,這八個字把佛教就講盡了。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愛」。那佛為什麼不講愛,要講慈悲?慈悲是理智的,是正面的;世間人講愛,愛里頭有情,是負面的,所以換個名詞講,講慈悲,不講愛,實際上我們要懂得。很多宗教裡面都講愛,你看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依的《聖經》,《新舊約》裡面都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它的愛就跟我們佛門講慈悲是一個意思,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它是正面的,它不帶負面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為什麼還要這樣要求?對我們迷失自性的人一定要這樣教法,就是不能夠沒有理性。佛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感情是很靠不住的,我們一般人講虛情假意。
所以人跟人往來不要太認真,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他說我愛你,我對你好,愛你結婚了,過不了三天鬧離婚了,何必認真?他說我恨你,也不要認真,都是假的,過兩天又好了。什麼人才是真的?阿羅漢以上是真的,永遠不會變的。為什麼?他覺悟了,他不迷了。所以在迷的人全是假的。你不能說他是說假話,他說話的時候是真的,過兩天他心變了,所以他說也變了,全變了,都靠不住。我們一定要了解眾生的根性,你才認識人,你才能跟他們相處,才能處得很好。就是樣樣都不要當真,笑笑,一笑了之就算了,跟哪個人都能處得好,懂得他們在迷,他沒有覺悟。如果我們自己還跟他計較,那就曉得我們也迷了;不跟他計較,就曉得我們覺悟了,我跟他不一樣。
問:下面一個問題,何謂圓滿?
答:我想這個不必解釋了,這說的太多了。簡單的講,圓滿就是沒有欠缺,有欠缺就不圓滿。
問:第四個問題,這個很重要,他說我不太相信自己有自性,也體會不到自性,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讀《楞嚴經》,《楞嚴經》上有,好像波斯匿王在釋迦牟尼佛面前也沒有覺得有自性,你看釋迦牟尼佛怎麼樣開導他,讓他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真有。自性是什麼?自是自然的,不是學來的,就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學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什麼東西?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你說你有沒有?你有就行了,有就證明了,你就體會到了。這就是自性,這裡頭不加妄想分別執著,就叫自性。加上妄想分別執著,還是自性,那個自性里頭出了問題,那就變成凡夫,出了問題了。
問:底下一個問題,問到說師父在早餐開示中講到,黃念祖老居士往生前是因為跌了一跤落下病根,道安法師也是因為夜裡跌倒在洗手間,凍了一夜後得了病。並說看到這些現象要想到佛菩薩的加持,弟子愚昧,不能理解。佛菩薩加持,為什麼這兩位高僧大德往生前還現出這樣的事?請師父開示。
答:你這後頭一句話已經解答掉了。兩位高僧大德往生前還現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的!讓我們了解學佛不是一帆風順,挫折、折磨是免不了的。為什麼?這個都與多生多劫的業障有關係,佛菩薩的示現,重罪輕報,我們就明白了。完全把業障消除不是不可能,少數,大多數的人業障是消了,沒有消乾淨,所以總有些小毛病,總是免不了,那你就要認真努力比他更精進。看到了這些高僧大德走的時候還有這個業障,我要希望走的時候沒有業障,能不能做到?能!你們從中國大陸來,哈爾濱的極樂寺,修無法師走沒有業障,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走沒有業障,修來的!所以諸佛菩薩做種種示現,我們要會看,要能體會,要會學,要捨得乾乾凈凈,業障就沒有了。
問:底下一個問題,他說學生的孩子今年九歲,從小就教他背誦唐詩。五歲後曾跟一位出家師父斷斷續續的到多國寺院小住,歷時兩年。從那個時候起開始背誦經典,至今已背誦了《無量壽經》、《金剛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十餘種儒佛經典。現在父母身邊讀小學,各方面表現優於同年人(年齡相同的人),我深知這是得力於從小背經,因此不敢令其間斷背書,現在背《楞嚴經》。師父勸我們一門深入,五年專誦一部經,對於孩子的教育,該教他專誦一部經,還是繼續教他背完一部經接著又背另外一部經?
答:小朋友的教學,根是在德行,換句話說,你背誦的《弟子規》做到了沒有?這點很重要,絕不是東西背得多,背得多做不到,沒用處。也就是說,他的貪瞋痴有沒有背掉?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降低?那叫真功夫,真的收穫。如果沒有,以後就會有問題了,尤其是一開頭就背唐詩。康熙皇帝大家都知道,很了不起的人,康熙皇帝教他的子孫,二十歲之前決定不能學文學。為什麼?文學裡頭有感情,容易走向邪思,所以他規定他的子孫,二十歲之前讀什麼東西?讀經、讀史,文藝方面東西一概不可以;詩詞歌賦二十歲之後,二十歲之前紮根,在德行上紮根。經典是德行、是學問,史是見識,從這上紮根,這個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
中國傳統教學的特色就是在家庭,這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沒有的。可以說這種教學在中國推行了五千年,到民國初年才疏忽,漸漸不重視了,在民國二十幾年之後真的斷掉了。中國教育特色從什麼時候教起?小孩出生,他眼睛張開他會看了,他會聽了,從這時候教起。所以《弟子規》不是小孩做的,是大人做的,大人一舉一動讓小孩看,讓小孩聽,他慢慢就學會了。所以,中國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憑什麼?憑家教。
你看他眼睛張開,會看、會聽,他也不懂事,他也不會說話,那個印象就已經印到他阿賴耶識里去了。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這個人的德行從根就扎穩了。三歲的時候就很可觀,就知道他到八十歲都不會變,你說那個根多堅固。接觸這個社會他不會被染污,現在人講的術語叫免疫力,他的免疫力就是從小的時候給他種下去的。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在外國其他民族上沒有聽說過的。所以中國教育是家教,根是家教。
七歲上學,上學是家教的延續,所以七歲才開始讀書,讀的都是經史。沒有說私塾裡面開始的時候,兒童時候就讀這些詩詞歌賦,沒有。詩詞歌賦一定是,在從前我們一般私塾大概都是十五、六歲以上,他前面底子有了,才學這個東西。康熙要求的標準高,二十歲,正確,不讓你有邪思。社會教育是廣學多聞,宗教教育達到究竟圓滿,讓你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四個教育是一體,根是在家庭。
所以今天我們感覺到困難,難在哪裡?家庭教育沒有,根沒有了,這是很值得我們憂慮的。如果我們不能夠覺知,不能了解這個問題,不能再從這上面下手,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就有大問題,很可能像其他的族群里頭的古文化,會隨著歷史消滅掉,消失掉了。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了中國,中國如果把這個根拔掉之後,我們相信,五十年之後它也變成歷史了,這很可能。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來挽救傳統文化的根,首先就是從自己做起,好好教下一代。所以我們今天《弟子規》的教學,我們要求的是學生、家長、老師一起來學。學生需要學,家長跟老師沒有學過,沒有辦法教學生,現在只有統統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才有救。除這個辦法之外,想不出第二個方法能夠挽救這個劫運。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然後你就知道怎樣去教小朋友。教小朋友先把自己教好,自己要不教好,你教他《弟子規》,他說你沒有做到,你為什麼教我?他不服氣,你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自己一定先做到,然後他就服了,這樣才能把他真正帶起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