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師智悲答疑之:六度篇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六度篇)
作者:智海法師

目錄
1、我自己經濟一般,錢不多,然後呢我現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買的時候呢有些東西價錢貴,很矛盾。怎麼辦才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2、我們都非常願意放生,拯救眾生生命,可是現在市場上有這么多的眾生,我們卻無能為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思維怎麼做才是殊勝十善業呢?
3、請問放生時如何迴向
4、法供養與法布施有什麼不同呢?用財物供養三寶算不演算法供養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5、布施隨喜布施時三輪體空在意樂上有什麼區別呢?還是就是一體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6、如何供齋,應准備些什麼供養?請師父慈悲開示
7、供養法師,供齋得什麼果報啊,還有拈香、禮佛、獻花得什麼果報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麼做如法,還有在家上香香灰和剩餘的香根該如何處理?
9、做施食時,有非人來壓身,怎麼辦?
10、在修忍辱的時候心裡會更加痛苦,是方法錯了,還是認識錯了?請師父慈悲開示
11、師父佛法里的忍辱六度之一。忍辱是無條件的嗎?如果遇到無禮,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具體應該怎麼做?請師父慈悲開示
12、師父,我恨業深重,怎樣可以使我的恨業消除,請師父慈悲開示
13、常聽人說「苦修行,苦修行」難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嗎?請法師慈悲開示
14、打坐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算不算禪修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5、打坐的時候為什麼有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換一下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6、我有思維法義沒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時做事時思維,這種方法可以嗎。因為我打坐時總生不起歡喜心。請師父慈悲開示
17、師父,我了解一點禪修觀呼吸法,於是在靜聽念佛時(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覺自覺意識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跑神了,不專一了還是這本來就沒什麼的,如果又意識呼吸又在念佛這是不是雜念呢?
18、請問師父打坐時念什麼?多長時間才算是打坐
19、曾聽師父菩提道次第時,有講到五明,專一當中是否要學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麼善用,請師父慈悲開示
20、當下,「無分別識」與「無分別慧」如何抉擇?請師父慈悲開示
21、修道的人不世間過是不是做人就沒有原則,請師父慈悲開示
22、怎麼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毛病。請師父慈悲開示

1、我自己經濟一般,錢不多,然後呢我現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買的時候呢有些東西價錢貴,很矛盾。怎麼辦才好,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覺得你可以幫這些當作放生修學的增上緣,不要當作對自己放生能力的不自信,從中增長了負面心理就不好了
怎麼樣把環境當作增上緣呢?首先,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有福德,否則,想做事情能力也不夠,這個時間,我們對自己就沒有充分的自信。於是,在我們自己要做善業而力量不夠時,我們如何思維?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要掌握一種面臨這種情況的善巧思維,正面思維
說我今天錢不夠,那就福德不夠,福德不夠是為什麼呢?就是往昔時修行不夠,今天,我就要加大修行力量,推動自己積極修行,更要在力所能及前提下,來做這些善事。所以說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內,讓自己更歡喜,不要讓自己沮喪。要把這種沮喪,這種壓力,這種福德不夠轉變成一種動力,督促自己好好發心,好好修行,好好積累善根福慧資糧。
相反,有一種負面思維,就是自己能力不夠啊,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也不知道很好發心也不知道懺悔自己往昔時候的障礙,就自己在那裡熬煎,沒有正確的疏導的時候,往往在壓力之下,把自己為善好樂損傷了,這就負面損傷,這種負面思維我們要避免。
在我力量不夠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第一、我們力所能及地放生。第二、我們不具備力量要把它轉變為修道的發心,轉變到進一步的修行過程中,增長福德資糧,這樣就好了。力爭不要出現負面積累。

2、我們都非常願意放生,拯救眾生生命,可是現在市場上有這么多的眾生,我們卻無能為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思維怎麼做才是殊勝十善業呢?
一個方面是力所能及,在現實上我們每個人力量都非常有限,讓我們身心放生,也許還有這樣那樣障礙,我們所放生呢,畢竟在所有眾生中只是少量。我們在做具體放生時,放生的雖然是少量,但是,我們發心不是少量,而是尊重所有眾生生命,在我力所能及范圍內,不斷培育我的能力。實際上放生就是修學,不斷培集我們資糧,讓我們內心喜歡放生,增長我們喜歡生生命、尊重眾生生命的慈心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讓我們心念迴向於究竟成佛——要行究竟十善業,就要以發菩提心為根本,以菩提心為每一個哪怕微小的十善業之總攝持。

3、請問放生時如何迴向
可以學習一些迴向文,可以先學習。如果不學習,我們往往不能很好迴向。《華嚴經》里還有迴向品,教導我們如何迴向

4、法供養與法布施有什麼不同呢?用財物供養三寶算不演算法供養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供養和法布施,前面都是法,供養布施的區別,主要在於針對的對象不同而形成。一般來說,布施是針對於下面,供養是針對於上面。比如,我們如法聽聞,就是對三寶進行法供養,不能說對三寶進行法布施。對師長父母這些恩田、敬田都說供養。我們對於一般眾生信眾徒弟啊,就可以說是布施。比方讓大家讀誦、聽聞受持啊,這些都可以說是布施。同樣的行為,針對對象不同,區別為法供養與法布施
同樣是用財物供養,可以說是供養也可以說不是。當財供養成為一種修法供養者不僅理解財物供養意義,不僅僅是供養法,而是上升到法的角度,那麼,可以說是供養。法,是針對自性而說,認識修法的重要性,回歸於自性心行,對治我們內在慳貪,上升到這個角度,可以稱為法供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雖然瓔珞財物,但是最後是說此法珍寶瓔珞這就是認識上的一種提高,從物質上的供養,上升到自性佛法層面

5、布施隨喜布施時三輪體空在意樂上有什麼區別呢?還是就是一體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布施時的隨喜理性方面的,有事相方面的,而且對於布施時的意樂要增長我們的歡喜心,見人布施如己布施,要隨喜布施時的三輪體空,是一種智慧的運用,雖然說事相上有,但是從自性上觀察沒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人,還有布施的物。

6、如何供齋,應准備些什麼供養?請師父慈悲開示
供齋,齋就是清凈,供就是供養。供齋就是以清凈的法來供養這是根本上的說法事情上的說法呢,供齋比如用齋飯、齋菜呀,以如理如法供品供養虛空法界諸佛菩薩供養虛空法界僧團,供養虛空法界眾生
以什麼供養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以食物供養,或是做飯做菜;或是法供養;或是發願;或是修行供養。財供、法供、觀想供、如實修行供養,可以准備不同,看自己的能力具足哪方面了。自己能實實在在地做到,自己做,來供養,是最好的。如果自己能做,又發心教化別人,請別人做,這個發心又不一樣。
七月十五要到了,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經過三個月如法結夏安居的僧團力量是很大的。《盂蘭盆經》就說,目犍連尊者神通觀察自己死去的母親生到什麼地方,然後想報母恩。發現母親因為做惡業墮入餓鬼道,自己運用神通齋飯母親,但是,到了母親嘴邊也化為焦炭。所以,目犍連尊者非常懊惱。回過頭請求佛加持他。佛就說,一個人力量太小,要藉助十方僧團力量,盡虛空法界聖賢僧無量無邊,發心供養虛空法界僧眾,所以在七月十五日,即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以仰仗十方僧眾力量,來救度他的母親。(註:此即盂蘭盆會的由來。)發心供養虛空法界三寶功德很大,對於超度我們歷代宗親功德很大。
所以從財物上可以准備清凈的齋菜、齋飯,二一個是錢財上,三一個是實物,包括花、凈水七寶等等。我們還以經法上的念經念法,以發出離心菩提心加持供品又不一樣。
清凈財物如法誦經、真實出離心菩提心來准備,都很好了

7、 師父供養法師,供齋得什麼果報啊,還有拈香、禮佛、獻花得什麼果報
往往在供養當中要知道為什麼供養能得果報,就是掃除慳貪之心,得富貴果報。我們物質缺乏,就是來自於慳貪,沒有福報
甚至在修行時,我們沒有供養就不專心修行。在家人散亂,就是因為缺乏生存必需品,資糧不具備,沒有這些資糧也是一種貧窮,根本因來自於慳貪。所以說供養能得富裕的果報
假如說把世間的富裕迴向到修道、解脫就能積集資糧,這樣,你做事情就會很順利。做善事布施,這些都是基礎。我們不布施,就沒有福報。哪怕出家了,我們不布施也得不到供養,因為我們沒有福報
所以始終要端正在因地的修行
不管是從世間上這些富貴也好,還是要從修行中來,講究供養就是對治慳貪。拈香是表示我們的信仰之心,將我們心香一瓣供養諸佛!心怎麼才能香呢?要做法利眾生如果你心動損傷眾生,心就是臭的!
從心不香就能影響到身體上有諸多氣味,真正懺悔得力,把狹隘的心懺出,身心就能流出骯髒的東西煩惱就能消除。發菩提心等等善行就是以心香供佛。我們每個人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修行出來,把不好的改正。
我們要把清凈心增益出來,安住在善法中,好了,多生累世,都是好的因緣跟隨我們,我們的能夠出離煩惱,能如諸佛菩薩心香普覆世界
花很美好,我們以真實善心利益眾生眾生才能享受!如果以煩惱心對眾生,對他就是折磨!供花,就是以自己善行莊嚴世界莊嚴自己身心!我們今天做這些,都是因地,將來究竟結果就是究竟成佛!花是表示美麗如理如法
只有如理如法能讓眾生享受,不能以雜染、煩惱眾生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麼做如法,還有在家上香香灰和剩餘的香根該如何處理?
在家學佛要用自己的至誠清凈心,如法供養。撤供呢,不新鮮了,可以撤供。

9、做施食時,有非人來壓身,怎麼辦?
要安住於慈悲心裡,解怨釋結。

10、在修忍辱的時候心裡會更加痛苦,是方法錯了,還是認識錯了?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我們感到痛苦,是自然的。否則,就不忍辱,叫做忍樂了。這說明我們的智慧還不夠,這叫生忍,活生生忍下去。到最後,有智慧,法忍,到理性上的提升。我們現在認識到侮辱對我們的傷害,還沒認識到這就是我們曾傷害別人,盡管痛苦,就是在償還業債。
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越加痛苦認識到了,就會慢慢接受,最後歡歡喜喜。忍受有生忍、法忍、無生忍。我們為什麼得到傷害,就是因為我們自己在意。其實,我們執著自我,是不存在的。到底是誰受到傷害呢?能夠傷害我的人,受傷害的我,進行傷害的法,都是因緣所生
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智慧逐漸增加,能夠上升到無生法忍時,就是另一種境界了。我們今天生忍,當然會痛苦。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冤冤相報就能消業。否則,我們還會惡業,越來越不能忍辱,相反,所承受的侮辱還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缺乏善業。如果我們廣做善事,積極行持善業,本身就是化解侮辱
現在的痛苦,正是成就我們。沒有忍辱能力,你又怎麼成就修行力量呢?我們修行善業時面臨的痛苦,也是對於我們善業的考驗,也是對於我們能力的增加。

11、師父佛法里的忍辱六度之一。忍辱是無條件的嗎?如果遇到無禮,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具體應該怎麼做?請師父慈悲開示
佛法里的忍辱還是看自己的境界了,就是我們的境界在哪一個層次就有相應的忍辱方法如果你不具有忍辱能力,我們鼓勵你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好好地忍。超出你的忍耐范圍了,就可以適當規避一下。我們忍不起還躲不起嗎?躲他一躲,應該說這種環境不存在的話,煩惱就不會出現。所以說忍辱是修學自己智慧的一種能力
為什麼我們要忍辱呢?要弄懂這個意思。因為我不忍辱,嗔恨心就無間地在爆發。嗔恨心爆發出來以後就損傷眾生損傷我們。我們一旦認識到嗔恨心對自己沒有一意義,只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損害與痛苦,一旦我們了解到嗔恨心在無條件傷害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實際上從道理上、原則上來講,忍辱就是無條件的。因為忍辱就是對治嗔恨,就能遠離嗔恨心為我們帶來的傷害。難道你希望嗔恨心傷害自己與別人嗎?打人三千自損八百,損傷眾生時就在損害我們自己。所以,想一想這樣的嗔恨心完全應該對治。所以對治時,我們還講條件,實際上就是在嗔恨心的認知上,還沒有達到深刻的認知。就是以為嗔恨心某些時候對我還有好處,認識上還不充分。所以,從原則上、道理上來講,忍辱是無條件的。
但是,原則原則道理道理,落實到我們個人忍辱上,那是要結合自己能力而來說的。如果超出自己忍辱能力了,往往自己忍得不歡喜,忍得非常痛苦,忍出很多煩惱種子,乃至因為這個忍,就把一股自心不可思議能量在那裡,一旦遇到適當機會爆發出來,就把往昔忍辱功德抵消掉了。從現實上講,我們主張力所能及地忍辱這樣子,忍得歡喜,忍得自在,忍得有智慧,忍得能夠開發善根,這樣好一些。這個能夠增長我們自己修學忍辱歡喜心,也能夠在忍辱過程當中不斷培養歡喜心、善法欲,不斷培養我們自己的善根資糧。忍辱就修得很好了。不是說你境界很好,而是說你在忍辱當中這種方法用得很好。它能夠適當地開啟自己的善根。所以這個是很應該注意的。
我們遇到無禮的時候要不要忍呢?什麼叫辱?如果人家待你都是彬彬有禮,那就不存在對你侮辱了。一旦成為忍辱對象,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對你有一些無禮、有一些不尊重,甚至有一損傷。所以說忍辱正是針對這些環境上來忍的。如果離開無禮、侮辱的對境,那你就不用忍了。人家待你如上賓,就不用忍了。忍辱,一旦成為我自己的忍辱,就要看出,它表面上對我們是無禮的,正是這樣才成為我們的忍辱對境。無禮才用忍,不是被動忍受,而是歡喜忍受。否則,忍辱就修不起來了忍辱修不起來,我們的嗔恨心就永遠沒有對治。
「甚至威脅生命難道還要被動忍受嗎?」這個問題要做另外一番回答。就是我忍辱在遇到無理、過分,或者說損傷我們的時候,在我能力范圍之內,盡量提倡要忍辱。那麼威脅生命呢,那麼你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忍力,我們還是說,方方面面的,可以適當地規避、善巧一下。所以說,你可以忍,但是忍的方式要更善巧,不要讓它威脅我們生命。除非是大願菩薩。我們一般凡夫,能夠得到人身相當難得,在因地當中要積累相當大的福德資糧,才能夠得到這樣的生命。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忍辱能力,把寶貴人身白白丟掉,這是很可惜的。我們原則上要忍,但是忍的方式要善巧,我們不起嗔恨心,善巧規避威脅我們生命外緣,以寶貴人身好好修學佛法,好好積累善根福德資糧。我們忍辱過程中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境界不同。具體怎麼做建議我們聽聽忍辱波羅蜜,《入菩薩行論》有講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講到忍辱波羅蜜,在大經大論上,基本上都要講到忍辱波羅蜜。《華嚴經》講十地菩薩境界,它講第三地的菩薩就要修忍辱。還有《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里也要講。大乘佛法里,甚至聲聞緣覺乘佛法里,都要講。要把具體的經論搜集起來多看,多學習,練習我們自己的忍辱能力

12、師父,我恨業深重,怎樣可以使我的恨業消除,請師父慈悲開示
對治嗔恨心,就是要修集慈心。嗔恨心,一個傷害自己,一個傷害別人,人與人如果以嗔恨心相處,彼此會越發疏遠,會增上我們的嗔恨業力。我們要看清楚嗔恨心的作用,是否能利益我們?我們平時就認為,你強我比你更強,其實,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只能造作更多是非
嗔恨心重的人可以修學慈悲觀

13、常聽人說「苦修行,苦修行」難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嗎?請法師慈悲開示
是說學佛,一切業都解決了。最初化解苦,都有一過程。但是,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也許人家看作很苦,但是,你不這樣認為。因為受苦就是化解苦,最終能達到究竟圓滿。但是,這種境界要逐步增長。
有的人認為學佛就應該是很快樂事情,所以,稍微有一點苦,都不能忍受,這樣就不能把往昔時惡業化除。我們怕苦就不能消除惡業,我們不敢承擔,最終還是躲不掉。
修行,是我們善根福德資源具足才可以有些人快樂也可修行。就看你積聚的業如何。其實,苦樂是一種對待。苦有苦苦,本來就苦,但是我們還更加一層感受之苦。比如,熱,我們又喊熱,太在意,就放大了熱的痛苦。比如,人家傷害你,你念念不忘,就是增益了苦。
快樂是沒有收成的沙漠。如果我們不能在樂中修行快樂過後尤其苦。猶如紅樓夢里,歡聚之後,更能感受寂寞之苦
喜歡快樂的人就不能接受苦法。其實,我們所認為的快樂,何嘗不是一種苦。我們認為的快樂實際是一種行苦,念念變遷,不能葆有。我們認為的苦樂中庸感受,都是行苦,是無常。我們認識苦之後,超越它,轉變對於苦樂心態很重要。我們不在意苦,直面人生,我們的承受能力就可以增加,此時,苦就不成其為苦了。這時,苦也能為我們帶來快樂
不是只有苦才能修行,樂也能修行苦樂修行都可。不要耽著於樂而怕苦,我們的心態要能超越。

14、打坐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算不算禪修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也算,念佛禪嘛。從禪的字表意思來看,就是一心不亂修行。我們打坐念佛也是一心不亂,也算禪修。最初,禪修就是靜慮、思維修,乃至像祖師禪,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要求我們起疑情。念佛,是要求我們起信心。禪修就是專心一致地修持

15、打坐的時候為什麼有時總是靜不下心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換一下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打坐以靜心為方便,但是一下子靜不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浪濤洶涌的大江大海,一下子要讓靜下來,不太可能,有個過程。而我們往昔時惡業有多少呢?不知道。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紛亂的心,可以說是多生累劫成就的。我們今天打坐,也許方法得法了,只是力量欠缺。也許,方法都沒有得法只要你方法得法早晚能夠靜下來
我們打坐,至少沒有出去作惡,雖然一時半會兒內心沒能靜下來,但是身語業不去造惡了。最初修行能把身語業改正,最粗顯的業能夠杜絕,就是最初的成功。這對於我們內心,一定有影響。比如當你造作殺生業時,內心一定影響很大。今天你盡管妄念紛飛,但是沒有行動,影響勢力相對打折扣了,這也是我們打坐作用。久而久之能夠堅持做功夫,我們發現,靜心力量能夠越來越強。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二一個方面,只要我們盡到自己努力天長地久下功夫,總能把掉舉散漫的心對治下來。
對治方法:第一、要祈禱三寶加被;第二、養成我們專註習慣勢力,修定的方法可以對治散漫昏沉心;第三、用智慧,慧一個方面是選擇,發揮選擇能動力,智呢能夠通過聞思修增長智慧能力。當智慧能力增強,紛繁的心也可以對治。我們再用智慧分析,為什麼不能靜心?分析清楚了,也就能夠對治了。
腿痛了,我們還是主張自己培養忍耐力,如果太將就身體,也許就不斷動,還有多少力量做功夫呢?就值得懷疑了。所以,盡量不要動。參禪參禪打坐打坐,參的是痛禪,打的是痛坐。
打坐也是對治我執打坐時的我執就體現在身體的痛上,我們要對治這個痛,也就對治這方面我執的顯現了。
坐呢,不在於身體,但是身體能起到增上、幫助的作用。實在不行,換一下腿也可以,開頭你越換越勤,但是,慢慢你就可以不換了。
說到打坐,以前南嶽懷讓禪師看到一個馬和尚端坐不動,就問他,你在幹什麼?馬和尚就回答,在打坐南嶽懷讓禪師故意在他旁邊拿了一塊磚在石頭上磨,磨的聲音打擾到馬和尚了,馬和尚忍不住問,你這是做什麼呢?南嶽懷讓禪師回答:磨磚做鏡。和尚說,磨磚能做鏡嗎?南嶽懷讓禪師反問:磚頭不能磨成鏡子,難道坐禪就能成佛?馬和尚就是馬祖道一禪師
馬拉車,欲使車行,到底是打馬呢,還是打車呢?當然是打馬了,擒賊先擒王嘛。
打坐是為了心靜,為了如理思維只要你有足夠歡喜思維法理,你的身體就不足以成為障礙了。做你喜歡事情自心喜歡事情吸引,心不在焉,身體引發的感覺,相應就遲鈍得多
這就說明,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全身心投入、歡喜投入如理如法思維。這樣就越來越能夠掌握自心當你這種能量增長起來,你就發現身體自然而然你就超越了。這就是更積極更主動的,擒賊先擒王的方法

16、我有思維法義沒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時做事時思維,這種方法可以嗎。因為我打坐時總生不起歡喜心。請師父慈悲開示
做事時思維,難免打自己閑岔。而且,思維強度難免打折扣。所以,我們全身心放下,全身心投入,思維力度會更深、更廣。

17、師父,我了解一點禪修觀呼吸法,於是在靜聽念佛時(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覺自覺意識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跑神了,不專一了還是這本來就沒什麼的,如果又意識呼吸又在念佛這是不是雜念呢?
念佛就是專心一意念佛,凡是不相關的,就是雜念
我們對呼吸習慣了,自然而然心就分了。只要我們把念佛心集中起來,就會把關注呼吸道心減輕了。我們要通過圓滿聞思,掌握方法再修,在最初下手,就要圓滿掌握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有行為對後來的行為都有影響,何況我們專心一意地修過,這樣就會有潛意識的影響力,自然對我念佛就會干擾。只要念佛,我們就要專一,不要再關注呼吸
我們都攝六根,專心念佛佛法恭敬當中求,就要集中心神好好念佛

18、請問師父打坐時念什麼?多長時間才算是打坐
打坐關鍵是要靜下來。要修什麼法。比如我是學凈宗的,我就阿彌陀佛。大家學什麼,就用什麼念。心無旁騖時打坐最好。

19、曾聽師父菩提道次第時,有講到五明,專一當中是否要學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麼善用,請師父慈悲開示
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利益眾生,當然要學技巧。利益眾生要學習。內明就是佛法明心見性在我身上產生覺悟智慧。有了智慧之後,我們痛苦,才知道是煩惱造業;煩惱造業,才產生痛苦。我們有明覺智慧之後,我們知道苦集滅道因果法理,才知道怎麼消除、糾正錯誤惡業。所以,內明是首先的。有沒有智慧是首選的。有了智慧智慧是不是白白生起來呢?不是——
比如,第二個是因明。我們在佛法中,要學會了悟事理方法因明是一個重要方法。從何處開啟智慧,這個是因明所說。我們學了因明,就知道怎麼開啟悟性,認識真理,通過因明的學習,我們就能讓自己聞思修智慧開啟。有了因明幫助之後,我們能夠讓自己智慧開發。還要有福報,我們在幫助眾生過程中,眾生他就煩惱病身心病,於是醫方明就顯得更重要。醫方明就是幫助眾生治療身心毛病毛病就是問題了,針對眾生問題,我們對眾生貢獻,能夠解決他的問題,要學醫方明,怎麼樣醫治身體毛病心理毛病,我們有這個能力,就很重要。把眾生病苦解決以後,眾生還要謀生啊,工巧明呢,就是幫助眾生謀生。如果你不學,怎麼幫助眾生呢?所以菩薩之學難學能學盡一切所學,難忍能忍忍世人所不能忍,就是盡所有智如所有智,都要好學習。所以,經上給我所說,「求菩薩道者,當於五明中學,五明中求。」也就是內學外學都要學。眾生根基毛病、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我們沒有這種敲門磚怎麼幫助眾生呢?不能幫助眾生,我們的菩薩道又怎麼成就呢?所以要好好修學五明。
學習中有一個次第,一個是智慧,有沒有智慧是先決條件,沒有智慧,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對。所以,要好好把佛法作為一輩子安身立命基礎,好好地去修學,增長自己的智慧。有智慧之後,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一樣。我們智慧增長到了一定程度,內學外學都很能學得進去,很能善用。我們有了內學,在這基礎之上,我們能夠對治自己煩惱,積累福德智慧資糧,在利益眾生過程當中在修學五明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善用,怎麼善用呢,在智慧的指導之下,修學六度四攝這個就好了智慧猶如眼睛啊,沒有智慧眼睛就不知道五明怎麼善用。

20、當下,「無分別識」與「無分別慧」如何抉擇?請師父慈悲開示
就是我們的八識境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分別狀態,有智慧愚痴,有選擇與不選擇,有很多區分。慧就是一種撿擇能力。有分別的撿擇能力怎麼成就無分別慧呢?修行過程中逐步達到無分別智,達到智慧,就是自然任運的。我們一般講無分別智,這個無分別慧,還是從這裡第一次聽說。
智是本體,慧是用,一旦達到智,就是轉識成智了。從識的角度,是有分別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前六識,特別是意識,有分別。六識的分別,前五識是與第六意識同步。如果意識不跟進,前五所見色聞聲覺觸,就不會分別了。
達到無分別智,我們的根身器界都能轉化。八識成四智,是能證到智慧本體。慧從唯識中來是一種撿擇作用,撿擇怎麼能達到無分別慧呢?
達到無分別智之後,分別與撿擇都能轉化,自然而然能夠與法性相應,起心動都能任運載道,與道相合。
很多人說打坐時不撿擇,那是一種偏差。打坐時如果什麼都不思維要想達到無分別智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慧的撿擇作用不起用,是不是就能達到無分別呢?不會的。我們修行無分別智還是需要分別的資糧。

21、修道的人不世間過是不是做人就沒有原則,請師父慈悲開示
「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做人沒有原則」,不是這樣的。不見世間過是我們修行人的原則。為什麼呢你看到人家過錯之後,能夠增長修行人的虛妄分別,那麼,由這種虛妄分別對於人家過錯有什麼良好改變嗎?對自己修行有什麼好處嗎?
打個比方說,我們看到世間貪污腐敗多,因而憂心忡忡,這樣對你是一種負面增長,不是智慧增長。你修行是為了世間過錯嗎?我相信不是這樣的。
人生存在世間就是提升、凈化自己,不再被染污你可以事事認知,但是不受世間過錯的污染,我想這是最起碼的。如果把我們身口意三業陷入世間過錯當中,染污掉了,身口意三業就會背上非常沉重的包袱。如果我們見到世間過錯而又消化不了,往往還會制約我們為人處世。比如你見到好朋友有過錯,慢慢你們之間就不是好朋友了。而你見到朋友好處內心非常歡喜好樂兩個距離越走越近,心無芥蒂,非常歡喜。但是,你老是見別人過錯你看他的眼光不再那麼溫柔,心裡不再那麼清凈,顯現一種暴酷,這樣,兩個人就越走越遠了。這就負面積累。
我們怎麼樣看待別人,也是自己心態的選擇。如果真是過錯,就是人人都能看出是過錯。但是,有時有人看是過錯,其他人看則是優點。這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心執著成見,不是世間有過錯,而是我們內心錯誤心態外在顯現。
我們看世間錯時,往往需要反省內心。我們需要檢查,自己到底是喜歡欣賞呢,還是喜歡挑剔?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環境。你選擇什麼心態就召感什麼環境命運世間上的過錯往往是我們心態的顯現。這就是我們修行人的選擇,一個是我們選擇良好的人關系對於周圍的人,我們是挑剔呢還是欣賞?欣賞呢,說明我們內心很有智慧。挑剔呢說明我們內心很局限。就算世間真實有過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這種見過足以消磨自己和消磨世間,引起爭斗。
修行本分明心見性,凈化自己、凈化世界自心凈化了,我們再來世間是否有過錯,那時,就不一樣了。我們心態圓滿了,看世間就同步圓滿了。心凈則土凈。我們從自心凈化著手。

22、怎麼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毛病。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我們發心要幫助別人呢,如果見了人家過失,第一要看說出來是不是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說人家過失時,反省,人家說自己過失時,自己會是什麼感受。如果你過失他有作用,那麼,可以說一說。如果,說進去人家喜歡聽,一個方面就是兩個人之間感情好了,二一個是你的發心是為幫助別人。如果我們沒有這兩個條件,說人家過失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利益
眾生過失是因為無明煩惱錯誤認知引起的,人家有的過失,其實,我們自己也許都有。有時間說人家過失,不如反省自己。我們說人家過失,和人家感情反而疏遠。當我們觀察人家功德時,我們和眾生走得越來越近。看看說人家過失究竟有什麼過患,當看清楚說人家過失能養成自己不良習慣,往往是以人家過失染污自心,而且,容易拉開與眾生距離。所以,多思維眾生過失的過患,看你還想不想說人家過失
說人家過失往往對自己形成障礙。如果說人家過失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利益,那麼,看看對自他有什麼損傷,而引起高度警惕,這樣,才能改掉說別人過失毛病。看清楚,不斷告誡自己,除了思維之外,如果不好,怎麼改變,你要想很多方法。除了我們所說的,你自己也可以想出很多方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