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什麼叫自性?自性是什麼意思?

uploads/content/2022/may/af94d359eeaf2af0674cd03bf0bb3d2e.jpg" />

什麼叫自性佛教自性是什麼意思?

  自性是指自體的本性,亦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凈本然之個性自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它是離開一切形狀、顏色,不可把捉的。雖然不可把捉,它又在我們的內心存在。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談到它。但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往往不一樣。現舉出幾種代表性的說法並作一比較說明。

(一)有部的自性

  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濕彌羅一帶,人才輩出,註疏豐富。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毘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為它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緣故。有部將一切法加以歸納分類,其中最完整的分類,要算世友的《品類足論》及世親的《俱舍論》中所說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色法分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分為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法分為十四種,無為法分為三種,共合七十五種法。這些法在有部看來,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恆有。

  那麼自性什麼呢?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了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複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雲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里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複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如《大毘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此外自性,還有本性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

  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彷彿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茲略引幾段。如《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

  又如《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舍自相?若無轉變,雲何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複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

  至於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論師的不同主張,即法救、妙音、世友、覺天。這里但舉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張來介紹一下。如《大毘婆沙論》卷七七曰:“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世而體無別。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無建立,自體則是恆有不變,所以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二)中觀家的自性

  在佛滅度後的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於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著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豎緣起自性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

  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則是作法若不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

  自性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並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里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於常見了

(三)唯識家的自性

  唯識學是佛滅後九百年間,由無著、世親兄弟共同興起的一個教派。它與龍樹倡導的中觀學分庭抗禮,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前面說過,空宗的特徵是徹底否定自性,闡明一切法都無自性空,可是,到了唯識家經論里又講究自性。於是,又有空有之爭。

  唯識家的核心理論是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性”是唯識家對一切法的本質及狀態所作的歸類性的說明。其具體內容據《唯識三十頌》中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此二頌中,前一頌解釋遍計所執性。“彼彼”顯示眾多;“遍計”是周遍計度,謂我人能緣心不斷地於所緣境上虛妄分別,錯誤的認為有我有法,我法二執即是遍計所執性。次一頌的前半頌解釋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次半頌顯示圓成實性,圓成實乃聖智所緣的境界是由遠離我法二執而顯。而三性的有無,頌中但曰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圓成都未提及,可見是有的。【註: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分別緣即是妄想,既然說依他起自性是分別緣生,可以知道依他起即是自性。無對遍計依他起自性即是圓成實,圓成實即是中觀破除有無見的中道,而中道即離有無就不可得,所以圓成實也以自性可得的無性為性,故唯識說三性是為明了三無性,不應再對依他,圓成起有自性見】

  對三性有無作進一步說明的是三無性。《唯識三十頌》繼三性之後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這里說明了一切法無性,即三無性是佛陀密意說的【註:說明佛說唯識的假立三性是為了說三無性的密意即是一切法無性和中觀相同】。在三自性中,遍計所執性的沒有,是為“相無性”。依他起性,謂因緣和合而生起事物現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恆性則是沒有,是為“生無性”。圓成實性由遠離二執而顯,且不從其本身去看。相對遍計執性而言,則是有的。因此,在三無性中,只有遍計執性才是真實無性,依他、圓成皆是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也。【註:佛已說了三無性,清楚說明遍計無性,依他無性,離開了對遍計依他所執自性即是圓成實。正是佛密意的一切法無性,說無性不能執無,無是對有說無,有即無了,無也無,若起無見,此‘無’仍是有。所以不是假說無性,依他起即是自性,圓成實性則離有無,不能說有性無性,即是中觀中道。】

  中觀家講緣起性空,唯識家講依他、圓成有自性,乍看之下似乎矛盾。其實,二者並不相違背。為什麼?因為所說自性含義不同。中觀家破的自性是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它具有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意思,這種自性緣起法中當然不能成立,是沒有的,而唯識家也是反對的。《唯識三十頌》講到依他起性時說無自然性,此自然性豈不是有部所立,而為中觀家所破的自性嗎?再看唯識所說自性,“自”是簡別它為義;“性”是體義、質義。謂因緣聚合而成現象,具有相對的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稱為“自性”。此自性含義正好與法的含義相等,這樣,有法就有自性。所以,唯識家把依他起與自性聯繫在一起並不矛盾。而唯識家這種自性中觀也不排擠,原因中觀家也承認性空而又宛然有的現實【註:中觀洞視宛然有是假有,並非實有的】。《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四)禪宗自性

  禪宗,是達摩西來以心印心,代代相傳而形成的一個宗派。這宗派的特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為我人現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禪家語錄里,或曰本來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尤其自性一名,禪家使用偏多,如《六祖壇經·序品》中五祖對神秀曰:“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自性也。”這里以無上菩提自性,說明明心見性情況,意謂神秀尚未見性。又同品六祖悟後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五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又《般若品》六祖曰:“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顯然,這里的自性就是佛性。它具有本來具足清凈、不生滅不動搖、能生萬法的特點,聖人悟之而成道,凡夫迷之則流轉生死

  禪家所講的自性與有部所說自性,約其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一點,頗為相同。但有部是指緣起現象世俗諦;禪宗則建立在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中【禪宗自性即是中觀中道唯識的圓成實性】。緣起現象世俗諦,因為緣起的,自然不存在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故為中觀家所破。禪家從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里說明:無相寂滅的第一義諦非緣起【非自然】,非緣起自性得以建立。

結論

  總觀以上四家所說: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唯識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現象,各有相對獨立體質及簡別於他的功能,禪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即是自性之性】。中觀家所破的對象,主要是有所說自性。至於唯識禪宗所說,從論主龍樹破執的動機去看,顯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執以為實有,中觀也會破斥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