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凈土法門法師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36

學佛答問  (第三十六集)  2000/10/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36

  問:「經典上講的十二光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下面我們就省略掉了。請問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跟其他版本的順序為何不同?」

  答:這是會集人依照五種不同版本、不同的原譯本,重新做的調整。

  問:「此順序不同其表法意義為何?」

  答:順序不同,使表法的意思更為清晰,我們讀起來更容易明了,總不外乎這個因素這兩個問題合起來,就是世尊給我們四依法里的「依義不依語」,意思都說到了,多說、少說,說先、說後,關係不大,只要意思圓滿就好。如果我們一定要這樣挑剔,這事情很難了;難在哪裡?我們的分別執著太重了。諸位要知道,經典不需要不需要如果你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所有一切經叫做廢紙一堆,你已經入了佛的境界,你已經成佛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就是佛經。如果我們還是堅固執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永遠不能入佛境界,佛看到都難過、都搖頭,你學錯了

  果然契入佛的境界,跟諸位說,什麼人會集的,顛三倒四,佛都點頭,對了,你已經成佛了。你成佛就對了,你當凡夫錯了,一切經裡面我們歸納佛的教誨,怎樣從凡夫成佛?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就成佛了。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們今天看佛經,還起這麼多妄想分別執著,這怎麼辦?佛說這麼多經,他的用意在哪裡?你自己選擇,你覺得哪部經好,你就選哪部經,你覺得那部經不好你就不要選它。一部經、一個法門你就成無上道;你搞多了,搞雜了,生生世世都不成就。大家能掌握這個原則,掌握這個前提,你學佛菩提路上一帆風順,決定沒有障礙障礙不在外面境界障礙是在我們起心動念,外面境界決定沒有障礙希望大家掌握這個原則

  問:「《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一尊名超日月光佛,而夏本排在倒數第二尊,其表法意思如何?」

  答:你去聽我講《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音帶,也有錄像帶,在此地不要多時間,因為問題太多一大堆都堆在這裡

  問:「為何夏本最後一尊是不思議光佛?關於十二如來,以夏本與其他譯本為例,扣除名字相同、意義相同者外,剩餘兩尊如來名號,為何此二尊佛順序不同?為何此二尊佛名號稱呼不同?」

  答:這就是他舉的例子解脫光佛、安隱光佛,解脫光佛排在第九,安隱光佛排在第十,其他譯本裡面,第五是炎王光佛,第十一是無稱光佛,這個問題我在此地就不多答覆。諸位聽我過去講的《無量壽經》,十二光佛我們這一還沒講到,這次講得很詳細,諸位昨天晚上在這裡聽經,兩個小時我只講了八個字,講得很詳細,這些問題等我們講到這個經文的時候再來討論。

  問:「請問法務流通處賣佛像是否屬於出佛身血?」

  答:不屬於。出佛身血是我以瞋恨心把這個佛像破壞,那叫出佛身血;如果是不小心打破的,都不算出佛身血。你以瞋恨心、毀謗心,恨透了佛,把它砸碎,這叫出佛身血;你沒有這個意念的話,沒有罪過

  問:「請問世尊在世為什麼不讓弟子結婚生子,要修清凈行,是否因為會影響道業?」

  答:你的問題跟答案都在此地,確實會影響道業,就這麼回事。可是你問的意思不完全,為什麼?世尊在世也讓弟子結婚生子,這指在家弟子你這地方單說弟子,沒有說在家、出家。在家弟子,佛也叫他結婚生子。你的問題應該是指出家的,出家確實影響道業,出家要專門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須要深入經藏,這是很艱巨的工作,最好不要分心。在家弟子也可以弘法利生,所以居士講經說法的很多,那是真正有成就的大居士他們的成就往往在出家人之上。

  問:「在男女平等社會裡,在有男女居士共修道場,請問為什麼一定要讓男眾當維那這是不是不平等?」

  答:不是的。女眾如果願意出來當維那跟我說,我一定請她來當維那,你們不出有什麼法子?你們能夠出來領眾,我們男眾跟著一起清修,這多自在!所以決定平等只要你願意出來,我們一定請你擔任維那

  問:「初學者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師父全部的講經卡帶,請師父慈悲,介紹工作繁忙、初學者及老修行者,應如何選擇卡帶來修學?」

  答:卡帶講得太多也是麻煩事情,不是我想講,是不得已被逼著講的。因為我自己一生沒有道場都是住別人的地方,住別人的地方都是作客,中國人說得好,「客隨主便」,主人要求我們講什麼,我們就講什麼。所以講的東西就很多,講的東西雖然多還不算太雜,為什麼?都是與凈宗有關係的,如果與凈宗修學沒有關係我也不會講。

  諸位要選擇,就選擇適合你自己程度生活環境對你方便的,選一種、兩種就夠了,不必要太多。但是這裡面有一些基本的修學課程必須要學習,決定不能夠缺少的。我們過去也曾經列過七種,往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的內部同修這是必須修學的,第一種《了凡四訓》,印光大師給我們安排的;第二種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也非常重要;現在最近講的《太上感應篇》跟《十善道經》。這幾樣東西是我們修行基礎,是我們修行的根本,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是根,這是基礎。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是築地基,決定不能夠缺少的。專修凈宗,經典只要選一種就夠了,五經一論裡面選一種。如果你時間,你時間比較多,可以選《無量壽經》,如果時間很少,工作很忙碌,你就選《阿彌陀經》,依照一部經修學,老實念佛,一定有成就

  我們遵守這些方法原則,就是持戒,因戒得定。佛家的得定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凈宗常講的「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凈土就有把握,功夫好的人生死就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叫生死自在世間這是第一等殊勝事,我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還有哪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殊勝?沒有。這樁事情,說實在的話人人都做得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是因為你沒放下,徹底放下就做到了。連經教都放下,我只學一部經,依照一部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沒有不成就的。

  諸位要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說法,絕大多數是聽眾提出問題,佛為他解答;也就是經上講的當機者、啟請者,當機、啟請就是提出問題的人,佛為他解答。無問自說很少見,不多。沒有人請問,佛自己說的,《佛說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這種情形並不多。問的人不一樣,所以佛的答覆也不一樣,一個問題就有許許多多的答覆。但是佛能觀機,這個人提出問題,他的癥結在哪裡,佛的答覆就解答他的問題,他聽了之後就開悟,甚至於證果,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時常看到。

  今天我們讀這部經,我們讀了不會開悟,更不會證果,什麼原因?不契機契機是契自己的機,契自己的這叫了義;不契自己的機,這部經典對自己來講就是不了義。所以了義跟不了義沒有絕對的標準同修們一定要曉得,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它有決定的原則。這原則是什麼?自己修學這個法門,依靠這部經典,決定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這才算是了義;學了一輩子,出不了生死輪回,這是不了義。

  我們自己想想:凈土法門對我們來說,我們這一生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輪回,這對我們就是了義。修學其他法門就難,為什麼?要斷煩惱。我們的煩惱斷不掉,斷煩惱說來容易,真正干起來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就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也有許多種不同的念法,對我們來講最方便的是「持名念佛」,其他的觀像、觀想、實相,對我們都非常困難,不容易成就。唯有持名最方便,持名真正能成功,要萬緣放下,我們總的來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持名念佛很容易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決定生凡聖同居土,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實在講也是不容易,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這些道理方法都要懂得,這一千萬不要錯過。

  問:「你說十方諸佛都是阿彌陀佛成佛,(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師說的,我是引用祖師的話,我不敢說這個話。)請問阿彌陀佛成佛前,那時諸佛是如何成佛?」

  答:這個問題我可以答覆你,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不是一尊,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同名、同號的佛很多,所以我們想他一定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問:「密宗即身成佛禪宗明心見性成佛,凈宗的往生不退成佛,請問有什麼不一樣?」

  答:完全一樣,只是在修行方法上不一樣,成佛完全一樣。這三種成佛,說實在話,凈宗往生不退成佛是最容易,對我們來講最容易修,其他兩種都很困難

  密宗即身成佛,往年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中國從解放之後五十年之中,中國有十三億人,修學密宗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往後修密能不能成佛?他告訴我沒有了。我問他:「為什麼沒有?」他說:「現在這世間已經沒有學密的根性。」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不是我說的。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也是到處宣揚凈土,勸人持名念佛他自己往生念佛往生的,不是念咒往生的。在北京同修都知道,聽說他在往生之前半年,他念佛得很勤,每天念十幾萬聲佛號,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不是持咒往生的。這是榜樣給我們看,他是密宗金剛上師,不用密法修凈土,他用念佛方法修凈土,這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問:「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如何判定是上品下品?是不是會退轉?在什麼情況下會退轉?」

  答: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確實會退轉。你問什麼情況下退轉?你對世出世間法起心動念就退轉了。你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你就不會退轉,世間事與我不相干統統丟掉,我們到世間來是作客,我們是客人就好像住旅館一樣,旅館的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什麼事情與我都不相干,要用這種態度在這世間,我們的心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悟,決定不迷惑,就不會退轉。

  至於品位也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把我們的清凈心破壞了。什麼樣是上品?剛才我說生死自在上品。確實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這是功夫成片上品,大概在上上品、上中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隨自己的意思,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接你,這是上品、上中品;品位低一點,你就不能這麼自在。但是預知時至功夫的人大概一、二年前就知道了這是中輩往生。我們都講功夫成片,凡聖同居土裡面中輩往生,在半年之前知道,三個月之前知道,大概都是屬於中輩;往生前一、二個星期知道,往生前三、四天知道,這大概是屬於下輩。可以從這些地方,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們只要求往生就行了。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只要能往生,下下品往生我也滿足了,絕不在乎品位高下」,你想想看,他的心多謙虛、多清凈

  什麼叫清凈?心裡頭有念頭就不清凈,有分別執著那是嚴重的不清凈,所以都要把這些放下佛說的,我們聽聽就很好了,決定沒有疑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心向佛,一心念佛,決定得生。

  問:「師父曾經說過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兩句話不是我說的,你都弄錯了,不是我講的,這是佛經裡面的。)請問為何還要求生西方凈土,二者有何差別?」

  答:「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是從理上說的。你要不求生西方凈土,行,你自己去親證「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你就成佛了。這要靠你自己力量你去契入這個境界,也許你行我不行,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才能親證自性彌陀在這世界裡,這種境界達不到;你有能力,可以不必往生在這世界成佛,行!

  問:「《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指不住六塵生心,我們念佛人以念佛方法,不住六塵安住生心,禪宗人心則要安在哪裡?」

  答:管這些事情幹什麼,他自然有他的安心處,我有我安心就好了。我安了心還管別人,這個事情你的心安不住,你管的事情管得太多了。念佛要把心安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我們心裏面起心動念沒有別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把心安在這裡

  修學某一個法門,有某一個法門安心立命之處,我們不學那個法門要去那麼多,對自己是障礙,除非你是講經說法法利生,你就必須要得多,你才能幫人解答問題,這是有必要的。如果自己專修凈業你要曉得清凈心、功夫成片比什麼都重要。如果還問其他法門事情,決定妨礙自己的清凈心,決定妨礙自己功夫成片,這個道理要懂得。

  問:「師父常說要斷煩惱,經上又說煩惱不能斷,請問師父煩惱到底要不要斷?要怎麼斷法?」

  答:你問的問題沒錯,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煩惱菩提」;煩惱要是斷了,菩提不就沒有了!煩惱要不要斷?要斷。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離開娑婆世界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這是肯定的。其實煩惱不是斷,煩惱是轉變,把它轉變成菩提煩惱已經變成菩提,所以我們說煩惱斷了、菩提生了,就是這個意思。譬如我們此地供養的一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這佛像是金的,我們現在供養阿彌陀佛,我把這一佛像融化,再塑造一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斷了,阿彌陀佛生了,你們想想,它怎麼斷的,怎麼生的,還是這一黃金,把這一黃金重新塑造一尊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斷的用意,斷不是斷滅,斷是轉變,是這個意思。你了解就曉得煩惱要不要斷、怎麼斷法,你就懂得了。

  問:「如果因果相續即轉變不空你說當從緣上斷,佛菩薩或古來大德們,他們可以把緣斷了,為什麼還要來受種種業報,請問是否只是表演給眾生看?」

  答:沒錯,諸佛菩薩到我們世間來示現,種種示現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看出門道的人,都開悟了,都得利益了;看不出門道的人,也種了善根,縱然是誤解佛的意思,也種善根。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從緣上斷,這句話的意思很深,這個緣不是事相,是心裡上那個攀緣斷,不是從外面境界事相上斷。若誤會從外面事相上斷,你就錯了,事相上斷了,你的心裡頭沒有斷,還是造業,還要受報。從心裡斷,從念頭斷,然後才能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華嚴經》講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見得,事相上沒有障礙障礙在心裡,就是忘想、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示現,從事相上斷,讓我們領會這個意思,他從心上斷我們看不出來,必須在事上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從事上能夠體會到理上,這才能得利益。一味去學事相,學不像必須要懂理。所以,看到事,要能明理;看到理,事上要通達,這樣學佛才得真實利益

  問:「佛菩薩還受不受因果報應?」

  答:這個問題,過去百丈大師遇到老狐狸,老狐狸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跟你問的話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過去生中是講經說法法師,有人問他這句話,他答錯了他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到畜生道狐狸,做了五百年五百年他練成一個人形,遇到百丈大師,向百丈法師請教,問他怎麼能脫離畜生道百丈師說:「明天我上堂說法你把從前那個人問你的問題,你重複的來問我。」第二天,這個老人大家都認識,他是狐狸精,這個老人出來向法師行個禮,然後恭恭敬敬向他請法,提出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答覆:「不昧因果。」改了一個字,他明白了,第二天他就死了,脫離狐狸身。到第二天百丈大師帶著一些人到後山,把狐狸找到了,但他已經死了,就把他埋葬,告訴大家這個狐狸就是昨天問我話的老人。所以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的野狐身,這個故事是從這兒來的。

  「不昧因果」是什麼?對於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說「不落因果」,就是沒有果報這就錯了,這個字錯了諸佛菩薩世間來受不受果報?受果報;雖受果他清楚、他明了。這個果報是什麼原因,是哪一世、哪一生、哪一劫造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受果報也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是修行人。不像我們,我們受苦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罪上加罪。他們受果報無所謂,知道前因後果,這是凡夫不相同的地方

  問:「印光大師在《護國息災法語》第一百頁,有人說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理,殊不知見成佛,是見自性天真佛,叫做成佛。因為宗門下的人功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真性原來是和佛性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是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並非一悟便了,悟後未證不免輪回之苦。請問是否明心見性之後,還有可能退轉?」

  答:這是有的,如果他不用功,不把境界再向上提升,很容易退轉。明心見性,這在宗門裡面講開悟開悟有解悟,印光大師這裡所說的,這是屬於解悟。為什麼?煩惱習氣沒斷,這沒作用,還是要搞生死輪回。一落在生死輪回裡面就有隔陰之迷,你前世所悟的會忘得乾乾凈凈,一定要證悟。證悟就是一定要斷煩惱,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還得要破一品無明煩惱,那個時候才是證悟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恭喜你,你不退轉了,在《華嚴經》裡面你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你已經證得不退。這個我們要曉得。禪宗是悟後起修,不修不行,這個事情在今天也不容易。

  我們讀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這是倓老法師的自傳,他老人家口述,大光法師記錄。倓老明白的告訴大眾他在一生當中見過不少念佛往生,他親眼見到的,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臨終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有二十多個人;聽別人講的,那就太多了,不計其數。修禪的人成就,別說一生,一個都沒有見到,聽也沒說到。他曾經見到、聽到有修禪得禪定,沒有開悟的,禪宗里頭明心見性開悟的,他一生當中一個都沒有遇到,聽也沒聽到,說明這事情難!禪宗禪定死了以後生四禪天,看他功夫淺深,生初禪、二禪、三禪,但是要曉得,四禪天在六道里頭,沒有出六道輪回,福報享盡還會墮落。老法師雖然是天台宗一代祖師,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的,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看了也很值得自己警惕。

  問:「請問生物相爭法是什麼法?」

  答:生物相爭法我還沒有聽說過,你們哪一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名詞我不懂什麼叫生物相爭法,你寫明白一點再來問我

  問:「有自發功的人,請問可以念經念佛嗎?」

  答:這大概是修練氣功的,修練氣功不管你發功不發功,念經、念佛都不妨礙。

  問:「請問韋陀菩薩拿著金剛寶杵,向下放是代表什麼意思?」

  答:你去問問韋陀菩薩在我想大概是拿累了可以換個姿勢我想沒有大的妨礙,平常一般我們看到他是捧在手上,有時候也放在下面,我想這是姿態,沒有多大的表法意思。如果是表法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他表法的是自在,正如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佛沒有定法可說諸佛菩薩示現也沒有一定的相。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他是自在。凡是表法,只要你能說得出來都好,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能說得出一番道理都好。

  像我們佛教的教旗,諸位都看到了。教旗一共是六個顏色,直的條六條,前面五條單色的。教旗是代表六度,六條代表六度,應當每一條的寬度是相同的;但是有很多人做這個旗幟,後面這一做得特別寬,這是錯誤的,應當完全相等。前面五條單色是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代表這五條,後面這一條是五個顏色都有代表般若般若是理,前面五條是事,所以理不離事,事不離理。所以理裡面是前面五種顏色,代表般若波羅蜜。一定寬度完全相同。後面還有一個好長,是前面二、三倍,有人問我這個旗幟是什麼意思?我說:「這個意思應該是代表五乘佛法,五個顏色代表五乘佛法。」他說:「為什麼有橫的、有豎的?」我說:「大概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說得道理就好了,這就是說一個圖案每個人看到有每個人的意思,只要你能講出一番道理,都好。佛法沒有定法,你能說出一個道理就行。六波羅蜜是代表大乘我這說法把大小乘統統包括了,這意思更圓滿、更具足

  問:「在住家旁邊設立一間小的念佛堂,三、五個同學在一塊共修,請問首先開始要請師父念經灑凈嗎?日子久了會形成十方無形眾生道場嗎?住在念佛堂旁邊的人會有什麼問題?」

  答:這個作法好!如法。三、五個志同道合在一修行日子久了確實會形成十方無形眾生道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只要認真的修行自然有天龍鬼神擁護你,護你的法,來保佑你,他們也會你在一起修行你說:「對於念佛堂旁邊人有什麼問題?」只有好沒有壞,你這一個地方道場,一個地方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大家都得福報,有好處沒有壞處。

  需不需要出家人念經灑凈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心凈則土凈。你的心清凈,請出家師父來給你灑凈,出家師父要是心不清凈灑凈也靠不住。所以你請到這個出家師父,他的心清凈灑凈很有效,他的心不清凈沒效。你自己如果心地清凈,就不需要灑凈。讀書明理學佛是讀書,一定要明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