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四諦是什麼?佛教中的四諦是哪四諦?

uploads/content/2022/may/0e07d4bca0fcf197fbf4b6f1b62959d7.jpg" />

四諦佛教解釋)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佛教四諦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四諦概說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諦又叫四聖諦。「諦」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真理,那麼,「四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四條真理

  《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因果以及出世間因果

  四諦奠定了佛教教義基礎,可以說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學思想都與四諦有關,都是為了從某一方面為它論證。四諦理論在佛教的發展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在不斷地得到補充和完善。

  四諦的苦諦

  四諦中的第一條真理是苦諦。苦諦是釋迦牟尼徹悟之後,對人生現象價值判斷,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

  四諦里「苦」的意義非常廣,也許有人認為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諦中的苦諦所講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生命現象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實性。人生苦之事實,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人們都有一本能,固執地相信這個世界總有某些事情快樂的,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這正是人們不能解脫緣故

  四諦的集諦

  四諦中的第二條真理是集諦。集諦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眾多匯集的意思,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四諦中的集諦內涵簡單地說來,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慾、嗔恨、愚痴三種本能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

  四諦的集諦所解釋的就是這三種根本煩惱的性質,以及如何由彼而生輪迴事實輪迴說和十二因緣說緊密相連,所以集諦又以十二因緣主體,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諦的滅諦

  釋迦牟尼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象原因,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象是可以消除的,這就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 --- 滅諦。

  四諦中的滅是梵語涅槃」的意譯,梵文和巴利文認為涅槃是熄滅、止滅或吹滅的意思,表示火的熄滅。貪、嗔、痴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

  在聖者的眼界中,這個世界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無剎那之安息。聖者能永斷貪、嗔、痴等根本煩惱,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目標。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扎實實地生活在現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純凈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只有清凈、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

  四諦的道諦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歸宿後,釋迦牟尼為人們實現這種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這就四諦中的第四條真理 --- 道諦。

  四諦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義是道路、方法或姿態的意思,釋迦牟尼藉此詞來說明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就必須修道。

  佛祖在初轉法輪時提出了一種中道觀,為的是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這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的、無價值的、無益的。佛自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發現了能夠產生知見,導致寧靜、內證、正覺涅槃中道

  中道一般稱之為八正道,佛獻身說法49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他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除八正道外,後來又增加了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合稱為七科三十七道品。[1]

  四諦佛陀初轉法輪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對四諦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三度演說四諦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行相」: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諦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諦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次為「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四諦修行目的

  佛教修行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慾望罪孽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迴,進入不(轉)生不死涅盤境界基督教則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靈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獄本來就是不(轉)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擺脫自己的慾望罪惡的,既無法消除過去的罪,也無法保證現在和將來不會犯罪。正因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獨生愛子降生成為人,就是耶穌基督教相信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聖子耶穌為擔負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釘於十字架,受苦受難,捨身流血,死後3天復活,身體變為不朽不壞靈性身體,顯現於門徒後,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才會被消除,才能獲得拯救和永生,與神和好,死後靈魂升天,與主同在。末日基督再來時,要使死人身體復活,活人身體改變,成為靈性之體。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諦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若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盤寂滅之果?故四聖諦,照順序來說,該是先因後果,則為集苦道滅。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繼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為苦集滅道。

  從京都向東,有粟田口與苦集滅道兩條路。從六波羅出發,苦集滅道更近一些,因此六波羅軍選擇了這一條路。苦、集、滅、道本是佛教教義的根本,即痛苦(苦)、痛苦原因(集)、消滅痛苦(滅)、消滅痛苦方法(道),合稱“四諦”。當時的日本人對玄奘譯《般若心經》中的“……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可謂耳熟能詳。暫時拋開佛陀的教誨不論,單就漢字字面看,又是“苦”又是“滅”,對逃亡者來說實在是深有感觸的地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