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師:研習天台宗的體會

uploads/content/2022/may/2f527d5b33115740169a941665dcada4.jpg">

研習天台宗的體會◎月悟 一九九九年第十期《法音》發表我的學佛習作《念佛、研教、往生》之後,引起了一定反響,收到了許多讀者信眾的來函,問我如何研習天台宗?原因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特別多,無從下手。我研習天台時間不長,但一邊學一邊尋求事半功倍之捷徑,獲益良多。茲將我研習天台宗之體會貢獻於讀者信眾,倘能於讀者信眾有所啟迪,則其願足矣。我為何特別推介天台宗?其實,研習教理,無論修學何宗何派,都一樣;宗無高下契機即可。然而我之所以特別推介天台宗,是因為天台宗正依佛說諸經第一《妙法蓮華經》,並具足其他宗派無法具足的三大特徵:一是國際性,日、韓等國尊中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具國際影響;一是親承實證性,天台教觀親承如來一代聖教,歷代祖師如慧文、慧思、智者、藕益諸大師依此教觀實證圓教不思位次一是融宗歸一性,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主張融宗融派,統一南北各派之分歧,圓融各派,會歸一佛乘。天台宗既契理,又契機,包括教相理論門與觀行實修門。智者大師的「法華大部」(天台宗根本典籍)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系詮釋《妙法蓮華經》之千古絕作,屬教相理論門;《摩訶止觀》乃智者大師天台棲隱、華頂降魔、妙悟諸法實相(佛之境界)之實修體驗,而組織成為止觀法門之修道體系,至為殊勝,論其境界,後人謂與佛經楞嚴經》如出一轍。教中有觀,觀中有教;教觀圓融不二,即止觀圓融不二,即定慧圓融不二,佛道成矣。教觀雙美,即天台宗之總特色,為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高度統一。論其教學思想,當代天台大德慧岳老法師在《天台教學史》中指出:「中國佛教之教學思想中,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是精緻於理論而貫穿於哲學的極致!禪宗律宗密宗凈土宗等,卻獨著重實踐行持為旨歸!然在各宗中,能論理和觀行兼備-「教觀雙美」的宗派那就要推讓天台宗的教學。」因而,我提出:欲振興中國佛教,必須振興天台宗;振興天台宗,即振興中國佛教,不容置疑,中國天台宗是中國佛教之精華。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有佛性,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智者大師深明如來說教之本懷,提出著名的「一念三千」。「一念三千」謂眾生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觀一念心具十法界(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境界),此十界互具十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之義,則相乘而為千如,此千如各有眾生國土五陰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為三千世間。總之,一念心具足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一念悟則佛菩薩,一念迷則眾生眾生唯有依教實修,轉迷成悟,念念流入如來薩婆若海,則佛道方成。如何實修?智者大師在《小止觀》(《摩訶止觀》之梗概)指明;「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關於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為整個佛教的最高觀法,智者大師晚年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摩訶止觀》。二曰漸次止觀大師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即《釋禪波羅蜜》。三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說,有一卷,名為《六妙門》。四曰小止觀,即《童蒙止觀》。研習天台宗必須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否則,無法深入。我早年高中畢業後,出家之前,長期致力於詩文書法,廣涉文史哲學宗教出家之後,潛習「法華大部」猶不能透徹理解。可想而知,若無文化基礎,則無法深入學習天台宗。或曰:學佛乃是學無上佛法世間文化可以不必去學,殊不知佛法是建立在世間基礎上的,並不離世間法。於佛門出家眾而言,若世間文化基礎紮實,乃至有學問,一旦出家學佛便能直接帶動佛學修為,近代弘一大師就是典型的例證。研習天台宗,對於佛門弟子來說,必須將日常生活中之起心動念、行住坐卧規范起來,以身作則,方可獲得佛法真實受用。須知,研教的目的乃是自利利他,並非去做學者之流。研習天台宗,尤其要學智者大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實為佛弟子善人格的無上法寶智者大師終其一生嚴以律已,弘法利生。為佛教界之一代領袖,朝野崇仰,而不為名利所動,多次不應帝王慰留,毅然棲隱山林放生救貧施物,一衲終生。研習天台宗,有最好的教材。智者大師的《小止觀》、諦觀《天台四教儀》(蒙潤集注)、藕益大師的《教觀綱宗》(靜修科釋)是初學天台教觀最好的教材;智者大師的「三大部」是深入學習天台教觀最好的教材;歷代祖師大德闡釋著作是研習天台教觀最好的參考書。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之多令初學者而生畏。是故,研習天台宗,不得死執於名相,運用名相其實為了闡明佛理之方便。應當注重名相與名相之間內在之聯系,舉一反三,以求事半功倍。譬如記住空觀,同時記住體真止、見思惑、真諦、慧眼、一切智、聲聞緣覺;記住假觀,同時記住方便隨緣止、塵沙、俗諦、法眼、道種智、等覺;記住中觀,同時記住諸法實相,記住真如佛性,記住息二邊止、無明、中諦、佛眼、一切種智、妙覺(究竟佛);記住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同時記住一心三智(三智在一心中得),圓融三諦(即真即俗即中)等等。此外,研習天台宗還得廣涉他宗,俾融會貫通;須知,中國八大宗派皆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發展。自有必然之聯系。譬如天台宗講「圓教觀行即佛」,禪宗講「見性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凈土宗講「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之境界),皆指圓伏五住煩惱(一切煩惱),見佛性;並非斷除一切煩惱,了了見佛性,故非究竟佛。既然歷來「見性成佛」、「即身成佛」,乃至這個開悟、那個開悟,皆不出圓教觀行位,那麼無論研習天台宗也罷,研習其他各宗也罷,最後必須行歸凈土,方能一生了辦。否則這一就不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天台宗是講實事求是的大乘宗派歷代租師皆主張「教演天台,行歸凈土」,智者、藕益諸大師一生實證圓教不思位次,最後都行歸凈土上品上生。或曰:既然行歸凈土,可以一生了辦,我就行歸凈土,自始至終一心持名念佛求生凈土,何必研教?答:謬之甚矣。智者大師乃上上根人,與普賢文殊觀音大士平等平等,尚且先修學種種法門,後導歸凈土上品上生,即刻便能返回娑婆世界眾生,何況末法眾生根機拙劣,以染污心持名念佛,如何與阿彌陀佛心性相應?唯有不斷讀誦大乘經典(尤其是妙法蓮華經》),不斷研習教理(正依《法華經》之天台宗),不斷熏修佛法(實修止觀),方能逐步蕩滌染污,逐步契入凈土念佛圓頓法門並以契入程度深淺決定往生品位之高低。純以持名念佛,不易契入,只能下品,三輩往生。《觀無量壽經》提及,往生上品的基本條件是讀誦大乘經典、善解義趣、發無上道心,須領會其旨。其中發無上道心,即發菩提而不執著,以無我精神救拔眾生之苦。無論修學何宗何派,皆得發菩提心,不然成佛無期。《華嚴經》雲:「喪失菩提之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又《菩提心義經》雲:「菩提之心成佛之本。」《佛遺教經》說:「自利利他,法皆具足。」發心之要,不言而喻。倘能學好天台宗,則「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並祝上品上生,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摘自2002年第6期《香港佛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