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e10945d6cb8c5f1a2ac7bccd4e59a581.jpg">
六、山家教觀
時期 ——義天傳山家教觀
天台宗發展到知禮
生活年代,出現了山家、山外之爭。究其
原因主
要有三點:
一是遠因安史之亂,近因
會昌法難,
天台教籍喪失殆盡。直到吳越王遣使高麗,
天台教籍失而復得,其間
天台佛學幾代衰弱微。
天台章齊備後,重興研究
天台佛學思想,
自然產生種種不同
見解。二是,由於湛然把《
大乘起信論》
思想引入
天台佛學,用「
真如隨緣」解釋
天台的「性具」說,模糊了
華嚴與
天台的
界限。
三是其他各宗
主動融會
天台思想,如
華嚴的圭峰以《
大乘起信論》講
圓融,提出「同教一乘」的
說法,溝通
華嚴一乘與
天台一乘的
關係,致使
天台、
華嚴在圓教
意義上
界限不清。又如
禪宗的
延壽,主張禪教兼重,性相融合,
主動融合諸宗。
在這種
情況下,要麼讓
天台佛學特色失去,要麼在理論上清肅非
天台思想。山外派選擇了前者,山家派選擇了後者。這便是天
台山家、山外爭論的根源。 山家派是以知禮為首的一系,山外派是慈光悟恩
這一系。在地域上山家一系以四明為中心,山外一系以錢塘為中心。 山家山外的爭論,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是起於《金
光明玄義》的廣本、略本的真偽問題的急論,雙方文書往返各五,前後經歷七年。以錢塘
地方為
道場的慈光悟恩著《金
光明玄義發揮記》(簡稱《發揮記》),
這是注釋智凱《金
光明玄義》的。但《金
光明玄義》有
兩種版本流行,而
天台宗獨有的
經典解釋法是「五重
玄義」,即由「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分科構成,其中的「釋名」又分為「
教義釋」與「觀行釋」。而當時流行的
兩種版本,廣本有「觀行釋」,略本沒有。而悟恩的《發揮記》是以略本為
藍本,並說廣本的「觀行釋」是後人偽作。悟恩
這一說法立即引起爭論。互相論駁,為此,悟恩的門人源清、洪敏構《難詞
二十條》。知禮保持緘默很久,最後在同門善信的請求下,為了「救一家之正義」,「當仁不讓於師」,「遂揮毫釋二師之難詞」,遂作《釋難扶宗記》,對前輩加以論難。悟恩、源清等人相繼去世後,慶照、智圓繼承
師說,出面論。慶照、智圓撰《辨訛》,驗《釋難扶宗記》之非。對此,知禮又
應以《詰難書》。於是,慶昭又構《五義書》答之;知禮再作《問疑書》斥責對方;慶昭逾年不答,知禮再寫《復問書》催答;慶昭再作《釋難書》。「攢結前後十番
之文,共成今《十義書》之作。
景德四年(1007)六月十
五日,知禮派
弟子神照本如持《十義書》追到錢塘詰問慶昭、智圓等,會稽什
法師亦表示願意一同赴錢塘辯論。直到慶昭的
弟子智圓請錢塘
太守出面調停,才算免去一場面對面
衝突。同年五月
二十六日,慶昭以《答十義書》一軸作答。知禮觀後坪擊其為「始末全書於
妄語,披尋備見於心,毀人且容,壞法寧忍?」針對《答十疑書》,知禮作《觀心二百問》,「先標問目,後布難詞」,要求對方「依數標章,覽文為答,毋使一條
漏失。」慶昭在接到《十義書》及《觀心二百問》後。回知禮一封信,信
中對知禮表示敬仰,並尊為正統。 第二,山外派源清的《十不二門示珠指》和宗昱(翌)的《十不二門注》說觀法的
對象是
真心。而知禮作《十不二門指要鈔》(簡稱《指要鈔》),主張妄心說,展開為「理具事造」和「別理
隨緣」的
觀點。這次爭論
時間上相當前述七年爭論中間的
景德元年(1004)。知禮認為,
真如之理本具三千之法,
這是理具;其展現為
現象界,這點事造一體同時,此所謂「理具事造」。知禮又認為,根據「教權理實」和「暫用還廢」的
原則,分
階段的別教的理亦能
隨緣。這種問題的展開,又引起了一場爭論。知禮《指要鈔》拋出後,
永嘉繼齊作《
隨緣指濫》、
天台元穎作《
隨緣作語》,嘉禾子玄作《
隨緣外》一同反駁知禮。知禮雙作《別理
隨緣二十問》並序,對「別理
隨緣」作了集中闡發。兩年後,知禮的弟了仁岳作《二門析難書》,標誌著這次爭論的結束,和前番一樣,這次
又是山外派落敗。 第三,由於孤山智圓在《清
觀音經疏闡義鈔》中曲解
天台的性惡說,使爭論再度而起。慶昭
門下的咸潤作《簽疑》,衛護智圓。智禮
弟子仁岳作《止疑》,加以反詰。 第四、知禮撰述《觀無量
壽經疏妙宗鈔》,但知禮
門下最支持
師說的仁岳不服,呈上《三身壽量解》、《難辭》,懇求
師父訂正《妙宗鈔》中的謬誤。知禮不但不予採納,反而立料簡十三,批難仁岳之說,這又引出一場爭論。仁岳為些離開四明
之地。在遵式
所住的武林
天竺寺著《十諫書》諫諍
師父,知禮以《解謗書》作答。仁岳再作《雪謗書》。最後雙方各持已見。 知禮的《妙宗鈔》
中說:「心具三千」、「色具三千」。山外的威潤作《指瑕》提出反對,說處於孤立
狀態的色法不具三千。仁岳又作《抉膜》,提出色法,心色不二的
傳統說法。由於仁岳同時批判山家、山外兩派,所以有人反對仁岳定為「後山外派」,而被稱為「雜傳派」。 後來,知禮
門下亦分
成了若干派:以尚賢為中心的廣智派;以本如為主的神照派;以梵臻為主的
南屏派等。知禮寂滅後,山家的三派存續到南宋。 知禮(960-1028)寂滅半世紀後,高麗
僧人義天於北宋元豐八年(1085)入宋,學習
天台教觀,學成後回國創立了
韓國天台宗。 義天,俗
天王煦,
字義天,因諱宋哲宗趙煦,故以字行世。義天是高麗
國王文宗王徽的第四子,生於
文宗九年(1055),
母親是仁睿
太後。他十一歲受王命
出家,由
景德國師剃度於靈通寺,受學
華嚴宗。同年十月於佛日寺受
具足戒。
景德殃後,義天繼承
法門。義天雖受師於
華嚴,但對各宗章疏無不探索鑽研。北宋
治平四年(1067),高麗
文字敕封為「廣智開宗弘真佑世僧統」,後來的順宗、宣宗亦
都有恩禮之加。義在對
宋代的
天台宗似有獨鍾,他曾對仁睿
太後說:「
天台三觀,最上真乘,此宗門未立,甚可惜也。」義天的
想法不僅得到
太後支持在藩王顒(後來的肅宗)亦願
為他外護。
在這種
情況下,義天於元豐八年(1085)四月七日夜,留書給宣宗及仁睿
太後,微服至真州塔乘宋商林寧的般越入宋。其實,
在此之前,義天曾多次向
文宗請求入宋
求法,都因
國王怕得罪與宋
不和的北方遼國,而一直沒有獲准成行。 宋商林寧的般在山東板橋鎮登陸。義天在密州時,對
知府范鍔表示,自己「輕身重法」,「負笈尋師」。給宋哲宗的《入宋
求法表》上亦表示「輕萬死於涉長波,委一身於到
彼岸」。宋哲
宗派主客
員外郎蘇注延到密州引導義天入京。同年七月,義天到達京師啟師聖寺,中書促進人范百祿負責接待。數
日後,宋哲宗在垂拱殿召見義天,禮遇備至。義天要求在宋「遊方
求法」,得宋哲宗恩准。他先在汴京朝拜名寺,歷記名僧;同
華嚴宗的
法師探討「賢首,
天台判教之異同,及兩宗幽妙
之義,曲盡共說。」後又「詣
相國寺,參元照
禪師宗本」;到興國寺,參西天
三藏智吉
禪師問西天事甚詳;又謁
金山佛印
禪師了元。然後上表請住
杭州華嚴座主凈源主
門下受學。朝延命主客
員外郎楊傑為館伴,凈源與義天在見
面前已有書信來往,今番目睹義
天人品非凡,便將自己
所學傾囊相授。其間,義天還請
天竺寺慈辨從諫講
天台一宗經論,從諫為其作詩一首,並贈
香爐、
如意等物。其詩如下: 醍醐極唱持尊崇, 蒸萏蒼奇喻有功。 吾祖昔時唯妙語, 僧王今喜繼高鳳。 芳香流去金爐上,
法語親傳犀柄中。 他日海東敷教處, 智燈千焰照無窮。 此時,高麗國宣宗上表
宋朝延,說
其母思念,要求
宋朝延敦促義天回國。亦勸義天不要「為經背母」。義天因此入京向宋帝辭行,然後重返
杭州凈源寺,聽講
華嚴大義,凈源贈以爐、拂,作為付法之信。然後到天
台山謁
智者大師塔,立於塔前述《
發願文》: 某
稽首歸命,白於
天台教主智者大師曰:嘗聞
大師以
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言,罄無不盡,而
後世學佛者何莫由斯也。故吾祖
華嚴疏注雲,賢首五教大同
天台。竊念本國昔有人師,厥名諦觀,講演
大師教觀,流通海外,傳習或墜,今亦既無。某發憤忘身,尋師問道,今已錢塘慈辨
大師講下承稟教觀,粗知大略。他日還鄉,盡命弘揚,以報
大師為物設教,劬勞之德。此其誓也。 隨後,義天又從
天台至明州,到育王廣利寺謁大覺
禪師懷璉,聽其
說法,頗契本懷。義天在華期間還訪問慧林、善淵、擇其等名僧達五十餘人,而且四處廣求
佛教典籍,達千餘卷。義天在宋十四
個月,可謂教、典雙收。一直陪同義天
求法的主客
員外郎楊傑對義天這次入華
求法評價說:「自古
聖賢越海
求法者多矣,豈如僧統一來上國,所有
天台、賢首、
南山、慈恩、曹溪,西天梵學,一時傳了了,真弘法大
菩薩行者,此
真實義諦,,非溢美
之言也。」元佑元年(1086)五月
二十日,義天塔乘本國朝賀使船,歷時
二十九天回本國。義天在禮成東登陸,宣宗奉仁睿
太後之命出奉恩寺等待,舉行了盛大歡迎
儀式。義天回國後,初建興王寺。
他在興王寺設置教藏都監,編錄刊行從宋、遼、
日本購來的
佛教典籍,刻為《續
藏經》,後人為紀念他,又稱為《義天續
藏經》。義天先後還
做過浮石寺、洪圓寺、天壽地
住持。 高麗宣宗九年(092),仁睿
太後設
天台宗禮懺
法會,這標誌著
天台宗在高麗已被朝延認可。接著義天要建寺立宗,他的
想法得到仁睿
太後的支持,模枋
中國天台宗國清寺建高麗國清寺,以「發揚
妙法,移佛隴之高風。」國清寺於宣宗末年動土興建,耗巨資,歷二年而竣工。義天在《新創國清寺啟講辭》里說: 緬懷海東
佛法七百餘載,雖諸宗競演,眾教互陳,即
天台一樹明夷於代。昔者元曉
菩薩移交於前,諦觀
法師傳揚於後,爭奈
機緣未熟,光闡無緣,
教法流通,似將有待。 高麗國清寺落成後,肅宗令義天為國清寺第一代
住持,並親臨典禮。義在在慶典後升座開講
天台教觀,各
高僧大德,聞風競集。翌年,肅宗因准第五子澄儼在國清寺
出家,後來成為圓明
國師,時稱義天為「
百世不遷之宗」。義天
還在國清寺奉慈辨從諫之像,拜為
祖師,並每年遣使來華,保持與慈辨聯系。 義天創立
天台宗以前,當時高麗國
佛教已形成「五教九山」(五教:戒
律宗、
法相宗、法性宗、
涅槃宗、
圓融宗、九山:即
禪門的九個本山,分別為迦智山、實相山、闍崛山、桐里山,
獅子山、聖住山、曦陽山、鳳林山、
須彌山)。義天開創
天台宗以後,「五教九山」變為「五教兩宗」(五教:
華嚴宗、
法相宗、法性宗、始興宗、戒
律宗。兩宗:漕溪宗、
天台宗)。 肅宗
六年(1101)八月,義天患病,肅
宗親自到國清寺探望奉葯。義天仍依幾而坐,或觀心,或持經。是年十月三日敕封為
國師。十月
五時寂歿,年四十七。為哀悼義天。肅宗與群臣「玄冠素服,輟朝三日」,肅宗賜謚號「大覺」。十一月四日,入葬於五冠山靈通寺東
山石室。 關於義天所傳教觀,因自知禮開始,
天台宗已分裂為山家、山外兩派,教學自有區別。一般而言,義天傳
的是山家教觀,
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通過山家、山餐長達三十年的爭論,
天台教經知禮的清肅,直到北宋未年,江浙之間,無不傳
天台之教,即所謂「代代素業
天台智者教乘」,「勿事兼講」。所以義天在
杭州一帶學習的
天台宗應是山家教觀。二
是從師承上看,慈辨的
師承如《
佛祖統紀》「慈辨本傳」所載:「年十九,試《
法華經》得度,即謁上(天)竺辨才,夙夜聽習。復往依
南屏金山,問辨如流。」慈辨有兩師,一為無凈
法師,元凈從師於祖韶
法師,而祖韶則從師於遵式。二為
南屏梵臻
法師,梵臻是知禮的法嗣,從
師承上亦可看出義天傳
的是山家教觀。三
是從義天曆
二十年搜集整理編纂
而成的《新編諸
宗教藏總錄》中
的書目看,其中的
天台教觀書目: 智凱著述九種(略) 湛然著述
五種(略) 知禮著述十
二種—— 《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 《十不二門指要科》一卷, 《金
光明文句科》二卷, 《金
光明文句記》六卷, 《
法華經義疏記》二卷, 《
法華經義疏科》一卷, 《金
光明玄義科》一卷, 《金
光明玄義遺記》三卷, 《釋難扶宗記》一卷, 《十義書》五卷, 《觀無量
壽經妙宗鈔》三卷, 《觀無量
壽經妙宗鈔》一卷, 梵臻著述一種—— 《十不二門總別指歸》一卷, 繼宗著述
二種—— 《十義書科》一卷, 《解謗書》三卷, 仁岳著述
四種—— 《十不二門文心解》一卷, 《十不二門科》一卷, 《論三千書》一卷, 《十諫書》一卷; 慈辨從諫著述一種—— 《議方便品題》一卷。 從以上
目錄可以看出,沒有傳出外派教典。但仔細審閱一下,
就會發現,義天傳的並非純粹的山家教觀。這
也可從
他在天
台山的《
發願文》中看到,其中「賢首(
華嚴)五教大同
天台」,「今已錢塘辨
大師講下承稟教觀,粗知大略」。
這就是說,
他對山家教鳳,亦只粗知大略,不深不透。因
為他在
中國前後也只不過十四
個月,並且到處游訪。再加上他原先
又是學
華嚴的,所以認為「賢首五教大同
天台」。我們知道,山家和山外爭論的實質就是
天台宗與
華嚴宗之爭。由此可見,義天對山家教觀並不很清楚,不可能以已昏昏而
使人昭昭,可
見他在高麗傳的亦是
天台與
華嚴的「混合物」,不是純粹的山家教觀。 高麗
天台宗在義天之後,分為兩派:一派稱「
天台疏學宗」,注重講
天台論疏
教義;另一派稱「
天台法事宗」,專修
法華懺法。 至今,在天
台山國清寺祖堂的寫真像中,
就有玄光和義通
兩位韓國僧人。在天
台山的華頂、佛隴寺、國清寺、平田寺及螺溪
都有古代
韓國僧人的住所、葬地或聚居之
新羅院遺跡,所有這些,
都是中韓
天台宗
關係史的最好佐證。